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10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低氧血症的防范与应对措施1.成因剖析(1)吸痰操作期间供氧暂时中断,引发机体缺氧或低氧血症状态。
(2)负压吸引过程中,肺内富含氧气的气体被抽出,同时被吸入的外部空气氧浓度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吸入氧气的浓度。
(3)频繁的吸痰操作反复刺激咽喉部,诱发咳嗽反应,导致呼吸频率减缓,加剧了缺氧状况。
(4)对于原本就存在缺氧性疾病的患者,若未在吸痰前提升吸氧浓度,则吸痰时可能加剧氧气的流失,使患者在吸痰后出现缺氧。
(5)对于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若过长,亦会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2.临床表现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烦躁不安乃至意识丧失。
同时,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血气分析显示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
3.预防与干预策略(1)精确选用适宜型号的吸痰管,确保其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半,以减少对气道的阻塞。
(2)严格控制吸痰时间,单次吸引不超过15秒,两次吸引间隔至少1分钟,连续吸引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通气与氧合。
(3)根据操作路径调整吸痰管插入深度,避免过深导致呼吸道阻塞。
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约为15厘米,经鼻咽约为16厘米,经鼻气管内吸引则约为20厘米。
遇阻力或患者咳嗽时,适当回撤吸痰管,保持操作安全。
(4)对于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患者,吸痰时应尽量缩短脱离呼吸机或供氧管的时间,吸痰前后可给予5分钟纯氧吸入,以提升血氧浓度。
(5)吸痰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及血压等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一旦出现低氧血症,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启动机械通气支持。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的防护与治疗1.损伤原因分析(1)粗暴的吸痰操作、过大的负压、反复插管及过长的吸引时间均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
(2)插管时即施加负压,直接吸附并损伤呼吸道黏膜。
(3)对于烦躁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头部难以固定,增加了吸痰管误伤气管黏膜的风险。
吸痰ppt课件图文•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常用吸痰方法与技巧•吸痰操作注意事项与并发症预防•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在吸痰过程中重要性目录CONTENTS•案例分析:成功实施吸痰操作经验分享•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CONTENTS01吸痰基本概念与原理定义及作用定义吸痰是指利用负压吸引原理,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
作用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负压吸引器产生的负压,通过吸痰管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出。
原理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等。
评估患者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负压吸引器等。
准备用物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配合。
解释告知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如头偏向一侧等。
摆好体位连接吸痰管与负压吸引器,调节负压,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边旋转边吸引,直至分泌物吸尽。
吸痰操作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等情况,记录吸出物的性质、量等。
观察记录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稠、不易咳出者。
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者。
术前、术后呼吸道准备者。
禁忌症明显的呼吸困难、紫绀者。
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
大咯血者。
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
02常用吸痰方法与技巧操作步骤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轻轻旋转并提拉,吸出痰液。
准备工作洗手、戴口罩、准备吸痰用物(吸痰管、手套、治疗巾等)。
注意事项操作前需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操作后及时清洁患者面部和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备工作检查吸引器性能,连接吸痰管,调节负压。
操作步骤将吸痰管插入患者气管内,启动吸引器,吸出痰液。
注意事项机械吸痰法适用于痰液较多、黏稠或位置较深的患者;操作前需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引器和吸痰管;操作时注意负压调节,避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操作后及时清洁吸引器和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