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解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意义。
2.学会制作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呈现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例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是用来表示统计数据的一种形式,通过折线的连线展现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和分类。
第二步:讲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10分钟)1.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结构和意义。
2.解释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注意折线的走向和变化。
第三步: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20分钟)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练习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第四步:数据分析和讨论(1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不同数据对应的折线走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
第五步: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折线统计图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数据变化,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六、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巩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选择一个喜欢的主题,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制作一个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主要通过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熟悉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实例训练和课外拓展,增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观察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课件出示:P.42页主题图这是一什么表?2000年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统计表。
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七月份平均温度最高,一、二月份平均温度最低2、有时,我们为了要了解一些情况,就需要作一些统计工作。
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统计一单元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1、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情况,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用条形统计图2、我们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在方格纸上试者画一画,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制作条形统计图(1)确定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据,确定单元格大小)(2)画条形(条形粗细相等,间隔相等)4、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
能够清楚地看出什么来?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值,很直观。
5、但是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用什么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用折线统计图)6、课件出示:P.42/2004年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它包括哪些部分?与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有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据,确定单元格的大小)(课件1演示横、纵轴;课件2演示一格表示1℃)不同之处:先确定点(横轴与纵轴交界处),再连接各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1-22页,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2.使学生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基于数据做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统计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关注一下如皋今天的气温,谁来播报?近几天如皋的气温情况是怎样的呢?三位同学记录了2016年2月7日到14日如皋每天的最高气温,一起观察。
(课件依次出现文字、表格、条形统计图)他们分别是怎样记载的?比一比他们的记载方式,你有什么想说的?(第一位同学用文字进行了记载,非常具体,但比较繁琐;第二位同学记录在表格里,看起来更清楚了,一下子就能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第三位同学画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能比较出哪一天气温最高,哪一天气温最低。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记录数据的方法。
我们看条形统计图,2月7日的最高气温是8℃,如果用一个点来记录,(出示板书:点)这个点应该点在哪里呢?谁来指一指?为什么点在这儿?(对应横轴上的时间是2月7日,纵轴上的温度是9℃。
)2月8日的最高气温也用一个点来记录,点在哪里呢?谁再来指?为什么这样点?横轴上找到2月8日这个时间,纵轴上找到14℃这个刻度,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我们要记录的点。
接下来几天的最高气温你也能用点表示出来吗?想一想,谁来指一指?和你们想的一样吗?(隐去直条)去掉直条,这时保留在图上的每个点就表示每天的最高气温。
从2月7日开始,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伸出手指,比划一下。
我们可以用线把这些点顺次连结起来,(出示板书:线)这样就制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出示板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章《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
但是,对于单式折线统计图,他们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模板、彩笔等。
2.学具:学生统计图模板、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已经学过的统计图。
接着,教师引入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统计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