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是指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此外,还实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应更加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种比例尺地图,甚至声像资料等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意义

通过制定统一的分类代码标准,将多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整理转换进行入库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与交换及数字化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准备,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

1) 、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为了能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惟独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干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因此首先必须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编写相应的元数据标准。根据绍兴项目的实施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

(1) 、《4d 产品数据成果入库提交技术规定》

(2) 、《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

(5)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属性》

(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7)、《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理及入库

数据整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中工作量最大的部份,因其原始的测绘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发展,所以在接收原始数据时必须要了解清晰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状。

在接收到原始数据后就可以根据其数据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方案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及数据转换程序的开辟。

结合绍兴项目的实施情况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主要采用将原始测绘数据统一转换为MapGIS 数据利用MapGIS 平台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编辑,然后利用数据转换程序将编辑整理好的MapGIS 成果数据批量转换为ArcGIS 的GDB 文件。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检查

数据整理及入库后必需对入库后的数据进行检查,即对数据进行监理。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以必需利用数据监理软件结合人工检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检查。其中数据监理软件主要对数据的拓扑关系、逻辑关系等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进行检查,同时必需对数据进行人工检查,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比对原始数据检查地物是否变形、遗漏及表示是否合理等方面。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普通都有测绘主管部门进行负责。所以主要客户群体是各政府部门,如规划局、测绘局、国土局、安全局、公安部门等。

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 ∶400 万地形数据库,1 ∶ 100 万地形数据库,1 ∶ 1 00 万数字高程模型库,1 ∶25 万地形数据库,1 ∶25 万地名数据库,1 ∶25 万数字高程模型库,这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建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础地理信息是各类地理信息用户的统一空间载体,数字地球的基础信息, 面向社会,应用面宽,具有极高的共享性和社会公益性,其数字化信息源的数量

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国家的信息自主权,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

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 1:10 000 DLG 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者方案多达 4 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 数据的不一致性。与此同时,国家 1:1 000 000、1:250 000 DLG 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 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目前 1:10 000、1:50 000、1: 250 000、1:1 000 000 以及 1:500~1:2 000 DLG 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除分类代码外,DLG 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DLG 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 (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

2) DLG 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

3) DLG 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 (面向制图,面向对象);

4) DLG 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

5) DLG 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 DLG 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 2003 年 6 月立项,形成为了以上述 1:10 000 DLG 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此外,国家测绘局于 1998 年立项对GB/T 13923 ―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进行修订,该项目于 2003 年形成为了征求意见稿并形成为了 2 套方案(方案一

和方案二) ,而该项标准的分类代码也是立足于全系列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鉴于以上 2 个项目的确立和 2 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强标准的合用性和科学性,杜绝以往标准的重复性和不协调性,国家测绘局确定以 2 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 1+3 的模式,即顶层为科学、合理和系统的要素分类(大类和中类),并保持在相当时间内稳定;向下以顶层分类为基础形成大、中、小 3 个比例尺段的分类代码执行规范,保持大、中、小比例尺执行规范之间在要素名称、分类及编码等方面的一致性,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充性,同时保持与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之间的充分协调。

1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1.1 科学性和系统性

要素分类要符合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分类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反映各类要素最主要、最稳定的信息特征;分类的系统性则体现在既要完整地反映基础地理信息的层次结构,又要反映要素类之间的相关性、继承性和行业之间的协调性。

1.2 面向实体对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技术是目前计算机领域中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此,本标准打破以往面向地图(符号) 对象的要素分类方法,引入面向实体对象的概念,以人们长期以来所认识和共识的、性质最为稳定的实体要素为研究对象,保持实体对象要素名称和代码的惟一性,从而解决了以往不同比例尺之间要素分类、名称以及代码的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问题。

1.3 稳定性与灵便性相结合

保持顶层的分类和代码结构在长期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使底层的分类和

要素可根据行业或者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具有可扩充性。

1.4 基础性和实用性

要素的分类和代码充分体现其基础性,以满足各个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使用。各个行业和地方可根据此要素分类与代码增加其相关的信息要素,本标准无非多体现各专业的信息内容。

1.5 准确性和完整性

根据概念模型确定要素的具体内容 (即标准中所包含或者选取的要素对象) ,要素的选择取决于对现实世界抽象原则的确定。本标准是从基础地理信息角度去选择要素的,所选择的要素应具备语义上的准确性与内容上的完整性。

1.6 扩展性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及要素代码内部留有足够的空码位,以便能够满足其他专业对各类专题要素的扩充需求。

2 本标准的目标

确立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的要素内容,解决长期以来有关地理信息分类代码标准的多样性,以及相互独立、不一致等矛盾,适应当前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统一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保持各比例尺之间要素名称和代码的惟一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具有科学的分类体系,代码有足够的可扩充空间以满足其他行业或者专业的扩展需求。充分加强与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典”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标准的协调,达到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3 标准编制的依据及资料

1) 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2) GB/T 15660―95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 GB 917.1 ―2000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命名、编号和编码。

4) GB 917.2 ―2000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国道名称和编号。

5) GB/T 919 ―2002 公路等级代码。

6) GB/T 17730― 1999 国、省道主要控制点编码规则。

7) SL 213 ―98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8) JT/T 307 ― 1997 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省干线 (公路、桥梁、隧道、渡口)代码。

9) 1:10 000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指南。

10) 1:10 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建库总体技术纲要。

11) 1:5 万矢量地形要素(DLG)内容及分类代码表 (暂行规定)。

1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方案一)。

1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方案二)。

14) 土地分类法。

4 有关内容的说明

4.1 与相关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是在我国现有 1:500~1:1 000 000 地形图图式及其相关的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从基础地理信息角度对地理信息要素进

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归类与补充,通过要素的分类和编码确定类别、等级明确的代码结构,最终形成为了我国统一和协调一致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以满足我国当前大、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建库以及数据交换、应用等需求。通过制定本标准代替现有的标准 GB/T 13923 ―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 14804 ―93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和GB/T 15660 ― 1995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 100 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所替代的 3 个标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引入了面向实体对象而非地形图的对象概念;

2)各级比例尺地形要素统一考虑,并对原 3 个标准中要素分类以及同一要素名称进行了统一;

3)要素的分类及其代码具有惟一性;

4)对要素重新进行 6 位编码。

修订的本标准与其他 3 个标准在编码结构及要素分类方面的比较见表 1。

表 1 编码结构及要素分类的比较

标准名称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

代码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1:5 000 1:10 000 1:25 0 00 1:50 000 1:100 000

类别

大类 (1 位码)

小类 (1 位码)

一级 (2 位码)

二级 (1 位码)

大类 (1 位码)

小类 (1 位码)

一级 (1 位码)

二级 (1 位码)

大类 (1 位码)

小类 (1 位码)

一级 (1 位码)

各类别要素数

9

42

331

279

9

54

288

310

9

58

285

码位

5 位编码

4 位编码

4 位编码

二级(1 位码) 大类(1 位码) 中类(1 位码)

258

大比例

8 尺

中比例

8 尺

小比例

8 尺

大比例

47

中比例

4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

代码

6 位编码

小类(2 位码)

子类(2 位码) 小比例

44

大比例

243 尺

中比例

246 尺

小比例

171 尺

大比例

376 尺

中比例

295 尺

小比例

107 尺

4.2 修订的主要内容

4.2.1 要素大类

将要素划分为以下 8 大类:

1)定位基础;

2)水系;

3)居民地及设施;

4)交通;

5)管线;

6)境界及政区;

7)地貌;

8)植被与土质。

要素大类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

1)将“测量控制点”和新增的“数学基础”一并放入到“定位基础”中;

2)将原有的“管线与垣栅”分开,“管线”独立,垣栅归入“居民地及设施”中;

3)将原有的“地貌与土质”分开,土质与“植被”合并为一大类“植被与土质”;

4)将居民地、工矿、农业、公共设施和垣栅等内容归为一大类,统称为“居民地及设施”。

4.2.2 定位基础

1)取销“土堆上”和“埋石点”等非对象分类要素,整个要素分类中类似这样的属性内容都放入到相应要素的属性中进行描述,具体描述见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典”标准。

2)增添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卫星定位控制点等作为小类。

3)将三角点和水准点等控制点作为子类。

4)增添卫星定位点等要素。

4.2.3 水系

1)将等深线和水深注记点等内容归入“地貌”大类的“水域等值线”和“水下注记点”中。

2)将渡口、码头、停泊场、助航标志和通航起讫点等归入“交通”大类中。

3) 盐田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工矿及其设施”中类中。

4) 水文站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科学观测站”中类中。

5) 陡岸和垄归入“地貌”类。

6) 水产养殖场归入“居民地及设施”的“农业及其设施”中类中。

7)增添有关岛和沙洲等要素。

4.2.4 居民地及设施

1) 温室和大棚归入“农业设施”。

2) 将居民地划分为:街区、单幢房屋/普通房屋、突出房屋和高层房屋等。

3)将工矿及公共服务及其设施等归入本大类。

4)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了商业设施、休闲娱乐、景区以及殡葬设施等内

容。

5)增添了行政机构驻地及各类单位标识名称代码,以解决建造性质分类及其名称注记问题。

4.2.5 交通

1)将涵洞由原“交通”要素归入到“水系”要素。

2)公路按照城际公路、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类进行划分。

3)将城际公路按管理等级进行分类,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等。公路的技术等级(高速公路、等级公路(一、二、三、四级)和等外公路) 作为其属性内容考虑;此外根据公路国标的要求,增加了公路主要控制点(高速公路的出口、入口)等要素实体。

4)根据我国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现状以及参考城市道路设计等标准,

城市道路划分为:轨道交通、快速路、高架路 (桥) 和街道等,街道区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线。

5) 缆车道、索道和渡口等归入其他交通设施中。

6)增添了城市道路信息 (如地铁、轻轨、高架路、街道等)和“零公里标志”等要素实体。

4.2.6 境界及政区

1)增添了各级行政区域要素。

2)中类按国外、国家、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的等级进行行政对象划分,其他类型的界线归入到其他区域中。

4.2.7 地貌

地貌按照其类型划分为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并将斜坡、田坎、路堑、沟堑、乱掘地、石垄和土垄归入“人工地貌”中。

4.2.8 植被与土质

将原先的“植被”及“地貌与土质”中的“土质”类进行合并归为一大类,有关“植被”的内容划分为“农林用地”和“城市绿地”,并增加与城市相关的“人工绿地”、“花圃花坛”和“带状绿化带”等城市植被内容。

4.3 关于术语“基础地理信息”

本标准所描述的术语“基础地理信息”只合用于本标准。在本标准中已明确且定义在实体对象上,至于实体对象通过何种技术手段和形式的信息来反映,例如是通过矢量还是栅格等形式,在本标准中不涉及。

4.4 关于要素图形、图形码和属性

对于要素的图形、图形码和属性的规定及描述已放入到相应的“数据字典”标准中考虑,这样强化了要素分类代码与数据字典的协调和统一。

4.5 与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一致性

1) 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100 万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式规范》

和《公路数据库编目编码规则》,将公路按管理等级进行分类,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和其他公路。公路的技术等级(高速公路、等级公路 (一、二、三、四级)和等外公路)作为其属性;此外按公路国标要求,增加国道、省道主要控制点(高速公路的出口、入口)等要素实体。

2)根据我国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现状以及参考城市道路设计等标准,在要素中将增加城市道路信息,按等级分为:轨道交通、高架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线等。

3)“管线”中的“城市管线”主要在城市的大比例尺图中存在和使用。我国城市建设部门已有城市管线方面的分类和编码的行业标准,本标准的编制采纳了其行业的分类体系,并保持与其衔接性和一致性。

4.6 关于“注记编码”

在本标准的 2 次征求意见稿上都将注记与所描述的对象联系,并在对象要素分类编码的第 7 位扩充码上进行扩充,即将注记分为 2 种,一种是有要素实体对应的注记,另一种是没有实体对应的地名注记。对于有实体对应的注记代码则在所对应的要素代码的第 7 位加 9,如常年河的“地面河流”名称代码为 2101019 。对于没有实体对应的地名注记,其中具有行政意义的居民地名称在大、中比例尺中与“310900 行政机构位置标识”小类下的子类相对应,在小比例尺中与“31010 0 城镇、村庄”小类下的子类相对应。而区域性的表面注记,如“陕西省”则对应于“6 境界”中所表示的“区域”,一些山名和山峰名则对应于“75 自然地貌”,其代码为“7500009”。

以上的注记编码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确定性,特殊是在具体的操作应用过程中不易掌握。所以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注记重新进行了编码,即取销了上述的注记编码方法,在要素分类的中类上增加“注记类”及代码,使得该中类所涉及的注记都归入到该注记类中,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视具体情况在后 3 位上进行扩充。

5 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经历了长期生产实践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标准的制定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各级数据库建设中由于可采用分类代码标准或者方案的多样性而产生的不一致性的矛盾。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本标准的局限性和不足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但它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对本标准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是指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另外,还有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应更加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种比例尺地图,甚至声像资料等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意义 通过制定统一的分类代码标准,将多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整理转换进行入库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与交换及数字化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准备,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 1)、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为了能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只有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因此首先必须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编写相应的元数据标准。根据绍兴项目的实施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 (1)、《4d产品数据成果入库提交技术规定》 (2)、《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5)、《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属性》 (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7)、《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理及入库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GIS通 过将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创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 的地理信息系统。其中,数据采集和处理是GIS技术的基础,为 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一、数据采集 1、掌握数据采集的途径 数据采集有多种途径,包括数字化、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气象、地质勘探和传感器技术等。数据采集的途径与所采集数据的 类型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采集途径。 例如,数字化适合采集线性特征数据,如道路、河流、管网等;遥感技术适合采集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表面信息;而实地调 查则更适用于采集有关区域人类活动、土壤、植物和动物分布等 信息。

2、选择采集工具 在选择工具时,需要考虑采集的数据类型、采集的准确性、速 度和采集成本。常用的数据采集工具包括GPS设备、数字相机、 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 例如,采集地物位置信息时,GPS设备可以快速精确采集数据;采集地物形状时,数字相机可以拍摄照片,进而通过图像处理软 件获取矢量数据;采集地形数据时,激光扫描仪可以精确获取区 域的高度信息;采集大型区域时,无人机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取地 图数据。 3、数据采集后的处理 采集的数据量巨大,处理数据成为数据采集的重要一环。数据 处理包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编辑、统一格式和载入GPS、GIS等应用软件进行相关地理信息处理。 例如,对于数字相机采集的影像数据,需要进行校正和配准等 数字化预处理;对于采集的地图数据,需要进行数据筛选、重投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 范 篇一: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1.技术标准依据 (1)CJJ8—99《城市测量规范》(简称《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简称《规程》) (3)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 (4)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规定》 (5)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6)CJ/T 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 (7)CJ/T 215-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 (8)CJ/T 213-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9)CH/Z1002-2009《可量测实景影像》 2.地理数据普查建库与实景三维影像采集

3.坐标系统及测量基准 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20°,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万米单元网格及责任网格划分原则 单元网格是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在基本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监管工作需要,划分的边界应清晰,并呈多边形的闭合图形.单元网格作用在于:作为城市监管的基本单位,将城管部件和事件划分在固定的区域内,便于管理; 责任网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责任网格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网格组成的)是对街道、社区及城市监督员的责任鉴定的最小单位.其划分原则是: (1) 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越社区分割. (3)地理分布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湖泊等地理自然布局进行划分. (4)现状管理原则: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10 km2,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位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能方便到达.

gis数据入库、采集、编辑与变换的实验报告

gis数据入库、采集、编辑与变换的实验报告 GIS数据入库、采集、编辑与变换的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GIS数据入库、采集、编辑与变换的方法和步骤。GIS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由点、线、面等要素组成,栅格数据由像元组成。本实验将重点介绍矢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一、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是将外部数据导入到GIS系统中的过程。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入库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打开ArcMap软件,新建一个地图文档。 2. 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地理数据库,并将其添加到地图文档中。 3. 在文件地理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的要素数据集,设置好坐标系。 4. 将外部的矢量数据文件导入到要素数据集中。 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现场测量等方式获得新数据并添加到GIS系统中的过程。本实验将以采集实验为例,使用GPS设备在校园内进行采集工作。步骤如下: 1. 准备GPS设备,确保其能正常工作并能够获取经纬度信息。

2. 在校园内选择几个地点,如教学楼、运动场等,使用GPS设备记录相应地点的经纬度信息。 3. 将GPS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导出采集到的数据。 4. 将采集到的经纬度数据转换为点要素,并将其添加到刚刚创建的要素数据集中。 三、数据编辑 数据编辑是指对已有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的过程。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需要编辑的图层,使用编辑工具栏中的编辑工具对要素进行编辑。 2. 可以通过修改要素的属性值、删除不需要的要素、添加新的要素等方式进行编辑。 3. 完成编辑后,保存修改,并关闭编辑状态。 四、数据变换 数据变换是指将不同坐标系、投影等的数据进行转换的过程。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具体步骤如下: 1. 打开ArcToolbox,选择"数据管理工具",找到"投影"工具集下的"批量投影"工具。 2. 选择要转换的要素数据集和目标坐标系,运行工具进行批量投影。 3. 在输出路径中保存转换后的数据。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步骤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 步骤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来收集、 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测绘技术在GIS数据处理中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使用测绘技术进行GIS数据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 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四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GIS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它是建立一个GIS数据库的基础。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测绘技术主要包括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航空遥感通过航空摄影或激光雷达扫描地面,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理影像和地形数据。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可用于地物分类、土地利用等。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定位技术来测量和记录地球上指定位置的工具,可以 用于获取地理坐标,用以空间参考。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将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的过程。测绘技术在数据处理中 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清理和数据转换等。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筛选,去除噪音、填充空缺等。数据清理是对数据进行校正和修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转换是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转换,使其能够被GIS 系统所识别和使用。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GIS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它利用测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地理统计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方法实现。地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如人口统计、经济分析等。

地理空间分析则是通过测绘技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拓扑关系、网络分析等。多源数据融合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和集成,获取更完整和准确的地理信息。 四、数据展示 数据展示是GIS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它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数据呈现给用户。测绘技术在数据展示中主要包括地图制作和三维可视化等。地图制作将处理后的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展示给用户,便于用户理解和应用。三维可视化是通过测绘技术将处理后的地理数据以三维视角展示,增加用户的空间感知和沉浸感。 综上所述,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 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四个方面。其中,测绘技术在每个步骤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应用测绘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数据,为各行业提供支持和决策依据。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测绘数据管理的步骤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测绘数据管理的步骤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 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在测绘领域,使用GIS进行数据管理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本文将介绍使用GIS进行测绘数据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GIS数据管理的基础。在测绘领域中,数据采集通常通过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等方式进行。地 面测量是指直接在地面上进行测量,例如使用测距仪和经纬仪等工具。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航拍、卫星图像和激光雷达等方法获取地理数据。而GPS则是通过卫星信 号来测量地理位置和相关数据。 第二步:数据处理和整理 在数据采集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在GIS中,数据处理和 整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拓扑建模和数据清理等工作。数据编辑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修改、更新和删除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数据格式转换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适合在GIS中使用的格式,例如将文 本文件转换为矢量或栅格数据。数据拓扑建模是指在数据处理中建立拓扑关系,以确保地理空间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清理则是清除无效数据、修复数据错误和填补数据空白等操作。 第三步:数据存储和管理 数据存储和管理是GIS系统中的核心工作。在数据存储和管理中,需要选择合 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来存储和管理 测绘数据。常用的DBMS有Oracle、MySQL和PostgreSQL等。通过DBMS,可

地形数据采集方法与步骤

地形数据采集方法与步骤 地形数据采集是指通过现场勘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获取地球表面的地形信息,包括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等各种 地形特征。地形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理空间分 析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下面是地形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一、地形数据采集方法 1.现场勘测:现场勘测是通过人工测量方法,直接采集地形数据。常 见的现场勘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现场勘测方法 精度高,能够获取精细的地形数据,但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手段,获取地球 表面的地形信息。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面 模型(DTM)等。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地获取地形数据,但精度相对较低。 3.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技术经常用于采集地形数据的位置信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测量地理坐标,可以获取地点的经纬度、海拔等 位置信息。GP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位置信息,配合其他方法可以获 取地形数据。 4.无人机(UAV)技术:无人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形数 据采集方法。通过搭载传感器设备的无人机,进行低空遥感拍摄或激光测量,可以获取精细的地形数据。无人机技术具有灵活性、成本低等优点, 在地形数据采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二、地形数据采集步骤 1.前期准备

在进行地形数据采集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1)确定采集目标:明确采集数据的目的和需求,例如地形高程、坡度等。根据采集目标确定数据采集方法和设备。 (2)选择适当的设备:根据采集目标和现场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设备,如GPS测量仪、无人机、遥感设备等。 (3)制定采样方案:根据采集目标和现场情况,制定采样方案。包括采样地点、采样形式、采样密度等。 2.现场测量 现场测量是地形数据采集的核心环节,需要准备测量设备和进行测量工作。 (1)设置控制点:根据前期准备的采样方案,确定控制点。控制点应选择在地形起伏较平缓、能够稳定和方便定位的地点,如平缓的山坡或水平的地面。 (2)采集数据:根据采样方案,采集地形数据。根据使用的设备选择合适的采样方式,如现场测量、遥感拍摄等。对于无人机激光测量,需要进行飞行任务的计划、设备的设置和操作等。 (3)记录测量数据:进行测量时,需要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包括地点的经纬度、高程等信息。对于无人机激光测量,还需要记录飞行路径、激光点云数据等。 3.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地形数据采集后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地形特征,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产品。

arcgis数据入库流程

arcgis数据入库流程 ArcGI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用于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在使用ArcGIS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将数据导入到ArcGIS中进行存储和管理。本文将介绍ArcGIS数据入库的流程。 一、数据准备阶段 在进行数据入库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待导入的数据。数据可以来自于各种来源,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地理数据库等。在准备数据时,需要确认数据的格式和结构是否符合ArcGIS的要求。ArcGIS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如矢量数据(Shapefile、Geodatabase等)和栅格数据(Tiff、IMG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 二、创建地理数据库 在ArcGIS中,可以通过创建地理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地理数据库是一种用于组织和管理地理数据的数据库,可以存储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创建地理数据库的步骤如下: 1. 打开ArcGIS软件,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地理数据库”选项; 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存储位置和数据库名称,并设置数据库的坐标系; 3. 点击“确定”按钮,ArcGIS将自动创建一个地理数据库,并在目

标文件夹下生成相应的数据库文件。 三、导入数据到地理数据库 创建好地理数据库后,可以将准备好的数据导入到地理数据库中。导入数据的步骤如下: 1. 在ArcMap中打开地理数据库,选择“文件”菜单下的“导入”选项; 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待导入数据的格式和路径; 3. 点击“添加”按钮,选择要导入的数据文件,确认后点击“确定”按钮; 4. 在下一个对话框中,选择导入数据的目标位置和名称,并设置导入选项; 5. 点击“确定”按钮,ArcGIS将开始导入数据,并在地理数据库中生成相应的图层。 四、数据管理和编辑 导入数据到地理数据库后,可以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编辑。在ArcGIS 中,可以通过数据表和属性表来管理和编辑数据。数据表用于管理矢量数据的几何信息,属性表用于管理矢量数据的属性信息。可以通过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来对数据进行编辑和管理。 五、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在数据导入和管理完成后,可以利用ArcGI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可

arcgis数据入库流程

arcgis数据入库流程 1.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各种地理数据,包括地图、航空摄影图像、卫星图像、属性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各个源头,如地理调查、卫星遥感、GPS测量等。 2. 数据预处理:在导入ArcGIS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这包括校正数据的几何和拓扑错误、清理不一致的数据、填充缺失数据、投影转换等。 3. 数据格式转换:不同数据源往往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例如矢量 数据可以是Shapefile、File Geodatabase等格式,栅格数据可以是TIFF、JPEG等格式。在导入ArcGIS之前,需要将数据转换为ArcGIS支 持的格式。 4. 数据入库: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到ArcGIS中进行管理和分析。在ArcGIS中,可以使用ArcCatalog工具来创建和管理各种空间数据集和表 格数据集,并将数据导入到这些数据集中。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分层管理、 设置数据库索引、定义数据关系等。 5. 数据质量检查:在数据导入之后,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检查,确保 导入的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可以使用ArcGIS的数据质量管 理工具检查数据集的几何拓扑、数据完整性、属性一致性等。 6.数据索引和优化:为了提高查询和分析性能,可以对导入的数据建 立索引。索引可以加快数据查询速度并减少数据库访问时间。此外,还可 以进行数据优化操作,如裁剪数据、合并数据集等,以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7. 数据发布:在完成数据入库后,可以将数据发布为Web服务,使其他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和使用这些数据。可以使用ArcGIS Server 来发布地图服务、地理处理服务、要素服务等。 8.数据更新和维护:数据入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数据会发生更新和变化。因此,需要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工作,包括添加新数据、更新旧数据、删除过期数据等。 总结起来,ArcGIS数据入库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入库、数据质量检查、数据索引和优化、数据发布以及数据更新和维护。这些步骤可以确保导入的数据能够在ArcGIS中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分析,并为其他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服务。

arcgis数据库建库流程

ArcGIS数据库建库流程 一、引言 ArcGIS是一个全面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其中包括了数据库建库的功能。数据库 建库是指在ArcGIS平台上创建和管理各种地理数据的过程,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的基础。本文将详细讨论ArcGIS数据库建库的流程。 二、数据准备 在进行数据库建库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数据。数据可以来自不同的源头,包括现场采集、影像遥感、矢量图层等等。在准备数据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数据的格式是否符合ArcGIS的要求。 三、数据库选择 ArcGIS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包括文件型数据库(如File Geodatabase)、关系型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MySQL等)以及云数据库(如ArcGIS Online)。在选择数据库类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建库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属性。数据库的结构通常由各种层级的要素类和表组成,而属性则用于描述和标识要素的特征。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组织形式、空间索引的建立以及数据的完整性等因素。 4.1 数据库结构设计 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和表的组成。要素类是地理数据的核心,可以包括点、线、面等不同类型的要素。而表则用于存储非空间属性数据。在设计数据库结构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层组织,以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

4.2 属性设计 属性设计是确定要素类和表中属性字段的名称、类型和约束条件等。在属性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属性字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还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当的属性分类和分级,以便于数据的分析和查询。 4.3 空间索引设计 空间索引是提高地理数据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根据数据的种类和规模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建立空间索引。常用的空间索引方法包括网格索引、四叉树索引和R树索引等。通过建立空间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和提高系统的性能。 4.4 数据完整性设计 数据完整性是指保证数据在一定时间段内正确、完整和一致的特性。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以便于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数据质量。常用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包括唯一性约束、非空约束、范围约束、参照约束等。这些约束条件可以通过ArcGIS的工具来进行设置和管理。 五、数据库建立 当完成数据库设计之后,就可以开始建立数据库了。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 ArcGIS平台上的工具来完成,包括ArcCatalog和ArcMap等。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需要选择数据库类型和存储位置,并创建相应的要素类和表,以及设置相应的属性字段和约束条件。 六、数据导入 数据导入是将现有的地理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的过程。数据导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包括手动导入、批量导入和自动化导入等。在数据导入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相应的数据校验和清理工作。 6.1 手动导入 手动导入是指将数据逐个或逐批地导入到数据库中的过程。在手动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ArcGIS平台上的工具来进行操作,包括拖放导入、导入向导和数据加载器等。手动导入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但对于大量的数据来说,效率较低。

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技术研究

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技 术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数字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合理地设定iData的CAD基础数据入库系统,将其投入到社会中有效地运用,可有效解决运用传统方式无法进行地理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可使得数字城市建设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因此,相关的城市部门应深度探究基于iData 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技术,以保障其在社会中的运用价值和效果,为数字化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CAD;iData;数据入库;技术应用 前言: 在开展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全面地收集、准确地分析和处理基础地理信息,才能便于工程部门制定出符合城市建筑建设的模型,以有效地开展城市建筑建设工作。原有的人工到实地进行地理勘测工作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难度高,已经不符合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而通过对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技术的合理运用,即可将其基础的地理信息成功地转化为GIS标准的数据库,成为工程部门所需的多层次与立体的地理空间模型,这样后续的数字城市建设工作也就能在数据的支持下,得到有效和高质量地开展,十分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CAD基础数据入库的问题 (一)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比较 从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与GIS数据分析来说,之所以要制定合理的入库标准,将CAD数据转化为GIS数据,是因为CAD数据无法准确地表示出各个地理信息的属性,其拓扑结构和逻辑性也都十分低下,并不利于城市建筑部门进行

对CAD地理数据信息的运用,这是其数据运用存在的问题。但是将其与GIS数据 相比来说,这种数据有着输出多种空间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准确清晰地表面各个 地理数据的数形和要素,还能进行将其整合为空间分析模型驱动,为用户提供全 面和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这样用户就能直观地观看信息模型开展相应的工程建 设施工工作,其施工安全和质量更能得到保障。 (二)CAD数据到GIS数据转换的问题 在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的过程之中,难以进行CAD基础数据 与GIS数据的转化,也是存在于iData运用中的重要问题。因为在将CAD基础数 据转化为GIS数据的时候,由于两个数据模块下其交换格式和数据支持导入的格 式分别是dwg格式和dxf格式,这就使得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数据之间的转换 并不灵活,十分容易出现基础信息数据在转换中丢失的问题,使得地理数据中坐 标系统和属性显示都存在着极大失误的可能。 而且从实际的转换情况来说,尽管大部分的数据都能被转化为GIS数据,但 是只是表面格式形式的转化,却没有将其中的线型含义真正的转化处理,使得原 本CAD基础数据中的信息还是无法得到转化运用,导致数据冗余和失误表现严重。当其无法转化为实体的模型,不仅会使得有用的信息大量丢失,也会使得分界线 与建筑物边界交合在一起,使其被当成错误的地标或是建筑物,影响后期城市工 程部门对CAD基础数据的实际运用效果,会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 影响。 二、基于iData数据工厂的CAD数据整理入库流程 对于基于iData的CAD基础数据整理入库技术应用过程之中,产生的CAD基 础数据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转换的问题,设计人员应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认识 到数据转换的重要性,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丢失和形 式化转化等问题,以空间数据库为数据存储格式,制定出先将数据入库再进行图 形标识和绘制的工作,进行对入库的数据进行准确与及时分析、利用,以及有效 地管理,以这种一体化的作业方式,使得CAD基础数据能真正被高效地转化为 GIS数据。在基于iData的背景下,进行对CAD数据整理入库系统的设计,发挥

1-500地形图入库前数据整理流程

1:500地形图入库前数据整理流程 摘要:本文针对1:500地形图建立数据库前数据整理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外业数据采集即修测补测工作完成后,按照空间数据建库标准的要求,对1:500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进行核查及处理,经数据构面、属性录入、建立拓扑关系、数据投影变换、数据格式转换等工序,整理地形图数据。 关键字:数据构面,属性录入,建立拓扑关系,数据投影变换,数据格式转换。 本文针对1:500地形图建立数据库前数据整理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外业数据采集即修测补测工作完成后,按照空间数据建库标准的要求,对1:500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进行核查及处理,经数据构面、属性录入、建立拓扑关系、数据投影变换、数据格式转换等工序,整理地形图数据。 1.数据核查 由于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或错误,比如房屋没有封闭,房屋与房屋中间有重复多余线,实体没有属性或者属性错误,以及存在没有属性的实体等等,这些问题对基于基础数据的要素构面、GIS数据库的入库是必须避免和消除的,否则将影响到GIS应用的可信度,甚至不能进行相关的GIS应用。数据核查主要分以下两步走: 1.1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1)删除伪结点:删除图面上伪结点; (2)删除复合线多余点:删除图面中复合线上的多余点; (3)删除重复实体:删除完全重复的实体。 1.2应用CASS软件的“图形实体检查”功能检查图形数据 编码正确性检查:检查地物是否存在编码,类型正确与否; 图层正确性检查:检查地物是否按规定的图层放置,防止错误操作。 符号线型线宽检查:检查线状地物所使用的线型是否正确。 线自相交检查:检查地物之间是否相交; 高程注记检查:检核高程点图面高程注记与点位实际的高程是否相符;

矢量基础地理数据入库处理技术研究

矢量基础地理数据入库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在实际应用中,由于DLG数据加工和数据技术相对复杂,在入库中出现 问题的可能性较大。本文结合我国DLG数据入库处理技术,对DLG数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DLG数据;矢量数据;数字城市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和社会公众对基础地理数据的现势 性要求更高。在数字城市GIS建设中,许多的甚至大部分的DLG数据都是由现有 矢量数据加工而成的,矢量数据加工工作通常要占到整个GIS的大部分,因此, 应加强对DLG数据入库处理技术的研究。 1.数据入库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格式参差不齐,加工预处理工作量巨大,入库后数据丢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商业化的地形制图软件20 多种,每种软件对数据的描述 都不相同,即便同是利用AutoCAD 或Microstation作二次开发的软件,其数据格 式与编码描述也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个单位,都有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数据格式,这就导致在数据加工与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数据丢失、数据变形的现象较严重。以前的电子数据不可能充分考 虑到当前GIS 入库的需要,导致现有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数据加工工作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入库后部分数据丢失现象[1]。 (2)缺乏统一、系统的专业标准理解与执行。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刚起步研究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时,就吸取了国外一些国家忽视标准化的严重教训, 始终将地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GIS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出台了一 系列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但在很多地方上,执行过程中并未能结合本城市的 实际情况,缺乏富有经验并深入理解GIS 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了解应当基于 这些通用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切合自己城市特点的专用标准,这样就导致已 有的标准在实施效果上大打折扣。 (3)专业技术侧重点不一致。在我国很多地方,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各个部门在专业的应用执行上脱节。不同专业对GIS 标准的理解程度不一,专业理 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例如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注重的仅仅是地形图的图面表达, 城市规划技术人员注重的仅仅只是规划成果,对空间数据的质量并不关注,而 GIS 专业人员注重的是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数据必须具有空间拓扑关系。GIS 相关 专业提供的数据仅仅对图面的效果作了详尽的考虑,而对于数据后期的应用并无 太多的关注,既没有考虑地物的属性、分层、编码等,也没有考虑数据的拓扑关系。再者是不同的专业人员对GIS 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数据的标准在实际执行 上有很大差异[2]。 2.入库前的数据处理 由于不同格式的现有矢量数据存在差异性,且表达方式和GIS 系统所要求的 数据描述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数据入库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体元素的错误纠正、地形要素封闭性检测、重复地形要素的清理、道路和河流等某些特殊地形要素的处理、地形要素扩展属性的设置等。对矢 量数据的加工与处理主要是为了使输出的地理数据更加符合GIS 软件要求,以便 能充分利用GIS 软件的各种功能,让转换后的数据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体现出GIS 软件的优越性。入库前数据处理的主要工作有: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建库方法研究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建库方法研究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指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道路网络、 交通设施、水域分布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的采集及建库方法研究非常关键。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地理探测、遥感获取和人工搜 集等方法。其中,地理探测是指通过现场实地调查,使用地理测量仪器仪 表对城市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进行测量和记录。这种方法适用于城市基 础地理信息的精确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但是耗时耗力。 遥感获取是指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等手段,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城 市的地理信息数据。遥感获取方法具有数据获取效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范围、多维度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但是遥感获取 方法也存在信息获取精度较低的问题,需要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进行数据验证。 人工搜集是指通过人工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进行收集。这种方法在数据获取精度方面相对较高,但是耗时耗力且人工 搜集数据的效果容易受到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影响。 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方法研究中,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 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等方面。 数据质量控制是指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 性进行评估和监控。通过对数据源、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提高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数据管理是指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维护。通过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总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建库方法研究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DEM数据生产流程

DEM数据生产流程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数字高程模型的简称,是基于地 表高程数据而生成的一种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它是描述地表海拔高度的数 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地形表面的形状和特征。DEM数据的生产流程主要 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发布三个环节。 首先是数据采集。DEM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包括航空 摄影和卫星遥感两种方式。航空摄影是指利用航空器携带专业摄影设备对 地面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获取地表高程的信息。卫星遥感是指通过 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对地表进行观测,获取地表高程的信息。这两种方式可 以获取的DEM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不同,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方式。 接下来是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原始影像数据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包括图像配准、去噪、边缘检测和高程计算等步骤。图像配准是将不同影 像之间的空间位置对应起来,保证数据的空间一致性。去噪是为了去除图 像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质量。边缘检测是为了提取出地形的边缘信息, 用以确定地表高程的变化。高程计算是根据影像的亮度值和相邻像元之间 的空间关系来计算地表高程。 最后是数据发布。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需要将处理好的DEM数据发布 出来,以方便用户使用。数据发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发布,也可以将数据储存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将DEM数据转换为其他格式,如栅格数据格式或矢量数据格式,以便于更好 地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

总的来说,DEM数据的生产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发布三个环节。其中,数据采集是通过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原始影像数据;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图像配准、去噪、边缘检测和高程计算等步骤;数据发布是将处理好的DEM数据以用户能够方便使用的方式进行发布。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得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用以模拟地表的形状和特征,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支持。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方案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方案 1 • 1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 (1) 1・2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 (2) 1・3技术标准和依据 (5) 1 ・4总体构想8 1 • 1建立GIS系统的必要性 1-1-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长春市的东南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目前在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基本设施投入近4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1-2近几年,我国城市GIS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较大进步,GIS 的应用通过与通信、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等技术的结合,充分地融入了IT主流,成为信息技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作为地理信息服务核心内容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也越来越

受到了重视。目前开发区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能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1-3作为现代化的新区,各职能部门和服务行业必须满足高节奏、高效率、快捷准确的服务,而只有GIS技术的基础性、公益性、共享性和快速的信息交换,才能为此提供大力的支持。所以,为建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信息系统,而首先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 - 2已有测绘数据的分析利用 1-2-1到目前为止,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已有测绘资料齐全,切现势性强,数据格式合理。详见表1 • 2 • 1-1。 全区已有测绘资料 表 1 • 2 • 1-1

1-2-2上述测绘数据资料中,其地形图成图时间较早部 分数据,近年进行了修测,管线数据资料基本做到了数据齐全、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方案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方案 1前言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包括现势库和历史 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照类型分为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 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三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 素分成若干层;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条件。基础地理信 息数据库组成见图1。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其定位的不同会在具体建设过程及成果上的存 在巨大的差异。 本建设方案中对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定位做如下假设: 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用于对基础地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发服务,实现基础地理数据一体化的浏 览、查询与统计、成果分发等功能。 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可实现的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基础地理数据内容与质量,尤其 是在地理数据的查询统计与分析方面;另一方面是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扩展性。 图1 本方案按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建设相关标准需求、硬件需求、软件需求及数据资源需求。 系统维护 数据入库更新 数据管理 数据应用服务 基础数据配置管理 系统权限管理 系统备份管理 安全管理 库体创建 数据入库 数据表达 历史数据管理 元数据管理 数据分发服务 数据统计分析 管理 系统 支撑环境 现势库 历史库 元 数据 程一 数字线划 '图数据二 .... 数字正射 数字高程 .影像数据 ........... [模型数据… 1:500 1:2000 1:5000 0.2m 10.5ml 1m 12.5m 5m - I 植被与 土质 「 —— 地 电 1:1 ' 境界与政区 管线, 1I 道路中心线 , ■ ,— ,交通• I. 房屋• -居民 地及设施 1T - 水 系 1■ 测量控制点 I S 基础 地理 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