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育人才(中央党校071208)
- 格式:ppt
- 大小:14.37 MB
- 文档页数:149
不拘一格降人才商本0915班孙怡婷0952061524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营利性组织和企业进行组织经营活动的理论、方法,工商管理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生产与运行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等等方面。
其在使用能源时和普遍意义上的能源不同,一提到能源,相信人们都会想到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如果对于能源方面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的话,人们会联想到核能、潮汐能、风能等新兴能源。
但是,针对我们工商管理专业来讲,我们进行生产运行管理,就需要原材料,需要存货,需要有丰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和物流人员,在这里,原材料、存货和人员就作为我们的一种能源存在。
在这里,我着重介绍我们的人力资源这一另类的能源。
《己亥杂诗》有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旧社会,政治上朝野噤声,人民苦不堪言,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需要的是如疾风骤雨般的改革,需要的是人才去改变这种腐朽沉闷的现状。
在工商管理专业,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生产部门要生产管理人员,在财务部门要会计,在营销部门要营销人员,在人力部要人力资源师,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募和甄选、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年薪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各类的媒体之上。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借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作分析、人才的素质和测评、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的健康与帮助计划。
第一,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就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规范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的系统过程。
工作分析包括工作职责分析、工作流程分析、工作权限分析、工作关系分析、工作环境条件分析和任职资格条件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增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确保组织中所有任务都得到明确的安排,有助于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相关任务,有助于工作再设计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为组织绩效管理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为招聘提供有效的工作信息,为进行有效地、低成本的培训指引方向,明确组织中管理者和下属的回报关系和明确工作岗位在组织中得相对价值保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不拘一格选人才作者:孙亚政来源:《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11期贯彻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县级党委来讲,关键是要以创新的理念、开放的胸襟、务实的举措,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促进机制,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做好党管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
胡锦涛同志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是科学人才观的第一要义。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都要靠人才来支撑,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确立“人才强县”战略纵观古今中外,秦有商鞅,变法图强而一统天下;汉拥张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蜀凭孔明,外征内治而鼎足三国;唐用魏征,纳谏如流成就贞观盛世;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创造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创新奇才乔布斯让“苹果”誉满天下。
因此,人才相对于环境和物质条件,更具活力、更有价值,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成就事业的第一资源。
武功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自然资源十分匮乏,没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没有国家重点项目安排,要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大县、新兴工业强县、旅游商贸名县”的宏伟目标,必须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靠人才补齐发展短板,靠人才的谋划和实干抢占发展先机、赢得比较优势。
牢固确立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这不但是党管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武功新崛起的现实需要。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结合产业层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发展繁荣等关键领域工作要求,有针对性的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既是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切合基层实际的人才发展之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切实抓好五大人才工程:一是核心人才联系工程。
核心人才在全县人才发展规划中处于中心位置,是县委、县政府决策咨询的专家团队。
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盖雁尹钟祥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5期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体现着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在我国一直被誉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左右着普通高中,乃至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方向。
此前,延续多年的“全国统考一张卷”、“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因不适应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已步入改革的快车道,拉开高校自主招生的序幕,并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高校如何借此东风彻底地扭转仅靠“一把尺子”衡量与选拔人才的模式,并借以“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还需要认真研究。
《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上述文字中,有两处关键词语值得注意,一个是“多样化人才观念”,一个是连续八个“自主”。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是为了“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放开高校的八个“自主”,是鼓励高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归根结底,一切为了“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多样化的人才观念。
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科举考试曾慨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古代的科举考试,以至于现代统考统招的高考,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一种主流的“全才”式的人才观念。
不拘一格用人才——读王丙乾老部长的《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有感作为《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中的一本煌煌巨著,王丙乾老部长的《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用近70万字的篇章,记录了他从见证新中国财政部成立以来的亲历和回顾、关注与思考。
他说:“作为财政战线的一名老兵,从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开始,就从事财政工作,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新中国财政的发展壮大,倍感自豪,感慨不已。
”从得到这本巨著起,我就孜孜不倦的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深入思考。
王丙乾老部长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数字篓子”式的业务水平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已深深烙印到我的心里,特别是王部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高风亮节,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作为新中国第六任财政部长,王丙乾老部长任职的时间是1980年至1992年。
这段时间,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创时期,从财政体制到财政管理,都面临着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适时开展财政改革的艰巨任务。
但是,在“文革”后,从“五七”干校回到财政部工作的干部,年龄都比较大,因此面临人才断层、新老交替的问题。
一些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面临离退休,同时许多干部的知识结构不适应改革开放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
这段时间,王丙乾老部长殚精竭虑,不拘一格,着力引进文化高、能力强、政治立场坚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实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风范。
他求贤若渴,视野开阔。
他培养干部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财政部和财政系统内部,而是把搜寻的目光投向了基层,投向了经济较发达、财政工作做得好的地方。
他到地方考察工作,除了解地方财政工作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物色优秀人才,从地方“抢才”。
他每次考察,都要和地方负责财政工作的领导座谈,期间特别留意地方干部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他选择了十多位优秀干部,如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刘仲藜、云南省副省长的金人庆、浙江省计经委副主任的谢旭人、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的高强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财政部的部长、副部长。
不拘一格用好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必将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
如今,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我们要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入手,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破除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到不拘一格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用人才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号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努力让这种长处得到发挥,就很可能成为“人才”。
唐代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三个人都不是通才或全才,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其所长,让三人的长处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帮助其夺取了天下。
当今社会青年科技人才也是如此。
《若干措施》着眼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也明确一些定量化规定。
如,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进一步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负责人申报年龄可放宽到40岁,并不设职称、学历限制。
文化引领把“五关”,不拘一格育人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作为企业,最关键的是大力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能为企业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型人才。
——注重招聘选拔标准,把好入口关招聘是企业人才的“入口”和“源头”,而校园招聘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企业的主要人才招聘渠道。
企业必须始终秉持“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招聘理念,严格招聘选才标准,把好人才入口关。
招聘时不仅强调应聘者与特定职位的匹配,还要注重应聘者内在特征与企业主要特征之间的匹配,强调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所招聘的也许并不是学历最高、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招聘到的员工能够胜任工作而且长时间地为企业服务,这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创新员工培养模式,把好发展关作为企业员工,很少能主动盘点自己所具备的优点和能力,判断自己距离目标还差多远,这就需要企业为员工抒写职业规划,指引其寻找出发点、坚定前进方向。
在员工培养上,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帮助员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员工成长成才。
同时,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从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层干部培训、高级领导研修班到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在职研究生培训,涵盖员工在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形成员工与企业同成长的良性发展模式。
在员工职业晋升上,要设立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不同发展通道,满足不同特点员工的发展需求,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道路。
——严格选人用人机制,把好晋升关在选人用人上,要始终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品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强调员工要对企业忠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业绩突出,专业能力强。
同时,严格选人用人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以一系列公开竞聘活动为载体,丰富企业的人才晋升激励体系,打造“以德为先,能者居之”的良性竞争机制,把好员工晋升关,为员工在干部任用、提拔晋升方面提供多种途径。
不拘一格降人才
老愚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鼓励中职学校实行灵活教学制度。
rn全国职教成教年度工作会议日前强,国家积极发展职教的方针不变。
3月13日,教育部向各地印发了《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
【总页数】1页(P1)
【作者】老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三博脑科:不拘一格降人才
2.不拘一格降人才强化服务惠民生——关岭自治县迈出医疗扶贫新步伐
3.不拘一格降人才,另辟蹊径教作文
4.“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自主招生再出发
5."揭榜挂帅":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古语有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心的聚散,人力的离合,人才的去留,皆取决于相关的机制。
没有好的机制,就难以发现人才,难以使用人才,也难以做到人尽其才。
如何盘活用人机制,激活干部激情,把“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谓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事制度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选人用人的机制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例如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从村干部、工人、农民中录取公务员等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如何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不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尽管选拔任用人才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科学、比较规范的操作流程。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选拔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比如,考试中的“分”与“能”,面试题目的“深”与“浅”怎样做到使有实践能力又有理论水平的人考得上,没有实际经验的“考霸”考不上等问题;其次应该严把初始提名关。
创造条件使那些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踏实肯干、责任心强、群众公认的人员有舞台,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把初始提名的考试权交给考生,把面试权交给评委,把考核权交给群众,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及时跟踪报道,人才选拔的全过程向社会公开,切实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网络、人大等监督作用,确保“全程公开、公正、透明、阳光”;第三要严惩选人用人当中违法乱纪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倡导了一种学习的风气,一种竞争的精神,更启动了一种全新的用人机制、用人观念和评价机制。
如果说笔试凭的是“硬”家伙,那么面试主观性相对强一些,但越是如此越应当确保公正性和科学性,如积极探索面试考官异地交流制度,评委结构要既专又博,考官的组成怎样才算合理,以增强客观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