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3.51 KB
- 文档页数:19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医事法学、信息管理、口腔医学、生物工程、护理学)执笔人:审核人:一、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
本课程通过设置一部分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和完成综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今后学习临床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组织学绪论(2学时)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目的要求】熟悉: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
了解: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1. 人体组织学(histology)研究内容、组织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2. 石蜡切片术、HE染色及PAS反应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基本原理,电子密度的含义;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一般原理。
(苏木精hematoxylin ;伊红eosin)细胞(2学时)Cell【目的要求】掌握:各种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熟悉: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
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授课内容】1.2.3.网()、(微丝4.1.状上皮;假2.;中间连接;基膜3.结缔组织(2学时)Connective tissue【目的要求】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纤维和基质的结构和功能。
熟悉: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了解: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授课内容】1. 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固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供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目录前言第14章消化管第1章组织学绪论第15章消化腺第2章上皮组织第16章呼吸系统第3章结缔组织第17章泌尿系统第4章血液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5章软骨和骨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6章肌组织第20章胚胎学绪论第7章神经组织第21章胚胎发生总论第8章神经系统第22章颜面和四肢的发生第9章眼和耳第23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第10章循环系统第24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第11章皮肤第25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第12章免疫系统第26章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第13章内分泌系统前言本大纲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7版)》为依据,规定了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学科的教学要求。
由于该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临床医生,而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十分基础的学科,所以,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特别是病理学、生理学、产科学)最有用的知识。
按照这一原则,本大纲将教科书内容分为三级:1.掌握。
是课堂上主要讲授、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2.熟悉。
是课堂上选择性讲授、学生必须阅读的内容,在考试的范围内。
3.了解。
是课堂上选择性讲授、学生应当浏览的内容(包括插入框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
在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中,如教师未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必须自学。
此外,教师可酌情讲授学科的新进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对书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取精华;要注意培养对组织形态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本学科为80学时,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比约为5:4。
理论课通过教师讲课、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实习课通过观察标本,观看幻灯片、录相片等方式进行。
第1章组织学绪论掌握:组织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组织、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组织学学习方法的要点。
熟悉: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原理和主要过程,HE染色,PAS反应。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构造及其发生发育的科学,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遵照教学改革的精神和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需要,特制定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主要以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为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补了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概念等内容,并对其它学科重复或交叉的内容作了相应的删减或调整。
尤其为配合发育生物学这门新边缘学科的创建与发展,适当地增加了胚胎课的学时与内容。
对理论课的内容,大纲提出了掌握和了解两级要求。
划横线的部分为重点内容。
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学时数及时间分配参照附表。
绪论(0.5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并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常用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进展。
〔教学内容〕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重要性。
2.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原理。
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组织亲银性和嗜银性的含义。
涂片、铺片、磨片标本制备。
介绍几种新型显微镜应用。
电子显微镜技术:透射电镜的基本原理,电子密度高和电子密度低的含义。
扫描电镜的特点,冷冻蚀刻技术,超高压电镜及X-射线微区分析的应用。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一般组织化学(包括电镜细胞化学和电镜下观察),免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其意义与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细胞与细胞化学定量术等。
〔实习内容〕(2学时)光镜标本:HE染色标本,银染标本,组织化学标本PAS反应,酸(碱)性磷酸酶,(或ATP酶)。
免疫细胞化学标本,(或原位杂交标本)。
电镜图像:透射电镜细胞结构,扫描电镜图像(红细胞或纤毛)。
冷冻蚀刻图像。
录像:Olympus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组织切片标本的制作过程与电镜技术。
细胞(0.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概念,基本结构,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数:81(其中含实验36学时)学分数:4.5二、考试要求《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以及发生发育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课程考试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识别人体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了解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较系统的认识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及演变,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1章组织学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嗜酸性、嗜碱性、中性、异染性;PAS反应;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
(二)熟悉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细胞外基质的含义和产生。
(三)了解组织学、胚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一些常用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间的关系。
第2章上皮组织【目的要求】(一)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各种被覆上皮)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微绒毛和纤毛的分布、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基膜的位置、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二)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及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
第3章固有结缔组织----------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目的要求】(一)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三种纤维主要特点。
(二)熟悉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三)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4章软骨和骨【目的要求】(一)掌握软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软骨组织的分类和纤维成分;骨组织的结构。
(二)熟悉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三)了解软骨的发生。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目的要求】(一)掌握血细胞的分类,各种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血液中的正常值。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型:单独设课课程总学时:48实验总学时:16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设实验项目数:8撰写人:史敏审核人:张飒乐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国家教委指定的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组织胚胎学共分为两个部分: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 8 周)发育和先天性畸形。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通过学习,掌握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人体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它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 以便进一步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 判断人体的正常与病理状态 , 更好地预防和诊断治疗疾病。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 巩固生物学有关细胞学的概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2.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的光镜结构和主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3.掌握各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和重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4.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构造和机能意义,熟悉人体各系统发生过程的概况,掌握主要器官的发生过程及常见畸形,以及主要致畸因素和致畸敏感期。
(二)基本技能1.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听课时扼要记笔记,有效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习指导,能科学地安排课外自学时间。
2.熟悉石蜡切片制作和HE染色的基本过程。
3.熟练使用和维护普通光学显微镜。
4.能用光镜辨认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并能辨认组织和器官的主要超微结构。
三.主要实验内容:实验一上皮组织(2时数)通过观察组织学切片:熟悉上皮组织的组织、分类、结构、分布及功能;掌握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及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了解腺上皮的类型和结构:实验二结缔组织(2时数)通过观察组织学切片:熟悉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起源和分类;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基质和纤维的形成;熟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全面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同时,本大纲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剖学和临床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组织学2.1 组织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组织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2.2 组织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组织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3 器官与系统的组织学- 皮肤和皮层组织学- 神经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学特点- 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 呼吸系统的组织学特点- 泌尿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特点第三章:胚胎学3.1 胚胎学的基本概念- 胚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胚胎学的发展历程3.2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步骤- 胚胎内、外胚层的分化与发育3.3 重要胚胎器官和系统的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 呼吸系统的发育过程- 泌尿系统的发育过程- 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第四章:实验技能培养4.1 组织学实验技术- 组织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 光镜下的观察和记录4.2 胚胎学实验技术- 胚胎培养和观察方法- 胚胎的切片和染色技术第五章:应用与展望5.1 组织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病理学与组织学的关系- 组织学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5.2 胚胎学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 人工受孕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胚胎移植和胚胎遗传筛查的进展5.3 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的新进展-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前沿科技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同时,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将具备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基本操作能力。
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术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黑体小四)本课程地位: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本课程目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口腔、护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
在学习此课程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英文词汇,为学习医学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通过在显微镜下独立辨认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1.组织学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知识、器官和系统两个大部分。
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2.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人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组织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生物化学的进步也促进了组织学的发展,例如,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组织化学及分子细胞学,将免疫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免疫组织化学等。
从而使人们得知各种细胞与组织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也是病理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和妇产科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医学生要通过学习组织学,系统掌握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为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形态学基础和基本技能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按章节写)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黑体小四)本课程地位: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本课程目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口腔、护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
在学习此课程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英文词汇,为学习医学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通过在显微镜下独立辨认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1.组织学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知识、器官和系统两个大部分。
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2.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人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组织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生物化学的进步也促进了组织学的发展,例如,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组织化学及分子细胞学,将免疫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免疫组织化学等。
从而使人们得知各种细胞与组织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也是病理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和妇产科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医学生要通过学习组织学,系统掌握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为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形态学基础和基本技能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按章节写)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重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难点:组织学和胚胎学常用的研究技术,特别是显微镜制片技术。
教学内容:第一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一)组织学的研究内容(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1.胚胎学概念2.胚胎学研究内容第二节组织学与胚胎学和其他医学课程的关系(一)组织学是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基础(二)胚胎学与病理学、临床医学、计划生育和人类优生学等有密切联系第三节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一)常用显微镜(二)常用标本的制备技术1. 普通组织标本的制备技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2. 透射电镜标本的制备技术3.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技术4.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5. 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第四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第二章细胞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及细胞增殖过程。
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难点: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一)细胞膜1. 细胞膜的结构2. 细胞膜的功能(二)细胞质1. 无形成分:细胞基质2. 有形成分(三)细胞核1. 核膜:双层膜;核孔2. 染色质和染色体: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中的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是两种形态3. 核仁:合成和贮存核糖体4. 核基质:第二节细胞周期(一)细胞周期概念:(二)分裂间期:G1-S-G2(三)分裂期(M期)第三节细胞分裂(一)有丝分裂1.前期:染色质形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2.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附着于染色体着丝点上。
3. 后期:着丝点纵裂,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4. 末期:染色体形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分裂成两个完整的细胞(二)无丝分裂(三)减数分裂第三章上皮组织教学要求: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分布和功能,腺的概念及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分布难点: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被覆上皮(一)概述1. 组成: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2. 上皮细胞有极性.3. 上皮组织中一般无血管.4. 末期:染色体形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分裂成两个完整的细胞(二)被覆上皮(三)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第二节腺上皮和腺(一)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和分类:(二)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概念:(三)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第四章结缔组织教学要求:掌握: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微细结构。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的微细结构;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微细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细胞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难点:分子筛的概念、特性及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一)概述:1.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2. 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起源和分类。
(二)疏松结缔组织(三)致密结缔组织1.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组成、分布;2.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四)网状组织1. 组成:主要由网状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2. 分布:主要分布在红骨髓、胸腺、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处。
(五) 脂肪组织1. 组成和分类:脂肪细胞组成,分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第二节软骨和骨(一)软骨组织(二)骨组织(三)骨的发生1. 骨发生的基本过程2. 骨发生的方式:(1)膜内成骨:先由间充质形成结缔组织膜,然后逐渐骨化成骨;(2)软骨内成骨:先由间充质形成软骨雏形,然后逐渐骨化成骨;(四)骨的再生及影响骨生长的因素1. 骨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强:分为急性炎症期、修复期、改建期;2. 影响骨生长的因素:遗传因素、母体妊娠期间的身体及营养状况等。
第三节血液和血发生(一)概述1. 血液/淋巴的概念:2. 血液的组成:组成成分;血浆的概念与组成;血清与血象的概念.血细胞分类(二)血细胞1. 红细胞2. 白细胞3. 血小板(三)骨髓和血细胞发生第五章肌组织教学要求:掌握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了解粗、细肌丝排列方式及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了解平滑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重点: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难点:肌原纤维的电镜结构及分子结构;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教学内容:(一)概述1. 成:肌细胞与其间少量的结缔组织.2. 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3. 个概念: 肌纤维;肌膜;肌浆;横纹肌;(二)骨骼肌(三)心肌1. 光镜结构2. 微结构:肌原纤维:横小管,肌浆网,二联体3. 盘的位置与超微结构:(四)平滑肌1. 光镜结构(1)形态大小:(2)核:数量,位置,形态,染色.2. 微结构:小凹,密体,密斑第六章神经组织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组织的构成及神经元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形成及结构特点。
重点:神经元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难点: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形成及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组织(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的光镜与电镜结构。
2. 神经元的分类按形态分类,按所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二)突触:1. 定义和分类:2. 化学性突触的光镜、电镜结构与功能。
(三)神经纤维1.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
2.无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
3.神经的结构。
(四) 神经末梢1.感觉神经末梢的结构与功能:游离感觉神经末梢;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2.运动神经末梢的结构:运动终板的分布、光镜及电镜结构。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第二节神经系统(一)神经节:脑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二)脊髓(三)大脑皮质:(四)小脑皮质:神经元有5 种1.蒲肯野细胞为唯一的传出神经元2.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构成局部神经环路3.由表及里分为3 层: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五)血-脑屏障第七章循环系统教学要求:掌握: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和三种类型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心脏壁的组织结构;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
重点: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血管壁的一般结构特点;心脏壁的结构特点。
难点: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的超微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毛细血管:分布,功能,面积.1. 毛细血管的结构管径,组成,周细胞.2. 毛细血管的分类连续毛细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分布有孔毛细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分布血窦:结构特点与功能;分布.(二)动脉(三)静脉(四)微循环1.概念:2.组成的血管:(五)心脏1.心壁的结构2. 心传导系统:(六)淋巴管系统1. 毛细淋巴管2. 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第八章皮肤教学要求: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
了解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布、结构及功能,了解毛发、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及功能。
重点:讲皮肤的基本结构。
黑色素细胞及朗格罕细胞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毛发、皮脂腺、汗腺的结构及功能难点:皮肤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功能教学内容:(一)皮肤的结构。
1.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2.真皮的分层和结构特点。
(二)皮下组织(三)皮肤的附属器1.毛发的组成:2.皮脂腺的结构与功能。
3.汗腺的结构第九章淋巴器官教学要求:掌握淋巴组织的组成和分类。
掌握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熟悉胸腺的结构与功能和年龄变化。
重点:淋巴组织的组成和分类;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一)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2.胸腺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胸腺激素的作用。
3.胸腺的血管分布,血—胸腺屏障的结构。
4.胸腺的年龄变化。
(二)淋巴结1.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抗原刺激下的变化。
2.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结构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3.淋巴结的功能。
(三)脾1.脾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抗原刺激下的变化。
2.脾的血液循环。
3.脾的功能。
(四)扁桃体(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第十章消化系统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管的基本结构模式。
口腔粘膜、舌、牙的结构。
掌握食管、胃、肠的结构及功能。
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
大唾液腺的结构及功能。
胰腺及肝脏的结构及功能。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
重点:消化管壁的基本结构;食道、胃、小肠粘膜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食道、胃、小肠粘膜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二)口腔与咽:(三)食管的结构特点及食管(四)胃1. 胃粘膜的结构特点(五)小肠1. 小肠粘膜结构特点:环形皱襞及绒毛,肠上皮吸收细胞、杯状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