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角度试析《猫与鼠》中的马尔克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鼠之间》读后感(优秀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人鼠之间》读后感(优秀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猫和老鼠的角色分析与讨论猫和老鼠的角色分析与讨论猫和老鼠是一部由汤姆和杰瑞两个主角所组成的动画系列,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这对斗气的角色一直带给观众们欢乐和刺激。
猫和老鼠这对形影不离的角色,代表了不同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他们的精彩对决也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汤姆(猫)这个角色。
汤姆是一只肥胖的猫,他经常试图捕捉并吃掉杰瑞(老鼠),以满足自己捕猎的天性。
汤姆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角色,他总是设法利用各种各样的聪明才智来追赶杰瑞。
然而,尽管他天生是一只猫,汤姆也展现出了一些人类的特性,比如他的狡猾和智慧。
当他的捕捉计划失败时,他会变得非常暴躁和愤怒,试图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相反,杰瑞(老鼠)是一只小巧玲珑的老鼠,他拥有聪明和机智。
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矮小”的身体来逃脱汤姆的追捕。
与汤姆不同,杰瑞并不是一个凶狠的角色,他的目标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自由和和平。
杰瑞代表了一种机智与智慧的力量,他通过巧妙的计谋和点子,战胜了汤姆,并且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事实上,汤姆和杰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法分开的关系。
他们之间既存在着争斗,也彼此依赖。
正是由于这种互动,他们的故事才会变得更有趣和吸引人。
观众们常常将自己投射到其中的一个角色身上,或者他们可以从汤姆和杰瑞的冲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保护自己和与对立面进行抗衡的需求。
此外,猫和老鼠这个系列不仅仅局限于猫和老鼠两个角色,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角色,比如斯派克(狗)和泰克(黄蜂)。
这些角色的加入给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刺激。
斯派克是一只喜欢保护杰瑞的狗,他经常出现在汤姆试图捕捉杰瑞时,给予杰瑞帮助。
而泰克则是一个烦人但有趣的角色,他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干扰汤姆的计划。
总结起来,猫和老鼠是一部经典的动画系列,汤姆和杰瑞代表了不同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对立。
他们之间的对抗、互动和合作给观众们带来了欢笑和感动。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也学到了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个体。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2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3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4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5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6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7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8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9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0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11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3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14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15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6 语境对词汇语义的语用制约17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8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19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 论《飘》中斯嘉丽的进步女性主义思想21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22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23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2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25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26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27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28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29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30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3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32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33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3435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36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37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38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39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40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41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 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Catcher in the Rye42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43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44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45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46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47 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48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4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50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51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52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53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54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55 论《爱玛》中的反讽56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57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58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59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 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60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61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ts Sequel Scarlett: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 Scarlett62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63 大学校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64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65 The Pioneer of Romanticism----The Poems of William Wordsworth66 英汉语言间的形合与意合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体现67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68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69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70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71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72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73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74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75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76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77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78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79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80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81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82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8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84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8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86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7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88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89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90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2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93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94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95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96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97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98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99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100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101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102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飘》中斯嘉丽的行为103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04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10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106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7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108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109 浅析英语新词的翻译110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11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2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113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14 中西礼仪对比115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16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17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118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19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120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121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22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23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24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25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12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127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128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12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30 霍桑及其矛盾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131 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和对比132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33 从目的论视角下对比研究《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两个中译本134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135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136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13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38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13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140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14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142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143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144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45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146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47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14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4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50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151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152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153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154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155 论英汉翻译过程156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15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58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159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160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161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162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16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6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65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166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167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168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69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170 浅析美剧台词中幽默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171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172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73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174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17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76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177 浅析《双城记》中的牺牲精神178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179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180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181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182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183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84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85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186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87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88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189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190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191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1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19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性格分析19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96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97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98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199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200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猫与老鼠》的心理战揭秘两个角色的真实目的猫和老鼠,是由汤姆猫和杰瑞老鼠扮演的两位经典卡通角色。
这部动画片以其精彩的追逐战为人们所熟知,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追逐游戏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有趣的心理战。
通过分析这两个角色的行为和动机,我们可以揭秘他们真正的目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汤姆猫。
作为猫科动物的代表,汤姆猫具有天生的猎食本能。
在《猫与老鼠》中,汤姆猫一直试图捕捉杰瑞老鼠,然而他的真实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究竟汤姆猫是想要一个和平的家庭,还是满足自己的狩猎欲望呢?从汤姆猫的行为可以推测出他的真实目的。
无论是意外发现杰瑞老鼠并试图偷袭,还是设计各种陷阱捕捉他,汤姆猫展现了他对杰瑞老鼠的强烈兴趣和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基于食物需求,而是对捕食技巧的竞争和快乐的追寻。
汤姆猫之所以不放弃追捕杰瑞老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饿了,而是因为这场追逐戏带给他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杰瑞老鼠。
他是一只小巧灵活的老鼠,具备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猫与老鼠》中,杰瑞老鼠经常以各种手段和策略逃避汤姆猫的追逐。
然而,杰瑞老鼠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逃离,他追求的是对自由和安全的渴望。
通过杰瑞老鼠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逃避行动的动物,他是善于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当汤姆猫设计陷阱或者试图捕捉他时,杰瑞老鼠总能灵活应对,设法避开危险。
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示了他的智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对杰瑞老鼠来说,逃脱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逃脱来保护和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这是他一直追求的真正目标。
通过对《猫与老鼠》中汤姆猫和杰瑞老鼠的行为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角色的真实目的并不仅仅是追逐和逃离。
汤姆猫追求的是捕食技巧的竞争和满足感,而杰瑞老鼠追求的是对自由和安全的渴望。
这种心理战不仅展示了两个角色之间的博弈,也反映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竞争和追求的本质。
总结来说,《猫与老鼠》的心理战揭示了汤姆猫和杰瑞老鼠背后的真实目的。
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其青少年时代恰逢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这一历史环境对他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若是出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谁若是像我一样,偶然活到了战争结束……那么,他的叙述线条就事先定好了,他没有选择题材的自由,在写作的时候有太多的死人在看着他。
”[1]正是这样的民族责任感和良知决定了君特·格拉斯作品的大部分题材都是反映他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历史现实,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带人们一起回顾历史,以此来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猫与鼠》是《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述了二战爆发后不久,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原本善良的中学生马尔克,受纳粹英雄崇拜宣传的侵蚀、毒害,在集体的压力下走向毁灭的故事。
处于青春期的马尔克因脖子上格外凸出的喉结引起了同学皮伦茨的注意。
在皮伦茨看来,那喉结好似一只老鼠。
他将一只猫按在马尔克的脖子上去捉那只“老鼠”。
马尔克为了引开人们对他的喉结的注意,想方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甚至偷走了一名海军军官的铁十字勋章,结果被学校除名。
后来他自愿应征入伍,因战绩卓著而获得了1枚铁十字勋章。
功成名就的他一心想在母校作一次报告,恢复过去受损的名誉,却遭到了校长的拒绝。
一气之下,他打了校长,然后逃上一条沉船,潜入密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这正如君特·格拉斯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说的,是“一场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游戏”。
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体的压力下一个孤独者的命运”。
那么,游戏到底是怎样进行的?有哪些来自“猫”的压力导致了马尔克这只“鼠”的灭亡呢?“集体压力”无疑来源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
当时正是二战时期,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再加上日耳曼民族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而来的军国主义思想,使得人人都对战争有异乎寻常的狂热。
马尔克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熟记各国武器装备的知识, 并称其为“学问”。
从《猫和老鼠》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这里讲的猫和老鼠,是指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
一提起这个片子,大家可能就会想起里面那两个鲜明生动的动物形象,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各种可笑有趣的故事。
但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片中所刻画的猫和老鼠的形象,与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在没看这个片子之前,在我的脑海里,猫就是“好人”,老鼠就是“坏蛋”,猫抓老鼠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这个片子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私贪婪的猫和一个活泼可爱的老鼠,而且,这种形象颠覆并没有导致它在商业上的失败,事实上,它在全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就说前两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方言版的《猫和老鼠》,还狠炒了一把。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猫和老鼠》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编排、形象设计,更重要的在于它所刻画的猫和老鼠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这种反映是以动物卡通的形式出现的。
说的直接一点,猫,作为人所豢养的家畜,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老鼠,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直接控制不了的。
因此,在这个动画片里,猫其实是人的象征,老鼠其实是自然的象征,猫和老鼠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隐喻。
1、猫和老鼠的对立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猫和老鼠的对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猫要抓老鼠,老鼠要躲避猫。
另一方面,老鼠无处可逃时,总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反击猫,反而把猫打得落荒而逃。
猫和老鼠就在这种对立和冲突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它们的故事。
这种对立其实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作为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对自然的超越,同时也是对自然的异化。
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向自然索取资源,甚至梦想着征服自然。
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发明新技术,不断地扩展自己活动的空间和领域,以致到了今天,我们可以说,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了。
而自然呢?面对人的挤压和掠夺,它无计可施,无可奈何,步步后退却又无处可避,只能任人闯入它的家园,抢走它的资源。
论《人与鼠》的叙事艺术《人与鼠》是一部著名的童话小说,由丹麦伟大作家安徒生创作,描述了可爱的鼠宝宝和年轻男孩的美好友谊。
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感受到安徒生提供的叙事艺术,它以充满童趣的方式记录了男孩与鼠的奇妙结晶。
《人与鼠》的叙事艺术丰富多彩,安徒生把这本书的叙事融入着浓郁的情节紧凑,完美的委婉叙述,文笔更加漂亮、灵动。
从抓住读者眼球的第一句“It was on a warm summer day”开始,故事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空间。
安徒生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小鼠像一只小小可爱的小弟弟,他们在一起匍匐,互相追逐,打闹,尽情天真的玩耍。
”这段描述让人感受到小孩子和动物之间的无限可能,是安徒生的叙事的独特之处。
安徒生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真实的情节描写上,更体现在它的道德教育。
在故事中,男孩和鼠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男孩在一起学习和把玩,并且一起度过难关。
在最后男孩将一窝小鼠转成了一封信给他自己,表达出了他对鼠的特殊感情,也把道德价值观融入到叙事中。
男孩“见识到了爱、友谊和高尚品质”,这也是安徒生叙事的主要内容。
安徒生的叙事艺术还体现在如何把情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方面。
他的故事伴随着一种感性的氛围,一个故事的一个部分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部分,给读者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精心设计的叙述结构,使整个情节变得生动活泼,读者都能在情节中心和情节的层次上感受到安徒生的叙事艺术,感受到这部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总的来说,《人与鼠》的叙事艺术把安徒生的诗意想象和故事的讽刺渗透在一起,使读者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美好,和安徒生独特的叙事风格的魅力。
它的叙事艺术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美丽的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童话般的温馨,令人流连忘返。
从人格结构理论角度试析《猫与鼠》中的马尔克作者:陈春花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本文试图运用奥地利精神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格拉斯小说《猫与鼠》中主人公马尔克的人格发展在人格理论中的体现。
关键词: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1999年格拉斯凭借小说《猫与鼠》获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项,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确实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光是题目就得让人绞尽脑汁一番。
文中没有直接写老鼠与猫,为什么作者要把题目叫做猫与鼠呢?对此很多人从象征或是隐喻角度,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一分析很多人得出结论:其实马尔克就是那只“鼠”,而且是只不受欢迎,应被批判的“鼠”。
但是别忘了,格拉斯在致中国读者中提到“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体的压力下一个孤独者的命运”。
我认为格拉斯口中的“一个孤独者”应该指的是马尔克,由此可见格拉斯把马尔克当作人看,并且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孤独者。
那么马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下面我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赴汤蹈火的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就已存在。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
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身,换句话说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
马尔克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从小体弱多病,加之相貌丑陋,尤其是他喉结上类似于老鼠的凸起,这使得他常常受到小伙伴的嘲笑,作弄。
这也让他感到自尊严重受到伤害,他敏感,自卑,压抑。
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渴望得到小伙伴的认可,尊敬,并且他可以为此而赴汤蹈火,不顾一切,我认为这是作品中马尔克的本我的表现。
因为我们不难理解一个少年乃至青年对男人尊严的渴望,这是人类的自然天性。
马尔克身体虚弱,依照医生的证明他本可以免修游泳和体操课,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他学习游泳的历程可谓艰难。
最初,他只被批准同比他小的孩子在陆地上练习游泳动作。
第二年夏天,开始他并没有学会游泳,布勒森海滨浴场的管理员先让马尔克在沙滩上进行动作训练,然后才允许他使用水中游泳学习器。
和他同去的小伙伴多次弃他不顾,各自游走了。
经过了多次练习马尔克终于学会了游泳并且还学会了潜水。
学会了潜水的马尔克迫不及待希望和小伙伴们前去潜水,他想向小伙伴们证明马尔克也很棒,也能捞到很多东西,比如外国罐头,留声机等等。
有一次他捞到了米尼马克斯牌灭火器,并教小伙伴们使用,这使得他第一次在小伙伴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
似乎在潜水中受到了鼓舞,马尔克决定在体操课中不再出示家庭医生的证明,他强忍着身体上的极限,强烈想要向小伙伴们证明体操他也行。
“马尔克在练双杠的时候也从不冒汗。
跳长木马是只有学校甲级体操队的三四名最优秀的选手才能做的动作,可他也不甘示弱。
他在单杠上做大回环动作,虽然姿势不怎么优美,但却总要比我们班上最好的体操选手手霍滕·索恩塔克多做两个。
”从这两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马尔克内心强烈被重视,被尊重的渴望。
他早年丧父,很早就没有了父亲的庇佑,喉结上的老鼠让他觉得自己是异类,小伙伴们也因此作弄他,在他喉结处按上猫,可他也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要是自己在潜水体操方面能做得比小好伙伴们好,那么小伙伴们或许就会注意到自己,所以他拼了命练潜水练体操。
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何马尔克长大了想要当小丑,小丑虽然丑,但是他不孤独,不被人排斥。
二.失灵的自我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
自我是有逻辑,有理性的,并且有组织,判断和综合能力。
自我遵循的不是“唯乐原则”,而是“唯实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能欲求,但是社会又不允许本能的任意性行为,自我就指导着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秩序。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和调节功能。
马尔克非常在意自己喉结处的大老鼠,他想法设法想要遮掩。
起初他在自己的脖子上带上一把大改锥,虽说这把改锥很沉重,上体操课他不得不把改锥拿下来,但他会很小心翼翼的交给参议教师马伦勃兰特代为保管,生怕被别人偷去。
后来他又在自己的脖子上带上了潜水时得到的开瓶器,自己发明的时尚流苏。
但是这些尝试似乎不太成功,改锥不但重,有时候还得拿下来,开瓶器的效果和改锥差不多,时尚流苏开始时还行,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戴,最后时尚流苏也失灵了。
直到有一次,一位空军少尉回校作报告,他脖子上的那枚那枚令人梦寐以求的十字勋章让马尔克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那位空军少尉开始作报告时还略显羞涩,当他提到他在战斗中如何奋勇杀敌,他讲的很自在,很投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的那枚十字勋章也显得格外的耀眼。
这时马尔克想,要是我能得到这枚勋章,是不是大家的视线就不会集中在我可恶的老鼠身上,是否会对我刮目相看呢?于是马尔克偷走了空军少尉的那枚勋章,后来被学校发现开除。
马尔克的本我渴望被人重视,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戴各种装饰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但效果不佳,他看到同学们对戴着十字勋章空军少尉的崇敬,产生了偷盗的念头,归根结底还是他渴望被别人看重,尊敬。
但偷盗却是一件令人觉得可耻的不道德行为,其实这一事例就是马尔克自我失灵的表现。
自我必须按照社会法规,道德规范,防止本我欲望过度膨胀。
但是马尔克的自我难以控制他膨胀的本我。
马尔克的自我为何会失灵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没能够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能给当时的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二战时期,当政的希特勒不断向他的民众宣扬“军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鼓吹他的精神他派出大量的人选去学校作报告,组织了“希特勒青年团”等各种名目组织。
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希特勒这些精神的渲染下他们竟觉得能熟记各国武器装备是一项值得显摆的能力。
马尔克也因武器装备比别人记得熟,记得多而感到骄傲自豪。
尤其当空军少尉回校讲到他杀敌的丰功伟绩时,孩子们掌声阵阵,两眼放光,在他们心中树立起了所谓“英雄”的形象。
我们也不难理解马尔克以后在这条歧途上越走越远,等待他的只有毁灭。
三.超我的救赎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的或是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
诚如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指出那样:“超我既是高级牧师又是警察的代表,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既是欲望的表象又是禁忌的传播者。
”换句话说超我它发挥着惩罚和奖赏的作用。
马尔克在被学校开除之后就转去了霍尔斯特·韦塞尔中学,这期间作品的叙事者皮伦次很少能见到马尔克,他间接打听到马尔克报名了一个专门培养发报员的军训营。
后来马尔克就应征加入了青年义务劳动军,皮伦次去看过马尔克,并向他询问青年义务军的情况。
再后来皮伦次和马尔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直到马尔克的姨妈将马尔克从前线写来的那封信塞给了皮伦次,上面这马尔克击中的坦克数,马尔克上了前线。
不久之后皮伦次的母亲在《前线报》上看到了马尔克的光荣事迹:“本市某公民的儿子先是作为坦克射手、继而作为坦克炮长在无数次战斗中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战绩”。
这之后马尔克衣锦还乡,他获得了两枚十字勋章。
马尔克满心欢喜,一心想着回学校作报告,他也想感受一次当年空军少尉威风凌凌,受人瞩目的感觉。
遗憾的是校长克洛泽通知他报告取消了,失落的的他一气之下打了校长克洛泽然后离开。
探亲假期结束了他也不想归队,他和皮伦次划着小船来到了昔日玩耍过的沉船。
马尔克跳下潜水,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我看来这是马尔克自我救赎的表现。
马尔克离开学校后看似在逐步沉沦,最终走向“军国主义”,“英雄主义”毁灭道路。
但这是马尔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得已的选择。
当时青少年思想上不断受到纳粹文化的诱惑,毒化,不仅如此,纳粹还强迫青年人必须入青年义务军服役,所以马尔克才参军当了坦克射手。
马尔克其实对当兵是没有兴趣的,他曾对皮伦次说过:“我是自愿报的名,可事后不禁摇头后悔。
要知道,我对这些事儿没有多少兴致,我指的是军队、战争游戏以及对尚武精神的大肆渲染”。
马尔克心中一直有个微小的愿望的:被周围的人看得起,得到尊重。
恰恰此时他被强迫去当兵,而此时奋勇杀敌,战功显赫成了他实现自己愿望的捷径。
人们常说欲望容易使人蒙蔽了双眼,马尔克终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但是这也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无论他战功多么的显赫校长还是取消了他的报告。
此时马尔克的愿望落空,他也得以幡然醒悟。
强大的“英雄”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本来就对军队战争游戏没有兴趣,何必要继续服役,继续残忍的杀戮呢?要知道马尔克本来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杀戮是罪过。
何况他也一直没有野心,没想过什么出人头地,他只不过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只不过命运坎坷了点。
他熟知的世界到处充斥着各种“纳粹”污秽,让人无法呼吸,所以他选择了默默的消失,寻找他的一番净土,使他的心灵得到救赎。
自我出自本我,超我又出自自我,它们在人的一生中相互作用、混成一体,但有时又相互矛盾、产生抵抗。
当三者处于平衡时,个性就正常发展;当三者处于矛盾状态,个性发展就受到阻碍。
马尔克的人生经历体现着“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不协调。
马尔克的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在他的身上看不青年应有的青春阳刚气息。
他被希特勒的“英雄崇拜”迷惑了心智,走上了迷途。
好在他的及时醒悟,离开军队,独自一人消失在这纷扰的尘世。
我想这也是作者所的希冀,希望当时德国二战的民众早日从希特勒的迷魂阵中走出来,重新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1]格拉斯.猫与鼠[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邱运华.文学分析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段建军.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人性的枷锁》中的体现[EB/OL]./http://ww/mzxswxyj/mzxx2007/mzxx20070437.html,2014-2-23.[4]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EB/OL].http:///linkurl=SscX2tr-W8UrZ6i_RPuJT3V-ui8Jy8qt4JIrfNkDnYqDBswMG9wLBaOzUHsYek26,2014-2-23.(作者介绍:陈春花,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