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1 比例尺》2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绘制和运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含义及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笔、直尺、比例尺、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前几节内容,准备好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述比例尺的定义,用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回答:比例尺是用来做什么的?第二步:示例讲解1.通过黑板绘制不同比例尺的例子,让学生观察、理解、掌握比例尺的绘制方法。
2.给学生讲解比例尺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尝试绘制几个简单的比例尺,并互相交流改进,借此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2.老师提出几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方法。
第四步: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方法和技巧。
2.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拓展对比例尺的应用认识。
五、课堂作业1.练习册上关于比例尺的习题,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景设计一个比例尺,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概念。
2.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对比例尺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比例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比例尺教案与反思第【1】篇〗《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
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1 比例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概念-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操作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图、建筑设计图等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2. 探究新知- 比例尺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地图或建筑图,理解比例尺是表示图形与实际物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 比例尺的计算: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即比例尺 = 图形长度 / 实际长度。
-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比例尺。
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5. 作业布置布置与比例尺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对直观,学生通常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
然而,将比例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比例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5分)1、填空:1千米= ( )m =()cm60000cm=()m =()km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移动()位。
2、导入: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
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8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
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平面图中。
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习。
(出示自主学习题目)学习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习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1、(),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或 =比例尺()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
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5、一副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m或()km。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1 比例尺》1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2.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独立解决问题,正确使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教学材料: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比例尺示例,并向学生解释比例尺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1.解释比例尺的定义。
2.介绍比例尺在地图、平面图等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比例尺的计算1.通过示例对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2.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与检测1.总结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2.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作业完成教科书上关于比例尺的练习题,并尝试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要多加练习,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例尺
执教刘海春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第53_5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2.理解并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比例尺。
3.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
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
“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疑诱趣,引入新知
师: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安阳只用了5秒钟,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件)
师: (出示中国地图课件)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知道工作人员是怎么把这么大的面积画在小小的地图上的
吗?(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平面图,就是要按一个缩小的比
将祖国的辽阔的土地面积画到图纸上)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初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
把这块草坪按一定比例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平面图吗?
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长:6格(8厘米)宽:4格(4厘米)
生2:长:4格(4厘米)宽:2格(2厘米)
师:同一间教室,为什么所画的示意图有的大,有的小呢?(生讨论交流)体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这个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所以,我们在看这样的图时,除了要关注图形的形状,还要看清与图形大小相关的标注:比例尺。
师:什么是比例尺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图上的距离与实际的距离的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指着展示的教室平面图)这些平面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用哪个比例尺画出来的平面图大一些?(同样的一间教室,因为它们的比例
尺不同,所以大小不同, 可见,比例尺决定着图上距离的大小。
) 三.结合图例,理解比例尺
1.出示课件
师:从这副中国地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找出比例尺1:100000000)
师:这个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100000000厘米是多少千米呢?(1000千米),那么,如果量得北京到广州的图上距离是2.5厘米,你能不能算出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
2.出示课件
师:小红家的平面示意图的比例尺是多少?(生;略)
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略)
3.练习(课件显示)
(1)比例尺1:50000表示图上1厘米长的距离,在生活实际中就是
()厘米,也就是()千米。
(2)比例尺1:100000表示图上()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是100000厘米,也就是()千米。
(3)比例尺1:600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厘米。
(4)比例尺1:2500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厘米(5)比例尺1:3000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厘米4.小结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例尺,它们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字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前项和后项的长度单位相同(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5.出示课件
师:比例尺既然有数字比例尺,还有什么比例尺呢?请大家看这幅图的比例尺: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样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比例尺。
如果在图上量得小红家到学校的长是11厘米。
那么小红家到学校的实际路程是多少?(生算)
6.出示课件
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什么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它转化成数字比例尺吗?
7.小练习
(1)出示课件,看图师提问生答
(2)
0 100 200千米
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千米,这种比例尺叫做()比例尺。
7.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与联系
数字比例尺:用比的形式表示,前项一般为1,前,后项的单位相同(厘米)
区别:
线段比例尺;用线段表示,每段线段长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与线段的长度单位不同
联系: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互相转化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材第92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材第95页:练习19第1题
3.甲.乙两地相距42千米,画在一幅地图上的长度为6厘米。
这幅
地图的比例尺是( )
4. 是一个( )比
例尺,它表示图上( )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 )千米。
把它转化成数字比例尺是( )。
5. 在标有
的地图上,量得A 、B 两地的长度是4.5厘米,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6.讨论
比例尺1:10与比例尺10:1有什么不同?
板书
图是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0CM :10M =1:100
6CM :12M =1:200
4CM :8M =1:200
3CM :12M =1:400
2CM :8M =1:400
1:4600000
1:50000
1:100000
1:600 0 60 120千米 0 80 160千米
1:2500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