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测试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66.67 KB
- 文档页数:24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译文: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译文: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译文: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译文: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文: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文言实词小故事1、爱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3、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4、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5、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译: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6、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文言实词小故事之一1、爱楚人爱(喜欢)其子,虽爱(怜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该。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偏爱(喜欢)菊,大家爱(倾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蔽)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朝夕安(安适)寝,常与邻国相安(抚慰),认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平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峻之远地安(布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现在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垂)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到)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叛)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添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为)思亲。
5.本柳宗元本(原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代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天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天心境。
6.鄙晋之鄙(边境)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小看)秦人曰:“秦人亦可是这样,皆如夷狄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倦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损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忧)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代认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弊端)。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怪)。
9.察郡守察〔察看)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认为不可以察(明察),然帝认为李密品之察察(干净的样子),乃大家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选)孝廉,足见帝之察(理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清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后来,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有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仰慕。
希望全体学生把文言文词语的掌握与文言文经典话语的掌握统一起来,增加自己的写作表达语汇。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贪)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抑:或者)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8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疲惫)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tiào),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 ,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精明)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céng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宫殿的台阶)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zòng放纵)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臵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臵、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 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 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臵(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 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8 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 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10 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11 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 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13 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 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15 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借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6 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文言文120实词小故事完整解析版文言实词小故事1、爱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3、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4、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5、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 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译: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 1 / 20 ~6、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填空【引言】文言实词是古代汉语中的基础,掌握实词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精选了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些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探索这些有趣的故事吧!【故事填空】1.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孟子曰:“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3.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古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古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古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7.古人云:“熟能生巧。
”8.古诗云:“闲庭信步,绿意盎然。
”9.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案与解析】1.知:了解、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明智的。
2.行:实践、行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的人见到事情会思考,聪明的人会付诸实践。
3.重:重复、重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势重重,水道复杂,让人疑惑是否还有路可走,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方又有了新的希望。
4.尽:消失、完毕。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黄河奔流入海。
5.邻:亲近、相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只要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也像邻居一样亲近。
6.出:生长、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澈的水中荷花自然绽放,天然美丽,无需雕饰。
7.熟:熟练、精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做练习,就能熟练掌握技巧。
8.信:随意、随便。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庭院中随意漫步,感受绿意的盎然。
9.助:支持、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失去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10.清:清澈、纯净。
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澈就不会有鱼生存,人太苛刻就没有朋友。
【结尾】通过这些文言实词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实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表达力。
掌握这些实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题含答案及译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论语》译文:如果想要给他加罪,总会找到理由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礼记》译文:了解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享乐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译文:不能因富贵而放纵,不能因贫贱而动摇,不能因威武而屈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荀子》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师。
师,是为了传授道理、传承业务、解除疑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左传》译文:用正直回报恶报,用美德回报美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孟子》译文: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荀子》译文: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译文:有信心的人定能成功。
知足者常乐,富贵者常忧。
——《庄子》译文:知足者常感到快乐,富贵者常感到忧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
——《牡丹亭》译文:人生在世,总不能事事如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译文:君子的美德可以传承给后人,但是不会传承恶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集锦》译文:留下青山,不怕没柴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一)命题:李霞审题:何春生一、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二、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三、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四、倍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五、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六、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七、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八、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九、察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十、朝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十一、曾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十二、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垝垣,阅至“公与之乘()”,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而终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文言文实词小故事填空测试满分:120 分,时间:150 分钟1.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5.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察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10.朝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11.曾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13.诚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诚()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如此。
14.除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
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曰:“除()吾死,不然事定成!”15.辞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除之。
屈原曰:“死且不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17.殆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物件殆()尽,唯余项脊轩。
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李斯为秦相,当()政。
当()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死。
李斯念其功,以功当()泽,于其当()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19.道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
人道()此事:孰闻道()多也?20.得临川人张奇游学得()一书,乃安石所著。
曰:“吾得()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之。
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之,至市方忆忘度(),徘徊几度()欲反.度()之再三,则度()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责其不知以脚度()鞋之大小。
后人度()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岂不谬哉?22.非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之,曰:此言非()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
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
池水逶迤,水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如初。
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
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
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
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往。
24.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强以城十五求之。
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秦曲。
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赵。
”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约,令从怀璧归赵。
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不易量。
25.盖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其叶如盖()。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世,又登之。
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古人遗之。
26.故项伯与张良有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前往告良。
良初见,问之:“公何故()至此?”伯具言所闻。
良听之,急以告。
邦故()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孔明之庐。
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
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之,后顾()反,再求之。
如此再三,乃见。
孔明因顾()其家人,则曰:“顾()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
”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齐据险地之固(),敌攻,将欲战。
齐将田忌固()止之。
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
田忌故固()壁不战,方胜之。
史论:齐固()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29.归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使江东之属归()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亦足尽心耳也矣。
31.过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
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仆从以为过()矣。
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
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32.何何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能及徐公也。
”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事?' ’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
齐王闻之,叹道:“何()者?寡人之蔽,何()其甚也!"33.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此恨()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汉时,李陵受诏抗胡()人,后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
”大臣皆不敢言。
如此,国胡()以富强?35.患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
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其未得要领。
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
归之,训曰:“人之患()在自诩,此或终为患()也。
”36.或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逃。
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匪恒,则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37.疾蔡人有足疾(),不能疾()走。
家人寻医。
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吾疾()天下如此者也。
”38.及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友人。
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
殆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友至,而毒已入心矣。
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友,及()家不宜扬。
愿及()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
清明及()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
”言毕遂死。
39.即庄公初即()位,即()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
公曰:“不然,即()患邻之兵至。
” 固出兵。
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
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
国人指其址,曰:“此即()万人墓也。
40.既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平,友方安。
41.假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也。
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州官不许,乃往。
42.间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鲁肃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令卒查之。
少间(),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行。
小人间()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焉?瑜闻之,于行间()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
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见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
后匈奴朝见()汉元帝,求和亲。
元帝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
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牛羊,忆与父母无见()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叮咛,嘱我早还家。
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其美貌也。
44.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
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其惑也。
文惠君方解()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内忧外患。
45.就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职。
州官令人持刀就()之,迫曰:“不者,请就()汤镬。
”李密不为所动。
遂不就()车。
46.举陈涉亡,众豪杰举()项羽为帅。
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
不意刘邦先举()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玉玦促之。
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且举()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47.绝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云气,图南飞。
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堪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吾儿妇。
”令其子休之。
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
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49.克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