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8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 2 34 5 61/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儿子) 5/粗鄙、低下)6/掌管某事的人) 7/到达)8/尊称人的妻子)1 23 45 61 231 21 21 21 23(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荆轲刺秦王》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1、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文言文知识点是高考语文常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东方可爱的小伙伴们!文言文阅读必备常识一、人的称谓【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
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
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归纳一、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4)古之遗爱也(恩惠)(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3)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5)衣食所安(养生)(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1)朝服衣冠(早晨)(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期年不听朝(朝政)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4)除臣洗马(拜官授职)(5)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6.辞:(1)动以朝廷为辞(藉口)(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7)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8)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9)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10)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10.发:(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4)爽籁发而清风生(响起)11.鼓:(1)齐人三鼓(击鼓)(2)微风鼓浪(震动)(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4)戊申晦,五鼓(古代夜间计时)12.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梳理教学目标:1.回顾熟识课文内容2.梳理文言学问点并积累记忆教学内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应)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袱”)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与、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与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与此(假如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乏累)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一、篇目必修一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二、学习重点1.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可以适当分解,一部分提前到必修一,进行一些讲解,可让学生边学边进行总结梳理。
提前到高一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高中的考试;此部分内容还需在必修五再次系统总结整理。
2.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积极意义容易把握,历史局限可以在以下课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荆轲刺秦王》的思想狭隘,《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历史局限,《陈情表》中李密复杂的思想,三篇文章分别出自必修一、三、五。
其他文言文学习更突出汲取民族智慧。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战争中巧用外交辞令《鸿门宴》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必修二《兰亭集序》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赤壁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游褒禅山记》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劝学》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师说》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苏武传》新时代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张衡传》张衡的品格和贡献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滕王阁序》怀才不遇的感慨《逍遥游》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3.每课需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实词(大纲要求120个及其他重要的)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朝亡厌既国师微辞鄙过易《荆轲刺秦王》诚说见私乃道顾遗谢被涕《鸿门宴》素善要属举胜安倍复内间当坐(35字)必修二《兰亭集序》是信期修次致诸或类《赤壁赋》望兴徐如绝非固适《游褒禅山记》卒阳盖相孰少奇舍识《孔雀东南飞》堪怜(28字)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兵王走知《劝学》利劝假疾就《过秦论》乘却使率族从《师说》若及嘉贻解(20字)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徒患宜幸悉度故请右即质《苏武传》去负许爱《张衡传》莫迁阴造(20字)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胡归再何恨涉《滕王阁序》得穷已《逍遥游》恶数行《陈情表》病除逋寻察治汤(20字)另有大纲中的7字未纳入必修中,但在语文读本中出现《谏太宗十思疏》本克《信陵君窃符救赵》曾、左《六国论》殆弥《伶官传序》贼虚词(大纲要求18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因《荆轲刺秦王》以于《鸿门宴》与者为必修二《兰亭集序》所于《赤壁赋》之何《游褒禅山记》其乎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之《劝学》焉所《过秦论》而乃也《师说》则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因《苏武传》为《张衡传》于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以而《滕王阁序》之而《逍遥游》且若《陈情表》以句式(5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句省略句《鸿门宴》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必修二《兰亭集序》状语后置句《赤壁赋》宾语前置句《游褒禅山记》状语后置句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劝学》定语后置句《过秦论》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一)赤壁赋一、实词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2、举酒属客(“嘱”,劝酒)乃以秦王属吏(交付,托管)骑能属者百余人(跟随)冠盖相属(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嘱托)属四方多难(适逢)天下属安定(适才,刚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若属皆且为所虏(类)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归属,隶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4、正襟危坐(端正)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攻占)6、固一世之雄也(本来)7、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8、虽一毫而莫取(即使)9、肴核既尽(已经)10、吾与子之所共食(“适”,享用)二、虚词1、而倚歌而和之(修饰)正襟危坐而问客(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客喜而笑(修饰)2、之月出于东山之上(的)纵一苇之所如(主谓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取独)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3、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寄蜉蝣于天地(在)4、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相与枕藉乎舟中(在)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译: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译: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译: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译: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译:7、渺渺兮于怀(主谓倒置)译:(二)陈情表一、实词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早、“悯“忧伤、不幸)2、慈父见背(我)3、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犹蒙矜育(怜悯)愿陛下矜愍愚诚(怜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4、九岁不行至于成立(不会行走,成人自立)5、终鲜兄弟(又,少)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浅,儿子)日薄西山(逼迫)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慰问)8、而刘夙婴疾病(缠绕)9、逮奉圣朝(等到)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承担,推辞)1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被授予)1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被授予)13、当待东宫(担任)1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捧、一天天)15、过蒙拔擢(提拨)1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没有—办法))17、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几或许。
终)18、谨拜表以闻(呈上)二、虚词1.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凭)(3)臣具以表闻(用)(4)谨拜表以闻(来)(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用)2.于(1)急于星火(比)(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向、对)3.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取独)4、则(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但)(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但)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因此我向陛下尽忠尽职的日子还很长。
2、而刘夙婴疾病但是刘母一直被疾病缠绕。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不幸,幼年遭遇不幸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的呈上表来使您知道。
(三)项脊轩志一、实词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环顾,放置)内外多置小门(设置)2、余稍为修葺(作)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围绕,挡住)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分家)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向)6、已为墙(已而)7、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喂养)8、大母过余曰(探望)日过午已昏(超过)人往,从轩前过(经过)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日,象)10、比去,以手阖门(等到,合)11、吾妻来归(出嫁)12、或凭几学书(靠这书桌)13、吾妻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14、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15、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从余问古事(跟从)二、虚词1、以(1)娘以指叩门扉曰(用)(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3)能以足音辨人(凭)(4)以手阉门(用)2、而(1)而庭阶寂寂(并列)(2)墙往往而是(修饰)(3)客逾庖而宴(修饰)(4)而母立于兹(你的)(5)呱呱而泣(修饰)3、之(1)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4、于(1)室西连于中闺(和)(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3)其制稍异于前(和)(4)某所,而母立于兹(在)5、为(1)已为墙(砌成)(2)余既为此志(写)6、乃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于是)(四)兰亭集序一、实词1、修禊事也(举行)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长)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年长年少的,都)3、引以为流觞曲水(汲引)4、列坐其次(地方)5、所以游目骋怀(使动)6、信可乐也(确实)7、感慨系之矣(跟随)8、向之所欣(以前)9、终期于尽(注定)10、死生亦大矣(重大事情)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二、虚词1.为(1)引以为流觞曲水(用作)(2)已为陈迹(成为)2.于(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2)当其欣于所遇(对)(3)暂得于己(对,在)(4)终期于尽(到)3.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2)亦足以畅叙幽情(来)(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4.之(1)暮春之初(的)(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4)夫人之相与(取独)(5)不知老之将至(取独)(6)及其所之既倦(到,往)(7)感慨系之矣(代词)(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9)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5.所(1)或因寄所托(所字结构)(2)当其欣于所遇(所字结构)(3)及其所之既倦(所字结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作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向上看,偌大的宇宙,向下看,如此繁多的事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与听的饿享受,确实很快乐啊。
必修二《鸿门宴》一词多义举: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完,尽)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谢樊哙拜谢,起(道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乃令张良留谢(谢罪)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驻扎)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我得以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意身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张开翅膀那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剑项王(使…跟从,率领) 古今异义山东(崤山以东;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婚姻(儿女亲家;因为结婚而产生的关系)出入(偏义词,指入;有偏差)非常(不同寻常;副词,表示程度)河北(黄河以北;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虚词整理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想)约为婚姻(作为)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形式)何辞为?(语气词)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特殊句式解释下列句子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暗地里取见张良,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他客何为者你失做什么的?沛公安在?沛公在哪儿呢?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了必修三《阿房宫赋》一、实词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雪停止)2、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对待)4、奈何取之尽锱铢(为什么)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6、函谷举(拔,攻占)7、族秦者秦也(灭)8、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9、秦人不暇自哀(闲暇)二、虚词1、而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转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承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转折)谁得而族灭也(承接)2、之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3、焉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语气词)4、于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滕王阁序》一实词1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带,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云雾,象星星)4宾主尽东南之美(才俊)5家君作宰(县令)6披绣闼(推开)7 舸舰迷津(满)8云销雨霁(停止)9声断衡阳之浦(止)1 0逸兴遄飞(急速)11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运数)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13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同情)14 一介书生(微末)15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相当)16盛筵难再(第二次)17他日趋庭(小步快走)18恭疏短引(条陈)1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20所赖君子见机(21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缓立远视,而望幸焉副词,最。
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动词,死、灭。
22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形容词,尽、完。
23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响穷彭蠡之滨副词,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
24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动词,安排次序。
25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26舍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二、虚词1何童子何知什么2于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在3而潦水尽而寒潭清并列怀帝阍而不见转折处涸辙而相欢转折4其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承接必修四(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 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