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3
发热第一节概述体温的中枢调节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发热的概念: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过热的概念: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种类:(一)外致热原1.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枝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二、内生致热原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P产生的过程:产EP细胞的激活、EP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种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的活化方式:1.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细胞活化LPS和LPS结合蛋白结合---LBP转移LPS给sCD14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CD14结合---作用于TLR---TLR激活NF-κB---启动细胞因子表达产生致热原。
2.T细胞受体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分为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内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包括中杏仁核(MAN)和腹中隔(VSA)。
通过负体温调节介质使体温下降。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版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cAMP(3)中枢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5)一氧化氮2.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3)膜联蛋白A1(4)白细胞介素-10(四)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的产生和释放---EP经血液循环到POAH 或OVLT附近---引起中枢介质的释放---中枢介质作用于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负调节介质产生---抑制调定点和体温的上升发热的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特点: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第八章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最佳选择题下列“发热的指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腋下温度超过37.0℃B.口腔温度超过37.3℃C.腋下温度超过37.6℃D.直肠温度超过37.6℃E.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发热发热(发烧)——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低热”者的体温是A.37℃以上B.37.4℃~38℃C.39.1℃~41℃D.41℃以上E.38.1℃~39℃『正确答案』B适合老年人和儿童服用的退热药A.安乃近B.布洛芬C.贝诺酯D.对乙酰氨基酚E.阿司匹林『正确答案』D有心功能不全史的患者慎用布洛芬。
原因是用药后可能引发A.过敏反应B.尿潴留和水肿D.重度肝损伤E.电解质平衡失调『正确答案』B“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一般不超过3日,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就诊或向医师咨询”的最主要依据为A.以免引起肝肾脏损伤B.以免引起胃肠道的损伤C.退热属对症治疗,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疾病诊断D.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出汗,以致脱水E.发生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正确答案』C解热镇痛药用于退热,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应为A.2~4小时B.4~6小时C.6~8小时D.3~5小时E.5~7小时『正确答案』B5岁以下儿童高热时紧急退热,应选用A.20%安乃近溶液滴鼻B.20%阿司匹林溶液滴鼻C.口服20%对乙酰氨基酚溶液D.贝诺酯混悬液E.布洛芬混悬液『正确答案』A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的劣势是A.儿童用药可引起Reye综合征,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B.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C.婴幼儿发热用阿苯片D.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E.解热镇痛作用较强『正确答案』A布洛芬作为退热药的优势是A.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轻B.可诱发变态反应C.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D.镇痛作用较强E.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持久『正确答案』AA.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B.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C.可能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D.可能引发哮喘E.可能导致酸中毒『正确答案』C下列哪种非处方药适用于缓解肌肉、软组织和关节的轻至中度疼痛A.谷维素B.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胶剂C.对乙酰氨基酚D.氢溴酸山莨菪碱E.布洛芬『正确答案』B可用于治疗轻度及长期疼痛的处方药为A.可待因B.双氯芬酸钠缓释片C.阿司匹林D.对乙酰氨基酚E.塞来昔布『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轻度及长期治疗患者,每日服用75mg。
第八章生命体征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一、填空1、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
2、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 )和( )。
3、以口腔温度为例,患者为中等热的温度为( )。
4、常见热型 ( )、( )、( )、( )。
5、降低体温的方法有( )和( )。
实施降温措施( )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6、高热患者应给予( )、( )、( )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
7、患者体温<( )会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8、体温计的检查方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 )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 )以下的水中,( )分钟后取出检查。
若( )、( )、( )则不能使用。
9、测量口温时,水银端应斜放于( )。
10、测量体温时若与病情不符时应( )。
11、脉搏短绌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 )小于( )。
常见于( )的患者。
12、如患者脉搏短绌,应由( )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 ),另一人听( ),由( )发起“起”和“停”口令,计时( )。
13、脉搏短绌是以分数是记录,方式是( ),如患者脉率为73次/分,心率为120次/分,应写成( )。
14、测脉搏变化,可间接了解( )的情况。
1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 ),再口服( )或( )延缓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 )以促进汞的排泄。
16、测口温时要( ),勿用牙咬体温计。
17、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 )。
1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平均动脉压约等于( )加( )。
19、一般情况下,上肢的右侧血压比左侧的高( ),下肢血压高于上肢( )。
20、高血压是指( )的情况下,18岁以上的成年人收缩压( )和(或)( )。
21、根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同,将高血压分为( )和( )两大类。
22、对严密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 )、( )、( )、( )。
23、测血压者,要使患者手臂的位置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平( ),卧位平( )。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八章发热。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8)、简述题(6)、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8)。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八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源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8)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2、过热:是指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体温不能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热限:是指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5、无菌性炎症:是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由于组织坏死产物引起的炎症,常可伴有发热。
6、内生致热原:是指机体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7、正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使体温上升。
目前发现的正调节介质主要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和环磷酸腺苷。
8、负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负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