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份】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29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教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
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资料交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教案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第六单元单元说明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史记》《国语》《战国策》《左传》等。
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
这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学习这个单元,应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
当然,作为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上,铲除文字障碍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先决条件。
不过,切忌死抠古汉语语法,应以读懂为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述,展示了贾府的奢华与腐败,以及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
课文以刘姥姥的视角,描绘了她在大观园中的所见所闻,使读者对贾府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学生对封建社会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对封建社会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翻译和注释,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参考。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贾府的大观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运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3. 能够阅读和理解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文章。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运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1. 能够阅读和理解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文章。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习题册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本单元的话题——环境保护。
2. 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利用课件和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语法讲解:介绍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现在完成时。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时态的用法。
4.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通过课堂互动,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讨论和解答,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听力训练:播放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录音,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填写相关信息。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4. 语言运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完成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
通过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垃圾分类。
2. 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利用课件和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掌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讨论和解答,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语法讲解:介绍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情态动词should。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情态动词的用法。
5.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增长历史知识,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
确定完单元目标,我们就可以进入单篇课文的教学了。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极少规划整册的教学目标,也极少真正地结合学生实际去确定单元目标。
我们常常是拿到课本就上阵,就文论文,更为恐怖的是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从教参上照搬过来的,没有个人的思考,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做为摆设,我行我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三年下来,学生学的知识没有梯度,没有形成系统,中考必然考得不好。
二、单元内容《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学情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四、教学策略在教材的研习中,我们一定要确合学生的实际去拟定课文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要想真正地把课文上好,我们就必须要吃透教材,对这篇课文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要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
21 智取生辰纲知识与技能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过程与方法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以设置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讨论杨志与晁盖、吴用等英雄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方法,掌握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题目“智取生辰纲”与这篇课文从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之间的关系。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妙点寻踪法:在默读中圈点批注,让学生寻找文章构思或写作巧妙之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水浒》有关知识和与杨志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课时宋江、林冲、吴用、武松、鲁智深……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民间盛传不衰,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
梁山好汉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并不相同,但最后他们却都上了梁山。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小说家。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
1.“生辰纲”是什么?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走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九语上教案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况及目标要求: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各有特色。
《绿》中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囚绿记》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常春藤这一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围绕“风行”两字,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一些典型的“绿色围墙”,从而突出了城市绿色环保的重要性。
《一双手》一文通过对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普通劳动者的由衷赞美之情。
主要引导学会关注自然、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城市绿色环保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难点:了解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课时分配阅读7课时(其中第二十二课、二十三课、第二十四课各2课时,二十五课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1课时,颂读欣赏2课。
写作3课时。
共计13课时。
五、单元教学建议1、梅雨潭的绿、常春藤的生命力无不透射出作乾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技能。
2、本单元的文章以散文为主,阅读和点评都要体现文体的特点。
抓住散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3、“读书动笔”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习惯,引导他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能够学会正确的圈点勾画,学会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综合学习与研究”应指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并自觉地做个环保卫士。
21、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史记》、司马迁及有关常识。
朗读疏通课文,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判断句式、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素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疏通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在追忆中复现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
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
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
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
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
二、在合作中疏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
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
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
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3、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4、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
【7份】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目录第六单元走近历史人物 (1)21陈涉世家 (1)22唐雎不辱使命 (6)23*隆中对1124*出师表1625词五首20写作续写和改写 (23)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26)第六单元走近历史人物21陈涉世家【知识目标】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积累文言句式和词语。
(重点)【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难点)【情感目标】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丹书帛羽藏鱼腹,丛祠幽火出狐喉。
大泽揭竿反暴秦,缘何司马只列侯。
”这首诗为《赞陈涉》,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赞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陈涉世家》讲的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故事。
导入二同学们,距今两千多年前,有一次石破天惊的农民起义,你们知道是哪次起义吗?(大泽乡起义)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谁?(陈胜、吴广)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去见识见识陈胜这个人物。
导入三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统治中,曾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他们为反抗封建统治,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留下了许多豪言壮举。
两千二百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质问之声石破天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多么朴素的觉醒,又是多么可贵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农民起义,领略陈涉的“鸿鹄之志”!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朝代)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腐刑。
但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在五十三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部巨著。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链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实行严酷的刑罚;同时还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建骊山墓。
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百姓苦不堪言。
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
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却极大程度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3.文体知识:《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世袭封国的诸侯和辅汉功臣事迹的传记)、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
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
4.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闾.左(lǘ)阳夏.(jiǎ)辍.(chuî)怅.(chànɡ)嗟.(jiē) 鹄.(hú) 戍.(sh ù) 適.(zhã)陈胜王.(wànɡ) 罾.(zēnɡ) 烹.(pēnɡ) 恚.(huì) 笞.(chī) 蕲.(qí) 徇.(xùn) 铚.(zhì)酂.(cuï)柘.(zhè) 谯.(qiáo) 稷.(jì) 被.坚执锐(pī) 祠.(cí) 度.(duó) 宁.有种乎(nìnɡ)当行.(hánɡ)5.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直译全文。
)(1)重点实词:①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为国事而死)②今亡.亦死(逃走)③固以怪.之矣(认为……奇怪)④大楚兴,陈胜王.(动词,称王)⑤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⑥皆刑.其长史(惩罚)⑦苟.富贵,无相忘(如果)⑧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⑨楚人怜.之(爱戴)⑩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2)通假字:①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被贬外调)②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③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④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古今异义:①楚人怜.之(古:爱戴;今:怜惜,怜悯) 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③藉.第令毋斩(古: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凭借,假托) ④今亡.亦死(古:逃走;今:死亡) 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私自,偷着;今:间隙) 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如果;今:诚心诚意,的确,实在)⑦比.至陈(古:等到;今:比较,比方) ⑧尝.与人佣耕(古:曾经;今:品尝) ⑨会计..(古:聚会商议;今:管理财务的人员) ⑩或.以为死(古:有的人;今:或者,也许) (4)词类活用:①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认为……苦”)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③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④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⑤夜篝火(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⑥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⑦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⑧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⑨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一词多义:书⎩⎨⎧①得鱼腹中书(名词,字条)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写)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④与朱元思书(信)固⎩⎨⎧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固然)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以⎩⎪⎨⎪⎧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由于)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③吴广以为然(介词,认为)④祭以尉首(介词,用)⑤杀之以应陈涉(连词,相当于“来”)数⎩⎨⎧①扶苏以数谏故(屡次)②卒数万人(几)③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数)等⎩⎨⎧①等死,死国可乎(同样)②公等遇雨(各位,用于人称代词后表示列举未尽) 将⎩⎨⎧①将尉醉(将领)②上使外将兵(带领)③必将有盗(将要)④出郭相扶将(扶,持)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6)重点句子的翻译: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给别人家耕田种地,哪里来的富贵?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③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将军您穿上战甲,拿着武器,亲自上阵。
6.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结构,按事件发展过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按事件发展过程,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胜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原因,谋划起义的过程和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一)理解内容,分析人物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为起义舆论作的准备有:问卜念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起义的具体步骤:并杀两尉、为坛而盟、胜利进军。
3.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起义队伍之所以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除了因为起义的领袖胸怀大志、敢于反抗、谋划正确、策略得当外,与秦施暴政,官逼民反,民众的热烈响应也是分不开的。
4.陈胜能从一个雇农蜕变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结合文章谈谈你发现的陈胜的闪光点。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少有大志,不甘贫贱,目光长远。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有政治远见,深思熟虑不莽撞。
(3)“此教我先威众耳。
”——有心计,懂得树立威信、从舆论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性。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宣传才能,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鼓动戍卒突破畏惧心理参与起义。
敢于反抗封建制度,有志气、有抱负。
(二)探究写法,拓展迁移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裁剪是为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往事,选材突出陈胜少有大志,为下文起义作好铺垫。
继而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其取得的胜利,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现成功塑造了陈胜、吴广这两位起义英雄智勇双全的形象。
2.《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按传主地位和影响划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
“本纪”是记述古代帝王的事迹、“世家”是记述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却将其事迹归在世家,后来班固撰写《汉书》时就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归入列传。
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这样的划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组讨论,将你的见解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司马迁记述陈涉事迹,并不因为他出身低微而贬低他,将他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他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这恰恰体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成败论英雄的史学眼光。
3.主题探究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板书设计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非凡抱负 ⎭⎬⎫適戌、失斯、法斩苦秦、扶苏、项燕→洞察时局 ⎭⎬⎫卜神问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周密谋划⎭⎬⎫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勇敢机智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读懂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陈胜王①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②。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③。
陈王出。
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④!涉之为王沉沉⑤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