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病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5
矽肺病人案例报告总结矽肺病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于硅尘颗粒而引发的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工人因长期从事与矽肺病有关的行业,如采石、矿山、建筑和陶瓷制造等,而患上了这种疾病。
本报告总结了一个矽肺病人的案例,包括病史、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知识。
病例概述:本报告的病例是一位50岁的男性工人,名为张先生,自从20年前开始在一家砂石厂工作。
他每天都长时间接触到大量的石英颗粒,并且在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非常不完善。
近期,张先生开始出现一些呼吸系统相关的症状,包括咳嗽、气短和胸闷感。
病史:根据张先生的病史,他从事有关硅尘的工作已有20年之久。
他曾多次意识到工作场所的环境非常粉尘,但是由于经济压力和缺乏安全意识,他一直未能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除了长期接触硅尘,张先生还从未有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家族史。
然而,他曾抱怨过轻度的呼吸道感染和咳嗽。
症状:除了张先生最近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外,他还提到他的咳嗽逐渐加重,尤其是在工作时和睡觉时。
他感觉到气短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并且还描述了胸闷感和疲劳的感觉。
此外,他的上肢肌肉力量有所下降,并且容易出现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发现张先生呼吸频率和心率都比正常要高,他的呼吸听诊发现有散在干啰音和减弱的呼吸音。
胸部X光片显示双肺散在性小结节阴影,并在肺尖区发现结节疤痕。
肺功能检查结果表明,张先生的肺活量和最大呼气流量明显下降。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的结果,张先生被诊断为矽肺病。
通过综合分析,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可能性,并结合石英暴露史和典型的矽肺病症状,确立了诊断。
治疗:针对矽肺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进一步的矽尘暴露,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和防护设施;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辅助治疗;定期监测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对于严重的矽肺病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或肺移植。
结论:矽肺病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长期暴露于硅尘颗粒的工人易受其影响。
贵州施秉数百工人检出矽肺病23名责任人受处分8月6日消息经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重大职业危害事故23名责任人最近分别受到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留党察看、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等处分。
这起事故中患病的工人多数获得治疗并获得了当地人事劳动社保部门一次性工伤保险赔付。
今年6月28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以《“污染企业成为"好典型"的背后--贵州施秉县重大矽肺病事故追踪”》为题进行报道后,进一步引起了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记者从贵州省安委会办公室获悉,贵州省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自1999年底投产以来,从业人员长期受工业硅冶炼产生的粉尘危害,截至7月2日,这家公司先后共有1343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确诊矽肺患者200例,另外,半年后需复查胸片的职工还有262人。
据调查,恒盛公司这起职业危害事故是一起群发性、社会影响较大的责任事故。
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工业硅冶炼过程产生的烟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这些物质进入空气中成为可吸入颗粒物能直接进入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导致矽肺病。
事故的发生与公司厂区布置不合理,生产设备较简陋,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施秉县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把关不严等有直接关系。
据通报,恒盛公司安委办主任张安洲、公司副总经理徐昌杏、公司副总经理宋绪军等3人因对此事故负有重要责任,已涉嫌构成犯罪,现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恒盛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荣对此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但因其事后积极配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积极医治患者和善后处理,因此给予其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并由贵州省安全监管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经济处罚。
施秉县疾控中心主任游群惠、县卫生监督局局长吴大荣、县卫生局局长张智文、县安全监管局局长吴长青、县环保局局长李绍荣等人因对此事故负有重要责任或重要管理责任,分别给予行政记大过或记过处分。
施秉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王作飞、县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县长刘华雪因对此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第1篇一、案例背景王先生,男,35岁,某公司员工。
自2009年入职该公司以来,一直从事焊接工作。
近年来,王先生感到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慢性锰中毒。
王先生认为,其患病与公司工作环境有关,遂向公司提出职业病认定申请。
然而,公司以种种理由拒绝承担责任。
无奈之下,王先生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二、法律援助过程1. 王先生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中心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详细询问,了解其案件情况。
2.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王先生的案件进行了初步审查,认为其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
3. 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了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担任王先生的代理人,协助其维权。
4. 律师代理王先生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职业病认定申请。
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调查核实,认定王先生患有职业病,并要求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6. 律师代理王先生与公司进行协商,要求公司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
7. 经过多次协商,公司同意支付王先生一定的赔偿费用。
三、案例评析1. 本案中,王先生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帮助,成功维权。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援助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2. 本案中,律师代理王先生维权,发挥了专业法律人士的作用。
律师在调查取证、法律咨询、诉讼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3. 本案中,公司对王先生的职业病认定申请进行了阻挠,反映了部分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提醒我们,要加强企业职业病防治意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4. 本案中,王先生的维权经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职场中,劳动者要关注自身健康,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
2. 完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3. 加强对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管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尘肺病民事赔偿的案例尘肺病是一种职业性疾病,常见于煤矿工人、石英砂制造工人、建筑工人等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的从业人员。
由于尘肺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许多患者和家属提起了民事赔偿诉讼。
下面列举了10个尘肺病民事赔偿案例。
1. 某煤矿工人张某在工作期间长期暴露在煤尘中,导致患上了尘肺病。
他提起了民事赔偿诉讼,要求煤矿公司支付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等。
2. 某建筑工人王某在施工现场连续工作多年,由于长期吸入水泥粉尘,患上了尘肺病。
他起诉施工单位,并要求赔偿医疗费、工伤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等。
3. 某石英砂制造工人李某在工作期间长期接触石英粉尘,导致患上了尘肺病。
他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医疗费、误工费和抚养费等。
4. 某纺织工人陈某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暴露在棉尘中,患上了尘肺病。
她将纺织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等。
5. 某煤矿工人刘某在工作期间没有佩戴防护设备,长期吸入煤尘导致患上了尘肺病。
他向煤矿公司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等。
6. 某锡矿工人赵某在工作期间长期接触重金属尘埃,患上了尘肺病。
他将锡矿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医疗费、工伤赔偿金和抚养费等。
7. 某陶瓷工人杨某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暴露在陶瓷粉尘中,导致患上了尘肺病。
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陶瓷公司支付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等。
8. 某石膏制品工人王某在工作期间长时间接触石膏尘,患上了尘肺病。
他向石膏制品公司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和抚养费等。
9. 某钢铁厂工人张某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暴露在金属尘中,导致患上了尘肺病。
他向钢铁厂提起诉讼,要求支付医疗费、工伤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等。
10. 某化工厂工人刘某在工作期间接触到有毒化学品粉尘,患上了尘肺病。
他将化工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和抚养费等。
这些案例中,尘肺病患者通过民事诉讼向相关单位索要赔偿,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等。
某村办耐火材料厂一次检出26例矽肺患者的思考矽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职业病,它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间质纤维化、矽肺结节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
目前没有特效治疗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为主,搞好防尘措施,对已得了病的患者,立即调离接触粉尘的工作岗位,给予积极综合治疗。
2020年,我市某村办耐火材料厂对116名接触粉尘作业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26例被诊断为矽肺,且近一半诊断为Ⅱ期以上。
如此之高的矽肺发病率,严重的健康危害程度,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面对严峻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势,本文对此案例报道并加以分析讨论,试图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矽肺病例检出情况概述某村耐火材料厂坐落于我市某城区北郊,1971年建厂,属村办企业。
主要产品以生产酸性、碱性及硅酸铝质耐火材料为主。
现有职工300多人,均为本村村民。
多年来,该企业一直未组织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发布实施后,该企业在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多次督导下,于2020年7月,对接触粉尘作业的116名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查出矽肺和疑似矽肺34人,经对34人进一步观察诊断,有26人被诊断为矽肺,占总检人数的22.4%。
其中:Ⅰ期矽肺14例,Ⅱ期矽肺9例,Ⅲ期矽肺3例。
接尘工作年限最短的为8年,最长的33年,平均21.1年;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65岁,平均48.3岁;男性、女性各占一半。
2矽肺病例原因分析2.1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粉尘危害严重。
据了解,该企业建厂初期,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防尘措施。
生产工艺多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石大碾干式破碎,人工混料等,导致粉尘严重,劳动强度大。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实践一、尘肺病诊断(一)矽肺病诊断案例1.案例患者,某男,44岁。
1985年7月1日至1987年上半年在家务农,下半年在当地小河边淘沙金,1988年2002年12月17日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淘沙金,每年2个月至3个月不等。
2002年12月18日至2008年3月15日在某市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从事人造大理石生产工作。
工作时主要用树脂、氢氧化铝、钙粉、二氧化硅、甲乙酮、钴水、消泡剂、颜料等材料搅拌,在混料、配料过程中产生粉尘。
工作场所无通风防尘设备。
每天工作9~10小时。
戴海绵或棉纱口罩防护。
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传染病史。
无吸烟。
2008年1月2日体检,经照胸片被诊断为肺结核,根据接尘史,不排除尘肺,建议半年后复查。
2008年3月17日至19日痰检3天未发现抗酸杆菌。
PPD(-)。
结核抗体:阴性。
2008年3月31日高仟伏胸片见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双肺见少量散在分布小结节状影,大小多在2~3mm,密度稍高且均匀,边缘清楚。
双肺门结构清晰。
心膈无异常。
2008年7月10日再次复查高仟伏胸片,肺部病变无变化。
职业卫生资料:2008年6月11日某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为:搅拌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4.4mg/ ,游离二氧化硅含2.4%;混料岗位粉尘TWA为3.5mg/ ,游离二氧化硅含2.1%。
患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均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与患者同一车间的20名工人经胸片检查,结果胸片2人发现尘肺病变的X射线改变。
2.诊断分析:(1)患者身份已确认;(2)患者有确切的接触树脂、氢氧化铝、钙粉、二氧化硅等混合粉尘时间5年4个月;(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1~2.4%;(4)实验室检查:痰检未发现抗酸杆菌、PPD(-)、结核抗体(-);(5)高仟伏胸片见两肺6个肺区有一定量的圆形小阴影q影,从右到左密集度分别为1/1、1/1、1/0、1/2、1/2、0/1,总体密集度1级;(6)流行病学调查,同工种工人2人检出尘肺病;(7)资料对照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中的3.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矽肺病是工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确诊后,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最后,根据工伤认定的等级向所在单位申请工伤赔偿。
矽肺退休工艰难维权洛阳17名退休工人在工作期间先后患上肺矽病,退休后在医疗、工伤、补助等方面的待遇一直难以落实。
无奈之下,这些在共和国建设中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将单位告上法庭。
近日,洛阳市涧西区法院对这起劳动争议案件做出判决,作为被告的用人单位赔偿刘宝贵、苏贤等17名矽肺病退休工人伤残补助金等共计178809元。
接到这来之不易的判决结果, 17名老工人个个老泪纵横,他们终于依法保护了自身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患病退休待遇难落实17名工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痛苦。
刘宝贵是一名19 49年参加工作的老工人,在共和国建设时期,他辗转祖国大江南北,从哈尔滨到沈阳、银川、成都、舞阳、洛阳等地,先后参加了酒泉钢铁公司、洛阳铜加工厂、西南铝厂、舞阳钢铁厂、焦作铝厂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企业的建设,在劳动中撒下了辛勤的汗水。
19 76年,身体状况急剧下降的刘宝贵,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矽肺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19 82年退休。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矽肺患者有工伤待遇,每年还要检查身体,医生认为这病没法彻底治好。
退休后他的收入不多,家里状况也不好,两个儿子都是工人,厂里效益不好,小儿子两口还下了岗。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病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尘肺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职业病,严重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健康。
在司法实践中,因尘肺病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开胸验肺案例为切入点,对尘肺病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评析,以期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2010年,某钢铁公司员工王某因长期接触粉尘,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
经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诊断,王某患有尘肺病。
王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钢铁公司支付相应的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等。
仲裁委员会支持了王某的仲裁请求。
钢铁公司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定王某的尘肺病与工作环境有关,判决钢铁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三、法律评析(一)尘肺病诊断标准及程序1. 诊断标准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尘肺病诊断标准》,尘肺病的诊断应当遵循以下标准:(1)职业接触史:劳动者有长期接触粉尘的职业经历。
(2)临床表现:劳动者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纹理增粗、肺组织纤维化等。
(4)实验室检查: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显示呼吸功能减退。
2. 诊断程序尘肺病的诊断程序如下:(1)劳动者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提出诊断申请。
(2)职业病防治机构根据申请材料,组织专家进行诊断。
(3)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
(4)专家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论。
(5)将诊断结论告知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责任1. 防护措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尘肺病:(1)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
(3)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
(4)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
2. 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患有尘肺病而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1)支付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等。
云南省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张海超,河南省新密市工人。
200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作。
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
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其实,在张海超“开胸验肺”前,郑大一附院的医生便对他坦承,“凭胸片,肉眼就能看出你是尘肺”。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
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
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
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并感染”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对其立案调查。
通报称,郑大一附院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病诊断,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
此举迅即引起网络舆论热潮。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问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
“张海超事件”之后,郑州市将组织开展职业卫生专项监督检查。
组织人员对张海超及其工友以及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并进行健康体检,建立诊疗救治绿色通道。
病例报道矽肺合并肺癌1例患者男,65岁,因矽肺病入住我院。
患者有22年接触粉尘工作史,自诉吸烟史40余年,饮酒史3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史。
1993年5月经南京市尘肺诊断组确诊为矽肺壹期,自1994年开始来我院接受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和(或)低氧血症,经抗感染、止咳、平喘和氧疗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2009年1月因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行气管切开术,出院后患者间断性出现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
2011年10月1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检查CT示:两肺可见多发圆形透光影,左上肺尖后段见大小约1.6cm×1.1cm结节状影,边缘稍模糊,呈毛刺状;CT诊断结果:左上肺后占位(考虑周围性肺癌可能),右中下肺感染,两肺肺气肿。
4d后鼓楼医院CT复查结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结果一致,同时查癌胚抗原结果为52.45ng/ml(正常值范围0~10ng/ml)。
最终临床诊断为矽肺合并肺癌。
因患者年岁已高,且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未行外科手术及放化疗治疗,给予保守治疗的同时嘱其定期复查。
2012年3月和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CT复查结果提示左上肺类圆形结节状高密度影较去年10月份明显变大,分别为2.0cm×1.6cm和2.6cm×2.9cm。
目前患者健在,仍在随访中。
讨论矽肺又称硅肺,是尘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1],患者肺部有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严重时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
矽肺患者常有咳嗽、气急、头昏、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状。
本例患者有长期的接触粉尘工作史,经南京市尘肺诊断组确诊为矽肺壹期。
该患者入院时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后气喘明显,咳嗽痰不多,多为白色黏痰,痰中无血丝,夜间能平卧但常有窒息感。
入院查体示患者神清语正,慢性病面容,双唇略微紫绀,全身无黄疸,呼吸尚平稳,活动后呼吸困难,桶状胸改变,双下肢无明显水肿,下肢皮肤暗紫无溃烂,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一起矽肺病案例
2004年5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温州市龙湾区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事件
陶瓷制品加工企业中造成数十名工人患矽肺。
1993年泰顺县496名职工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吴家岭隧道的南北段工程,因工作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已死亡10人),年龄最小的22岁,工龄最短的为1个月。
2005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90名矽肺病。
发病的原因
作业环境:该厂无有效的通风除尘设施,车间生产环境粉尘浓度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包装手工操作,无有效个人防护用品。
粉尘特征:岩石含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极高。
职业健康体检不落实:劳动者出现症状未及时治疗和脱离工作岗位,导致病情加重。
矽肺伴阻塞性肺气肿病例分析矽肺是危害粉尘作业人群的主要疾病,以冬春季发作明显,病情逐年加重,劳动能力逐渐下降,严重者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危害劳动人民健康。
我国是世界上尘肺患者最多的国家。
为了更好地了解矽肺的特点,做好矽肺病的预防工作,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和医生共同合作,合理用药,积极预防和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为广大矽肺病人服务。
一、病史摘要患者,男,66岁,身高152cm,体重62kg,无不良嗜好。
既往病史:有高血压史十年,最高可达150/85mmHg,服拉西地平4mgqd,末常规监测血压;无“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无手术外伤史,否认传染病史,无遗传病家族史。
因有井下作业史,1992年经劳动部门职业鉴定为矽肺;既往用药史:曾常用平喘、祛痰、止咳药物,高血压服拉西地平4mgqd,具体药物及用法不详;过敏史:服阿斯匹林出现皮疹;现病史:7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胸闷气紧,伴左侧耳鸣,下午明显;无畏寒,潮热,心悸;双下肢水肿,乏力,视物旋转,自服药物病情无好转;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门诊以“矽肺伴感染”收入住院。
查体:T36℃,P72次/分,R21次/分,BP120/75mmHg,慢性病容,步入病房,跛行,精神差,查体合作。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唇色紫绀。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叩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哮鸣,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胸片显示双肺间质纤维性改变,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两肺野亮度增加,左侧少量积液,右侧胸膜增厚粘连;生化检查:WBC12.9*109/L,中性粒C 8.94,降钙素0.27ug/ml;血气分析:PaO273mmHg,PaCO2260mmHg;诊断:1.矽肺伴感染2.阻塞性肺气肿3.原发性高血压1级中危组二、主要治疗经过入院后高卧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给予抗炎化痰平喘对症治疗。
9天后,患者咳嗽较前有所缓解,仍诉喘累,体温不高,哮鸣音明显减少,双下肢水肿缓解,WBC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患者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