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突破口,读懂诗情
- 格式:ppt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25
教古诗词的方法释题意悟诗情
教授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释题意悟诗情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1. 解释题目和背景:首先,向学生解释诗词的题目以及作者的背景信息。
这是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2. 逐句解释:对每一句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包括其中的字词、语法和修辞。
对于一些难懂的字词,可以特别强调,并给出准确的解释。
3. 理解诗意:在逐句解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诗词的意思。
这包括对诗词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理解。
4. 感悟诗情:这是教授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词,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也可以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他们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6. 拓展与运用:在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等方式,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7. 教授技巧: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教授一些诗词写作技巧,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教授古诗词,引导学生释题意、悟诗情。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词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读懂古诗词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悦、空改变词性的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暗、肥、老炼字!绿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思考: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2、“咽”指呜咽,“冷”指阴冷。
3、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4、“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还原语序!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确语序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炼意!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
(“正序”应为:竹喧浣女归, 莲动鱼舟下。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正序”应为:内容季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请说说下面诗歌标题的作用。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说说下面诗歌标题的作用。
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品读诗歌感悟意蕴——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我见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当今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在各类板块知识中所占的比重分值增大,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诗歌鉴赏教学,诗词鉴赏地位变得显著起来。
诗词鉴赏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诗歌鉴赏教学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改革;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目标是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普遍现状是:1、抓背诵,抓默写,轻视了品读诗词,感悟意蕴,诗词课堂缺少诗味,学生兴趣不高。
2、学生缺乏鉴赏方法,或方法机械,学了这首,就只会鉴赏这首,不会学以致用。
那么怎样进行诗词的有效教学,让古诗词鉴赏课堂美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呢?个人认为:应让学生掌握读诗歌的方法,自己能读懂诗歌,从而喜欢诗歌;使学生掌握品诗的正确途径,自己能鉴赏诗歌,从而能爱上诗歌。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诗词,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动机,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很重要。
挖掘古诗词背景,还能增加学生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引发其对历史的深思,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古诗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如: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同样是五言律诗,同样写“望”,《望岳》和《春望》就有很大的差别:作者在青年时期(二十四岁)攀登泰山,意气风发,充满豪情壮志,他创作的《望岳》,通过描写泰山的高大挺拔,雄伟壮丽,表达了自己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格调激越高昂。
安史之乱时期,作者逃到都城长安,看到长安城的萧条荒芜的景象,心里有感而发,创作了《春望》,通过描写被叛军蹂躏过的长安城破败景象,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思亲悲己的情怀,格调感伤低沉。
作者创作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的不同、造就诗人情感的巨大差别。
所以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写作动机,以便下一步进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快速有效读懂诗歌方法归纳:【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总结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实战演练】请从诗歌标题中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2、《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表达了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
贬官到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问: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总结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听三堂古诗教学课有感这次有幸参加“千课万人”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平实婉约型的,有诗情画意型的,有激情澎湃型的,更有风趣幽默型的。
“千课万人”真是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花园,各种流派的教学风格,在这座百花园中尽情绽放。
因为本人对诗歌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特别留意倾听《望天门山》、《清平乐·村居》、《村晚》三堂课。
《村晚》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读诗(读出节奏、旋律)――再读(读出画面)――还读(品味诗情)。
《望天门山》的教学环节为:诗中有歌(合唱)――诗中有画(学生自画)――感受诗的意境。
《清平乐·村居》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指导朗读――感受图景――领悟含义。
从这三堂课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诗中有歌,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正开展“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尝试。
以下是自己在学校一周一课中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教学设计(一)知诗人。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
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
他就是——(板书:辛弃疾)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是——《清平乐·村居》,谁能背诵?(二)解诗题。
1、引出课题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曲子中1=C,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满江红、渔歌子、卜算子、忆江南、沁园春、水调歌头)“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3、请大家齐读课题。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创作背景, 关键词语赏析,关键诗句赏析,古诗拓展诗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在语言文字艺术上卓然成就。
读懂一首诗,既能领略诗人的思想风貌,也能开展文学素养。
解诗题、认识作者、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了解创作背景、关键词语赏析、重点诗句赏析、古诗拓展,是满足理解诗歌需要的基本阅读步骤。
一、解诗题解诗题是诗歌阅读的基础,需要明确诗歌的题目,包括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例如,《登高》一诗可以理解为“登高望远”,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境遇的转变和情感的发展。
二、知作者阅读一首诗歌,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创作影响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比如,我们知道杜甫的生平为“诗人之苦”,就可以获得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三、明诗意明诗意是解读诗歌的主要目的。
阅读诗歌需多角度思考,注意用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将作品中的词汇和句式深入分析,发现作者的感情与思想。
清楚地理解诗意,是进行更深层次阅读的前提。
四、悟诗情除了明白诗意,还要理解和把握诗歌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诗歌可以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意境,将思考和感觉结合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怀和生命力。
五、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欣赏诗歌。
尤其是在我们不熟悉的古代诗歌,背景信息更能为我们解读作品提供有力的依据。
六、关键词语赏析诗歌中有很多关键词,需要仔细分析。
其中包括词语的意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词语,如典故。
通过分析关键词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七、关键诗句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诗句往往描绘出作品的最高境界。
需要仔细理解全句的语境,挖掘诗句中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表达,深入地认识诗歌的内涵。
八、古诗拓展诗歌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媒介,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阅读古诗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艺术,积淀人生阅历和情感实际。
总之,解诗题、认识作者、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了解创作背景、关键词语赏析、重点诗句赏析、古诗拓展,是赏诗需要的基本阅读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并全面地了解和感受诗歌。
《乡村四月》说课稿一、说教学资源(一)、说教材《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1(二)、说学情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
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
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
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的反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这首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领悟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还可依据时间线索逐层引导学生把握诗情,学生在把握本词中所引用的典故基础上,领悟本词中作者的情感,为以后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一)优点之处1.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本词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
2.对话交流,积极互动。
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我直接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词中的典故,待他们稍微消化典故之后,点学生起来讲故事。
孩子们参与了课堂,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
最后,我适时地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古人登临山川大泽必有所感,那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山的感受是什么呢?请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来。
”怀古词,这学期我们还学习过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苏轼和周瑜的对比,是上课的重点。
其实那时我就在想怀古词其实中间含有某种古今对比,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也有,正所谓“借古人来浇自己心中旳垒块”,所以辛弃疾使用那些典故也是在某种程度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也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1.朗读太少。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高潮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
应该让学生多读,以各种方式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的背诵。
一枝一叶总关情——寻找读懂诗情的突破口班级姓名号次【课前检验】阅读《移家别湖上亭》,感受诗人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分)【课堂直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3分)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课后强化】(一)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东坡①(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三)(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两题。
《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朗读入境悟“相思”,风雪兼程咏乡情——《长相思》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教学实录(一)走近纳兰性德,亲近《长相思》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感受到空山新雨后的寂静和美好,我们又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跟着作者来到了苏州,夜宿在泊船之上去感受着作者的寂寥与忧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同学们知道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生:诗有统一的格式,而词句子是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
……词有词牌名,而且它是用来唱的。
……词还分上下两部分,叫上下阕。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长相思》,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纳兰性德,谁了解?生:纳兰性德师清朝著名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叶赫那拉氏,满族正黄旗,康熙时期宰相明珠的长子。
自幼聪敏,好读书,工诗词,善骑射。
二十二岁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
现存348首词作,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初读《长相思》,了解主要内容师:同学们,接下来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自读这首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生自读两遍。
师相机指导:本文的嘈杂之音指的是风雪之声。
词中的“那畔”指的是山海关那边。
师:同学们两两互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老师相机指导,直到读出词的停顿、节奏、韵味。
师:古人有言: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作者的相思是为何而来?现在请小组同学6人讨论讨论,来聊一聊这首词到底讲了什么?生:战士们跋山涉水从家乡一程一程地往山海关那边赶,到了半夜的时候,千万个帐篷里点起了一盏又一盏灯。
风雪刮了许久,战士们睡不着觉,思念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夜晚可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音,生:纳兰性德跟着队伍向山海关那边进发,爬过了一座座山,淌过了一条条河,到了夜晚,几千个营帐燃起了灯火。
风刮了两个时辰,雪下了几个小时,风雪之声吵得战士们无法入睡,战士们更加想家了,故乡可是没有这种嘈杂之声的。
(三)深读《长相思》,感悟乡情师:公元1681年,27岁的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他要把一统华宇的消息传遍满族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