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 融贯古今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融通古今荟萃中外融通古今荟萃中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底蕴,包括了历史、语言、艺术、风俗等等不同方面。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和沧桑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群体。
在这份继承和创新的进行中,融通古今荟萃中外的文化交流,成就了中西文化的传奇故事,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古代的文化交流在非常早期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汉朝的马蹄金铸币也在时机成熟之后传播到了罗马帝国。
而这种古代时期的文化交流,并不仅仅是在贸易上,同时还有了语言、宗教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佛经传入中国,汉白玉石雕也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远销至罗马。
此外,中国的科技和工艺也引起了西方的关注。
在汉朝时期,有许多文字记载,说明当时中国的科技、农业、医学、制瓷等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便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商贾,如印度的商队、波斯的商人,以及西藏、中亚的人们,他们的到来不仅促进了贸易,也带来了一个叫做“新罗”的国家的文化、科技和艺术。
第二章:文化的融合与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互补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烈追捧和推崇。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受到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作品,如《广陵散》、《晋楼春雨》等。
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更是将唐代的中国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完美结合起来。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很多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等,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而在近代的乱世中,也有不少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清朝末期,许多中国年轻人去日本留学,带回了日本的文化和教育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让学生们透过日本对现代化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这些留学生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很多日本人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兴趣,他们翻译了很多中国著名的哲学经典,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等,使它们传播到了全世界。
形容中西文化交融的成语
形容中西文化交融的成语有:
1. 触类旁通: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类比和联想的方法,把不同领域或不同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的能力。
这正是汉语中反映和谐观和中庸思想的体现,中西文化在吸收彼此的优秀部分后,经过思考和探索,最终能够达到既体现自身特色,又保持和谐共融的状态。
2. 融会贯通:这一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中西文化交融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两种文化的内涵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具有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形态。
3. 珠联璧合:此成语用来描述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完美契合,就像珍珠和玉石相互镶嵌,构成了美丽的图案。
这个比喻表明,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在相互融合中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4. 双赢:这个成语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意味着通过融合两种文化,达到双方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际交往的规范和人们的思想和谐观,也强调了集体意愿和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中西合璧融汇贯通中西合璧,融汇贯通,是指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现象。
在历史长河中,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融合在思想、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生活等多个层面探讨中西合璧融汇贯通的特点和影响。
中西合璧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长安城内就有大量住在西域的罗马人。
在此期间,东西方文化开始有所交流,据史书记载,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开始出口到西方国家,而西方的玻璃、马匹、石油等也开始在中国流行。
这标志着中西文化开始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交流。
中西合璧还表现在哲学思想的融合。
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自然哲学等相融相通。
在思想观念上,东西方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如儒家强调民众道德修养,而基督教也有诸如爱人如己、怜悯他人等教义。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而西方自然哲学也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些相通之处,为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西合璧在艺术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中,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透视画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欧洲的管风琴与中国的古琴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一些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如耶稣会士在中国建造的一些天主教堂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
在科技方面,中西合璧也有显著的影响。
18世纪,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并将之与中国传统科学知识相融合,诞生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成就也传入西方,对西方的科学技术进步有着不小的帮助。
西方的蒸汽机、电力技术等也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种相互的科技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中西合璧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思想的开放,中西方的饮食、服饰、生活方式等也逐渐接近,相互融合。
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意思
“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是一个表达融合、综合和交流的概念。
“熔铸古今”意味着将古代和现代的元素、思想、文化等融合在一起。
它表示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关注现代的发展和创新,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事物。
“汇通中西”则强调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知识等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它表示不仅要了解和吸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和知识,还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
通过汇通中西,可以拓宽视野,丰富思维,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熔铸古今、汇通中西”表达了一种开放、包容和综合的态度。
它鼓励人们在学习、思考和创作中,不仅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实现更广泛的交流、创新和发展。
中西合璧融汇贯通中西合璧,融汇贯通,是指中西方文化融合交融的过程,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又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
这种融合既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的相互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体现,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地方要属中国大陆的广东省。
自古以来,广东一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和结合点,中西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深入的交融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广东省中西合璧融汇贯通的文化。
广东省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地处华南地区,东临大海,南接香港和澳门。
广东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国与外国交流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连接世界的窗口。
广东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
在广东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融,这种融合不仅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体现,而且在饮食文化、服饰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广东的文化就是一个中西合璧、融汇贯通的典型代表。
在广东省,中西合璧融汇贯通最为典型的就是广州市了。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最大的城市。
广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广州,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首先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广州的建筑风格集中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既有古老的城墙、古朴的庙宇和寺庙,又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群。
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融合在一起。
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体现了广州城市文化中的中西合璧融汇贯通,展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特色。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西合璧融汇贯通的特点。
广州是中国著名的美食之都,这里的美食不仅有传统的中式菜肴,还有西餐、日韩料理等各种异国风味美食。
在广州,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广东菜,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式美食,这些美食既有中式的烹饪方式,又有西式的烹饪手法,这种融合成就了广州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张世英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5期做人,不是做一个按教条行事之人,而是要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有“审美境界”、自然而然做应该之事的人。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之际,百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与世长辞。
世纪老人以这样的告别方式,再次诠释了这位中国学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风范。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
他的“人生四境界”说,是其“万有相通”的哲学在现实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其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探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理想人格建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路径的理论结晶。
这一学说,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提供了深刻启迪。
完成了原创性哲学体系的建构后,张世英并没有停下研思的步伐。
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深入分析比较中西方哲学文化,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哲学文化走向、当代中国人理想人格建构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出版了《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中西文化与自我》等一系列著作。
在去世前5个月,他不顾年老力衰,还应武汉大学哲学系之约,整理出版了《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的比较哲学论集,为自己心爱的哲学事业、为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张世英先生的身上,理论品格与精神品格、治学与为人高度统一。
他家的客厅中挂着他自撰和书写的条幅:“心游天地外,意在有無间。
”这样一种“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他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生动体现。
这种知行合一的人格风范,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每一个人。
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知行合一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张世英在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西文化成语有:
1.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2.中西合璧:比喻汇集了中外古今的优点而合二为一。
3.东学西鉴:意思是在东方学习西方,比喻兼收并蓄。
4.融会中西:将中西方的文化、知识等融会贯通。
5.博古通今:形容知识广博,既了解古代历史,又通晓现代知识。
6.古为今用:吸收古代的优点,摒弃其缺点,为现代社会服务。
7.洋为中用: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有用的东西;为我国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8.去粗取精:去掉粗糙的、低劣的,保留精良的、优秀的。
9.去伪存真:去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10.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为追溯国学思维的源头活水,亲身领略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三位圣人留给子孙后代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循着三位古圣的步履,探访易道之源,寻究国学之根。
所幸历史,我们所能说者,确实在三位圣人曾经活动过的地方留有遗迹而又与现实相联。
下面就让我们到易道文化的发祥地——天水,淮阳,安阳,曲阜四处实地考察,深刻体认圣人赋予我们的东方智慧,获得易象感悟,修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天水位于黄河支流渭水上游,取“天一生水”之意,又有“天河注水”之说,是创世英雄伏羲氏的诞生地。
天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卓越地位,可以让我们领略民族之根、文化之源的无穷魅力。
据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所引,太昊伏羲氏姓风,他的母亲华胥氏踩在雷泽的巨人脚印里而孕育了他。
他诞生在成纪古城就在今天的天水一带。
伏羲氏生而有圣德。
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通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创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居三皇五帝之首。
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为甘肃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伏羲氏始创八卦之地。
此台山势奇特,形若龙首,渭河水由西向东蜿唌流过。
南北两山,若抱若合,恰似一幅天然太极图。
伏羲氏于此,入静观象,妙悟八卦。
史载古台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大地湾出土文物证实我们的祖先生长于斯,中华民族有八千年文化史已毫无疑问。
而传统所说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是从炎帝黄帝算起。
伏羲文化向世人宣告:华夏文明史增加了三千年。
天水市内现存有建于明代的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来这里体认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的哲学之思,这里是国内外华夏子孙祭拜伏羲氏,寻根问祖的圣地。
卦台悠悠,渭水流长,羲皇古庙,翠柏苍苍。
纪念伏羲文化的卦台山、伏羲庙是天水的两大名胜,也是先秦文化发祥地,被称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成纪古城之美,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在籍河水边,也许是由于伏羲古易的功德感召,儒道禅三家合流,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副世间少有的由伏羲庙、孔庙、学士古民居、玉泉观、南郭寺、清真寺和小教堂共同组成的“和谐”景民族的自豪;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奇迹,更是世界文明的奇迹。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诗句1.求一首描写中西文化交汇的诗太平洋遇雨梁启超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启超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不自我先不我后,置身世界第一关键之津梁。
胸中万千块垒突兀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
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
巨灵擘地鑱鸿荒,飞鼍碎影神螺僵。
上有抟土顽苍苍,下有积水横泱泱,抟土为六积水五,位置落错如参商。
尔来千劫千纪又千岁,倮虫缘虱为其乡。
此虫他虫相间天演界中复几劫,优胜劣败吾莫强。
主宰造物役物物,庄严地土无尽藏。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邻相望。
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
厥名河流文明时代第一纪,始脱行国成建邦。
衣食衎衎郑白沃,贸迁仆仆浮茶梁。
恒河郁壮殑伽长,扬子水碧黄河黄。
尼罗埃及河名。
一岁一泛溉,姚台姚弗里士河、台格里士河皆安息大河名。
蜿蜿双龙翔。
水哉水哉厥利乃尔溥,浸濯暗黑扬晶光。
此后四千数百载,群族内力逾扩张。
乘风每驾一苇渡,搏浪乃持三岁粮。
汉书《西域传》言:“渡西海不得风,或三岁乃达。
”西海即地中海也。
就中北辰星拱地中海,葱葱郁郁腾光铓。
岸环大小都会数百计,积气淼淼盘中央。
自余各土亦尔尔,海若凯奏河伯降。
波罗的与亚剌伯,二海名。
西域两极遥相望。
亚东黄渤谓黄海、渤海。
壮以阔,亚西尾闾身毒洋。
2001年第5期学术研究论张申府的文化观郭一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张申府的文化观,在“五四”以来的诸多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观点中,另辟蹊径,别具一格。
他会通中西,融贯古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辩证地综合”的中国文化建设观。
他折中中西,超越了保守主义的中国本位文化观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观;他提出了文化建设方而“中国为主”的“中国化”问题,既坚持了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体现了世界性。
[关键词】张申府辩证综合文化中国化(中图分类号)/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5—0055—06近现代中国关于文化问题的诸多论争,说到对现代的文化建设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底,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问题。
这个一、折中中西:在“本位文化”与“全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形态和发展路向。
盘西化”之间从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到戊戌维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变法维新主张,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理之际。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论,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不是“中国文化向何黄宗羲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批判。
处去”这个时代主题的回响。
清代的戴震,则以“理学家以理杀人”的犀利锋芒,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关于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直指统治中国思想界数百年的宋明理学,对中国传方面,人们对于胡适、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统文化作了总结性的批判。
进入近代,对中国传统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激进主义者的“彻文化的省思越来越深刻,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主张底重建”论,以至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等,关日益多样。
谭嗣同力主“冲决网罗”,以“我自横刀注、论辩甚多,但却忽视了一个早期共产党人提出向天笑”的英雄气概,痛批封建纲常,要求变革社的颇具创意、并且直接影响到张岱年“综合创新”会,做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通,内外通”,建论的理论,这就是张申府的“辩证地综合”的观点。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竞赛“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体现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尊重。
学贯中西,意味着要学习和了解中西方各种文化、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而“博古通今”则意味着对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都应该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个理念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是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和动力。
首先,学贯中西是对中西方各种文化和思想的尊重和了解。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中西方文化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和社会制度,而学习西方文化则可以让我们了解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中西方文化,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博古通今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关注。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并从中获得启迪和警示。
同时,对现实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深刻地了解现实,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和进行改变。
所以,博古通今也是一个对知识的尊重和认识。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以便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中汲取智慧,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坚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
比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增加中西方文化和历史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社会教育中,可以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了解和传播不同的文化。
而在个人修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与讨论等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实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
曾仕强遗嘱内容
寒风又起,难凉思念,一幕幕,一念念,光鲜如昨……
曾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出身教育世家,国学功底深厚。
先后游学欧美,获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亲创罗浮山国学院……
会通中西,融贯古今,一身荣耀,一颗热血赤子心。
在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国的情况下,他深得中国式管理之大用,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他说:“我这辈子来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我们中国人的道理讲清楚。
”
事实也证明,无数中国人遇见曾教授深入浅出的智慧,无不觉相见恨晚,深感身为中国人之自豪。
在曾教授2018年11月11日仙逝时,万千易友泪眼婆娑,悲痛欲绝……。
| 文化艺术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会通”精神□李江灏/文“会通”精神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既是融合,又是创新,和而不同是“会通”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理论价值,又经过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力量的强大,但没有软力量,则很难实现真正的崛起。
这个软力量就是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前提。
而在今天,想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
“会通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标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将极大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笔者将就“会通”精神的内涵及其所蕴涵的诸多价值作一探讨。
1“会通”精神的内涵“会通”精神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需对“会通”精神的内涵作一梳理。
1.1“会通”一词的来源据古籍记载,“会通”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传·系辞》上,原文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近代学者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说将其注解为:“此言圣人有以见到天下事物之运动变化,而观察其会合贯通之处,从而推行社会之典章制度。
”“会”是会合,“通”是贯通。
把“会”“通”二字合为一起则可理解为:把诸多观点、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贯通于各个观点之中的新思想。
所以,“会通”强调的不仅是融合,还有创新的意思[1]。
1.2“会通”精神的思想基础“会通”精神的思想基础是“和而不同”。
中华民族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包容多元、和而不同的思维特征。
首先,从民族血缘看,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梁启超先生在其《饮冰室合集》一书中便说过“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论张申府的文化观
郭一曲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张申府的文化观,在"五四"以来的诸多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观点中,另辟蹊径,别具一格.他会通中西,融贯古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辩证地综合"的中国文化建设观.他折中中西,超越了保守主义的中国本位文化观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观;他提出了文化建设方而"中国为主"的"中国化"问题,既坚持了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体现了世界性.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郭一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由狭义、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兼论文化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J], 郑广永
2.走近张申府--读《张申府文集》 [J], 雷永生
3.张申府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 [J], 赵菲菲
4.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的对话与对接——《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介 [J], 彭禹
5.“三流合一” 源远流长——张申府先生文化观述评 [J], 张娇;周德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通中西融贯古今
【摘要】:“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孟宪承(1894-1967)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对文史哲诸领域尤其是教育学科皆有深入研究。
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优秀的外文优势,使得他在传播西学时总能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构建了一个学术思想丰富和民族文化意识坚定的教育生命世界。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访谈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叙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孟宪承的人生及教育经历,透视他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和发展逻辑。
在此基础上,历史地展现他的教育原理思想、民众教育思想、大学(高师)教育思想、教育史思想,从中窥见他对西方教育理论的独到分析和理性认识、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孟宪承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充实教育史内容,丰富教育思想研究,而且对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皆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前言部分概要性地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孟宪承的求学经历、实践活动等作个简单梳理。
从孟宪承的家庭关系、学术关系入手,找寻影响孟宪承个性发展和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主要考察孟宪承对教育的一般看法。
从他归国介入“新教育”改革开始,以他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历程为线索,阐述分析他的教育原理思想发展历程,最后形成教育学思想体系。
本章意在通过分析他教育观的形成,为后面几章的分析和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章主
要考察孟宪承的民众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他在民众教育运动中对西方成人教育学说、经验的传播,和对中国民众教育运动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改革。
第四章主要是在考察孟宪承的大学(高师)思想与实践活动基础上,分析他的大学(高师)教育思想,和以此指导思想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
第五章主要通过考察孟宪承的教育史教学研究活动,分析他的教育史学思想,展现他对中国教育史学科的贡献。
结语部分主要是在以上诸章分析基础上,总评孟宪承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贡献。
【关键词】:孟宪承教育思想中西古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3绪论13-20一、选题缘由与意义13-15二、研究现状15-17三、研究内容17-18四、研究方法18-20第一章教育“民族化”的毕生追求20-56第一节从接受传统教育到认同新教育20-33一、在家乡的传统启蒙教育20-24二、南洋公学中院的半中半西教育24-27三、圣约翰大学里的西学教育27-30四、远渡重洋获新知30-33第二节决裂圣约翰大学33-40一、从东南大学到圣约翰大学33-35二、“国旗事件”始末35-38三、影响与评价38-40第三
节投身民众教育40-46一、伤痛的北上之行40-41二、南下投身民众教育41-46第四节漂泊的岁月46-51一、任教光华大学46-47二、任教浙江大学47-49三、任教蓝田国立师范学院49-50四、重返浙江大学50-51第五节长华东师范大学51-56一、新建华东师范大学51-52二、执掌华东师范大学52-54三、创办中国教育史研究班54-56第二章西方教育原理的民族化追求56-97第一节对教育学的追问56-68一、“‘教育学’,是一个混合的名词”56-64二、关于教育学研究问题的思考64-68第二节对教育原理的探求68-82一、教育是促进个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过程69-77二、“具体的教育目标就包含着健康、职业、公民、休闲四大类”77-82第三节对课程教学的探究82-97一、对课程的一般认识82-87二、课程思想的展开:以圣约翰大学国文教学改革为例87-97第三章普及教育于民众的民族化探索97-144第一节从“新教育”转向民众教育97-104一、“新教育”改革热潮后的冷静思索97-100三、任职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100-104第二节投身于民众教育实验活动104-122一、主持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104-117二、指导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117-122第三节民众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122-144一、民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22-124二、民众教育的内涵124-126三、民众教育的目标126-130四、民众教育的内容130-134五、民众教育的组织134-144第四章精英人才教育的民族化探索144-187第一节大学教育思想的构建144-166一、大学的“三理想说”145-153二、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153-157三、“教授慎选是一个紧要的关键”157-162四、“不必人人皆进大学”162-166第二节高
师教育思想与实践166-187一、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定位166-172二、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172-176三、教师是个持续学习的职业176-184四、践行“大学到民间去”184-187第五章回归于民族文化传统187-231第一节教育史学观187-207一、历史实用主义教育史学观189-196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史学观196-207第二节关于教育史研究207-218一、关于教育史家的自身修养207-212二、关于教育史料212-216三、关于“史”与“论”的关系216-218第三节关于教育史的编纂218-231一、关于教育史教材的编纂218-221三、关于教育史文献资料的编纂221-231结语231-240一、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族化做出了积极探索231-233二、是一位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并提倡西学民族化的教育家233-235三、是一位以研究和教学为其终身事业的教育家235-240附录:孟宪承主要著编译目录240-252参考文献252-258后记2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