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成大势所
- 格式:pdf
- 大小:687.25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4月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㊀㊀㊀㊀㊀㊀Apr.2024Vol.40㊀No.2收稿日期:2023-03-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34007)作者简介:王㊀雪(1996 ),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政策㊂DOI:10.13216/ki.upcjess.2024.02.0004基于PMC 指数模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王㊀雪,范丽伟,王文雅,张鸿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摘要: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经,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引导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其实施将影响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其技术创新㊂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和评估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对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㊂以2005 2021年期间出台的190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为样本,从政策发文主体和政策主题词两个视角出发,采用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方法对政策样本进行现状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识别出核心发文部门和政策主题词;构建PMC 指数模型对筛选出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根据其PMC 指数分析政策整体优劣状况,利用模型二级指标PMC 值反映核心部门发布政策及核心主题词相关政策的各维度表现情况㊂研究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注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发文部门的政策颁布时间分布不均;不同主题相关政策在政策的类型㊁领域㊁功能㊁支持措施方面各有侧重,但仍有待完善㊂最后从促进政策联合发布㊁强化政策连贯性及时效性㊁提升政策领域及功能全面性㊁丰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㊂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内容分析;PMC 指数模型;政策评价中图分类号:F426.2;D60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5595(2024)02-0029-10㊀㊀一㊁引言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和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高达40.8亿吨标准煤[1],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成为大势所趋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然而,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度低且开发利用成本高,其市场尚未具备强劲竞争力,政策支持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尤为重要,并且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㊁核心技术创新不突出等问题,亟需有力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㊂我国自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涉及发电㊁技术㊁环境㊁服务等多个方面㊂2009年以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以规范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主,此后几年内的政策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的补贴及附加制度等引导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近五年上网补贴退坡㊁绿色电力证书㊁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等政策相继出台,以解决资金缺口㊁难以消纳等问题㊂[2]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在风能㊁太阳能㊁储能㊁氢能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较国外低㊂得益于政策的驱动作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更优化㊁研发生产投资强度更高㊁环境监管力度更大㊁可再生能源技术专利增加,尤其2015年以后,在空间角度上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呈现由西向东增长㊁由北向南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㊂[3]然而,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仍然存在问题,如政策体系不完善㊁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不足等㊂[4]因此,需要对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立足政策文本角度㊁从政策本身出发进行整体评估和判断,为后续政策制定和优化做准备㊂基于此,以2005 2021年各部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190项政策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对发文部门和政策文本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洞察政策现状㊁拓展评价视角;构建PMC(Policy Modeling Consistency)指数模型对核心发文部门及核心主题词对应的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依据PMC指数分析政策在不同维度的优劣情况,为完善现有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㊂二㊁文献综述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的关注日渐增加,对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影响的评价㊁政策本身及其评价等㊂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制定对于解决市场失灵㊁提供支持和优惠㊁促进技术进步有显著成效㊂[5]Fischer等[6]考虑可再生能源生产补贴㊁碳税㊁可再生能源R&D投资补贴等政策工具,构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模型分析不同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产出的影响㊂Argentiero等[7]采用贝叶斯估计技术对可再生能源综合战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指出基于技术推动的环境政策比基于需求拉动的补贴政策效果更优㊂林伯强等[8]以风电标杆电价政策文本为例,通过随机动态递归构建可再生能源政策量化评价的分析框架,为各期决策是否投入技术研发提供参考㊂刘强等[9]构建了电力行业碳减排政策模拟模型,对不同电力政策情景下的减排贡献进行量化分析㊂当然政策有效性也会因政策自身因素和其他外源因素而有所差异,Zhao等[10]指出电力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作用显著,但随政策数量的增加政策有效性将受到收益递减的影响;Wang等[11]研究发现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政策和环境压力对可再生能源的促进效果也随之增加㊂政策评价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估标准与方法对政策文件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地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政策进行调整或预测政策未来走势㊂[12]现有研究说明,从政策自身角度出发更易于识别政策需改进的方向㊂Kuang等[13]基于8项耕地保护政策构建了PMC指数模型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发现耕地保护政策在政策工具的结构㊁政策发布机构的协调㊁政策内容的完整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㊂吴卫红等[14]以2012 2019年间我国78项制造业创新政策为样本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选取了代表性政策运用PMC-AE模型进行量化评价㊂宋大成等[15]以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评价指标并构建PMC指数模型对6项政策进行科学量化评估㊂卜令通等[16]对76项众创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梳理其发展路径并指出现存问题,结合政策内容构建了PMC指数模型对4项政策样本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㊂张永安等[17]以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特点运用PMC指数模型构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量化评价框架,对3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评估情况提出政策的优化意见㊂朱震等[18]对 十三五 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15项单项碳减排政策进行了量化评价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㊂综上所述,已有关于政策评价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㊂但不难看出,在现有的政策量化评价研究中,学者较少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大多是从政策效果评估的视角进行定量研究,更侧重于对政策制定及实施后的影响评估,忽略了政策本身的优劣状况,且鲜有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的政策评估方法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领域㊂基于此,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进行现状分析,并立足政策本身进行量化评价,识别现有政策文本的优势与不足,为政策文本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㊂PMC指数模型侧重从政策内容出发全面考察政策的各个属性,结合文本挖掘㊁内容分析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主观评价的影响,是当前较为前沿的政策评价方法㊂[18]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单项政策进行多维度解读分析以考察政策的优势及不足,通过计算PMC指数得到单项政策的评估情况进而反映政策整体的优良状况㊂因此,本研究将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与PMC指数模型相结合,并从发文部门和政策主题词两个方面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进行评估㊂三㊁政策文本内容分析(一)政策数据选取与来源为了确保样本的准确性,本研究以 北大法宝 法律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样本数据采集,并以 可再生能源 创新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㊂对政策文本的筛选遵循以下3个标准:(1)政策文本与可再生能源主题密切相关并涉及技术创新内容;(2)以中央法规为检索对象,政策的效力级别包括法律㊁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3)考虑到从2005年开始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有了法律保障,因此本研究所选政策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1月至2021年7月,选择这一时间区间的政策能够涵盖可再生能源技术更多的发展阶段,使得政策各维度评价具有全局性㊂基于以上标准,最终确定190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㊃03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4月新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㊂(二)政策现状分析1.发文部门政策发布统计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中,发文部门独立发布和联合发布政策的情况并存㊂2005 2021年的政策发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联合发文率代表部门联合发文量与总发文量的比值㊂从图1可知,2005 2007年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年发文量相对较少,且政策均由发文部门独立发布;自2008年起,年发文量和联合发文量都明显增加,图1㊀2005—2021政策发布情况且呈波动状发展,联合发文率波动上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政策总量的增加也印证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除2018年联合发文量为零外,其他年份的发文情况都较稳定㊂2.发文部门网络结构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各个发文部门的重要性及其合作关系,整理得到各部门联合发文情况的共现矩阵,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绘制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发文部门的网络图谱(见图2)㊂图中,节点表示发文部门,节点间连线表示部门间的合作关系,节点越大表明该发文部门的发文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明两个部门联合发文次数越多㊂由图2可知,发布政策较多且与其他部门联合次数较多的有国家能源局㊁发改委㊁住建部㊁财政部㊁国务院㊁工信部等部门,这些部门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㊂另外,图中仍存在较多孤立点,这说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涉及的范围通常集中于某些代表性领域,单项政策的覆盖范围较窄,由此反映出,部分发文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与协调,政策的领域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㊂图2㊀发文部门网络结构㊀㊀3.政策主题词分析对所采集的190项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将其导入文本分析软件ROSTCM6㊂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处理;然后使用该软件提取分词后的政策文本主题词及词频,并将主题词按词频由高至低进行排列,得到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文本前60个高频主题词(见表1),其中前10位的有能源㊁可再生㊁建设㊁发展㊁技术㊁项目㊁利用㊁发电㊁国家㊁企业,由此可知当前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指导大多聚焦在这些方面㊂㊃13㊃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㊀雪,等: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表1㊀政策高频主题词序号词汇词频序号词汇词频序号词汇词频1能源346821电力48741体系3252可再生157722部门48442服务3113建设127523应用47943促进3114发展127324推进46344完善3065技术112725工程42345系统3026项目101026风电41146推广2957利用85127开展39447资金2948发电78528政策36648提高2949国家77129鼓励36549设施29310企业74030太阳能36450运行29111建筑73231标准35351推动29012节能69532绿色35252补贴28813规划60433建立34353创新28314开发58434电价33854主管27615资源57335市场33855积极27216电网57036研究33656光伏27017管理56637重点33557环境26818地区54238加快33258交易25819示范50139机制32559组织25720加强49040监管32560清洁252㊀㊀4.政策语义网络分析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将政策文本主题词以网络图的形式进行结构化,引入主题词网络知识图谱使主题词间的关系可视化㊂在主题词图谱中,主题词以节点形式表示,图中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主题词度中心性大小,节点越大表明主题词的重要程度越高㊂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语义网络分析以网络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如图3所示㊂图3㊀政策主题词网络知识图谱㊀㊀借助Python 采用TF -IDF 算法获取每篇政策文本的主题词,基于词频指标选取高频主题词,在每篇政策文本中提取十个主题词,进行统计整理,构建主题词共现矩阵并进行网络结构分析㊂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文本主题词的共现关系如图4所示㊂图中节点的不同颜色反映各个主题词的聚类关系㊂主题词的共线关系反映出两个主题词在同一政策文本中共同出现的频次情况,图中节点越大,代表主题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即该词重要程度越高,两节点间连线越粗反映出两个主题词共同出现的频次越高,即联系越密切㊂㊃23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4月图4 政策文本主题词共现关系㊀㊀由图3和图4可知,可再生和能源是两个最核心的主题词,发展㊁建设㊁技术㊁利用等主题词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说明这些方面是发文部门考虑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的现状和热点㊂通过对政策样本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归纳为如下四种㊂(1)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全方位跟进发展㊂这类政策高频使用 管理 部门 工程 地区 等主题词,强调了各类工程㊁产业政策㊁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强调可再生能源区域性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并将其投入到生产中,从而构建技术决定型竞争模式以促进长期发展㊂(2)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建设与推广㊂这类政策包含 基础设施 装备 资源 行业 等主题词,强调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的研发设施和应用设施的建设与推广,体现了政府㊁企业及研发机构协调沟通的重要性,增加各类基础设施的供给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㊂技术创新性的提高将带动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制定一定的行业标准,加强各个行业间的合作与协调㊂(3)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发电相关政策㊂这类政策高频使用 企业 项目 电网 电价 等主题词,表明:企业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其作用意义重大;通过项目开发等形式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跟进项目管理情况并时刻关注技术创新的未来走向,设立技术创新项目以达到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目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途径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一直由国家扶持,发电相关政策在这一领域持续被重点关注㊂(4)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㊂这类政策高频使用 信息 智能 新能源 汽车 等主题词,强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贴近现代化生产,紧跟数据化发展,在整个发展体系中注重信息管理和数据管理,能够更加智能高效地进行工作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另一产物为新能源汽车,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优惠和补贴等,产品更加便捷生活且重视环境友好,使得产业成果的转化十分明显㊂四、PMC指数模型的构建PMC指数模型能够实现从多维度评价单项政策或政策组合的优劣情况㊂[20]该模型通常从政策文本中获取原始数据,能够有效避免政策评价的主观性,从而提高政策评价客观性㊂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特征相适应的PMC指数模型及其指标体系㊂PMC模型基于Omnia Mobilis假说,由Estrada等[19]提出,用于实现对待评估政策的量化评价,其构建过程主要有变量及参数的设定㊁多投入产出表的建立及PMC指数的计算3个步骤㊂(一)变量及参数设定采用PMC指数模型进行政策评估时,相关变量的选取需充分考量其作用,对政策的评估尽可能全面㊂变量包括一级变量及其二级变量,其中二级变量采取二进制取值㊂本研究对变量的设定参考了张永安等[17]及Yang等[20]的研究,结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具体特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9个一级变量和31个二级变量,具体变量设置如表2所示㊂政策类型X1的5个二级变量,用于判断待评价政策是否具备相应的5个作用㊂政策时效X2包含长期(5年以上)㊁中期(3 5年)㊁短期(3年以下)3个二级变量,用于界定待评价政策的作用时效㊂政策领域X3的5个二级变量,用于界定政策内容是否㊃33㊃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㊀雪,等: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涉及相应5个方面㊂政策作用层面X 4的3个二级变量,用于对待评价政策的作用层面进行界定㊂政策功能X 5的5个二级变量,用于判断待评价政策是否具有相应功能㊂支持措施X 6的4个二级变量,用于考察待评价政策所采用的激励方式㊂政策客体X 7的3个二级变量,用于对政策对象进行界定㊂政策作用范围X 8包含国家㊁省市㊁其他3个二级变量㊂政策公开X 9考察政策的公开发布情况,不设二级变量㊂待评价政策满足某二级变量时,该二级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㊂以上变量设置能够从政策的类型㊁时效㊁领域㊁作用层面㊁功能㊁支持措施㊁客体㊁作用范围㊁公开9个维度评价政策的表现情况,有助于从政策自身角度识别其优势和短板㊂表2 政策评价变量设置一级变量二级变量X 1政策类型X 11标准,X 12规范,X 13预测,X 14监管,X 15指导X 2政策时效X 21长期,X 22中期,X 23短期X 3政策领域X 31经济,X 32社会,X 33技术,X 34环境,X 35服务X 4政策作用层面X 41国家,X 42区域,X 43企业X 5政策功能X 51节能减排,X 52技术应用推广,X 53规范引导,X 54制度约束,X 55经济发展X 6支持措施X 61政府补贴,X 62价格政策,X 63税收优惠,X 64信贷支持X 7政策客体X 71企业,X 72地方政府,X 73个人X 8政策作用范围X 81国家,X 82省市,X 83其他X 9政策公开㊀㊀(二)多投入产出表建立多投入产出表作为一个分析框架能够多维度量化单个变量㊂根据本研究设置的9个一级变量和31个二级变量,对每个一级和二级变量设置同等权重,构建多投入产出表,从而为接下来的赋值测算提供框架依据㊂(三)PMC 指数计算参考Estrada 等[19]对PMC 指数模型的赋值方法,对PMC 指数的计算遵循以下过程:首先,根据式(1)和式(2)对多投入产出表中的二级变量进行赋值;其次,根据式(3)对一级变量进行计算赋值;最后,根据得到的一级变量结果按照式(4)计算得出PMC 指数值㊂X ~N [0,1](1)X ={XR :[0,1]}(2)X t ðnj =1X tj(X tj )()t =1,2,3, ,ɕ(3)式中:t 表示一级变量,j 表示二级变量㊂PMC =[X 1ð5i =1X 1j t()+X 2ð3j =1X 2j 3()+X 3ð5k =1X 3k 5()+X 4ð3l =1X 3l 3()+X 5ð5m =1X 5m5()+X 6ð4n =1X 6n 4()+X 7ð3p =1X 7p3()+X 8ð3q =1X 8q 3()+X 9](4)五、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评价的PMC 指数分析(一)样本选取基于上述PMC 指数模型构建过程,为避免样本主观选择带来的结果偏误,选择政策样本时参考对政策现状分析的结果,关注已识别出的核心发文部门和核心政策主题词㊂第一,根据上文对发文部门及联合发文情况分析结果,国家能源局㊁发改委㊁财政部发文量较多且处于部门结构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因此选取这3个部门参与发布的政策为样本进行评估;第二,结合政策文本中较为突出的政策主题词分析结果,发展㊁建设㊁技术㊁利用等主题词相关的政策在政策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选取这4个核心政策主题词相关的政策为样本进行评估;第三,采用PMC 指数模型对所筛选出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㊂(二)结果与分析1.核心部门政策评价结果为了更直观反映不同部门所制定政策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情况,本研究在发文部门网络结构识别出的核心部门基础上,选择3个发文较多的部门,分别为发改委㊁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对核心发文部门的政策进行PMC 值的具体分析,共筛选出发改委参与发布的54项政策㊁财政部参与发布的35项政策㊁国家能源局参与发布的64项政策㊂依据对多投入产出表框架的设定,基于筛选出的政策,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多投入产出表进行赋值,计算各部门每年发布政策的PMC 得分的平均值,绘制出核心部门政策PMC 值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见图5)㊂由于PMC 指数模型的二级指标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某项政策的优势和短板,本研究进一步对3个部门2005 2021年所发布政策的二级指标得分进行计算,得到最终得分的平均值,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㊂㊃43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4月图5㊀核心部门政策评价情况表3㊀核心部门政策二级指标PMC得分指标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政策类型标准0.770.740.82规范0.870.890.91预测0.370.320.23监督0.430.680.68指导0.830.840.77政策时效长期0.570.630.59中期0.330.210.32短期0.100.160.09政策领域经济0.930.840.91社会0.770.790.59技术0.70.900.82环境0.730.630.64服务0.870.740.59政策作用层面国家0.970.950.95区域0.870.790.86企业0.930.841政策功能节能减排0.670.790.68技术应用推广0.570.380.46规范引导0.670.950.27制度约束0.770.580.45经济发展0.630.840.95支持措施政府补贴0.700.630.59价格政策0.870.420.18税收优惠0.670.740.82信贷支持0.110.370.59政策客体企业0.770.840.59地方政府0.770.820.85个人0.730.790.86政策作用范围国家0.970.950.97省市0.830.890.91其他0.570.620.64政策公开111 2.核心主题词相关政策的评价结果不同类型政策有各自的侧重部分,政策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主题对应的政策并对其进行评估㊂根据前文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文本进行的分析,得到处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词有发展㊁建设㊁技术㊁利用㊂本研究基于这4个核心政策主题词,分别筛选出其相关的政策进行评估,其中反映主题词 发展 的政策有55项,反映主题词 建设 的政策有38项,反映主题词 技术 的政策有81项,反映主题词 利用 的政策有54项㊂类似对核心部门政策的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多投入产出表进行赋值㊂首先计算20052021年每年各主题词的相关政策PMC得分的平均值,绘制核心主题词相关政策的PMC值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见图6);然后计算2005 2021年发布的4个主题词相关政策的PMC模型二级指标得分,得到最终得分的平均值,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㊂图6㊀核心主题词相关政策评价情况表4㊀核心主题词相关政策二级指标PMC得分指标主题词发展建设技术利用政策类型标准0.800.840.860.81规范0.850.780.810.88预测0.380.270.310.29监督0.570.590.540.62指导0.800.860.850.85政策时效长期0.610.620.570.60中期0.280.240.250.23短期0.110.140.180.17政策领域经济0.850.770.820.76社会0.720.680.630.71技术0.660.840.860.83环境0.470.380.420.44服务0.480.540.630.60政策作用层面国家0.960.920.890.94区域0.940.840.870.89企业0.820.780.830.79政策功能节能减排0.570.540.580.52技术应用推广0.180.220.290.24规范引导0.830.730.720.71制度约束0.700.590.630.69经济发展0.740.700.720.75支持措施政府补贴0.810.780.750.73价格政策0.850.810.860.77税收优惠0.520.650.620.54信贷支持0.240.270.230.27政策客体企业0.880.790.860.82地方政府0.950.840.920.87个人0.320.350.350.40政策作用范围国家0.970.940.970.96省市0.820.760.830.86其他0.520.670.650.61政策公开1111㊃53㊃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㊀雪,等: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项目(CRESP)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2009年3月目录前言 (3)1.国际光伏发展现状 (4)1.1.光伏发电是未来世界的能源支柱 (4)1.2.世界光伏发电的市场发展 (5)1.3.2008年世界前25家太阳电池生产企业排名 (7)1.4.世界太阳电池的安装量和市场份额 (9)1.5.世界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趋势和市场发展前景 (38)2.中国光伏发电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 (12)2.1.世界太阳电池的研究开发水平 (12)2.2.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创新 (13)2.2.1.多晶硅材料 (13)2.2.2.晶体硅太阳电池 (14)2.2.3.薄膜太阳电池 (15)2.2.4.光伏发电系统和关键部件 (19)3.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22)3.1.中国光伏发电的产业链和规模 (22)3.2.中国光伏产业链现状 (24)3.2.1.多晶硅原材料 (24)3.2.2.晶体硅锭/硅片 (26)3.2.3.太阳电池制造 (28)3.2.4.非晶硅薄膜电池制造 (29)3.2.5.光伏组件封装 (30)4.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 (31)4.1.光伏发电的市场发展 (31)4.2.中国光伏发电的潜在市场 (33)4.2.1.农村电气化的潜在市场 (33)4.2.2.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BIPV (33)4.2.3.大规模光伏(LS-PV) 荒漠电站 (33)5.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33)6.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能量回收期 (35)6.1.晶体硅光伏发电产业链 (35)6.2.能量回收期定义 (35)6.3.边界条件分析 (36)6.4.相关参数 (36)6.5.能量回收期计算及预测 (37)7.光伏发电的成本分析 (37)7.1.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生产成本 (37)7.2.薄膜电池的成本分析 (41)8.光伏系统的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测算 (41)8.1.中国的太阳辐射资源 (42)8.1.1.中国不同地区太阳能可利用资源 (43)8.1.2.不同类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年平均有效太阳辐射资源 (45)8.2.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投资 (45)8.3.定价原则 (48)8.4.光伏上网电价测算结果 (49)8.5.光伏发电经济分析的结论 (52)9.国内外光伏发电激励政策 (53)9.1.欧洲等实施―上网电价‖国家的光伏发电激励政策 (53)9.2.美国的激励政策 (54)9.3.日本的激励政策 (54)9.4.中国对于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 (55)9.4.1.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55)9.4.2.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的其它配套政策 (55)10.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6)10.1.中国光伏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56)10.2.可再生能源法亟待落实 (58)10.3.支撑条件急需完善 (59)10.3.1.太阳能资源评估 (59)10.3.2.缺乏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60)10.3.3.缺乏公共试验平台 (60)10.3.4.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障碍 (60)10.3.5.还没有建立起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 (60)11.加速开发中国光伏市场的措施建议 (61)11.1.政策落实和管理办法建议 (61)11.1.1.离网光伏发电和农村电气化 (61)11.1.2.大型荒漠电站 (62)11.1.3.城市并网光伏(BIPV) (62)11.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 (63)11.3.降低成本的技术路线探讨 (50)11.4.技术标准、管理规程和认证体系 (63)11.5.其它建议 (64)12.中国光伏发电中远期(2020,2030,2050)发展规划设想 (64)前言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形式,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摘要:新能源的利用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之一。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传统能源大量使用。
但传统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长期消耗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枯竭。
因此,必须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
在本文中,将针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与优化进行讨论,希望对未来新能源的利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各种能源的使用。
传统能源主要为煤炭、石油等。
这些能源至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传统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果,一直不可遏制的使用,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匮乏,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随着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可再生的新能源逐步投入应用当中,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已经为广大民众解决了供电问题。
新能源具备清洁、绿色等优势,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然而,新能源本身也存在严重缺陷,比如生产过程中不稳定性较高。
今年夏季川蜀地区缺电,很大程度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干旱导致水力发电站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新能源的利用需要有所控制并在未来不断优化,才能发挥更加稳定的作用,为保障民众的正常生活做出贡献。
1 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1.1 友好型控制方法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来说,友好型控制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保障稳定的功率输出,同时供电电压也要高于传统控制方式的电压。
友好型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利用历史记录数据以及其他预测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进行分析解读,以此对新能源的发电功率进行预测。
通过友好型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够对电网进行调节,从而缓解调峰压力。
根据当前我国新能源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预测发电功率是优化控制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友好型控制方法,这样才能保障新能源的利用。
目前,新能源成为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国家大力推动之下,新能源相关技术一直在优化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1.27•【文号】•【施行日期】2024.0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北京市城管委,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工信厅(经信委),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推动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现就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统筹优化布局建设和用好电力系统调峰资源,推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灵活智能的电网调度体系,形成与新能源发展相适应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支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问题导向,系统谋划。
聚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规划、建设、运行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技术、管理、政策、机制各方面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作用。
十四五时期的碳中和中国雄心与软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发展,目前它们尚无大发展的基础,如果“十四五”期间能理顺体制,则未来可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020年9月和12月两次表态,定下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新目标。
所谓碳中和,是指每年的排放量与减排量互相抵消,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已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这是《巴黎协定》签订五年之后,中国首次承诺提高自主贡献力度。
对中国而言,改变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电力结构,转向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是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业界相信,在新的气候变化承诺下,在规模上已经领跑全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还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
风电、光伏产业对未来十年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预测分别为5000万-6000万千瓦和7000万-9000万千瓦。
这一预测下,届时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大大超过12亿千瓦的国家承诺下限,达到17亿千瓦以上。
增速也将显著超过“十三五”时期。
过去5年,风电年均新增约3000万千瓦(其中2020年新增超过7000万千瓦),光伏年均新增约5000万千瓦。
即便是第三方机构,给出的风光合计年均装机预测也普遍达到1亿千瓦以上。
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开始狂欢,由于有着更积极的规模增长预期,光伏概念标的在过去半年市值大涨。
1月29日收盘,光伏上游龙头企业隆基股份(601012.SH)市值4057亿元,超过煤炭巨头中国神华(601088.SH)的3277亿元,逼近中国石化(600028.SH)的4565亿元。
但若对比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隆基只有神华的五分之一,中国石化的五十分之一。
气氛一片乐观,但前路并不平坦。
新的挑战主要并不在于新能源的发展规模,相反,2030年装机规模显著超过国家承诺的12亿千瓦下限已是共识。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能源局•【公布日期】2021.05.07•【字号】浙发改能源〔2021〕152号•【施行日期】2021.05.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能源〔2021〕152号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能源局,有关企业:现将《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能源局2021年5月7日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政治导向。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省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127%,到2020年末,占电力总装机近三分之一。
“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更是我省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
为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我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在双碳环境下的电解水制氢分析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下,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的制氢产业,形成绿电、绿氢的一系列绿色能源与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本文分析了目前主流电解水制氢方法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碳、可再生能源、制氢1 国内、国际环境双碳战略是全球环保及发展的需求。
在国内,我国的双碳战略给绿色发展带来了机遇,加速了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逐步摆脱对石化能源的依赖,通过企业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以更清洁的能源,支撑我国经济发展。
在国外,欧盟从2021年开始逐渐修订碳关税细则,最近已经落地,将于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2026年正式实施。
碳关税将直接影响中国市场的能源和产品。
对于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必须整个能源上使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
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也在战略中提及“航运碳税”的问题。
据有关机构测算,仅欧洲航线,至2026年,我国船舶的碳税支出就可能高达38.17亿元。
这使船舶由原来的传统燃料转为绿色燃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氢能、液态氨、甲醇等燃料将在海运领域广泛应用。
2 光伏的发展和不足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已大力投资发展新能源,其中光伏发电得到迅猛发展。
2022年,中国光伏装机(39204万千瓦)已占全国发电装机(256405万千瓦)的15.3%。
但是光伏发电存在消纳的问题,它所产生的电力无法全部并网,在低谷期用不完的电量,只能白白浪费,而且光伏发出的电能不稳定,具有波动性、阶段性供电等问题,大功率的光伏发电直接并网,会加重电网调节负担,严重的会造成电网失稳。
因此,这必须有一种能量转化模式将可能被浪费的光伏电力利用起来。
3 电解水制氢的前景随着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光伏制氢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新选择。
光伏制氢能大幅提高绿氢所占比例,绿氢既是能源供给端,又是能源消费端,还是工业生产重要的清洁低碳原料,应用场景丰富,如氢燃料电池、冶金、高能燃料、合成绿氨等,氢能重卡的应用也已在推广,从而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绿色能源闭环,符合国内国际对双碳的要求。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大势◎ 刘恩侨随着各国政府对清洁低碳能源的重视不断增强,人们在能源种类的开发上也逐渐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成本高曾经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成本在不断下降。
风电成本从1980年到2013年下降了约90%,到2020年有望与煤电相当;光伏发电成本从2010年到2017年下降了约73%,目前还在进一步下降。
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驱使能源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
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超出其他能源总和的2倍以上。
根据《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发达国家2050年温室气体要减排80%-90%,上述减排将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减少,其中煤炭最多,石油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会出现重大变化。
如今,实现零净排放所需的技术已经存在,最大的挑战是各国如何按计划并大规模地使用这一技术。
远期来看,乐观预计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总体来讲,从电气化的不断发展到可再生能源的扩张,从石油产量的动荡到天然气市场的全球化应用。
不论是在全球何地,不论是何种能源,各国政府做出的政策抉择都将决定未来能源系统的形态。
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近年来,众多国际权威组织连续向世人发出警告,全球长期变暖的趋势一直在持续。
2018年《IPCC关于全球升温1.5℃的影响的特别报告》中指出,2006-2015年的十年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基准温度高0.86℃。
在2009-2018年间,平均温度比基准高约0.93℃;而在2014-2018年间,平均温度则比基准高1.04℃。
2019年12月联合国系2021年第1期|CHINA POLICY REVIEW| 2021年第1期图1 1900年至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年二氧化碳/10亿吨年份数据来源:Global Carbon Project、CDIAC&IEA,安邦智库(ANBOUND)整理。
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规模及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规划分析一、可再生能源新政:保障存量收益,新增规模以收定支(一)保障存量项目合理收益,合理确定新增补贴项目规模1月22日,财政部、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优化管理机制和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行业现状,《意见》明确以下四点重要内容:1.明确“差异性”,对不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成本变化情况,及时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形成机制;2.及时支付,明确补贴资金按年拨付,电网企业根据补助资金收支情况,按相关部门确定的优先顺序兑付补助资金;3.凡符合条件的存量项目均纳入补贴清单;4.坚持以收定支原则,新增补贴项目规模由新增补贴收入决定,做到新增项目不新欠。
2020年起凡是符合条件的存量项目均纳入补贴清单,制定出台分类型管理办法确保新增项目规模。
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官方解读明确表示:1.对于新增项目:未来将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分类型的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规模管理以及具体监管措施。
有管理办法并且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规模管理范围的项目,相应给予补贴。
未出台管理办法以及未按照管理办法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规模范围的项目,将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政策。
目前,国家能源局已就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了各方意见,正在修改完善。
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管理办法。
根据基金征收情况和用电量增长等因素,预计2020年新增补贴资金额度为50亿元,可用于支持新增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
2.对于存量项目:财政部将要求电网企业尽快启动补助清单的申报、审核和发布等工作。
第一批至第七批目录内项目可直接列入补助清单(明确国家不再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助目录),尚未纳入补助清单的项目通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申报,经省级能源、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后,由电网企业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规定,依照项目类型、并网时间、技术水平等条件确定,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并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备案(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发布,按规范纳入补助项目清单为配合上述《意见》的有效执行,三部委1月23日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2〕102号)同时废止。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4.02•【文号】国能发科技〔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科技正文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202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城市管理委,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国能发科技规〔2021〕4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有关要求,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准确把握新型储能功能定位。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惯量响应等多种功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随着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应结合新型储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要求,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管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度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高效利用,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明确接受电力系统调度新型储能范围。
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可分为调度调用新型储能和电站自用新型储能两类。
调度调用新型储能指具备独立计量装置,并且按照市场出清结果或电力调度机构指令运行的新型储能,包括独立储能电站、具备条件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等;电站自用新型储能指与发电企业、用户等联合运行,由发电企业、用户等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控制的新型储能,包括未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火电联合调频储能、具备接受调度指令能力的用户侧储能等。
石景山区第七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背景指导议题: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录欢迎辞目录1.委员会介绍2.新能源的定义2.1国际社会2.2学术层面3.新能源的开发3.1新能源的发展前景3.2新能源开发的必要性3.3新能源的开发途径3.4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新能源的利用4.1新能源的发展现状4.2新能源的优势4.3新能源的利用项目4.4新能源发展替代方向5.会议规则欢迎辞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我们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七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席团。
首先欢迎各位的到来。
在这里,各位将在为期两天的会期中化身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共同讨论当今一大热点及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新能源的发展与利用。
1980年,联合国已对新能源给出定义,继而新能源一词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并为新能源适量取代化石能源奠定了基础。
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它将是继IT革命之后又一次产业革命。
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一书中,弗里德曼提出当今世界发展五大趋势:1.能源与资源的供需失衡;2.石油生产国的垄断性经营;3.碳排放增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4.能源日益匮乏(石油、煤炭不可再生);5.人口爆炸性增长、无节制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新能源对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经济问题都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与利用中产生的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
现在,各位代表们,各国新能源发展与利用未来的决定权在你们手中。
无论何时,请你们记住,你们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战,不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还是为了你们背后千千万万的人民而战,为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而战。
你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关乎新能源的发展走势与利用途径。
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静候各位代表到来。
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席团1.委员会介绍经社理事会关注的是世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能源革命的重要性 (3)2. 中国能源革命的背景 (4)二、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 (4)1. 经济发展需求 (5)2. 环境保护要求 (7)3. 国际竞争压力 (8)4. 科技创新驱动 (9)三、中国能源革命的实施进展 (10)1. 清洁能源发展 (12)2. 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 (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4)4. 能源效率提升 (15)5. 新能源汽车推广 (17)四、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18)1. 低碳化转型 (19)2. 分布式能源发展 (21)3. 智能能源系统 (22)4. 能源国际合作 (23)五、结论 (24)1. 能源革命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5)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7)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以期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能源革命动因方面,文档分析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实践进展方面,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国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等。
在未来的取向方面,文档提出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包括继续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等。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网”开一面,别有洞天——国家电网召开《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会议鹏飞【期刊名称】《太阳能》【年(卷),期】2012(000)022【总页数】4页(P7-9,19)【作者】鹏飞【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贸易制裁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光伏的海外市场布满荆棘,中国亟需在国内光伏市场开拓一片坦途。
从去年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热潮拉开了中国光伏市场正式启动的序幕。
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通知》,吹响了国内光伏市场向纵深发展的号角。
救赎中国光伏产业“战役”正在全面部署。
所谓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接近用电端,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小规模发电模式。
分布式发电被国外普遍采用。
在德国,光伏发电已占其电力使用的4%,其中分布式发电的光伏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许多居民屋顶都可以安装光伏发电,还可以轻松将剩余电量卖给电网公司。
除少部分离网光伏电站外,更多光伏电站建设竣工后需电力输出之路,“天堑变通途”,电网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因此,人们对国家电网公司给予厚望,一直以来,光伏发电上网被称为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障碍,那么现在,国家电网公司会是什么态度?“六字真言”国家电网公司掌门人刘振亚总经理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表态是“支持、欢迎、服务”。
这一表态被光伏行业称为“六字真言”,为电网接纳光伏电力定下基调。
由此引起业内外人士对其内涵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而谜底很快就被揭晓。
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在京召开“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电视电话会议暨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
这是在我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双反”调查,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关键时刻,国家电网公司为促进国内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向社会做出郑重承诺的标志性会议。
新闻发布会在国家电网公司北京总部举行。
通过全国联网电视电话会议,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本次会议在全国共设立1076个分会场,27181人参加会议,包括各分公司区县级公司一把手,及公司发展策划部、运维检修部、营销部、法律部等部门,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并吸引了来自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的相关负责人及36家银行机构代表的参加。
浅析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摘要:2023年2月15日,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明确平价、含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绿证)交易。
《通知》出台的历史意义,绿电(绿证)市场情况,可再生能源项目如何参与绿电(绿证)市场交易,以及未来新能源项目建设,将是市场主体颇为关切问题。
关键词:绿电(绿证);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建设一、追溯历史,认识国情1、引入补贴政策,促进能源发展为适应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和生产成本,我国从2009年开始,引入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财政补贴。
在补贴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2020年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达5.3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2016年财税〔2016〕4号文印发,明确自2016年1月1日起,调整销售电量基金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1.5分提高到每千瓦时1.9分,至今再未发生变化。
伴随着装机量的扩大,补贴规模水涨船高。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业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新能源“平价上网”的政策正式落地。
2、财政赤字、补贴资金缺口扩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财政赤字从1961年至2022年累计406231亿元,已超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单位:万亿元(数据来自国家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约为4000亿元,由于征收率问题,每年约有600亿的补贴资金缺口。
随着用电量增加、补贴资金增加,早期并网的补贴项目将在20年后逐渐退出,预计在2032年前补贴资金将达到收支平衡。
3、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在可在生能源补贴退坡到平价趋势趋势下,国家从2017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入绿色电力(绿证)交易体系,开展绿色电力(绿证)交易,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和消纳保障机制,引导绿色消费,有序推进能源绿色转型。
光伏发电并网对电能质量以及损耗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节能减排战略的推进,将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微网为本地负荷供电已是大势所趋,其中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以环保、低噪声、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本文分析了光伏发电并网对电能质量以及损耗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光伏发电;电能质量;损耗近年来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扩大,上网电量也逐年增加,但由宁其装机容量规模一般较小、场址布置相对比较分散、输出功率浮动较大的特点,也给电网电能跋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光伏发电对电能质董时影响,对促进电力有效生产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光伏发电利用半导体表面存在的光生伏特效应,逋过光照在半导体材料两端发出.直流电流。
当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节上时,新的电子-空穴对就会形成,光子将电子从共价键中激发.后,电,流向N区,空穴流向P区,从而半导体两端产生电势差PN结两端的电路一旦接通,就会形成电流,从P区经外电路流向N区,对负载输出电功率。
二、光伏发电并网对电能质量影响分析1.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对电能质量的影响(MPPT)。
光伏阵列的输出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并且受到光照强度、温度以及负载状况的影响。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下,只有唯一的电压值对应着光伏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
因此,不断地根据光照强度、温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点,使之始终处于最大功率点的技术称为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就是把太阳能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稳定在其可输出的最大值Pm处。
两级式并网光伏发电的拓扑结构,第一级即变换器和最大功率跟踪算法一起接入到光伏发电控制系统中实现整个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DC-DC变换器通过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开关器件的通断,改变功率开关的占空比来调整输出电压平均值的方式改变直流电的幅值。
应用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压-电压型DC-DC变换电路主要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升降压式(Buck-Boost)、库克式(Cuk)。
能源行业发展的工程科技战略发展方向(1)先进核能技术: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聚变—裂变混合堆(简称混合堆)是一种结合聚变和裂变的优点、克服二者缺点的核能技术。
混合堆与纯聚变堆的主要区别是包层内含有裂变燃料,裂变燃料比Be或者Pb有更好的中子增殖能力和能量放大能力,有利于降低聚变工程的难度。
从氚循环来看,有利于实现氚自持、减少初始投氚量;从能量平衡看,可以降低聚变功率,减少高能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
与裂变堆相比,混合堆是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深度次临界系统,安全性能突出,在能量输出的同时可以很好解决裂变燃料增殖和超铀元素嬗变问题。
混合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驱动器技术(含托卡马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等技术方向),次临界堆技术(含产氚、增殖、嬗变、能源供应等技术方向),高增益聚变靶设计技术(对惯性约束聚变而言)等。
混合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近期可实现的聚变参数并借鉴成熟的裂变堆技术,促进聚变能的提前应用,探索解决裂变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及储能、节能环保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是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能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措施。
以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为核心,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最为现实,前景广阔。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可分为单一能源发电系统和混合能源发电系统。
其中单一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与其他发电系统相对独立,易受到可再生能源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混合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风、光、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互补结合,克服单一种类的可再生能源在使用时不连续、不稳定的缺陷;另一类是将可再生能源与现有的化石能源进行结合的混合发电系统。
储能技术是通过在电力需求低时储电、在电力需求高时放电的方式帮助电网更好地融合风电、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