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热奄包
- 格式:pptx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15
中药热奄包技术
吴茱萸跟粗盐混合加热后,装入双层袋中,敷于病人局部或特定穴位上,利用其热跟药物的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散肿、温经通络的一种方法。
一、适用范围及禁忌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痛;关节冷痛、酸胀、麻木、沉重;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寒性呕吐等。
禁忌症:1. 皮肤对该药物过敏者、局部皮肤病损禁用。
2.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经期妇女慎用。
3.不明肿块、出血倾向慎用。
4.24小时急性期内用冷敷禁止热敷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对热的耐受情况,月经、妊娠期腹部禁用。
3.热奄包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或小水泡等情况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的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配置好的中药、包袋、毛巾、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温度适宜时将药袋用毛巾包好热敷患处。
4.留药时间结束,揭开被子,祛除药包,擦干局部。
六、注意事项
1.询问病人情况,有无不适,及时处理。
2.留药20-30分钟,勿剧烈活动。
3.温度适宜,不宜过烫,一般温度为:50一70℃,用药时间每次应间隔5小时。
4.注意患者保暖。
附: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及质量评分标准。
吴茱萸热奄包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吴茱萸热奄包在脐部周围进行熨烫和热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于2015年4月—2017年7月该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在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奄包热敷脐部周围,一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吴茱萸热奄包脐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9.5%,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奄包热敷于脐周能够有效的使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标签:吴茱萸;热奄包;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减弱以及高血糖等因素综合影响,临床上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称为胃轻瘫。
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轻瘫的情况并不少见。
现阶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西医治疗多以调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以口服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和控制血糖为主要方法。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之一,应用中医药治疗此并发症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
中药热奄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它通过皮肤吸收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肝脏的首过效应不会经过[2],且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基本上很低,故在治疗腹胀和腹痛方面取得的效果较显著。
该文于2015年4月—2017年7月该院收治的40例患者,为吴茱萸热奄包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是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糖尿病伴胃轻瘫患者,年龄35~72岁。
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19例。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影响组间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相关统计。
患者均同意参加该研究,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对该次研究方案予以批准。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1. 治疗颈型颈椎病(1)背景:吴茱萸穴敷大椎穴,可以通络止痛,温经助阳,缓解肌肉紧张,吴茱萸的外用,扩大了吴茱萸的应用范围,吴茱萸加粗盐热敷大椎穴结合针刺疗法,具有很强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2)方法:吴茱萸炒粗盐热敷疗法: 取吴茱萸500 g加粗盐500 g,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装入双层布袋,袋口用布绳封口,用微波炉550 ℃ ( 或中高火) 加热 4 min,加热后将热敷包放置在大椎穴,同时在大椎穴部位垫一治疗巾隔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烫伤,护士双手拿热敷包在大椎穴部位来回滚动,至皮肤发热、发红,每次治疗时间约30 min,每天1 次,每5 d 更换1次吴茱萸热敷袋,10 d 为1个疗程。
[1]2.治疗腹痛腹胀、癃闭、便秘、阳脱证、痛风、胃痛、脐腹痛、下腹部冷痛、腰痛等寒证(1)背景: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而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用于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
《本草衔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
《本草备要》谓其利大肠壅气,李东垣也说: “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
”《别录》及《药性论》谓之“大热”,堪称气味俱厚,不论是皮肤吸收还是对穴位、经络的刺激都很明显。
粗盐有强筋健骨、软坚散结的作用,炒热外敷可透过皮肤直达经络,体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两者合用有疏通脏腑经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充分发挥药效。
[2]《外台秘要方》: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救急方》: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
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
《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脐下急痛,胀闷欲绝,盐熨方:盐(二升),上一味,铛中炒令极热,布帛裹熨脐下,以小便通快为度。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
炒盐二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
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腹胀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7-06-05T14:02:04.2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作者:马淑荧[导读] 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腹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南京市中医院 210000摘要:目的:对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腹胀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腹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予以开塞露、吗丁啉传统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吴茱萸热奄包治疗,并观察2组患者经2组药物治疗后的腹胀程度。
结果:观察组腹胀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且腹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腹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腹胀;吴茱萸;热奄包;临床疗效饮食、精神及腹部手术均可引起腹胀,腹痛、嗳气、便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表明[1],吴茱萸热奄包可缓解患者的腹胀程度,促进肠鸣音恢复及肛门自主排气,本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对部分腹胀患者予以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腹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具体如下:纳入标准:1)确诊为腹部胀气的患者;2)意识清楚的患者;3)对治疗药物耐受度较好的患者;4)接受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排出标准:1)意识模糊的患者;2)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3)局部皮肤溃疡的患者;4)精神疾病的患者;5)不接受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55-71)岁,平均年龄为(64.19±4.18)岁,病程范围在(1-7)天,平均病程为(4.11±0.64)。
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55-71)岁,平均年龄为(64.22±4.31)岁,病程范围在(1-6)天,平均病程为(4.22±0.65)。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221430)①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0通信作者:陈楚玲吴茱萸热奄包联合腕踝针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效果*吴晓霞① 陈楚玲① 刘桂兰①【摘要】 目的:探讨吴茱萸热奄包联合腕踝针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 组、B 组、C 组,各40例。
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A 组给予腕踝针治疗,B 组给予吴茱萸热奄包治疗,C 组给予吴茱萸热奄包联合腕踝针治疗。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腹泻积分、营养指标,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5 d 后,A、B 组腹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腹泻积分明显低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 组总有效率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5 d 后,A、B 组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TP、PA、ALB、HB 水平均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 组腹泻停止时间短于A、B 组,治疗5 d 后Kolcaba 评分高于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吴茱萸热奄包联合腕踝针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可改善腹泻症状,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且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腹泻的不良影响,提高舒适度。
【关键词】 吴茱萸热奄包 脾肾阳虚型腹泻 腕踝针 营养指标 doi:10.14033/ki.cfmr.2023.25.0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5-0039-04 Clinical Effect of Wuzhuyu Reyanbao Combined with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WU Xiaoxia, CHEN Chuling, LIU Guila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5): 39-4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uzhuyu Reyanbao combined with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Method: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diarrhea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admitted to Zho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2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the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 was given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B was given Wuzhuyu Reyanbao treatment, and group C was given Wuzhuyu Reyanbao combined with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diarrhea scores, nutrition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lated index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5 d of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arrhea score between groups A and B (P >0.05), while diarrhea score in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s A and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s A and B,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5 d of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total protein (TP), prealbumin (PA), albumin (ALB), and hemoglobin (Hb)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A (P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TP, PA, ALB and HB in group 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s A and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diarrhea stopping time in group C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s A and B, and the Kolcaba score after 5 d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s A and B,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Wuzhuyu Reyanbao combined with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diarrhea,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worthy of positive,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body,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iarrhea, improve the comfort level. [Key words] Wuzhuyu Reyanbao Diarrhea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Wrist and ankle acupuncture Nutritional indices First-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脾肾阳虚型腹泻作为临床常见的腹泻类型,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加为主要临床症状,针对该疾病,西医治疗以肠道益生菌、胃黏膜保护剂为主,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影响,但该药物治标不治本,远期效果难以保证。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72 期2019 Vol.6 No.7236吴茱萸热奄包外敷促进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文 哲,关杰文,梁 夏(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摘要】目的 探讨吴茱萸热奄包对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的疤痕子宫孕妇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吴茱萸热奄包外敷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者48 h 腹胀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8 h 、72 h 首次排气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吴茱萸热奄包外敷用于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疗效明显。
【关键词】吴茱萸;疤痕子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72.36.01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选择剖宫产疤痕子宫再孕人数逐渐增多,临床上二次及三次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患者通常会有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以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困难最为常见。
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是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加以重视[1]。
本院使用吴茱萸热奄包外敷中下腹部促进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的疤痕子宫孕妇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剖宫产术后常规处理,同时给予传统术后腹胀常规护理。
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热奄包主要内容一、热奄包简史二、盐疗三、吴茱萸四、吴茱萸热盐包一、热奄包简史中药热奄包又称中药热敷法,《内经》中所述“熨”法即指热敷法,可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
干热敷是指通过炒或微波加热中药后进行热敷,如热盐包;湿热敷是指通过煮或蒸的方法加热中药包进行热敷,如中药塌渍(利用中药对患处局部进行塌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增强了通络止痛之功效。
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的作用)等。
1、作用机理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是身体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效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作用的一种体外疗法。
通过中药热奄包外敷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利湿、通筋活络的作用,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程度。
热奄包可用于中医内科、外科、疼痛科、骨伤科、针灸科、理疗科、妇科等。
热奄包疗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扭挫伤、颈腰椎疾病及各种痛证。
例如:热敷肚子,防治经痛。
2、适用范围二、盐疗1、坐骨神经痛:食用细盐1斤,炒热后加艾叶1两,用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盐凉,可缓解坐骨神经痛,1日1次,连用5-10天。
2、关节炎、肩周炎(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用细盐1斤,放锅内炒热,再加葱须,生姜各9克,一起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1日1次,连用1星期,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3、热盐包按摩治感冒:最好在感冒前期使用。
将食盐、生姜、葱白、艾叶混合在一起,放入锅中炒热至80摄氏度左右,并迅速放进一个白布袋内,扎紧袋口,趁热用盐包按摩身体腰背部、胸腹部及双下肢,以患者的手掌微微出汗为佳。
按摩时,盐包可以反复使用,每次使用前都要炒热,每天按摩1-2次,每次15-30分钟,每个疗程3-7天。
5、热盐外敷治疗颈椎病:首先准备一个15-30厘米的小布口袋,取出500克的粗盐,用小火炒热,将热盐装进布口袋,将口扎紧。
中药热奄包治疗护理常规
原理:利用吴茱萸跟粗盐混合炒热后热与药物的作用,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散肿、温经通络的作用。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痛;关节冷痛、酸胀、麻木、沉重;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寒性呕吐等。
禁忌症:
1、孕妇
2、严重的糖尿病、偏瘫、截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
患者
3、腹部皮肤破溃、不明肿块及出血倾向患者
4、对吴茱萸药物过敏者
使用前应评估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史及腹部皮肤情况。
告知患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烫伤的情况,若觉得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外敷并告知护士。
热奄包温度不宜过高,50-60度为宜,应告知患者两次使用的间隔须大于5小时,以防止腹部敏感性下降而降低疗效。
热敷时保持室内温暖无风,治疗部位也要注意保暖,治疗中适当补充水分。
若用毛巾包裹,包裹的毛巾垫应平整,使热力能够均匀渗透;还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打法,促进热力渗透。
患者使用热奄包过程中,护士应定时询问患者感受,以便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
如果治疗过程中发现局部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应立即停止治疗,严重者报告医生处理。
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的效果观察侯杨清 许 闽 钟锦华摘 要 目的:探讨吴茱萸中药热奄包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发生的76例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用新斯的明取双足三里穴行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吴茱萸中药热奄包应用于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症状中疗效明显,安全、经济、有效、无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新斯的明;呼吸机相关性腹胀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7.13.066 呼吸机相关性腹胀是指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出现的因胃肠道大量积气,无法排出所致的临床症状,严重腹胀时可促使腹内压升高,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
胃肠胀气还会使膈肌上抬,挤压肺部,使肺的舒缩受到影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更加严重,增加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加大呼吸机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住院时间[2-3]。
患者临床常予胃动力药、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对症治疗,不但操作复杂,患者痛苦,且疗效不佳[4]。
未开展中药热奄包治疗之前,如有呼吸机相关性腹胀发生,本科常规采用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临床疗效一般。
我科于2015年8月采用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腹胀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ICU 治疗的76例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的患者。
纳入标准:(1)使用呼吸机前无腹胀症状。
(2)使用有创或无创通气2d以上发生腹胀。
(3)意识清楚,能通过语言或肢体表达腹胀。
排除标准:(1)患者有肠炎等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或胃肠术后或肠梗阻等疾病。
(2)神志不清,无法表达痛苦。
剔除标准:作者单位:350018 福州市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侯杨清:女,本科,在职研究生在读,主管护师(1)患者及家属要求退出。
吴茱萸热奄包对外伤性瘀斑消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推广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吴茱萸热奄包运用在外伤性瘀斑消散的效果以及推广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出现外伤性瘀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吴茱萸热奄包对患者进行消肿处理。
结果:100例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产生显著的效果,其局部肿胀、疼痛、瘀青现象得到缓解,治疗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利用吴茱萸热奄包对外伤性瘀斑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并且处理方法较为简单,运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吴茱萸热奄包;外伤性瘀斑;消散;临床疗效;推广中医认为,吴茱萸性辛、热、味苦,有小毒,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热奄包用于伤伤所致的局部肿胀、疼痛、瘀青,是取吴茱萸辛能散能行、行气行血、散寒止痛之功以消散瘀滞之血,起消肿止痛、消散瘀血的作用[1]。
为了进一步探究吴茱萸热奄包运用在外伤性瘀斑消散的效果以及推广价值,现选择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出现外伤性瘀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出现外伤性瘀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受伤原因包括车祸、摔伤、坠落等。
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64例和36例,其年龄分布在19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5)岁,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诊断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符合诊断标准,并且自愿参与其中。
1.2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要能够做好相关评估工作,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②患者体质及热奄部位皮肤情况。
③心理状况。
目标通过中药热奄外敷达到消肿止疼活血化淤、消肿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的程度[2]。
吴茱萸250克+粗盐250克,微波炉中高火加热3分钟左右(或炒热),使药物温度达到60-70度,再以布袋包起置于身体外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肿胀、瘀青部位进行推熨热敷的方法。
腰椎间突出,可以试试中药热奄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腰痛”范畴,《黄帝内经》认为腰痛之因实为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或为房劳太过以致肾精亏虚、腰背失养。
治疗应以益气活血、补益肝肾、利湿驱寒。
而中药热奄包为中医学传统外治法之一的熨法,其借助温热、溻渍之力,将药性由表及里,通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达脏腑,以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畅通气机、镇痛消肿之效。
吴茱萸
选方有二:
①取吴茱萸、补骨脂、小茴香、蛇床子、葫芦芭、白芥子各50g,75%酒精浸泡1h,1:1粗海盐混合碾碎后装入特制的布药袋,以微波炉高火加热3min,温度达到70℃左右,取出后用一次性治疗巾缝制的口袋包裹,在能够耐受的温度下外敷于腰部,1天2次,每次20min,1个药包可连续使用4次,8周为1个疗程。
莲子
②取伸筋草30g,鸡血藤20g,乳香、红花、赤芍、杜仲、怀牛膝、延胡索各15g,附子10g,加热奄包至50~60℃后取俯卧位,待奄包降至48℃后敷于腰部,并保持温度在耐受范围内,每日1次,1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
蛇舌草
参考文献:
[1]丁明明,陈文莉,戴益辉,等.简述中药热
奄包的临床应用近况[J].江西中医
药,2019,50(08):72-74.
[2]王玥,王玮,李超,等.中药热奄包联合皮
内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实用
医院临床杂志,2022,(19)2:73-75.
[3]李若和,许兵,周建丽,等.中药热奄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
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1):986-987.。
吴茱萸中药热奄包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刘薇文(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泉州362000)摘要:目的:探讨吴茱萸中药热奄包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开展手术治疗的94例混合痔患者并随机分组。
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热敷方法预防术后尿潴留;实验组47例,采取吴茱萸中药热奄包预防术后尿潴留。
比较两组发生率、首次排尿时间及满意度。
结果: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实验组2.13%(1/47)低于对照组的14.89%(7/47)(P<0.05),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吴茱萸中药热奄包用于混合痔术后,缩短首次排尿时间,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满意度高。
关键词: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03-0022-02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无明显分界[1]。
混合痔临床多表现为便血、肿物脱出、异物感、坠胀感等,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手术是混合痔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尿潴留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引起膀胱膨胀过度,进而对尿肌造成永久性损伤。
以往临床采取留置尿管,以减轻尿潴留造成的痛苦,但尿管的留置造成极大的不便,且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影响术后恢复[2]。
近几年,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为探究吴茱萸中药热奄包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对94例开展手术治疗混合痔患者分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2月94例开展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组各47例。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8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2.9±6.3)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病程(1.2±0.3)年。
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30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1±6.1)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2)年。
中药热奄包(2024)中药热奄包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通过将特定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调成糊状,再将其包裹在棉布或绸缎中,敷于患处,利用其温热作用和药物功效,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
一、中药热奄包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药热奄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将中药加热后敷于患处,能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提高疗效。
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热奄包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与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热奄包的制作和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收录了许多热奄包的验方,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药热奄包的药物组成与作用1. 药物组成中药热奄包的药物组成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1)活血化瘀类:如丹参、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
(2)行气止痛类:如延胡索、木香、香附、乌药等。
(3)温经散寒类:如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等。
(4)清热解毒类: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5)补益气血类:如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等。
2. 作用中药热奄包的作用主要包括:(1)温热作用:通过加热,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2)药物作用:根据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作用。
(3)经络作用:热奄包敷于患处,可刺激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制作方法(1)药物准备: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磨成粉末。
(2)溶剂选择: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适量的酒精、醋、水等溶剂。
(3)调制成糊状:将药物粉末与溶剂混合,调成糊状。
(4)包裹:将调好的药物糊状物包裹在棉布或绸缎中,制成热奄包。
2. 使用方法(1)热敷:将制作好的热奄包加热至适宜温度,敷于患处。
(2)温度控制:热奄包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避免过热造成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