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格式:docx
- 大小:131.53 KB
- 文档页数:27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16.09.29
•【文号】工信部规[2016]318号
•【施行日期】2016.09.2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规[2016]3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行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9月29日附件: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编制任务书连云港石化产业园有限公司2019年4月19日目录一、项目概况 (3)(一)工作背景 (3)(二)建设目标 (3)(三)建设原则 (3)(四)建设成效 (4)二、编制依据及参考 (5)三、主要任务 (7)(一)总体规划设计 (7)(二)数据库及网络总体架构及规划 (8)(三)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9)(四)云+边+端协同立体感知体系 (9)(五)应急安环一体化平台 (9)(六)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平台 (10)(七)公用工程一体化平台 (11)(八)石化产业基地管理服务创新一体化平台 (12)四、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 (13)五、工作要求 (14)六、成果要求 (14)七、时间节点要求 (14)一、项目概况(一)工作背景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4000万吨级炼油、300万吨级乙烯、400万吨级芳烃的年生产加工规模,将逐步建成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准的石化产业基地。
目前,基地内一批重大投资的石化项目已经陆续投入生产。
石化产业基地是整个徐圩新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
与此同时,通过智慧石化产业基地与智慧港口建设形成联动发展,以港口航运物流能力为牵引,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逐步建设形成港口、产业、新区一体发展新格局。
因此,当前构建一套完备的智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体系,以支撑和完善石化产业基地在运营管理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化工产业基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石化产业发展特色,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构建石化产业基地智慧化应用发展体系,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基地综合运营管理能力。
在规模化、绿色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基地整体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结构最优化、节能减排常态化、安全监督智能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地环境生态化,基地内企业互动服务的一体化,将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化石化产业基地。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20年 4 月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十一五”以来,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的范围发生了变化,2006年发布的国标《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海洋经济的发展。
标准所依据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修订。
原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进行了对照,而2017年国家统计局对旧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修订。
新的标准需要在2017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进行修订。
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2014年2月14 日《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总体方案》发布,提出编制《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了该项任务。
标准立项文号(20153536-T-418)。
2.主要工作过程(1)成立标准起草组自明确任务之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就成立了由中心领导、部门领导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的标准起草组,负责标准的研究与项目推进工作。
(2)标准初稿编制过程标准初稿主要包括确定标准框架、结构与内容,确定分类原则,对相关术语进行定义;研究海洋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确定各海洋产业分类依据;编制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代码表等。
(3)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征求意见稿的编制是在初稿基础上,通过对标准定义、原则、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后编制的。
标准征求意见稿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海洋相关术语界定研究、海洋产业分类方法研究、新增海洋产业分类范围研究、编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附录。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依据国标征求意见稿,编制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调查用标准,并于2014年 6 月-8 月间,向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涉海部委、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局属单位等单位发送“征求意见稿”,其中回函的单位数是27 个。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基于石化行业VOCs 排污收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刘学之,段朵朵,张勃,孙祥栋*(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摘 要】 文章以2015—2019年中国石化行业3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当期环境规制对后一期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从而验证了中国石化行业“波特假说”的存在。
此外文章还发现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均支持“波特假说”,西部地区则影响不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文章认为促进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进一步加大石化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力度、促进石化行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并注重区域差异。
【关键词】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企业绩效;VOCs 排污收费政策【中图分类号】F273.1;X322 【文章编号】1674-6252(2021)02-0094-09【文献标识码】A【DOI】10.16868/ki.1674-6252.2021.02.094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SQ2020YF042633);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评价项目(HS20180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uctrc201932、buctrc 202022、PT2013、PT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33001、7170211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SZ20171003824)。
作者简介: 刘学之(1967—),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政策、企业社会责任等,E-mail :。
*责任作者: 孙祥栋(198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能源经济,E-mail :sunxiangdong@ 。
① 而同期的其他环境规制政策对全行业具有普遍约束意义,如2016年9月为了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而开始施行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
炼油化工行业的六大变化与转型升级摘要:我国炼化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炼油产能严重过剩,油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是化工产能尤其是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端产能不足。
炼化结构转型升级是解决矛盾,实现我国炼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炼化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包括,炼油从生产燃料为主向生产燃料/化工原料为主转型,化工从石脑油生产烯烃为主向原料多元化/低成本化转型,炼化产品向清洁化/高端化转型,炼化生产向安全清洁绿色高效转型,从单厂发展向园区化、基地化、一体化、集约化区域发展转型,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炼化业务从面向国内向面向国际市场转型。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炼油化工行业,在我国经济加快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发展。
“十三五”以来,国内炼油化工行业主要发生了六个方面的变化:1 炼油化工行业的六大变化1.1 炼油能力总体过剩,成品油市场发生显著变化。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
2017年,我国炼油总能力达到7.72亿t/a,约占世界总能力的15.8%,炼油能力过剩约0.63亿t/a,已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原油加工量5.68亿t,原油对外依存度66.6%。
随着国有企业扩能以及民营企业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十三五”期间,炼油能力将达到8.82亿t/a,过剩约1.23亿t/a,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油品消费国,2017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25亿t,其中汽、柴、煤油表观消费量分别为1.23亿t、1.69亿t、0.33亿t。
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2.3%,其中汽油消费增速逐渐放缓,柴油消费在2016年已出现下滑,航煤消费量在2030年之前将持续较快增长。
1.2 乙烯及其下游衍生物需求持续增长,高端石化产品市场缺口大。
2017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2455万t/a,产量1824万t,当量消费量约为4250万t,当量消费缺口2426万t,消费缺口持续增大。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12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
多年来,我省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但整体上仍存在部分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环保问题突出、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7号)精神,促进江苏化工行业转型发展、迈向中高端,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石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树立创新绿色安全发展导向,全面实施区域协调江海联动发展,全面落实“减化”要求,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着力调存量、控增量、减总量,调结构、优布局、促规范,抓创新、提门槛、强监管,切实增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一)沿江地区。
重点实施压减、转移、改造、提升计划。
从区域、资源、环境、运输、市场等方面综合考虑,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和沿江两岸化工企业向有环境容量的沿海地区转移。
重点延伸拓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和功能性化学品、生物及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新型化工节能环保产业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
不得新建和扩建以大宗进口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基础有机无机化工、煤化工项目。
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加快石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三五”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我省石化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
拥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为建设沿海石化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毗邻山西、陕西、内蒙等煤炭大省,为发展煤化工提供了良好条件。
南堡、长芦、大清河等盐场是我国主要的海盐产地,年产原盐550多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宁晋地下井盐矿储量超过千亿吨。
磷、钙、镁等矿的蕴藏量也比较丰富。
(一)产业基础1.总体规模较大“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4亿元,是仅次于钢铁、装备的第三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国内各省市第九位。
表1:河北省石化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化学矿采选业为代表的采掘业占比由2010年的7.98%下降至2015年的3.96%,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学原料、精细化学品、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占比由2010年的33.61%上升到2015年的44.22%,高耗能、高污染的肥料、化学农药、染料等产品占比由2010年的13.55%下降到2015年的10.85%。
从四大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等采掘业和初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稳步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16.32%、40.00%下降到2015年的9.81%、26.40%,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橡塑加工业占比逐年增加,分别从2010年的27.10%、16.74%增加到2015年的38.22%、25.57%。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1.09•【字号】宜府办发〔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正文关于印发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宜府办发〔201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月9日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宜昌市化工产业向绿色、安全、低碳、智能、可持续方向转变,将宜昌建成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特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一)发现现状。
“十二五”以来,宜昌市化工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2.8%,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
全市9家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中,化工企业有5家,并且有4家跻身中国企业或中国制造业500强。
全市7个县市区已形成14个化工园区、化工生产企业集中区(以下简称化工园区),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已进入湖化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猇亭园区、姚家港化工园入选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大型化工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发展层次较低。
全市化工产业仍以氮肥、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小,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体化水平不高。
全市14个化工园区,仅3个园区初步具备园区化发展特点,其余均处于一厂(一企)一园状态,一体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健全,公用工程、物流运输、管理服务一体化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中小型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粗放、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低。
荆门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一、背景与环境 (1)(一)面临形势 (1)(二)产业布局 (2)二、现状与问题 (5)(一)发展基础 (5)(二)优势条件 (6)(三)现实差距 (8)三、思路与目标 (9)(一)发展思路 (9)(二)基本原则 (9)(三)主要目标 (10)四、重点与方向 (12)(一)石油化工 (13)(二)磷化工 (18)(三)盐化工 (22)(四)精细化工 (25)五、空间布局 (28)六、招商对象 (30)(一)石油化工 (30)(二)磷化工 (31)(三)盐化工 (34)(四)精细化工 (36)七、保障措施 (38)(一)加强政策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 (38)(二)落实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推进与服务制度 (38)(三)强化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 (39)(四)拓展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 (39)(五)培育引进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40)附:化工产业“十三五”重点项目表 (41)一、背景与环境(一)面临形势1、工业4.0将促进生产过程精细化、智能化。
“工业4.0”时代,包括化工产业在内的整个工业体系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产品生产线直接与智能化网络联通,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和产品个性化定制。
2、炼化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发展趋势明显。
为提升竞争力,以世纪之交欧美几大跨国石化公司大兼并为标志,全球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炼化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发展方向及趋势进一步明朗。
3、发达国家逐步转向制造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欧美国家基础烯烃、芳烃行业仅处于维持状态,初级制品领域开始缓慢退出,在合成纤维、除聚烯烃外的合成树脂和有机原料方面已经出现负增长。
跨国大公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石化工业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及高附加值产品。
4、国内化工与世界日益融合,产业两端成为发展重点。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中的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
基础化工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投资建设规划从化学工业以及各主要板块的PPI指数走势来看,在2017年10月份达到高点之后,已经连续4个月出现下滑,预计行业PPI有整体向下的趋势。
从2016年开始的上行区间中,由于之前大多数化工品的价格基数较低,且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的双重推动之下,供给明显收缩,导致行业整体呈现了较长的景气周期。
但从2017年10月份之后,在下游需求增速较低的整体环境下,大多数化工品经过长时间的价格上调,已经处于高位,继续向上的空间有限,因此行业整体PPI 逐渐呈现出下行趋势。
虽然PPI已经有下行的趋势,但是行业格局整体仍处于良性改善阶段。
首先行业的供给增长仍处于低位,全行业(除开石油勘探和炼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2011年中开始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从2016年开始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
这意味着行业目前整体仍处于消化产能阶段,在需求稳定增长的驱动下,行业格局将持续改善。
化纤行业已经呈现复苏迹象。
从基础化工的三大板块来看,化纤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分别从2011年2月、2011年6月、2012年7月开始就陆续进入新增投资下行区间。
而从2017年2月份开始,化纤制造业率先进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行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化纤行业下游纺织业与消费关系更为密切,增长较为稳定,在经过长达6年的产能消化、行业充分竞争之后,在行业巨头携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下,进入了重组并购、龙头扩产、市场份额迅速集中、行业景气度上行的阶段。
从周期的角度来看,在经过长达5-6年的落后产能出清、行业竞争格局改善的供给收缩周期之后,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也将逐步迎来行业景气进一步改善的上行周期。
在新增产能增速同比持续下行阶段,需求面的增长速度将直接影响相关子行业的景气程度。
从“衣食住行”的需求角度出发,基础化工主要的下游行业可以划分为房地产、汽车、纺织业、家电、农业。
其中对化工行业需求面影响最大的就是房地产行业,从国内房屋施工面积的同比增速来看,在经过2016年的高增长之后,在政策调控之下,目前基本处于增速放缓阶段,但是由于高基数的原因,对整个化工行业的需求仍起到最基础的支撑。
金属加工液中有机醇胺对产品使用性能影响徐贺;孙明;徐夏楠【摘要】选择5种常见的有机醇胺,试验对比研究其碱值储备能力、pH稳定性、金属的腐蚀和保护性、切削工具钴金属的溶出性、磨削工具胶黏剂和砂粒的溶出性和生物稳定性.结果表明:伯胺的碱储备能力较强,二甘醇胺对铜和铝的腐蚀性最小,一乙醇胺和2-氨基-2-甲基丙醇(AMP?95)对铸铁的防锈性能最好;二甘醇胺和AMP?95对钴的溶出最小,对绿碳化硅砂轮无明显的溶出反应,AMP?95具有最好的抗生物性能.【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年(卷),期】2019(044)008【总页数】5页(P148-151,147)【关键词】金属加工液;有机醇胺;金属腐蚀【作者】徐贺;孙明;徐夏楠【作者单位】广州市方川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765;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市方川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7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5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0月14日发布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等8项主要任务。
《规划》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行业[1]。
制造业对于全球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就金属加工液而言,随着加工工艺的不断变化,工件质量高精尖的要求提升,对现场加工的卫生环境和环保问题的逐渐重视,环保、健康、稳定的产品,以及科学、系统、合理的管理维护方式是所有金属加工液企业正面临的挑战[2]。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制造业产值最高的国家,对金属加工液的需求量巨大。
然而,金属加工液在其使用过程中又往往成为危害职业健康与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3]。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
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32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产品结构调整持续深化,22种高毒农药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2%左右,高养分含量磷复肥在磷肥中比例达到90.8%,离子膜法烧碱产能比例提高到98.6%,子午线轮胎产量比重提高到90.9%。
随着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技术获得突破,非石油基乙烯和丙烯产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提高了我国石化化工产品的保障能力。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建成了数百个石化化工企业技术中心。
高强碳纤维、六氟磷酸锂、反渗透膜、生物基增塑剂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化,一些拥有特色专有技术的中小型化工企业逐渐成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创新的主体。
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湿法炼胶等生产技术实现突破,建成了万吨级煤制芳烃装置。
对二甲苯和煤制烯烃等一批大型石化、煤化工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业。
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
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2014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分别为0.43千克/万元、0.07千克/万元和 1.79千克/万元,较2010年分别下降47.6%、40%和23.5%。
煤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磷矿石等化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重金属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5.两化融合逐步深化。
超过90%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应用了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生产优化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也已在企业中大范围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石化、轮胎、化肥、煤化工、氯碱、氟化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6.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十二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邦等国际化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建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国内石化化工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中国化工收购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较好成效,提高了国内行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
氮肥行业已向孟加拉、巴西、越南、新西兰等国家输出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
钾肥行业在海外10多个国家投资了20余个项目,弥补了国内钾肥供应不足。
(二)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有差距。
1.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传统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磷肥、氮肥等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尤为明显。
以乙烯、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为代表的大宗基础原料和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国内自给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2.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投入整体偏低,前瞻性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前瞻性技术创新储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较少。
核心工艺包开发、关键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3.安全环保压力较大。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城”、“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加之部分企业安全意识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谈化色变”和“邻避效应”对行业发展制约较大。
随着环保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行业面临的环境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
4.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石化和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分布分散,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尚未进入化工园区。
同时,化工园区“数量多、分布散”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存在安全环境隐患。
(三)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亟需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四)需求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6%,预计到2020 年将超过60%,超过5000 万人将从农村走向城市,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将极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进而拉动石化化工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 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将增长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消费量及需求预测如下表:表 1 2020 年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国内需求预测单位:万吨2015 年2020 年产品需求年均消费量需求预测增长率%7乙烯( 当量消费量) 4030 4800 3.6丙烯( 当量消费量) 3180 4000 4.7对二甲苯2070 2850 6.6甲醇5238 8000 8.8乙二醇1335 1850 6.7钾肥(折K2O100%)1145 1300 2.5二、代表性高端产品聚碳酸酯167 230 6.7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当量消费量)71 100 7.2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 118 150 4.9硅橡胶( 折聚硅氧烷,含回收利用) 75 150 14.9丁基橡胶31 48 9.1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190 270 7.3聚四氟乙烯7.4 10 6.3有机硅单体( 折硅氧烷, 含回收利用) 90 156 11.6表2 部分传统化工产品2015 年产能、产量和2020 年国内需求预测单位:万吨2015 年2015 年2015 年2020 年需求年均产品产能产量消费量需求预测增长率% 聚氯乙烯2350 1609 1614 2020 4.6烧碱3870 3028 2852 3550 4.5纯碱3150 2617 2397 2780 3.0氮肥(折纯N100%)6050 4840 3728 4100 1.2磷肥(折P2O5100%) 2350 1793 1243 1320 1.2农药(原药,折300 160 82.5 85 0.6100%)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行动纲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高水平化工园区和以石化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石化和化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