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36
历史的记忆,淡去的记忆—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的八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国民党在抗战中所表现出名族大义似乎在淡忘,国民党在所领导的,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也在逝去。
消极避战不能一言蔽之国民党的一切。
八年之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共22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此外还有一个滇缅会战,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底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是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其口号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期间爆发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共六次大规模的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
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作者宋增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材分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写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之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2、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南京大屠杀的知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分析中国的在几次大的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中国军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书本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台儿庄战役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抗战前期正面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以此对国名党正面战争的历史作用做出肯定。
日本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国防国策大纲》。
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
后来因为苏联放弃了进攻战略,又因美国是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供应者,遂放弃对美苏的作战计划,转而将作战目的定在了中国,以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兰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于是在1927年7月7日发动了对华的全面作战,妄图在3个月内占领中国。
在抗战初期,主要由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为主。
淞沪会战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参见平津作战)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进攻,重点指向华北。
中国政府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
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讲述十四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1.通过分析地图,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入新课】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是指日军入侵,我方与之正面交锋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
敌后战场指深入到日军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对日占区进行作战的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名词释义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过渡:展示国民党正面抗战的22次会战,提示今天着重学习的是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96-99页大字部分,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一)概况1.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思考:日军进攻台儿庄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徐州是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汇点;日军企图合攻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过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十大战役是什么抗日战争十大战役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展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2.上高会战〔1941年3月14日-4月9日〕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获得全面成功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上高会战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军官良好的战斗素质和正确的战斗指挥,来源于全体官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这次战役的成功,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平安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
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展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展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