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1.1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41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1科学技术基础:①天文学,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②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③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④化学,维勒人工合成尿素;⑤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必考)1.2: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其中尤以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
1.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造和贡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功能2.1:性质:①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科学;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③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2: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③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3:作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义自然观。
1.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古代自然科学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的思想渊源。
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1.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基本特征是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1.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4.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学科分类。
一、自然科学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
自然科学以实证主义为基础,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基本概念1. 物质: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性。
物质分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无生命物质和有机体内含有的生命物质。
2. 能量: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能量存在于宇宙中的各个物质和空间中,通过转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运行。
3. 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稳定的现象或事件的重复发生和相互关系。
规律是对自然界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可由数学表达或定性描述。
4. 实验:通过人为创造特定条件来观察和控制自然现象,以验证或推翻假设,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学科分类1. 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力量和运动的基本学科。
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分支学科。
2.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分支学科。
3.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组织、功能、演化和分类等学科。
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分支学科。
4.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分支。
5. 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天体的性质、形成、演化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天文学主要包括观测天文学和理论天文学两个方向。
6.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地质演化、气候变化等学科。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
7. 数学:研究空间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以及推理和证明方法的学科。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和应用。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值,用符号Δ表示。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符号v表示。
(3)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符号a表示。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动力学中,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了解:(1)力:导致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的原因,以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三定律: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于其上。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在化学中,我们研究原子、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符号,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比例下组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被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而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础,通过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宇宙的奥秘。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守恒,即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一个不可逆过程,即熵增加的过程。
这个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逆性。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等。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生成的量。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的特征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等。
细胞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细胞的能量是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中的ATP分子来储存和释放的。
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和观察,实验是通过人工控制条件来获得数据和信息,观察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获得数据和信息。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和假设,进一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演绎法是从一般规律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结论,通过数学和逻辑来推导和证明。
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和逻辑,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语言和工具,通过数学可以描述和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科普百科全书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科普百科全书: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领域是人类追求真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普百科全书作为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工具书,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本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读者开启对自然科学的新认知。
第一章:宇宙与地球宇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
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构成有助于我们认识宇宙的奥秘。
1.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的起源是天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随后经历了宇宙膨胀、星系形成等演化过程。
这一理论得到了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支持。
1.2 星系与星体星系是宇宙中的巨大星体系统,由恒星、行星、星际介质等构成。
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是三种常见的星系类型。
恒星是星系中的基本成分,是宇宙中存在的主要天体。
1.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对于认识地球的奥秘意义重大。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星云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运动、地球化学循环等演化过程。
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其相互作用和变化关系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根据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分类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我们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周期性规律。
2.2 物质的相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相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了解物质相态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现象。
2.3 能量与能量转化能量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动能、势能等形式。
能量转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过程,了解能量的转化规律对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生命与进化生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于认识生命的本质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自然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理解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自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自然科学的分类3.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 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物理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3.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物理学基本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3. 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3.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理解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的概念。
自然科学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鲫鱼的解剖。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自然科学系理化生教研室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自然科学基础》是一门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课程。
在学科归属上,应属于高等教育基础学科。
该门课程在我校被确定为素质教育课中的核心课程,并列为文科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学课时36学时,计2个学分。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校人文科学系、外语教育系、艺术教育系、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系等专业方向的大专生。
通过《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其背后闪烁着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这个科学的时代能理性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责任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手段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体系。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本课程的内容也将随之而更新,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避免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滞后。
鼓励学生关心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在课余时间为老师的授课提供和收集资料,参与该门课程的建设活动,以实现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的目的。
3、全面实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充分发挥课程网站作用。
我校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已上校内教学网,建有在线练习、网上答疑、学习论坛等多条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渠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和引导,解答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并有内容丰富的教学网页,为学生课后的强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和学时安排:选用教材:《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徐丕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本课程讲授按每周2学时安排,一学期共36学时。
知识点总结齐全的辅导书第一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1 自然科学的定义与特点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实验性、客观性和系统性。
1.2 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运动的学科,包括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光学等专业领域。
常见的物理学知识包括牛顿三定律、热传导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
1.3 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知识点。
化学知识对于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反应过程至关重要。
1.4 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规律的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论等专业领域。
生物学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1.5 地理学基础知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常见的地理学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气候带分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第二章:数学基础知识2.1 数学的基本运算数学的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运算等。
掌握这些基本运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高等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2.2 代数学基础知识代数学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包括代数方程、代数不等式、函数、数列等知识点。
代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几何学基础知识几何学是研究形状、结构、大小、相对位置及空间的学科,包括平面几何、空间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点。
几何学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空间关系和解决几何问题至关重要。
2.4 概率统计基础知识概率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学科,包括概率、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等知识点。
掌握概率统计基础知识有助于理解随机现象和进行数据分析。
第三章:语言文学基础知识3.1 中文基础知识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词语、成语、修辞手法、文言文与白话文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