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秘书人员
- 格式:ppt
- 大小:802.50 KB
- 文档页数:12
秘书之友2021年第7期唐代官吏的俸禄发放是一套完备又复杂的体系,从俸禄组成、分配依据到杂项贴补,各个时期有延续与变更,这就造成了秘书省官员虽与其它省部监司的官员品阶相同,俸禄却因其闲要程度、官品清浊、迁转位置等存在偏差,如综合考量各种要素,唐代秘书省官员的俸禄在整个职官体系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一、唐代秘书省职官俸禄组成隋末唐初人王梵志有诗《仕人作官职》云:“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
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
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
职田佃人送,牛马足料草。
”[1]诗中涉及隋唐时期为官的四种俸禄形式:禄、俸、职田与禄力诸项,其中禄的表现形式是以年或者季度为单位,以粟米为内容的发放;俸是以钱币的形式按月发放;职田是指按照官员品级给予一定田地作为官员报酬;与此形式相同的还有禄力诸项,也是按照品级配备一定的力役。
唐代秘书省内职官从官品上来说,秘书监一人,从三品上;少监两人,从四品上;秘书丞一人,从五品上;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校书郎正九品上,正字正九品下,共十六人;著作郎两人,官阶从五品上;佐郎四人,从六品上,省内职官俸禄在唐各个时期有沿袭也有变化。
(一)禄陈寅恪先生明确指出:“唐之官秩,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大体皆沿隋故。
”[2]唐初禄制承自隋制,之后经历了数次改革,如贞观二年后将年给制改为“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3],元和至大中年间,季给变为月给;安史之乱前给禄的依据多按照官职散品,以“石”为单位,以米为计额,因此称为“禄米”,份额自武德至天宝年间变化不大。
[4]中晚唐时期官员禄米数额增加,白居易诗《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5]元和五年五月白居易除京兆府户曹参军,正七品下,元和初七品京官禄米为二百石,与天宝时70石相比,增加了130石,根据品级越高相差额度越大的规律,可以看出中唐以后官吏禄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发放依据和方式并没有太多变化。
综合唐代秘书省官品分布,其禄米数量列表如下(表1)。
作者: 刘合强
作者机构: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论坛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X期
主题词: 门宦;领导工作;李世民;辅助者;杜如晦;萧钧;程知节;度支郎中;户部尚书;法吏
摘要:<正>秘书,是领导工作的重要辅助者和参与者。
古代秘书,承担着辅助君主出谋划策,文字撰拟、上下沟通、内外协调等多项职能。
在古代,这样的贤人秘书有很多,唐朝宰相房玄龄就是其中的一位。
房玄龄,唐代初年宰相。
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他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
唐纪六十六(三)--翰林秘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朝于翰林院之南别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起草诏令、参谋顾问。
翰林学士入值,以“ 天子私人秘书” 的面目出现,时称“ 内制” ,与当时称为“ 外制” 的由宰相所倚重的中书舍人并称“ 两制” ,二者共同支撑着中央中枢系统的运转,这使得唐朝中央政权在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两套秘书班子并存的局面。
翰林学士“ 所入与班行绝迹,不拘本司,不系朝谒” ,直接为皇帝服务,乃皇帝的私人秘书和助手。
我们从秘书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其职能主要有以下两项:一、草诏之职据史料记载,翰林学士的草诏范围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起草以德音赦宥、将相拜免等军国重事和立后、建储、封王等帝室家事为内容,以“ 制” 的形式下发的皇命文书。
2.起草与节度藩镇相关的宣慰、赐予、征召、号令等以诏敕形式下发的文书。
3.起草表疏批答,主要为对中央高级官员和节度使奏疏上表的批复,类似信函,属非正式文书。
4.起草重大典礼祭祀等活动所需要的应用文书。
5.起草与周边藩属政权交往的外事文书。
其中,前三项是翰林学士日常工作的重心所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制诏出令是中央决策的最主要环节,因此,掌握了草诏权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决策核心。
同时,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代皇帝对各类贺表谢状作礼节性的批复也是翰林学士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顾问侍从职能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或当面陈言,或上疏论奏,议定典章制度,讨论朝政得失,评论举荐人才,探究诗书义理等,对皇帝的决策起辅助作用,是皇帝的智囊。
即所谓“ 岂唯独以文学,止于代言?亦乃密参机要,得执所见” ,“ 参宥密之命,处侍从之地。
居可以备选用于他年,动可以承顾问于此日” 。
翰林学士这一职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有宿值制度,所以皇帝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召见他们商讨政事,并不受时间、地点和朝觐制度的限制。
翰林学士除了这两项主要职能外,还经常受皇帝的差遣,临时负责处理一些事务。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史上最牛秘书——NO1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
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唐朝名秘书房玄龄房玄龄,唐代初年命相。
他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朝末年大乱,李渊率兵入关,他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设他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这只是房玄龄的个人简介,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名秘书,关键还在于: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一)从秘书的第一职能——办事出发,处理好细小的事情,做到事事尽心有人把房玄龄和魏征作过这样形象地对比: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
是啊,离开了镜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就无法正常生存。
房玄龄是这样发挥肩膀的作用的。
据统计,贞观时代,朝廷的全部官员加在一起也只有643人,官员少而精。
这就要求每一个官员都能独当一面,因此,贞观时代的官员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每个人似乎都在忘我地工作着。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比房玄龄更累。
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无一点大国宰相的风范。
有时候,他像一个宰相,但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个管家,在为他的主人打理着一切。
有时,他的琐碎很让人崩溃,堂堂大唐帝国的宰相,他居然肯屈尊兼做“度支郎中”。
所谓的“度支郎中”,就是专司财政预算和账目的事务官员,职能近似于现今的会计。
他的忙碌和抓大不放小,让李世民都有些受不了。
李世民曾当面劝他,不要总是把自己弄得很疲惫。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史上最牛秘书——NO1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白居易为官经历白居易的一生,可谓功德圆满,不仅诗名满天下,官运也亨通。
他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有曰:“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
”(读唐诗常碰到“杜工部”、“王右丞”一类的头衔,也不知到底是个什么官。
今以白居易为例,来捋一捋唐朝的官制。
)一、秘书省校书郎798年,27岁的白居易擢进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曰“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少年风流,他进士及第后当的第一个官,便是秘书省校书郎。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
军国大政,先由中书省定策,弄个草案出来,交门下省审议,然后由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责合起来,就是今天的人大,尚书省则相当于国务院。
而秘书省隶属中书省之下,是中书省的一个文化事业单位,掌管国家的经籍图书,类似于国家图书馆。
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校对典籍,刊正文章,是个正九品上的小官。
新进士一般都要到秘书省蹲一段,相当于今天大学毕业下放锻炼。
白居易在《常乐里闲居偶题》一诗中写到: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拿着5位数的工资,一个月才上了二次班, 不错啊。
二、盩厔县尉、集贤校理806年,白居易参加并通过了宪宗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授官盩厔县尉、集贤校理。
进士科是由吏部支持的,制举科由皇帝亲自出马,旨在网罗特殊人才。
已经中了进士的为了在皇帝面前弄了脸熟,也去参加制举。
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即使通过了制举考试,也会被人认为来路不正,就像今天没有大学文凭,弄个党校研究生什么的。
盩厔,今陕西周至县,隶属京兆府(首都长安)。
唐朝的地方政府主要为州(府)、县两级。
根据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及发展水平,唐朝的州有上、中、下之分。
上州与下州,官员的级别是不一样的,如同今天偏远小省的省长,和北京市市长是比不了的。
京兆府下辖的县,谓之畿县,县令是正六品下,并不是所有的县令都是“七品芝麻官”。
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史上最牛秘书——NO1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
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论中国古代的女秘书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女性秘书,也是唐玄宗的一位宠姬。
她被称为“才女”,因为她除了擅长办公技能,还可以写诗、歌唱和跳舞,是当时一位卓越的女性才子。
上官婉儿的母亲是唐玄宗的一位姨妈,她小时候就因为聪明过人和美丽出众,被唐玄宗发掘,并被选为他的秘书。
她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完成政务,整理文件和记录唐玄宗的言行。
上官婉儿是一位不仅聪明,还非常有魅力的女子,引起了唐玄宗的喜欢。
据传说,唐玄宗曾经给她写了一首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独自愁。
”这首诗表达了唐玄宗对她的爱慕之情,也凸显了她的文化品位和才华。
然而,上官婉儿的命运却是悲壮的。
唐玄宗因其宠爱和其他宠姬们的争斗而引起了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也因此上官婉儿最终选择了自杀,以不受牵连于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
尽管上官婉儿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但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她的才华和美貌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的题材,也成为了后人对唐朝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探索的起点。
张九龄的秘书生涯张九龄的秘书生涯张九龄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那么他的秘书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年少才高,初露峥嵘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他既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一位贤相,为延续盛唐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有《感遇》十二首等名篇传世。
本文着重讲解其成长经历和秘书生涯,以从中感受他的秘书风采,探索唐代秘书工作的真谛。
张九龄自幼聪明异常,7岁时就能作出很好的文章。
13岁时,他曾致书广州刺史王方庆,获得“此子必能致远”的称赞。
唐中宗景龙初年(公元708年),张九龄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
校书郎级别虽低,却“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历来是文士们孜孜以求的官职。
时唐玄宗在东宫主持国事,让天下举荐富有文采的人,并亲加策问。
张九龄因应答流畅、才思机敏,被任命为左拾遗。
唐玄宗即位后,又调张九龄任左补阙。
《旧唐书・职官志》载:“补阙、拾遗之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
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
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举其事状而荐言之。
”此职级别虽低,却很重要。
在这个职位上,唐朝有许多人做出了成绩,像之前的陈子昂和后来的白居易等。
任职期间,张九龄充分利用了这一平台,积极建言献策。
他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不妨引述其中的一段欣赏之:今天下不必治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以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也。
所谓末者,吏部条章,举赢千百。
刀笔之人,溺于文墨;巧史猾徒,缘奸而奋……今胶以格条,据资配职,为官择人,初无此意,故时人有平配之诮,官曹无得贤之实……故清议不立,而名节不修,善士守志而后时,中人进求而易操也。
朝廷能以令名进人,士亦以修名获利,利之出,众之趋也。
不如此,则小者得于苟求,一变而至阿私;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