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象征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5
西方现代派文学期末考试思考题1、试论T.S.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写的《荒原》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长诗以“圣杯”、“渔王”等故事作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
“荒原”一词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它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把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象征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各种人猥琐无聊的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
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第五章作者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
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整部《荒原》都具有象征意义。
“荒原”就是现代欧洲的象征,“荒原人”就是现代人的象征,水是生命的甘泉,又是灾难的象征,风信子是春天的象征,枯骨是死亡的象征等。
把许多不相干的意象组合起来,纳入“荒原”的象征性结构之中,提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必然趋势。
2、以T.S.艾略特的《荒原》为例,试论象征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神话结构和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相结合。
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段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接在一起,把表面上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相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
诗人用这些片段支撑起他的断壁残垣。
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
“荒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
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
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
《荒原》的用典与象征
荒原,一片荒芜的景色,也是文学中频繁出现的景色,更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景色。
它的出现,让读者以及观者们沉浸在一片荒凉的氛围之中,充满欣喜与惆怅。
这也是诗人们不惜笔墨,花费无数岁月描绘的美。
作为一个象征,荒原象征着无尽的贫穷,空洞的感受。
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领域,一个宁静而空旷的场所,充满深刻的寓意,影响着文人们无限新鲜的思想。
因为它不但是一个景色,更是一个灵魂的容器,象征无尽的贫穷,揭示了一份坚持、无畏,以及深刻的思想。
荒原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转,地貌的变化让它更加迷人。
从古老的砾石堆到壮美的旷野,再到幽幽的古树,每一片景色都有它独特的美丽,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都在推动着读者的情绪。
偶尔的雾气缭绕,让景色变得更加梦幻和神秘;走在荒原上,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思想活动,仿若把无尽的思想放飞在风中,抽象而又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荒原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曾经被称作“诗歌的紫罗兰”,被赋予追寻之旅的开始,被写入情节中,并能够撩动
心弦。
荒原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一个景色,更是古人们灵魂深处最振奋人心的情感。
它被用来描述一种脱离尘嚣,偶尔又会安静的勇者,更是写他们的问候与痛苦。
荒原,让我们深思,让我们领悟,让我们欢喜和悲伤,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而又难忘的回忆,它也在我们心底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思想。
在荒原中沉浸,可以聆听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叹息,它可以带给我们一
份无尽的意义,当盛夏的热浪洒在荒原上时,它又变得更加粗犷而新鲜,让我们徜徉于无尽的美景之中,沉迷其中,令我们神往不已。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荒原》读后感一《荒原》—这部展现了现代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学作品,由诗人T.S.艾略特创作于20世纪早期,一经问世就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这首长诗中,艾略特以瑰丽而充满象征的语言,描绘了战后欧洲文明的失落、精神迷惘和道德衰败。
阅读《荒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了迷雾的旷野,期待能从中找寻到失落的人性和荣光。
《荒原》是一个拼贴的世界,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神话、宗教和文学典故,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学宇宙。
他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交织,反映出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孤独感与震荡。
他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对未来的悲观预测,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现代人心灵枯竭状态的深刻映照。
这首长诗不仅是艾略特对时代背景的批判,也是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剖析。
在《荒原》中,艾略特运用了断裂的叙事,迷幻的意象,以及突兀的语言转换,模拟了内心世界的混乱和社会形态的离散。
荒原不只是地表的荒芜,它更象征了人内心的荒凉与失落,反映了文明发展到现代却出现的精神信仰与寄托的极度贫瘠。
在诗中,“我”扮演着众多面孔,一会儿是先知提尔西亚斯,一会儿是失落的渔夫,这些身份的转换体现了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生活与社会时,身份认同与精神支柱的模糊与涣散。
《荒原》像一个无声的呐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心声,那是对战争、对工业化进程影响下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困惑。
震撼之余,《荒原》使我不禁自省,思考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那份荒芜与迷失。
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到了内心的不安与空虚——阅读这首诗,就像是在心灵的荒野中,寻找一条出路。
艾略特不仅诗意地提出问题,而且在结尾处给予了一线的希望。
通过暗示性的宗教元素和神话传说,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唯有回归精神的净化与自我探索,人类才能从这片“荒原”中复苏。
诗的尾声“Shantih Shantih Shantih”是梵语中的“平静”字面意思,为这部讲述纷乱世界的文本,带来了一丝宁静和冥想。
《荒原》里的意象
《荒原》是一首象征着放荡不羁的诗歌,它的极具柔情的痕迹在于全诗中不断反复出现的黯淡的荒原形象。
诗歌中的荒原之景,以及荒原中凝结着的无限悲凉,以及荒原中蕴藏着那些无法抹去的默默付出,清新宁静又深沉,令人不禁想起一张傍晚时分景色美,色彩温暖又隐秘的油画。
那幅油画中,凌空而高的山峰拱着一片蓝色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彩霞映出柔和的月光,草原中涌动着一抹清新的湖水,把草原与蓝天连接起来,散发着宁静的气息。
蓝天下,几群野马在奔腾的时刻,映出一股自由奔放的灵感,没有你或我,也没有任何限制,只有心态坚强的本性,也只有无尽的空灵之情。
在荒原里,没有城市的拥堵与喧嚣,也没有什么压力与负担,只有一种轻松安心的宁静,几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生活也可以有这么的完美的调和,只有在荒原里,才能感受到原本存在的美好一种纯真的温暖,一种走出束缚的自由,一种超乎人世繁华的芬芳。
在荒原里,我们把琐碎的安排抛到脑后,心中有了新的安慰,有了全新的想象。
我们用自由的心,在荒原里快乐地奔跑,忘记包袱,我们放声歌唱,庆祝自由,我们抛开烦心事与沉重,心中有了新的宁静,有了新的理解,有了新的生机。
在荒原里,我们回归本质,重新开创自己的大家庭,我们与环境交握,感受自由的思想,我们身处荒原之中,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去拥抱更多未知的期待与惊喜,去感受更多的宁静与温暖。
荒原的意象反映了一种心灵的暖意,它让我们放松心情,追寻,也让我们拥抱未知,拥抱生活里真实的自我。
它让我们在繁华与荒凉之间,从容静面对,也让我们从忙碌中复习自由,在荒原中,一切不拘小节,容得你我,以纯真之心,去把握着今天,去领略着未来。
荒原诗句赏析
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长诗,以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描绘了现代人在荒芜的精神世界中苦苦寻找圣杯神力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诗句的赏析:
1.“荒原:这个词语来自渔王传说。
渔王身体由于年迈日渐萎缩,土地荒芜,这代表的是
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上的荒芜。
”这句诗以渔王的传说为象征,暗示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如同荒芜的土地,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种精神上的荒芜与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关注。
2.“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这句诗描绘了四月这个季节的矛盾和冲突。
尽管春雨催促着根芽生长,但荒地的存在却让丁香与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挣扎的矛盾心理。
3.“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
这句诗以冬天的雪为象征,描绘了大地的冷漠和遗忘。
雪覆盖着大地,使万物失去了生命力,人们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却难以找到真正的生命之源。
4.“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这句诗描绘了人
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迷茫。
他们无法找到出路,只能在自己的脚前寻找安慰和希望。
这种无助和迷茫是现代人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一种写照。
总的来说,《荒原》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诗人艾略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探索中指明了方向。
艾略特《荒原》的象征艺术与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摘要:艾略特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西方社会,以生—死—再生的意象揭示《荒原》的拯救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
关键词:“荒原”;死亡;再生;拯救1 原型意象与“荒原”的总体象征意蕴长诗《荒原》的写作主要受魏士登女士的著作《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金枝》的启发,以渔王和圣杯传说为原型,这个神话传说构成全诗的总体意象。
渔王掌管着国家、生命,但是由于渔王年老力衰,身患重病,失去生命活力和繁殖能力,于是大地开始干裂荒芜,本来肥沃的国土变成一片“荒原”。
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到圣杯,治好渔王的病,挽救国家。
圣杯通常指耶稣受难前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所用的杯子,有史以来有许多关于骑士为寻找圣杯而历险的传说。
后来圣杯逐渐演变为生命力的象征,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
于是年轻的英雄骑士身佩利剑,出发去寻找圣杯,途中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找到了圣杯,治好了渔王。
果然天降大雨,万物复苏,“荒原”得以拯救。
长诗的题目“荒原”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带有强烈的象征韵味。
长诗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当时的欧洲正从战争的余悸中逐渐恢复,政治、经济、社会都四分五裂,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动荡的社会也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虚无,精神文化的败落。
这时期的人们失去了精神追求,内心空虚,犹如行尸走肉,游荡在这个世界。
在艾略特看来,西方文化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精神寄托和方向。
而“荒原”的意象正是这一时期欧洲或整个西方社会没落衰败的逼真写照,是西方人民精神文化贫乏落后的真实反映。
2 《荒原》的生、死、再生的意象系列长诗中有很多与死亡有关的意象,诗人之所以大肆描写死亡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尖锐的揭露和再现。
但《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死亡,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有着生的意义的死亡,是再生的前提。
在长诗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
人文经典:读《荒原》有感《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诗434 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
就我读此诗的感觉,实在是晦涩难懂,读第一遍,除了觉得注释太多,诗太长以外,没有太多感觉。
在我参考的论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
”因此,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
《荒原》,它们的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很少人能够读懂它们。
因此人们甚至不得不创造符号美学与接受美学来做为欣赏的工具,当你静静的读艾略特的诗歌时候,会有种灵魂被撕碎的感觉。
反讽与无奈,非理性的特点与西方惯有的隐喻使得死亡意向带给人极端恐怖。
《荒原》又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情欲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
在此,就《荒原》中的情欲泛滥做简单的美学探讨。
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虽说只有短短的10行,但是句句都寓意深刻。
艾略特笔下的海,象征的是情欲之海,汹涌而至的情欲能够让人丧失理智,淹没其中。
“火”也是欲望的象征,当欲火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引起罪恶。
在《荒原》里的圣杯传说中,也隐射了情欲,其中描绘的是萧索和虚无的景色,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之荒,根源在于鱼王身体之荒。
要拯救荒原,必须寻找圣杯,医治渔王的疾病,使他从衰老和性无能中振作起来。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28践行•动态/教学精品《摆渡人》中荒原的象征意义李惠娴(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广东广州510105)摘要:《摆渡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名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荒原意象的塑造。
荒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不同时期的作家在不同作品中都赋予“荒原”不一样的象征意义。
《摆 渡人》中的荒原意象承栽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象征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探析价值。
关键词:《摆渡人》;荒原;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1 )04 -0028 -02《摆渡人》是一部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迪伦在“死亡”之后灵魂进人荒原,和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爱,共同经历了灵魂的成长和救赎,最终一起重回人间。
小说并没有对英国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走了温情和揭示真理的路线,不仅象征寓意丰富,也承载了饱满真挚的情感,是一部直击心灵的治愈系小说。
下面就针对《摆渡人》中荒原的象征意义展开探讨。
一、荒原象征着灵魂的成长和蜕变《摆渡人》的主人公迪伦在进人荒原之前,她的生活并不幸福。
她成长于单亲家庭,和母亲的沟通交流甚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在学校,她与周遭人群也是格格不人的,不仅无法与同学融洽相处,甚至还会遭到同学的欺侮和嘲笑。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迪伦的内心是空虚的,她非常渴望爱,就像荒芜、空 旷、黑暗的“荒原”,渴望焕发生机和活力。
同时,迪伦也逐渐形成了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信。
这种性格特点在迪伦进人荒原之后、与崔斯坦相处的前期是非常明显的。
面对崔斯坦,她毫无主见,听从崔斯坦的所有命令,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地紧随崔斯坦的脚步,这些都是她内心胆怯、不自 信的表现。
荒原是一个可以感知迪伦内心所思所想的“理想乐土”,荒原的景象也会跟随迪伦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当迪伦认为去往阿伯丁的路途偏远、多山、荒凉时,荒原上就会出现山峦起伏、荒凉冷漠的景象;当迪伦心情阴郁时,荒原上也会阴气森森、狂风骤雨。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位伟大的女性笔下,荒原这一意象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养育了作品的主人公,赋予他们疯狂热烈、粗犷奔放的气质。
可以说,荒原是自由,生命,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呼啸山庄》,荒原,意象正文:《呼啸山庄》是19 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促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在其刚问世时, 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这部小说明显地独立于19世纪小说主流之外。
直到小说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19 世纪“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
小说以18世纪末狂风呼啸的英国约克镇荒原为其背景,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
这里我们从纵贯全书的荒原意象入手,解读一下这个困惑几代读者的奇异故事。
一、艾米莉•勃朗特:荒原之子说起《呼啸山庄》就不能不忽视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布景,都与艾米莉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部小说如同一场始终弥漫着残忍的哥特基调的木偶剧,而艾米莉无疑就是幕后的操控者。
在这位只活了29岁便与世长辞的女性笔下,男女主人公裹挟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上上演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旷世爱情故事。
艾米莉•勃朗特(1818 - 1848)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荒原的哈渥斯山村。
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活如同沼泽、荒野一样粗犷和毫无变化。
她那短促、凄凉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那里度过, 孤独和寂寞使她同那儿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
她热爱荒原, 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它, 即使是短暂地、片刻地离开它, 她也会感到象鱼儿离开水一样活不下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的乐园。
她在那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
”①,而荒原也赐予了她孤独坚毅的性格和沉郁奔放的心灵。
无论是《岗达尔》那一系列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歌,还是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氛围,都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
《荒原》简析
《荒原》简析是:
《荒原》是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诗人把他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
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
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
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作者:徐强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
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
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
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59 《荒原》是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诗歌中堆砌了很多复杂的意象、让人感到难懂。
本人在初读诗歌时,感到十分迷茫,认为诗歌极其难解。
但是,我看了中外许多学者对诗人的诗歌的评价和解析之后,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艾略特诗歌中隐含的深层意义。
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从其写作背景入手,了解当时诗人生活的社会现状。
诗歌写于一战过后,那时整个欧洲都刚从残酷的战争中走出来,社会极度萧条,到处都是废墟与战争的残留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到了巨大打击。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荒原”一般,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当时的人们迫切想摆脱这种地狱般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荒原》的用典与象征荒原是象征荒凉与凋零的一种沉重的感受,也是一种超越普通生活的自由感受。
荒原代表了一种欲望,欲望去孤立抽离,去摆脱束缚;荒原代表了一种能量,能量可以将你推到极限,让你发生改变;荒原更是一种落寞的情绪,触及了人们内心最远的角落,让人觉得被阴霾笼罩。
荒原作为一种象征,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的继承和传承,今天的种种形式的荒原的使用更是贯穿整部曲,在这些种种形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荒原的力量。
我们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荒原,不仅仅是物质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内心的荒芜、寂寞、孤独。
此外,《红楼梦》中也用了荒原来描绘一种失丧与没有指引的苦痛感,比如乔峰在荒原中迷失了自我,而最终得到了自我救赎,这种设定以及这种塑造,最终体现了“荒原形式的转化能量的力量”。
而《水浒传》中也有很多有关荒原的情节,比如说笑林三怪“出门寻沙求砂”,把沙求砂作为他们追求自由的象征,这种做法也得到了赞赏。
另一方面,《水浒传》便用了荒原的形式来表达“命运无常”的普遍性,笑林三怪在荒地上碰壁,内心的炽热被荒原的极度孤独掩盖,即使再深邃,也抵抗不了命运的折磨,这种荒凉感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荒原的哀思。
最后,以晚清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例,在《三国演义》里,荒原的使用则被运用到了极致,《三国演义》中荒原是一种哀切、荒凉、孤独的感觉,它把我们带至一种极端,让人绝望,可以说,如果说荒原是一种力量,那么《三国演义》里的荒原就是一种极强的破坏力量。
总而言之,荒原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象征。
荒原既代表着一种欲望,也代表着一种极端的破坏力量,它是一种抓住人们心的象征,可以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看到荒原的凋零,看到荒原里的孤独,看到荒原里的思考,也许荒原真的可以让我们看穿生活的本质,从而重新出发,走向自由。
荒原中的诗歌隐喻研究
荒原中的诗歌隐喻研究,是指对荒原这一特定主题的诗歌作品中所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
荒原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概念,代表着贫瘠荒凉、孤寂和无边无际的广阔空间。
在诗歌中,隐喻常常用来表达复杂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深度和意象感。
荒原中的诗歌隐喻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荒原的象征意义:研究者可以对荒原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探究其可能的象征意义,例如无尽、孤独、废墟等。
这有助于揭示诗歌中隐喻的来源和意义。
2. 隐喻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研究者可以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具体的比喻、暗示、象征性语言等。
这有助于理解隐喻如何被运用来呈现荒原的意象。
3. 隐喻与主题的关联:研究者可以研究隐喻与诗歌的主题之间的关联,探究隐喻如何帮助表达荒原主题,以及为什么选择使用隐喻而不是直接表述。
4. 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研究者可以考察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以揭示隐喻的用意和对荒原主题的理解。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并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荒原中的诗歌隐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方式,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这些作品。
荒原的象征意义
【篇一: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
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
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
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
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篇二:荒原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43-59,312),渔王的意象
(189-190,424-433),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寻找圣杯的意象(378-395),
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 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
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
现一条,取之不尽。
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
找到圣杯。
等等。
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302-305),古罗
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奥维尔的《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
尔顿的《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92-110,203-206),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
象(301),中古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炼狱意象(293-296),莎士比亚的《暴风雨》(48)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77)
以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恶之花》(76)中有关享受
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以下是文中一些典故的出处:
序言: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
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 我要死。
第一节前几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
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玛丽: 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前奥地利女王的侄女
的回忆录,my past
人子啊,你说不出《旧约以西节书》中写道他对我说,人子啊,你
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
又写道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
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目像被砍倒,你们的工
作被毁灭。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旧约传道书》
说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
都泼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片来
这块红石下有影子,(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旧约以赛亚书》必有一个人象避风所和避雨的隐密处,又象河流在干旱地,象
大盘石的影响子在疲乏之地。
风吹得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去,
爱尔兰的小孩,: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里一位水手所唱的情歌,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
迷药 ,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千里眼即是赫胥黎huxley小说《铝黄》(crome yellow)中的一段幽默描写
一副恶毒的纸牌:古埃及塔罗牌卜算和预测尼罗河水的涨落,杰西
l 韦斯顿的《从仪式到传奇》(jessie l. weston, from ritual to romance), 其中有关圣杯(holy grail)的传说
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莎士比亚《暴风雨》(the tempest)
飘渺的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巴黎: 这拥挤的城,
充满了迷梦的城/鬼魂在大白天也抓过路的人。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但丁《地狱篇》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
挖掘出来!:魏斯特webster的《白魔鬼》(the dirge in the white devil)
对弈:标题出自thomas milton的剧本a game of chess,但指的
是另一剧本《女人提防女人》(women beware women)的诱奸情节,
佛罗棱司公爵爱上了卞安格,让卞的邻居把卞的婆婆骗去下棋,公爵趁机同卞安格私会
前几行: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又把烟缕掷上镶板的房顶:vilgil的史诗《伊利亚特》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milton 《失乐园》(the lost paradise)夏娃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古罗马大诗人奥维德短篇故事集《变形记》中翡绿眉拉变成夜莺的故事
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女友奥菲利亚死前的话明天见,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火诫
火诫乃是佛教教义,是佛祖劝诫门徒弃绝欲火,过圣洁的生活。
古印度的《吠陀经》所谓火在这里有两重含义:①欲火,指各种欲望的总和。
②涅盘之火,指火使不洁之身净化,在死亡中重生
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伊丽莎白与莱斯特:斯宾塞《结婚曲》
在莱芒湖畔我坐下来饮泣:1.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在渔王传说中,渔王的行为皆代表当时生产的状况,渔王如果喜笑颜开,那
么世界万物一定繁荣昌盛,而今在水边哭泣,表明渔王生命力衰竭2. 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矮神弃绝爱情,盗走了莱茵河的黄金宝藏,带来了的灾难,主神沃丹和人结合的后代们为纯洁爱情而牺牲,以血和生命的代价赎回了爱,黄金宝藏也重归莱茵河中。
可是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
白骨碰白骨的声音,慝笑从耳旁传开去。
:戴伊的《蜜蜂会议》。
希腊神话中阿格坦恩是一个猎手,无意中撞见狩猎女神阿坦米斯沐浴,被女神变成一只公鹿,并被女神的猎犬撕成了碎片。
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
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 shakespeare的《暴风雨》里安东尼奥靠着那不勒斯王的帮助,驱
逐了自己的哥哥米兰公爵,篡夺了爵位。
公爵和女儿米兰达漂流到一座海岛上,后来,他用仙术把安东尼奥的航船卷入了暴风雨,船上的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及斐迪王子各自逃散,并以为对方都已经死去。
其
实是一场虚惊。
当斐迪王子与米兰达真诚相爱,人们以宽恕和解与爱
代替了仇恨
她们在苏打水里洗脚啊这些孩子们的声音,在教堂里歌唱!:魏尔
伦
受到这样的强暴。
铁卢:(翡绿眉拉的姐夫)
我,帖瑞西士,虽然瞎了眼,在两次生命中颤动,:奥维德《变形记》中两次因蛇而变性的帖瑞西士,两次目睹过两条大蟒的的交媾,并由于不小心触怒它们而先变为女人后又恢复男身
我,那曾在底比斯的墙下坐过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
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由于命运的捉弄,弑父娶母,导致神的惩罚,国土底比斯变成了荒原
于是我到迦太基来了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中世纪教父奥古斯丁的confession
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 : shakespeare《 the tempest》
腓尼基水手年轻时与一个女孩相好又背信弃义的抛弃了她,死神用
海水吞没了他
雷霆的话 :
耶稣去埃摩司途中,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危险之堂时的情景加上东
欧的式微
谁是那个总是走在你身旁的第三人裹着棕黄色的大衣,罩着头:耶
稣受难
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骑士寻找圣杯,须通过一座凶险的
教堂
da datta :印度佛教里的三条戒律:da/datta即克制、舍予、同情
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渔王这主繁殖的神也只能在死水里
垂钓
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塌下来了:《伦敦桥塌了》(英国民歌)
我什么时候才能象燕子啊,燕子,燕子:翡绿眉拉的姐姐变成燕子(贞洁)
希罗尼母又发疯了:希罗尼母的爱子由于遭人嫉妒而被杀害,她因
为悲痛而变的如痴如狂,天天梦到儿子,要为他复仇。
恰好仇人请
她演戏欢宴国王,他们设计了她儿子怨死的故事,并请仇人参加演
出而趁机杀了他们。
舍己为人。
同情。
克制。
舍予、同情、克制是在东方文化《奥义书》中寻找到的治疗西方人精神迷乱的最好药方
平安。
平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