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等。
其中,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都是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
此外,中国六大土壤类型自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关于我国土壤类别的研究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地理学家。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目录1.土壤分类 (2)2.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3.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4)3.1.破红壤 (4)3.2.赤红壤 (4)3.3.红壤和黄壤 (5)3.4.黄棕壤 (5)3.5.棕壤 (5)3.6. 6.暗棕壤 (6)3.7.寒棕壤(漂灰土) (6)3.8.褐土 (6)3.9.黑钙土 (7)3.10.栗钙土 (7)3.11.棕钙土 (7)3.12.黑坤土 (8)3.13.荒漠土 (8)3.14.高山草甸 (8)3.15.高山漠土 (9)重点关注土壤退化 (9)5.土壤问题“八大怪”: (9)5.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 (9)5. 1.1.主要原因 (10)6. 1.2.主要危害 (10)5.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10)5.2. 1.主要表现 (10)5.2.2.主要危害 (10)5.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10)5.3. 1.主要问题: (10)5.3.2.主要危害: (10)5.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1)5.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11)5.5. 1.主要原因 (11)5.5.2.主要危害 (11)5.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11)5.6. 1.主要原因 (12)5.6.2.主要危害 (12)5.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12)5.7.1.主要原因 (12)6.7.2.主要危害 (12)5.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13)5.8.1.主要原因 (13)6.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 (13)6.1.物理结构改良 (13)6.2.化学性状改良 (13)6.2.1,生物性状改良 (13)1.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破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始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100ea2Lim%%■-clQ^lBQnn311啣令业和* 1(1、5iinidyIcharaisandxsaitd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初中地理课程: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1. 土壤类型1.1 概述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天然资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征各异,对于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1.2 主要土壤类型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种土壤类型:1.2.1 红壤•特征:颜色较红,适合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华南等。
1.2.2 黄土•特征:颜色呈黄色或棕黄色,贫瘠但富含养分。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如黄河中游、陕西关中平原等。
1.2.3 森林土•特征:富含腐殖质,具有良好的肥力和透水性。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较多的地区,如亚马逊雨林、东南亚等。
1.2.4 沙质土•特征:颗粒粗大,排水性好但保水能力差。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沿海地区,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等。
2. 植被分布2.1 概述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各种植物群落,在地理学中起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2 主要植被类型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植被类型:2.2.1 高山草甸和苔原•特征: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植物以苔藓和一些耐寒的矮小草本为主。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北极圈等地。
2.2.2 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特征:气候温和湿润,植物主要为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东亚等地。
2.2.3 热带雨林•特征: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多样,包括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等地。
2.2.4 荒漠植被•特征:由于干旱和缺水条件限制,植物稀疏,以耐旱性强的灌木和多肉植物为主。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地。
以上是初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对于植被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质地和发生类型。
首先,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含沙量多,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颗粒细腻,含沙量少,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含沙量一般,渗水速度和保水性能都适中,通气性能也较好。
其次,根据土壤的发生类型,我国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发生类型是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棕壤系列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河北曹妃甸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王岩;王楠;周洁玮;张作新;甄志华;齐玉学;刘媛【摘要】以河北曹妃甸3种类型农田土壤(黏质水稻土、壤质水稻土、滨海风沙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Zn、Cu、Pb、Cd含量,分布及其相关性,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以期为今后土地整理的实施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在3类农田土壤中,Zn、Cu、Pb、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表现为在黏质水稻土和壤质水稻土中较高,在滨海风沙土中最低;4种重金属元素均存在积累问题,其中Cd和Cu的积累程度相近且较大,Zn次之,Pb最小;4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表现为Pb> Cu >Zn >Cd,其中黏质水稻土中存在Pb污染;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表现为黏质水稻土>壤质水稻土>滨海风沙土,其中滨海风沙土处于安全等级,黏质水稻土和壤质水稻土处于警戒线等级.在3类土壤中,同种元素的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大多存在正相关;总体上,Cd元素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与其他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4种重金属全量总体上均与土壤pH 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5)007【总页数】6页(P61-66)【关键词】重金属;农田土壤;分布特征;污染;相关性【作者】王岩;王楠;周洁玮;张作新;甄志华;齐玉学;刘媛【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唐山063000;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土壤肥料站,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唐山063000;河北省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
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一)历史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C,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
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一)历史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从而使我国的土壤分类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
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是两个系统并存。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1、1984年的土壤分类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
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2、1995年的土壤分类(1)特点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等;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1)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分为: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
如:有机质表层,人为表层等。
诊断表下层——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下层形成的具诊断意义的土层。
如:粘化层,漂白层。
2)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度,铁质特性、石灰性等。
(2)分类原则采用多级分类制,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
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共14个土纲,灰土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富铁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
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3)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性质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
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3)命名原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彻底改变了土壤命名。
采用分段连续命名,也就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
名称结构以土纲为基础,在它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性质术语尽量限制为2个汉字。
土纲名称都是世界上常用的名称,一般为3个字。
这样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字,亚纲为5个字,土类为7个字,亚类为9个字。
红壤有一部分属于富铁土纲、湿润富铁土亚纲、富铝湿润富铁土或简育湿润富铁土;棕壤相当于雏形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简育富铁土类。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这是由前苏联B.B.道库恰耶夫指出的。
指在大陆广阔平原的土壤上,在形成历史基本相同、成土母质相似的情况下,成土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作用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明显的土壤类型更替和气候带的更替同时出现。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平原地区的土壤随纬度或经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热带季雨林或雨林砖红壤南亚热带亚热带季雨林赤红攘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2、经度地带性——随经度由东向西更替,在温带的内陆地区,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荒漠草原,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植被也发生变化。
在河北雾灵山(500—2100米):土壤垂直带谱为 600米以下为褐土;600米——9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900米——1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2000米为山地暗棕壤;2000米——2050米为山地草甸土三、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土壤地域性:它是在土壤纬度带内,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不同,所形成的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类,而显示出土壤分布规律的区域性特征称为土壤地域性或土壤区域地带性。
土壤区域性分布主要由区域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所致,就是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如盐碱土、水稻土、风沙土可出现在任何气候带内,并且可与地带性的土壤交叉分布。
第三节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一、河北省地貌(一)高原(9.7% )海拔>1200 m,宜农牧业—林业张北—围场高原(坝上)基底为太古代的片麻岩,表层为新生代火山岩玄武岩熔岩台地(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二)山地丘陵(50.5%)1、山地: > 500m,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地貌单元。
燕山山地、太行山山地、冀北山地,多数<2000m,雾灵山---2116 m,小五台---2882m。
山地分级低山 500-1000 m中山 1000-3500 m高山 3500-5000 m极高山>5000 m2、丘陵:<500m,相对高差300m以内切割破碎的地貌单元(三)平原(39.8%)粮棉油,西北以100m等高线与山地丘陵为界,东至渤海,海拔< 5 m,由西—东倾斜,依次出现:山麓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冲积物700-800m,最厚可达1000-1300m。
(四)盆地1、桑干河、洋河盆地---桑洋盆地2、太行山---涉县、武安、井陉、涞源等盆地3、燕山---迁西、抚宁等盆地4、冀北山地---平泉等二、土壤类型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主要有7个土类:褐土、潮土、棕壤、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一)棕壤1、分布: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中生型阔叶落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1)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冀东一带,在半干旱、半湿润及亚热带地区的山地垂直带中;辽西、鲁北、河南、河北、安徽、滇中南、川北等省区的中山垂直带谱中。
(2)河北:燕山:600 m以上;太行山:1000 m以上;冀东滨海低山丘陵: 500 m。
总面积:230.9万公顷,占14.02%。
2、成土条件:(1)地形:中山、低山坡地及沟谷。
(2)母质:酸性岩类---花岗岩;硅质碳酸盐类---硅质石灰岩;砂砾泥质岩类---页岩黄土母质---围场一带零星(3)气候:气候温湿,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秋季干旱多风。
太行山:半湿润或较湿润燕山:较湿润(4)植被:落叶阔叶林已不复存在,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抚育油松林。
乔木:栎属:辽东栎、蒙古栎松属:落叶松、油松、云杉红白桦、椴树、五角枫等灌木:六道木、绣线菊、照山白、映山红、平榛、虎榛等草本:华北凤毛菊、白头翁、鸦葱、藜芦、柴胡、射杆等。
3、成土过程(1)腐殖质积累过程:生物积累过程强烈(暗色表层)有机质含量:>5%,一般为 6-12%腐殖质组成:HA/FA=0.7-0.9 富里酸为主(2)粘化过程(淀积粘化)粘化: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出现深度:20-60cm或更深粘化层的粘化系数≥1.2 (1.3-1.8)存在形态:质地粘重,铁锰胶膜包被结构体4、理化性质(1)剖面构型:O---A—Bt—C ;(2) A层C > 5%,厚度30-40cm;(3)Bt层核状、块状,中壤、重壤,紧实,厚度≥ 7.5cm ;(4)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滨海高岭石、菱铁矿和含水氧化铁;(5)通体无石灰反应,pH5.3-7.0,盐基饱和度40-70%,CEC:19.6-40.61cmol/kg(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