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平谢子洋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大多都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所以必须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定义、技术的优缺点、技术质量要求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和改正。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优缺点;防治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定义。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及掺和材料、外加剂等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
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
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
1、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作的原理。
混凝土和钢筋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有效的共同工作承担压力和拉力,第一是因为由混凝土硬化后与钢筋之间存在着足够的粘结力,使钢筋和混凝土两者能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粘结力主要由胶粘力、摩擦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部分组成,其中在这三部分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机械咬合力,约占总粘结力的一半以上,将光面钢筋的端部做成弯钩,将钢筋冷轧或者热轧、冷拉处理以后,使钢筋表面上带有凹凸形状或者压痕的粗糙表面,以及将钢筋焊接成钢筋骨架和网片等等,均可增强混凝土和钢筋两者之间的粘结力,为保证纲纪和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粘结和防止钢筋锈蚀,钢筋周围必须具有(15-30)mm厚的混凝土保护层。
其次混凝土与钢筋有着相近的温度膨胀系数,这样,当外界温度变化产生热胀冷缩时,不会因为两种材料涨缩不一样,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力,这也是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可以结合成一体使用的基础条件。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之所以在各种土木建筑工程中有极其广泛的使用,因为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取材容易: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所涉及的资源丰富而且医德,混凝土所用的砂、石一般可就地取材,还可利工业材料(如矿渣、粉煤等),制成人造骨料,用于混凝土中,且价格比较便宜。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景在现代建筑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疑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
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跨越江河的大桥,从大型体育场馆到普通的居民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景究竟如何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期保持稳定。
相较于其他一些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对于化学侵蚀、风化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这使得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成本,从而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其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较高。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配筋,可以承受巨大的荷载,包括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
这使得它在建造高层建筑、大型桥梁以及其他承受重载的结构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再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相对较为简便。
原材料如水泥、骨料、钢筋等易于获取,并且施工工艺相对成熟。
这使得在不同的地区和条件下,都能够较为方便地进行施工,从而降低了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环保方面,传统的水泥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未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在原材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例如,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水泥替代品,或者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在性能方面,人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抗风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构的力学性能,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监控手段,确保结构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随着建筑设计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
例如,在大跨度结构、异形结构等方面,需要探索新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以实现更加独特和美观的建筑效果。
在智能化方面,未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望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浅谈钢管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工程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
钢管混凝土能够应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发展并满足承受恶劣条件的需要,符合现代施工技术工业化要求;而且具有承载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耐火性能和经济高效等优点;因而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厂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拱桥和地下结构,并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建筑效果,是结构工程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钢管混凝土在未来土建工程中的作用已愈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讲述钢管混凝土的发展史及优缺点跟大家探讨。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史:1.国外钢管混凝土发展史: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它和螺旋箍筋混凝土结构几乎同时出现。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在一些单层房屋建筑中采用了称为“Lally Colunm'’的圆形钢管混凝土柱。
30年代末期,在前苏联曾用钢管混凝土建造了跨度101m的公路拱桥和跨度140m的铁路拱桥。
60年代前后,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前苏联、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受到重视,曾在厂房建筑、多层和高层建筑、立交桥以及特种工程结构中加以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钢管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一些土建工程结构中进行了应用。
在西欧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研究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和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核心混凝土为素混凝土,或在核心混凝土中配置钢筋或型钢。
目前的设计规程主要有EC4(1996)、德国的DINl880(1997)等:美国以研究方钢管混凝土和圆钢管混凝土为主,核心混凝土为素混凝土,设计规程主要有ACl319.89、SSLC(1979)和LRFD(1994):日本1923年关西大地震后,发现钢管混凝士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并不明显,这就促使在以后的建筑尤其是(多)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士得到大量应用,特别是1995年阪神地震后,钢管混凝土更显示了优越、超群的抗震性能,钢管混凝土的研究进一步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我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全文)范本一:中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一、前言本文旨在介绍中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其中包括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应用范围、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钢筋特点、钢筋市场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二、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应用范围1.民用建筑: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等。
2.工业建筑:厂房、仓储设施、电厂等。
3.基础设施: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等。
4.水利工程:水坝、水库、堤岸等。
三、钢筋的种类与规格1.普通钢筋:a.HPB300:直径6mm-50mm。
b.HRB335:直径6mm-50mm。
c.HRB400:直径6mm-50mm。
2.高强钢筋:a.HRB500:直径6mm-32mm。
b.HRB600:直径6mm-32mm。
四、钢筋的特点和性能1.强度:钢筋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2.可焊性:钢筋可以进行焊接,方便施工。
3.耐久性:钢筋在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
4.延展性:钢筋的延展性和塑性。
五、钢筋市场现状1.供应商情况:中国境内的钢铁企业。
2.价格走势:受到供需关系、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3.市场需求:中国建筑行业对钢筋的需求量。
六、钢筋的发展趋势1.高强度钢筋的应用:随着建筑结构对强度要求的提高,高强度钢筋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新材料的研发:开发更高性能的钢筋材料,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耐久性和施工效率。
3.工艺改进:优化钢筋的加工工艺,提高钢筋的质量和成本效益。
4.绿色发展:在钢筋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七、附件1.相关统计数据。
2.案例分析。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设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
2.《建筑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范本二:我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一、背景介绍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应用领域、钢筋种类与规格、市场现状等。
二、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应用领域1.民用建筑: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等。
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的设计标准与规范演变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材料,其设计标准与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
本文将就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的设计标准与规范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早期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采用的是经验设计法,即基于以往的经验和实践进行设计。
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性能的限制,这种经验设计法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容易导致结构的不安全和失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逐渐转向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设计规范和准则。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发布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规范》(ACI 318),这一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详细规定,成为了该领域的权威标准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适用于本国或地区特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
例如中国发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是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规范,该规范从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定,内容十分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标准与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修订。
例如,近年来日本发布了《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加严谨和细致的要求。
此外,随着抗震性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许多国家在设计标准中增加了抗震设计要求,例如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针对地震区域的建筑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在设计标准和规范的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例如,近年来,以性能设计和极限状态设计为基础的设计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性能设计强调通过对结构在使用阶段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极限状态设计则关注结构在超负荷状态下的承载能力和失效机制,通过合理设置安全系数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
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
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
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
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
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
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从钢筋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谈起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材料发展;结构形式人类早期的建筑物主要使用木材泥土和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和复杂在钢筋混凝土材料被发明之后建筑的规模高度和结构体系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同钢铁一样,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钢筋混凝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广泛采用的,这给建筑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2种结构形式。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各有所长,前者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好、施工速度快、建筑物内部净空气大等优点,而后者刚度大、耗钢量少、材料费省、防火性能好。
综合利用这两种结构的优点为高层以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统计分析表明,高层建筑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用钢量约为钢结构的70%,而施工速度与全钢结构相当于,在综合考虑施工周期、结构占用使用面积等因素后,混合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优于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液态的浇筑石材,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在埃纳比克解决了它的整体结合问题以后,建筑师开始探索与这种新材料、新结构相适应的新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来运用钢筋混凝土成为20世纪初新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的头十年,钢筋混凝土几乎成为一切新建筑的标志。
著名的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在探索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形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除了具有可塑性、整体性、耐久性及内在的经济性外,佩雷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是解决哥特式结构真实性以及古典形式中人文主义价值之间冲突的一个手段。
在1903年设计的巴黎富兰克林路公寓中,佩雷已开始有意识地表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身的特性,公寓立面呈现出的悬挑、缩进的体量,反映结构框架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以及没有任何附加装饰的墙面,让完全由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新结构具有了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的发展现状修改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的发展现状摘要:19世纪中叶,钢筋混凝⼟开始被逐渐的采⽤,到⽬前为⽌,也不过经历了⼀百多年⽽已。
但是,钢筋混凝⼟的发展极为迅猛,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的⼯程结构中使⽤最为⼴泛和⼤量的材料。
钢筋混凝⼟由钢筋和混凝⼟两种材料共同组成,并且,在使⽤过程中,钢筋和混凝⼟两者也是共同受⼒。
虽然钢筋混凝⼟的出现到今天只是短短⼀百年,但是钢筋混凝⼟结构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以及施⼯技术等⽅⾯都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还将继续快速发展下去。
在很多建筑中,钢筋混凝⼟都充当主要的受⼒材料。
关键词:钢筋混凝⼟国内外发展⼀、钢筋混凝⼟的结构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国,第⼀包⽔泥下线的时间是1876年,之后才逐渐有建筑开始采取钢筋混凝⼟结构。
早在2002年我国混凝⼟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5亿⽴⽅⽶,⽽建筑⽤钢材的产量也达到了0.3亿吨,⽆论是我国混凝⼟总产量还是建筑⽤钢材的产量,在世界中都已经位列第⼀了。
例如已经建成使⽤的上海⾦茂⼤厦,低下3层,地上88层,建筑⾼度为420.5⽶;还有采⽤预应⼒混凝⼟结构的上海电视塔,其塔⾼为468⽶,主体结构为350⽶;再加上全长为7658⽶,主桥跨径为602⽶的采⽤双塔双索⾯钢筋混凝⼟和钢叠合斜拉桥结构的上海杨浦⼤桥;以及全长125⽶、墩墙⾼44⽶、号称全世界最⼤的预应⼒混凝⼟坞式结构的三峡升船机上闸⾸。
这些都是钢筋混凝⼟结构的代表性产品。
短暂的⼀百多年中,钢筋混凝⼟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和施⼯技术⽅⾯的发展都相当迅猛,并且还在继续的快速发展中。
⼆、混凝⼟⾏业的现状中国混凝⼟⾏业的发展阶段分析在中国,混凝⼟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致上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是1949-1978,这个阶段之所以会开始逐渐发展,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制定的是以重⼯业为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时代。
只不过1949年整个年度全国的国内⽣产总值也不过466亿元,太过薄弱的经济实⼒导致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少,所以对混凝⼟⾏业基本产⽣不了拉动作⽤,⽽且,那时候的混凝⼟还仅限于企业内部使⽤,并未完全的进⼊社会,所以也不算是商品。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常见但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建造和维护方面都迎来了许多创新。
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中的创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型材料的应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依赖于水泥、砂石和钢筋等材料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材料的应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得到了积极推广。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和碳纤维等,在提高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也减轻了结构的重量和施工负担。
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轻便且更具创新性。
二、结构形式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创新不仅限于材料的应用,还涉及到结构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框架结构、梁柱结构和板柱结构等。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形式,如空心板、壳体结构和网壳结构等。
这些新的结构形式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空间利用效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三、施工技术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创新还涉及到施工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施工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在,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施工技术被引入,如3D打印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机器人施工等。
这些创新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质量和安全性,降低成本,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构性能监测与维护的创新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复杂化,对结构性能监测与维护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结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巡视和传感器监测。
现在,结合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性能监测与维护的创新方法,如无人机监测、智能传感器网络和远程监测等。
这些创新方法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结构的性能,并提供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建议,从而延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未来展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创新还有许多未来发展的空间。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建工二班:刘朝鹏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
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
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
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
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
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
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浅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与应用摘要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是对传统混凝土技术的突破。
本文就高性能混凝土在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钢筋混凝土基础是现代建筑工程中钢筋结构施工的主体。
我国每年的混凝土使用量约为十亿立方米。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现在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兴起和建筑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和发展,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建筑工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建筑工业的高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建筑技术知识的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前言在21世纪初,快速发展的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并大大改善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新的混凝土技术不断出现在不同的现代大型建筑中。
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我国经济和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现今高性能的混凝土及施工技术正处在研究阶段。
但我相信,其未来肯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许多施工优点:(1)能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2)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压力,施工相对安全;(3)能减小建筑施工的噪音。
(4)能缩短建设工期。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方式方法:浇筑速度不能过快,以确保连续不断浇筑,直接滴落不超过3米,同时合理地分配管道,防止过早干涸。
1.高性能混凝士的特性人们又称高性能混凝土为三高混凝土,即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力学性能: (1)良好耐久性:这种具有高性能的混凝土必须具备较好抵抗掺杂和防止介质冲击腐蚀的能力。
且具有高弹模、低收缩、低涂层改变和温度应变,在采用硬化工艺的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体积和腐蚀特性,细观外形结构致密,不易在空气中产生宏观和微观裂缝,抗掺耐腐蚀能力好。
混凝土在碳化,氯离子的作用和侵蚀,钢筋腐烂,碱性骨料的反应,冻融和破坏这几个方面都可以认为是对于建筑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大破坏。
(2)优秀的工作性:有更好的能力来填充和防范,同时可以反映出重力作用下的流动性和混凝土化合物的变形。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及展望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结构形式,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应用。
以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结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结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结构形式多样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梁、柱、板、墙等构件形式外,还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如空心楼板、空心墙板、钢筋混凝土悬索桥等。
这些新型结构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需求,还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使用效果。
3. 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提高结构的力学性能,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
4. 结构监测与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监测与维护是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
现代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情况,及时采取维修和加固措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展望未来,钢筋混凝土结构仍然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结构形式,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1. 结构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将会进一步提升。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增强材料等的应用,将使得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
2. 结构的轻量化和高效化:在建筑领域,追求轻量化和高效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过程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刘朝鹏建工二班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一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
包括素混凝土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
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
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
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
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
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 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综合多功能建筑应运而生,钢筋混凝土转换结构不断涌现,那么你想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希望你满意。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篇【1】钢筋混凝土从19世纪开始采用以来,至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其发展极为迅速。
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广的结构形式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种现状,对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固设计等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
对钢筋混凝土加固设计主要通过对碳纤维材料的特性的利用,用专门配制的环氧树脂将纤维片材贴在结构受拉面,待树脂固化后,碳纤维片即可与原结构形成新的受力复合体与钢筋共同受力。
这样一来,与普通钢相比,碳纤维布抗拉强度高10-15倍;施工便捷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且加固层很薄,基本不增加自重和不改变外形尺寸。
而经碳纤维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也得到显著改善,能减少结构的变形,降低原有结构应力,减消裂缝;改变结构的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配筋不足,构建截面不足等问题。
用碳纤维加固材料修复补强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体共同工作,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具有显著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已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其中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的过早破坏,更是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选用混凝土外加剂中钢筋阻锈剂,专用于阻止活减缓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提高结构物得耐久性。
钢筋阻锈剂对钢筋有很强的钝化作用,能抑制锈蚀的产生和发展;其次,在不改变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下,能有效的提高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且在碱性或中性的条件下,能保持长期有效,经济实惠;对人和环境基本无害。
目前,大力发展和推广钢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和应用是促进建筑业等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
钢筋混凝土结构现状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共同受力结构,那么你想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现状是怎么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钢筋混凝土结构现状分析,希望你喜欢。
钢筋混凝土结构现状论文(一)摘要: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为人认为发明于1848年。
1868年一个法国园丁,获得了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
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正文:1、钢筋混凝土发展经历阶段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
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
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
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
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
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钢筋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谈起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材料发展;结构形式
人类早期的建筑物主要使用木材泥土和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和复杂在钢筋混凝土材料被发明之后建筑的规模高度和结构体系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同钢铁一样,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钢筋混凝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广泛采用的,这给建筑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2种结构形式。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各有所长,前者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好、施工速度快、建筑物内部净空气大等优点,而后者刚度大、耗钢量少、材料费省、防火性能好。
综合利用这两种结构的优点为高层以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统计分析表明,高层建筑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用钢量约为钢结构的70%,而施工速度与全钢结构相当于,在综合考虑施工周期、结构占用使用面积等因素后,混合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优于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液态的浇筑石材,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在埃纳比克解决了它的整体结合问题以后,建筑师开始探索与这种新材料、新结构相适应的新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来运用钢筋混凝土成为20世纪初新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的头十年,钢筋混凝土几乎成为一切新建筑的标志。
著名的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在探索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形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除了具有可塑性、整体性、耐久性及内在的经济性外,佩雷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是解决哥特式结构真实性以及古典形式中人文主义价值之间冲突的一个手段。
在1903年设计的巴黎富兰克林路公寓中,佩雷已开始有意识地表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身的特性,公寓立面呈现出的悬挑、缩进的体量,反映结构框架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以及没有任何附加装饰的墙面,让完全由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新结构具有了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与佩雷同时期的托尼·加尼尔在“工业城市”规划方案中设想了钢筋混凝土的可能性和普遍性,规划中的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洁的外型和整齐排列的布局,反映了他探求适应工业时代的建筑特点。
1901—1904年,他在假象城市中所作的市政厅、底层开敞的集会厅与中央火车站方案,也都应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表达新颖的造型与开敞明快的效果。
加尼尔的贡献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迈特·特鲁科在1915年为都灵菲亚特工厂所作的大规模设计中,把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语言的主要表达因素,并在建筑屋顶设计了一条试车跑道,明确证实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具有承受动力荷载的能力。
此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欧美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也开始利用混凝土来进行新建筑的探索。
如安东尼·高迪在巴塞罗那用钢筋混凝土设计建造了几座具有有机形态的浪漫主义建筑;后来被尊为现代建筑大师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一系列“草原住宅”中用钢筋混凝土来制作悬挑的屋檐和窗过梁;阿道夫·路斯的作品中也应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埃里希·门德尔松设计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其表现主义的外型则正好适合利用具有可塑性的混凝土来建造。
随着钢筋混凝土及其结构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大跨度建筑结构方面的巨大潜力也随之被开发出来。
法国理性主义建筑师阿纳托尔·德·博多是应用钢筋混凝土网状平板结构和预制折板结构的先驱,他深受维奥莱特一勒一杜克的影响,把结构暴露在外,形成视觉形式的一部分。
博多曾在1897年用钢筋混凝土设计建造了巴黎圣·让教堂,但其风格是对哥特式的重新演绎。
1910年,马克思·贝格把贝伦斯使用钢框架的作法用于钢筋混凝土大跨结构,为布雷斯劳展览会设计了世纪会堂。
会堂的大厅是一个直径为65m,由钢筋混凝土拱形肋梁支撑的巨大圆顶,肋梁落在周边的环梁上,环梁又由落地的帆拱支撑。
圆顶覆盖了1950m2的面积,重约4200t。
相比之下,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覆盖面积是488m2,而当时需要10000t的材料来建造。
遗憾的是,该会堂的结构在外面被新古典主义的装饰遮蔽了,结构之美没有能得以表现。
1916年,法国工程师欧仁·弗雷西内在巴黎近郊的奥利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飞艇库,建筑采用了抛物线形的钢筋混凝土拱顶,跨度达96m,高度达58.5m。
拱肋间有规律地布置着采光玻璃,在实现了自然采光的同时,也起到了别致的装饰性效果。
瑞士工程师罗伯特·马亚尔被认为是第一个将钢筋混凝土的抗压特性和抗拉特性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家,他从1905年起设计建造了一系列钢筋混凝土桥梁,这些桥梁采用箱型结构的三铰拱,两侧设有用来减轻重量的三角形孔洞,它们轻快的形式与结构应力分布一致,在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方面堪称完美。
马亚尔还于1910年在瑞士苏黎世建造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
作为现代建筑的积极倡导者,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思想都是建立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他在1915年与工程师迈克斯·杜布瓦合作提出了两项创造性的观点:一是多米诺体系,这是他早期住宅的结构基础,也是对埃纳比克体系空间优势的新阐释;二是“托柱式城镇”.这是用来建立在钢筋混凝土立柱上的城市。
在柯布西耶看来,多米诺体系既是一种生产上的技术措施,也代表着现代建筑的标准化发展方向。
在1926年,柯布西耶又进一步提出“现代建筑五点”理论,包括:用托柱把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让承重柱与分割空间的墙体脱离来实现;自由的立面,相当于垂直面上的自由平面;水平长窗;屋顶花园,由平屋顶形成,其意图是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
“现代建筑五点”虽然不是在表现结构或材料本身,但却充分发掘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能提供的建筑语言,它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武克基,广士奎编.房屋建筑学[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2、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M].房屋建筑学.2000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包世华编.新编高层建筑结构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4、梁兴文,王社良,李晓文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芳(1981年2月)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工作单位:中铁通信信号勘测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本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