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帝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悠久的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在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欧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同时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隐居读书,创办了个人读书治学的书院。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书院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
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废,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讲学,这便是书院的前身。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官学衰落,士子失学。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的状况。
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正如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所记述的那样:“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说明书院的产生确实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
禅林影响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极盛。
到了唐代,佛教的重要派别禅宗广为流行。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
佛教这种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公开讲经、注重修养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影响很大。
宋代的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禅林的有益影响。
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私学传统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秦朝暂禁私学,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对私学的存续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多所)。
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验宝贵,遗产丰厚。
办学经验。
书院是在总结官学和私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办学宗旨、师生来源、经费收支、课程设置、图书管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处理、建筑布局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和可取之处,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
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
明代三毁书院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
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一是书院的普及。
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
二是书院的科举化。
三是书院的改制。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略论中国书院制度历史师范101 赵小燕 20号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的文化教育也是源远流长,走过了很长的历程。
在官学与私学的更替中,世事风云变幻。
当印刷术给书带来了无限复制的契机,当战争使城镇成了沸腾的战场,这时候,文化人开始寻求他们安心专研学术的天堂,于是,他们将目光转移到僻静的山间,一种新的文化教育形式随之出现,即书院。
书院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明清,后经改革,至今绵延不绝。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故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所以我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了一些共性特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在书院制度下,书院的教育特点。
从教学原则上看,一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这被普遍地认为是书院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两者并行,起了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书院完美的将两者结合起来。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学的基础, 书院教学又传授和进一步发展了研究成果。
明清的一些著名学者,如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等等,他们在书院既进行教学活动又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学生编纂图书等。
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基本也是当时教育活动中心。
二是反对为科举而学,强调人格的陶冶,培养健全的人格。
很多书院都订立了学规,以此来规范学子修身、处事、接物的行为。
例如《白鹿洞学规》的修身之要是: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是: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是: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已。
”这些都体现了朱熹的德育实践方法, 那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从教学方式上看,一是实行自由讲会,书院确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不同书院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共同辩论。
南宋时,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属于不同的学派,他们俩曾于淳熙二年(1175年)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这便是有名的“鹅湖之会”。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一、背景概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书院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宋,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机构。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起源与发展书院制度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明经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唐宋时期的兴起阶段,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院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太学,孔子的学院也已经称为太学。
然而,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更加兴盛的私立书院。
由于私立书院有较大自主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入和实用性。
在唐宋时期,书院成为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机构。
到了明清时期,书院制度进一步完善,且书院在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组织结构书院制度在不同朝代和地区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一般包括院长、教习、助教和学生。
院长通常由当地的名士或文化名人担任,他们负责管理书院的日常事务和制定教学计划。
教习和助教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传授各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包括贵族子弟、士人、商人和农民,他们通过考试入学,并分为不同年级学习。
四、课程设置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儒学为主,包括四书五经和经义学、文史哲学等学科。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经义学是对经书的注释和解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此外,书院也会设置一些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
五、教学方法书院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和辩论。
教学过程以教习为中心,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经书和经义、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习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影响力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官办学校制度,旨在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国学经典。
书院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直至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兴盛。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书院是贵族家庭对子弟进行教育的私人院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并开始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书院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
书院经常邀请名士、学者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可以在书院内广泛学习文史哲学等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书院通常设有“文安”和“武安”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学和武艺的教育。
学生们要经过一系列选拔考试才能进入书院学习,入学考试一般由县、州、府三级官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组织。
书院设有校长和教授,他们负责招生、选拔、教学等工作。
书院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经典著作的讲解、文学创作、写作实践等。
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养人格和培养学生为国家立功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有助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平台,广泛吸纳人才,不分贫富贵贱。
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成为一方文化、政治的领袖,或者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有所杰出。
如唐代的韩愈、杜牧、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时等,都是书院培养起来的闪光之星。
然而,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的选拔考试往往只看重文化成绩,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书院的学科设置较为固定,缺少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
此外,古代的书院制度对女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很难进入书院学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在官学、名师、严格选拔和多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和明代。
这种教育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在宋代,书院作为地区或城市教育的中心逐渐兴起。
这些书院由有识之士、贵族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学生们通常在书院内集中学习经典著作,听取经义讲座,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比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成为了儒家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人才,书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也通过书院制教育成为知名人物,例如程颢、程颐、朱熹等。
在明代,书院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明代书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明代的书院往往由教授和学生组成,学生需要在书院内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书院制逐渐式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书院制度逐渐被学校制度所取代,儒家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尽管书院制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书院制度提供了一个培养传统文化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独特教育机构,它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组织制度、基本规制、讲学形式,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书院”之名渊源于唐代。
唐开元六年时曾一度将皇家藏书、校书之所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
到了开元十三年,又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这虽然是“书院”之名的开始,但它毕竟只是朝廷收藏、校勘经籍的地方,还不是后来的那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的文化教育组织。
在此之后,民间开始出现了许多称为书院的地方。
《全唐诗》中,可以偶尔看到一些以书院为题的作品,如《题玉真观李泌书院》《南溪书院》《宿沈彬进士书院》等。
此外,地方志中也记载了一些创办于唐代的书院,如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福建建阳的鳌峰书院、湖南衡山的邺侯书院等。
上述这些书院均是为儒家士大夫所创办,其中一些还具备了治学、讲学、会文、藏书等功能,这些书院的出现才真正标志着书院的出现。
书院的全面兴起是在北宋。
宋初官学不兴,这时,唐五代时期萌芽的书院则受到热心文化教育的士大夫们的青睐,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已非往日可比。
其中一些创办得十分成功的书院还受到了皇帝赐额、赐书、赐田产的特殊待遇。
这时涌现出一些著名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徂徕书院、泰山书院等,后来还出现了说法不一的“天下四大书院”之说。
南宋时期,书院进入到它的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它和理学思潮的紧密结合。
当时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如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均创办和主持书院,以书院为基地而形成不同学派,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活动。
这时,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组织制度、基本规制则进一步完善,充分显示了它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书院制度成熟与繁荣,逐步并发展成为儒家学术文化、人文教育的基地。
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1、强调人格培养,反对为科举而学为了纠正官学流为科举附庸的弊病,理学家们为书院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即要求恢复先秦儒家教育的传统,以道德修身为书院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