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和方法

对于“文化”一词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下过定义。据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份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当今社会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管对“文化”如何界定,我认为对于文化的理解,更主要应该把他看做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主观因素,相当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

在劳教人员中的文化教育长期以来被简单的认为传授一般知识,认字,读书,算数。还停留在初级扫盲教育阶段。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今天,与现今文化教育内涵广度,深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劳教文化教育的重新界定。

文化教育不单单是,认字,读书,算数这些初级教育。它应更广泛延伸到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知识的层面。对于现阶段劳教人员的文化教育在现有基础上更应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现阶段所内押教人员存在以下道德缺陷

1、家庭观念普遍淡薄,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的培养,叛逆情绪严重,对家庭成员缺乏“孝”,伦理肤浅,严重者无视尊长,角色倒置,并从家庭角色义务淡薄演化为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义务丧失。

2、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标准以自我为核心缺乏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狂妄、自大、自负、自私自利目视无人,视法律为儿戏。

3、重物资享受,轻精神修养,价值评价严重扭曲,崇拜“金钱万能”,为积敛财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消费荒淫挥霍,形成恶性循环。

4、文化水平低带来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是非判定力,大部分罪犯文

化水平处于高中以下,在不好的生存环境影响下形成目光短浅,轻信流言,盲动性大,不分是非唯利是从,身陷低级犯罪低层。

5、自身意志力薄弱,在善恶之分上经不住诱惑,导致犯罪。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创造,积累,传承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也是时下社会认知和道德文化的根系所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就是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怎样做人。分析劳教人员走向违法的原因,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是主要因素。因而,改造重塑,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德治是自律之治,解决的是治本问题;法治是它律之治,解决的是治标的问题。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改造人的目的。劳教人员因违法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的沦丧。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本性,培养人的品行。在劳教人员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改变过去教育形式单一,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之状况,真正使劳教人员在潜移默化,在自觉参与中得到熏陶,提升道德境界,纠正自身偏误,实为矫治劳教人员道德缺陷的一剂良药。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劳教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良好的教育方法往往能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在劳教人员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应该吸取前车之鉴,扬长避短,避免以往教育内容陈旧落后,偏重于政治说教,不适应劳教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教育方法简单教条,偏重强制灌输,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强制改造与自觉改造相统一的内在规律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服刑人员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问题。在劳教单位如何采用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上,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要以干警队伍为切入点。这样做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少数干警思想僵化,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新的教育方式的理解和认同,思想认识上不去,行动中

难免就会迟疑甚至敷衍,就会影响教育效果。二是部分干警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知之甚少。如果不先学一步,体会和感悟不深刻,将无法承担教育者的重任。三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自己的身教作用,坚持以身示教。劳教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劳教民警既是国家刑罚权力的执行者,又是把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教育者。劳教民警的特殊身份、地位以及所担负的职责和任务,要求他们在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做道德的楷模,力行的表率。因此,要搞好传统文化教育,首要问题在于干警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干警认识上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力较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和技巧的干警,为在服刑人员中全面铺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二)结合场所实际,妥善选择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进行全面的学习对劳教人员来说难度很大,因此,从教育改造人的目的出发,结合场所实际和劳教人员自身特点选择教育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用来教育劳教人员的传统文化必需是最能符合教育改造之目的,同时又贴近劳教人员实际,易为其所理解接受的内容。我认为,劳教场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启迪劳教人员爱国守法之心,仁爱平和之心,自立自强之心、公平正义之心、克己修德之心。具体来说,可以以“孝道”使劳教人员重返家庭亲情;以“五伦关系”使劳教人员缓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弟子规》强调个人的修为,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思他人与自己的因果关系;以“福田心耕”要求其行善积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之初,性本善”发掘劳教人员人性善良一面,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育其改过自新;以“言必行,行必果”教育其树立诚信,等等。(三)多种教育形式结合,避免枯燥简单。对劳教人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干警的引导教育,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干警上上课,宣讲传统文化经典的纸上谈兵层面上,而应该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可用资源,采用多样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劳教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如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组织学员收看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教育专家进高墙给劳教人员讲课;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学员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等。总之,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使劳教人员对传统文化肯学,爱学,力争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行

俗话说“知易行难”,在劳教人员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自身思想、行为上的偏差,从而主动地认识罪错,弃恶从善。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劳教人员行为。因此,传统文化要学更要做,绝不能为学而学习,一定要着眼于行,引导劳教人员由知转行,知行合一。在推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边学边做,学以致用的原则,力求把劳教人员行为规范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着重抓劳教人员的力行,做到“学一句,做一句”。对于劳教人员,要求对照《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内容的要求和《劳教人员行为规范》来调节身心和言行,做到日行一善,日改一过,真情忏悔,学会感恩,立德正心。

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一种的教育模式,以改造劳教人员为守法公民为宗旨,其重在启迪劳教人员重新审视自身道德行为,以中华传统道德行为规范重塑道德体系,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造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像扫盲教育一样,踏踏实实当作一种基础教育开展落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矫正劳教人员道德行为缺陷,使其真正地“改恶从善”。因此,文化教育要从多方面渗透到劳教教育中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发挥其优势,使得文化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更加充实更具时代意义与作用。

现代设计方法

考试科目:《现代设计方法》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27分) 1.试判别矩阵1111???? ? ?,它是( ) A 、单位矩阵 B 、正定矩阵 C 、负定矩阵 D 、不定矩阵 2.约束极值点的库恩——塔克条件为:-?=?=∑F X g X i i q i ()()* * λ1 ,当约束函数是g i (X)≤0和 λi >0时,则q 应为( ) A 、等式约束数目 B 、不等式约束数目 C 、起作用的等式约束数目 D 、起作用的不等式约束数目 3.在图示极小化的约束优化问题中,最优点为( ) A 、A B 、B C 、C D 、D 4.下列优化方法中,不需计算迭代点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是( ) A 、可行方向法 B 、复合形法 C 、DFP 法 D 、BFGS 法 5.内点罚函数Φ(X,r (k) )=F(X)-r (k) 1 01g X g X u u u m () ,(())≤=∑,在其无约束极值点X ·(r (k))逼近原 目标函数的约束最优点时,惩罚项中( ) A 、r (k) 趋向零, 11 g X u u m ()=∑ 不趋向零 B 、r (k) 趋向零,11g X u u m ()=∑ 趋向零 C 、r (k) 不趋向零, 11 g X u u m ()=∑ 趋向零 D 、④r (k) 不趋向零,11g X u u m ()=∑ 不趋向零 6.0.618法在迭代运算的过程中,区间的缩短率是( )

A 、不变的 B 、任意变化的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7.对于目标函数F(X)受约束于g u (X)≥0(u=1,2,…,m)的最优化设计问题,外点法惩罚函数的表 达式是( ) A 、Φ(X,M (k) )=F(X)+M (k) {max[(),]},() g X M u u m k 012=∑为递增正数序列 B 、Φ(X,M (k))=F(X)+M (k){max[(),]},() g X M u u m k 012 =∑为递减正数序列 C 、Φ(X,M (k))=F(X)+M (k){min[(),]},()g x M u u m k 01 2 =∑为递增正数序列 D 、Φ(X,M (k))=F(X)+M (k){min[(),]},() g x M u u m k 01 2 =∑为递减正数序列 8.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离差为( ) A 、μ=1,σ=0 B 、μ=1,σ=1 C 、μ=0,σ=0 D 、μ=0,σ=1 9.在约束优化方法中,容易处理含等式约束条件的优化设计方法是( ) A 、可行方向法 B 、复合形法 C 、内点罚函数法 D 、外点罚函数法 10.若组成系统的诸零件的失效相互独立,但只有某一个零件处于工作状态,当它出现故障后, 其它处于待命状态的零件立即转入工作状态。这种系统称为( ) A 、串联系统 B 、工作冗余系统 C 、非工作冗余系统 D 、r/n 表决系统 11.对于二次函数F(X)=1 2 X T AX+b T X+c,若X *为其驻点,则▽F(X *)为( ) A 、零 B 、无穷大 C 、正值 D 、负值 12.平面应力问题中(Z 轴与该平面垂直),所有非零应力分量均位于( ) A 、XY 平面内 B 、XZ 平面内 C 、YZ 平面内 D 、XYZ 空间内 13当选线长度l ,弹性模量E 及密度ρ为三个基本量时,用量纲分析法求出包含振幅A 在内的 相似判据为(E 的量纲为( )[ML -1T -2 ] A 、A=l E 1 1212- ρ B 、A=l E -- 1 121 2 ρ C 、A=l E 100ρ D 、A l E =-11 12ρ 14.平面三角形单元内任意点的位移可表示为三个节点位移的( ) A 、算术平均值 B 、代数和车员 C 、矢量和 D 、线性组合 15.已知F(X)=(x 1-2)2+x 22,则在点X (0)=00???? ??处的梯度为( ) A 、?=?????? F X ()()000 B 、?=-?????? F X ()() 020

跨文化比较研究(1)

社会人类学期末复习试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为了从具体的社区或个案通过田野工作的研究概括与归纳出一般原理与原则.(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方法在于力图通过相似现象的比较而求得某种概括.它力求从一大堆变项中抽取出一些公分母.) 游群 游群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政治类型,它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构成的30-150个成员的集团,实行外婚制,从事狩猎、采集经济,劳动分工属自然分工。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互惠性交换 互惠性交换是交换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双方互惠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换的动机并不是赢利,而是为了社会责任,有些互惠性交换还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赢得声誉。 婚姻 婚姻的定义,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而男女两性的结合是最基本的形式。婚姻的真正内核并不只是两性的结合,而是对这种结合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格尔兹 美国解释人类学家的代表人物,全名克利福德·格尔茲,主要著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等。在这些著作中,最鲜明地体现着解释理论的是《文化的解释》。主要观点:一,“深描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理解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本身。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真切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较之把握诸如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要困难得多。不过,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即使纷繁多彩,但都能够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唯其如此,才有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自由开放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大致辨识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内部,固然存有着繁复多样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别,但同时也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民族精神。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理解自己,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径。 第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国情。跨世纪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这个千秋伟业的理解前提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国情不是空洞物,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水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第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并非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持续改变自己。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而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课堂之一。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并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交际能力;文化教学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国之间合作与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必然导致一种多元文化并存、互动及融合局面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人类社会推进跨文化时代,跨文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具体而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是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文化本身的发展,这使得跨文化教育成为可能和必需。但是目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有如下发现: 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事活动场合,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年轻的翻译,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但说话往往不得体。例如: 一位在中国工作过多年的英国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办公,这时,一个学生敲门进来,然后问到:“isMissLiuin?”这位外籍教师觉得很奇怪,心想你明明看见刘老师不在,为什么还问这样的问题?事后的评论是:Whatastupidquestion! 这类对话大致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英语教学对于文化、心理上的差距很少加以注意,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现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见,深入地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大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即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否则,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侧重于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分析,教师多半只是向学生传授单词、语句和抽象的语法知识,教学的对象被认为只是语言本身,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学习目的只是能够掌握英语的正确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客观上,英语考试成为英语教学和学习主动性的终结者。同时,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还容易被教师们忽视,特别是语言文化中隐含的价值观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对文化价值观的敏感性,自觉区分文化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又不利于建构起既吸取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长,又以开放的心态选择西方合理的文化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体系。我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获得的,而学习英语很难有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思想忽视和客观缺失是造成现在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说,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英语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

跨文化研究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 陈东平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 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 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 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文化;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兴起。研究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组织和个体的行为,寻求个体价值实现和组织目标的交叉点,创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管理模式。跨文化管理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方向。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文化维度模型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那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四维”文化模型及其文化主体意识 1.“四维”文化模型 1967~1973年,霍夫斯泰德先后两次(1967~1971;1971~1973)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具有相似教育背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IBM 员工的调查,从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寻求文化上的原因。在此期间,霍夫斯泰德还以同样的问卷对非IBM的管理学员进行了一次研究。1980~1983年霍夫斯泰德又增加了10个国家和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十几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问题的因素分析,霍夫斯泰德(1983)总结了四大维度来解释民族文化差异对雇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这四个文化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它们的含义如下: (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内的权力较小的成员期望和接受权力被不平等地分配的事实的程度。可接受的程度越大,表明权力距离越高。反之,则越低。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3)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指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自信和获取金钱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的强调程度;女性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

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题目: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第 1 页(共 6 页)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 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 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 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 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

跨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The datong word Cultural Media Co., Ltd? 文化传媒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们的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今天,在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问题就是道德危机,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指出一条路径:人类要在21世纪美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环境、氛围、气味等等一切细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而同时孩子超强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长或老师所忽略,总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认为孩子太小,他们不懂。其实千万不能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强很多倍,他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无邪更接近于生命的本源。 俗话说的好“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就是说人在3-8岁的

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性品格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质疑,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使他终身难忘。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等,无一不打上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对孩子从小灌输一些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我认为并不过时,恰恰相反,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好如一剂镇静剂,能让人以平静而自信的心态来看待当今社会。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一切困难和坎坷。 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礼仪、道德、气质、风度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幼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引起重视的事情.特别是对人生起步阶段的幼儿而言,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662B/0606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汉英语言比较等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学会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本课程教学目标包含如下几点:一、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二、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三、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四、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五、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文化交流基础理论部分精讲、细讲,采用理论结合实例(包括多媒体资料)的授课方式,课上、课后布置适量的翻译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学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重点和难点: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章文化与交际 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文化的特性、交际的种类,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二节交际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第三章语言交际

第一节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第二节语言的翻译 重点与难点:掌握语义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了解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关系。 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第一节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第三节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第四节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第五节其他非言语。 重点与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非言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第五章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了解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六章人际间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姓名、称呼语和亲属语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间的交互作用,如:邀请、约会、付帐、馈赠、请求、恭维、招待等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会角色中的文化内涵,如男和女、父母和孩子、社会身份等。 重点与难点: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关系,掌握称呼语和社会

大学跨文化沟通重点

P4外在文化:外在文化指文化外显的一面,是可以感知、识别的,或可通过文字记载而获得,一切文化现象,即包括文化行为在内的各种文化事、物,都属于外在文化。 P4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文化内隐的面,从文字记载中不能直接感知和识别,包括人们作出决定、完成任务、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把知识概念化的方式以及怎样对于种种限制作出反应。 P4交互性文化:在沟通的平台上,双方都能对彼此言行中的文化暗示做出反应,并且以此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交互性文化。 P6文化:文化是群体成员连贯一致的、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观念,人们藉此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 文化的三个特点: 1、连贯一致的:每一种文化,不管是,去的还是现在的,都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即文化也是一种完整的宇宙观,如果群体成员从自己狭隘的宇宙观出发,就很有可能看不到在自己“统一的、持久的愿景”中所缺少的东西; 2、后天习得的:文化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掌握的。同样如果要了解其他文化,就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不只是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学习,并按其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群体共享的观念:文化是为社会所共享的。社会成员在事物的含义的以及这种含义的归因上达成了共识。社会被共同的价值观所驱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员共享该文化的各种符号、标识。 文化的三个功能: 1、文化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 2、文化决定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对事物的总体评价 3、文化支配行为,人们的行为直接受到价值观的支配,直接来源于对事物价值的判断 P16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指的是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一系列反应,是一种混乱感、一种心理甚至是生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在其它文化中求生的欲望引发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压力。 P18反文化休克:旅居国外的人回到祖国以后,常常会出现一段与在国外相似的调整和适应期,以及伴随而来的一些类似的症状。 P24刻板印象:当我们面对陌生的或者复杂的事物时,我们对其产生的固定的,僵化的印象。P27文化智力:一个人成功地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能力。 P30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问题二P32高语境文化:,有较多的信息量由情景而不是语言方式来进行传达。特点:晦涩的,间接的,暗指的 低语境文化: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来进行传达。特点:明确的,直接的,完全用词语表达 P36 问题三P43语言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文化认知对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必要。 1、语言反映环境,语言可以折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用语言描述身边的事物。(如“雪”)同时环境影响词汇的发展; 2、语言体现价值观,在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我们要把异国语言文化中的概念用适合国人价值观排序的方式准确翻译出来。进行思想沟通,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是同等重

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钱相街道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郭大江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本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同仁指教。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认为如果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少年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跨文化教学

Cross-culture Teaching in Chinese College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existed as long a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been encountering one another, but as a formalized and defined area of study it has a comparatively short history. In China, it began as a serious discipline for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 with the nation’s reform initiatives and opening up endeav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t takes place when a message is produced by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by a member of another culture (Samovar, 1991). The following part discusses ho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vol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post-World War II, whe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were expanding and rebuilding globally.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personnel working overseas often found that they were ill-equipped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working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language training they received, for example, did little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complex challenges of working abroad.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U.S. government passed the Foreign Service Act in 1946 and established 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The Institute hired Edward T. Hall and other prominent anthropologists and linguists (including Ray Birdwhistell and George Trager) to develop “predeparture”courses for overseas workers. Intercultural training materials were scarce, so they developed their own. In so doing, the Institute theorists formed new ways of looking at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us,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born. 2.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e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linguist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y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and made mu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跨文化沟通复习

《跨文化沟通》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外在文化 2.内在文化 3.交易性文化 4.文化 5.高语境文化 6.低语境文化 7.个人主义 8.集体主义 9.权力距离 10.不确定性规避 11.不确定性容忍 12.男性化 13.女性化 14.副语言 15.空间语言 二、论述题及简答题考点 1.文化的三个特点(连贯一致、后天习得、群体共享)及三个功能(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政治因素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P4~8 2.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P19~20 3.语言反映环境P28~29 4.语言体现价值观P29 5.如何选择正确的语言(语言因素、商业因素、、适当的流利程度)P32~35 6.五个范畴(结合小结P72~73、P91重点复习) 7.副语言P120~121 8.在面对面沟通中的非言语行为习惯(七个方面,重点看“口头沟通中的话语权”、“空间语言”、“沉默”三个部分,注意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行为习惯P121~137) 9.如何表达尊重:权势地位、服饰作为权威的象征P140~142 10.绩效奖励P150~152 11.界定问题并解决问题(注意高低语境文化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方面的差异阐述)P176~177 12.冲突管理(注意高低语境文化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方面的的不同理解以及低语境文化对冲突管理方法的排次)P177~180 13.冲突沟通的策略(五点)P180~182 14.谈判要素(四个方面)P190~199 15.谈判的阶段划分(四个阶段)P200~205 《跨文化沟通》论述题及简答题语言归纳 1.文化的三个特点(连贯一致、后天习得、群体共享)及三个功能(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P4~8 文化的三个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