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1. 介绍心理学对于测谎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的内容包括非言语行为的分析、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回答问题的影响、以及一些先进的测谎技术。
2. 非言语行为的分析2.1 眼神运动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回答问题时,他们的眼睛会展示出不同的运动模式,这可能暗示着他们的思考方式。
例如,当人们回忆事实时,他们的眼睛会向上运动;而当他们编造谎言时,他们的眼睛会向下运动。
这种测谎方式被称为眼球扫视识别,已经被用于一些调查和审讯中。
2.2 身体姿势和手势人们的身体姿势和手势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说谎。
例如,当人们紧张或不确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交叉双臂、避免眼神交流、摆动腿或者是频繁地摸头发。
这些非言语行为在一些情境中被认为是测谎的指标。
2.3 身体语言匹配观察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是否与他所说的话相一致,也是测谎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他的体态应该是肯定的,而不是犹豫或者否定的。
如果身体语言与言语不匹配,那么就可能暗示他们在说谎。
3. 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回答问题的影响3.1 态度变化当一个人在回答不同的问题时,他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可能会引起态度上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回答与他个人利益相关的问题时,他可能表现出更加紧张和不自然的反应,这可能意味着他在说谎。
3.2 反应时间研究还发现,说谎者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他们的回答。
他们可能会停顿、思考和重复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编造谎言。
因此,观察回答问题的反应时间可以提供测谎的线索。
3.3 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测谎的指标。
当人们说谎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自然的情绪表达,例如过度的笑容或者不适当的表情。
观察情绪表达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4. 先进的测谎技术除了观察非言语行为和情绪反应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测谎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
测谎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当今社会,谎言的识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刑事侦查、司法审判,还是在商业谈判、人际关系等领域,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都可能对决策产生关键影响。
传统的测谎方法主要依赖于观察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但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利用生理指标来测谎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本实验旨在探究几种常见的生理指标在测谎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被试在说谎和说真话时的生理反应,来评估生理指标在测谎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探讨不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X名年龄在X岁至X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X名,女性X名。
所有被试均无精神疾病史和生理疾病史,且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四、实验方法(一)实验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有罪知识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GKT)范式。
实验中,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说谎组”,另一组为“诚实组”。
(二)实验流程1、准备阶段向被试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为被试佩戴生理测量设备,包括皮电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呼吸传感器等。
2、学习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组物品(如钥匙、钱包、手机等),并告知其中一个物品为“关键物品”。
要求被试记住“关键物品”的特征。
3、测试阶段对于“说谎组”,要求被试在被询问关于“关键物品”的问题时说谎。
对于“诚实组”,要求被试如实回答问题。
在被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时记录其生理指标。
(三)生理指标测量1、皮电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原理:当人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时,汗腺分泌会增加,导致皮肤电阻降低,从而产生皮电反应。
测量设备:使用专业的皮电传感器,将电极贴在被试的手指上。
2、心率(Heart Rate,HR)原理:说谎时的紧张情绪可能会导致心率加快。
测量设备:通过心率传感器,实时监测被试的心率变化。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测谎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其是否说谎的方法。
它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测谎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场景。
2. 测谎技术的原理测谎技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人们在说谎时会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如心率的增加、呼吸的加快、皮肤的电导率的变化等。
•谎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与真实的陈述存在一些差异,如声音的频率、语速的变化、眼神的流动等。
3. 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技术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3.1. 刑事司法在刑事司法领域,测谎技术常被用于辅助破案和审判过程。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分析,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3.2. 安全审查测谎技术在安全审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边境安全检查中,测谎仪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旅客是否携带违禁品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
3.3. 就业面试测谎技术在就业面试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通过测谎分析,雇主可以对应聘者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招聘的准确性。
3.4. 心理学研究测谎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情绪、意图和心理状态等。
4. 测谎技术的局限性尽管测谎技术在一些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测谎技术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可能会被一些特殊情况所干扰,如焦虑症患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等。
•对于擅长欺骗和伪装的人来说,测谎技术容易受到欺骗。
•测谎技术可能会对被测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
5. 总结测谎技术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基于观察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是否说谎,并在刑事司法、安全审查、就业面试以及心理学研究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谨慎使用。
以上就是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概述。
心理测谎仪的基本原理心理测谎仪,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检测人类是否说谎的仪器。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被试者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这种仪器通常被用于法庭审问、调查取证或心理测试等领域,以帮助揭示被试者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心理测谎仪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生理反应测量心理测谎仪通过测量被试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皮肤电导等,来捕捉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反应。
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被试者的紧张度、焦虑程度以及情绪波动,从而帮助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2.问题设计心理测谎仪通常会在被试者面前提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既包括一些无关紧要的控制问题,也包括一些相关问题。
通过比较被试者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生理反应,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控制问题用于建立被试者的生理基准,相关问题则用于检测其是否在隐瞒真相。
3.数据分析心理测谎仪采集到的生理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分析和解读。
专业人员会根据被试者的生理反应曲线、峰值和持续时间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被试者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征,以避免误判。
4.心理压力心理测谎仪在工作过程中,会给被试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被试者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从而影响其生理反应。
因此,在使用心理测谎仪时,需要注意调节被试者的情绪状态,以减少心理压力对结果的干扰。
总的来说,心理测谎仪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被试者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虽然这种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揭示被试者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在使用心理测谎仪时,需要谨慎分析数据,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谎仪的原理
测谎仪的原理是基于心理生理反应的测量。
它通过记录人体的生理指标,如呼吸、心跳、血压和皮肤电阻等,来评估被测者是否在回答问题时产生了身体上的应激反应。
测谎仪通常由多个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安置在被测者的身体上。
其中最常用的传感器是皮肤电导传感器,它可以测量皮肤表面的电阻变化。
当人们感到紧张或不真实时,他们的汗腺活动会增加,导致皮肤电导率上升。
在测谎过程中,测谎者会提问一系列问题,包括控制问题和相关问题。
控制问题是已知答案的问题,而相关问题是与被测者所涉及的事情有关的问题。
当被测者回答问题时,测谎仪会实时监测其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分析人员会对这些信号进行解读。
一般来说,当被测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如果测谎仪记录到的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如皮肤电导率上升,那么可以暗示其可能在撒谎或感到紧张。
相反,如果在回答控制问题时,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变化,那么被测者可能是在如实回答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测谎仪并不能100%确定一个人是否在
撒谎。
因为心理生理反应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焦虑、紧张或生理上的不适。
因此,测谎仪的结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读,结合其他证据和调查结果综合评估。
此外,测谎仪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操作技术和被测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测谎测试在判断个体真实意图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受试者进行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指标的测量,分析其心理状态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背景测谎测试,又称心理生理测试或诚实测试,是一种通过观察个体在回答问题时心理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其真实意图的方法。
测谎测试在司法、安全、商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测谎测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测谎测试在判断个体真实意图方面的效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性别不限,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史。
2. 实验材料:测谎仪、录音笔、测试问卷等。
3. 实验步骤:(1)测试前,对受试者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向受试者介绍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受试者了解实验内容。
(3)进行心理生理指标测试,包括心率、呼吸、皮肤电导等。
(4)发放测试问卷,要求受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包括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
(5)收集测试数据,包括心理生理指标和问卷答案。
(6)分析数据,比较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在心理生理指标和问卷答案上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心理生理指标分析(1)心率:在回答真实问题时,受试者心率变化较小;在回答虚假问题时,受试者心率明显上升。
(2)呼吸:在回答真实问题时,受试者呼吸平稳;在回答虚假问题时,受试者呼吸急促。
(3)皮肤电导:在回答真实问题时,受试者皮肤电导变化较小;在回答虚假问题时,受试者皮肤电导明显上升。
2. 问卷答案分析(1)真实问题:受试者在回答真实问题时,答案较为一致,且与实际相符。
(2)虚假问题:受试者在回答虚假问题时,答案较为混乱,且与实际不符。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测谎测试在判断个体真实意图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心理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个体是否在说谎。
2. 心理生理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关。
测谎仪的原理
测谎仪,又称为多功能心理测量仪,是一种用于检测被试者是否说谎的设备。
它通过监测被试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皮肤电活动等,来判断被试者是否在说谎。
测谎仪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测谎仪的原理。
首先,测谎仪的原理基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说谎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比如焦虑、紧张等。
这些心理状态会导致生理指标的变化,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电活动增强等。
因此,测谎仪通过监测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被试者是否在说谎。
其次,测谎仪的原理还涉及到生理学的知识。
人的生理指标是由自主神经系统
控制的,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电活动增强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而测谎仪正是通过监测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被试者是否在说谎。
此外,测谎仪的原理还涉及到工程学的技术。
测谎仪采用了先进的生物传感技
术和信号处理技术,能够精准地监测被试者的生理指标,并对监测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识别。
通过对被试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测谎仪能够准确地判断被试者是否在说谎。
综上所述,测谎仪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它通过
监测被试者的生理指标来判断被试者是否在说谎,是一种高科技的心理测量设备。
测谎仪的原理不仅在科学研究和司法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商业领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测谎仪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测谎总结引言测谎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方法,用于探测一个人是否在妄图隐瞒真相。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测谎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创新。
本文将总结常见的测谎方法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传统测谎方法1.多项选择测谎器(Polygraph)多项选择测谎器是最早和最常见的测谎工具。
它通过测量被测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皮肤电导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
然而,多项选择测谎器并非完全可靠,因为这些生理指标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皮肤电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皮肤电反应是一种衡量皮肤表面电阻变化的测谎方法。
当人们感到紧张或兴奋时,皮肤电导会增加。
测谎者利用这一特点来判断测试对象是否在说谎。
然而,皮肤电反应也可能受到其他身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准确度有一定局限性。
3.眼动追踪(Eye Movement Tracking)眼动追踪是一种通过监测被测试者的眼睛运动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的技术。
根据传统观点,当人们回忆真实的经历时,他们的眼睛会朝右上方或左上方移动;而当人们编造故事时,他们的眼睛会朝左下方或右下方移动。
然而,眼动追踪方法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新兴测谎方法1.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大脑活动来判断被测试者是否在说谎的技术。
它可以观察大脑中血液氧含量的变化,从而了解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
研究发现,当人们说谎时,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显示出不同的活动模式。
然而,fMRI技术的应用受到设备成本和人员专业知识的限制。
2.声音分析(Voice Analysis)声音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声音特征来判断被测试者是否在说谎的方法。
研究发现,当人们说谎时,其声音的频率、声调和音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声音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声音的波形和频谱来检测这些变化。
然而,声音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测谎言的原理测谎仪是一种设备,它通过测量人体的生理参数来判断是否存在谎言的迹象。
测谎仪的原理基于一些假设和关联,包括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
测谎仪主要关注的生理参数有心率、呼吸、皮肤电反应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测谎仪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测谎仪的工作机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心理学和生理学。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测谎仪的原理是基于被称为“心理应激反应”的现象。
当一个人说谎时,他们通常会感到紧张、不安和高度警觉。
这些情绪和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导致生理上的变化,例如心率的上升、呼吸的改变和皮肤电反应的增加。
因此,测谎仪通过检测这些心理应激反应来推测被测者是否在说谎。
其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测谎仪测量的是人体的生理参数。
具体而言,测谎仪通过心率检测传感器、呼吸检测传感器和皮肤电反应传感器等仪器设备,来获取被测者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参数数据。
这些传感器在被测者身上贴附或佩戴,通过测量心率的变化、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以及皮肤电反应(皮肤电阻)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谎言。
具体来说,当一个人说出谎言时,心率往往会因为紧张和焦虑而加快,这是因为假话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呼吸频率和深度也会发生改变,因为说谎者需要掩饰紧张感,通过改变呼吸模式来掩饰谎言。
同时,人体的皮肤电反应也会发生变化。
皮肤电反应是指皮肤表面电导率的变化,通常是由于汗液分泌导致的。
说谎者在紧张和焦虑的情况下,往往会出汗,导致皮肤电反应的增加。
在测谎仪的工作过程中,这些生理参数数据将被记录下来,并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些算法和模型通常是经过训练和测试的,以达到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测谎仪可以将被测者的心率、呼吸和皮肤电反应数据与基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谎言。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测谎仪被广泛用于一些特定领域,例如法律和安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一方面,心理应激反应本身并不一定是由于说谎引起的,它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例如压力、焦虑和紧张等。
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摘要】测谎技术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犯罪学、刑事侦察学、电子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通过编制题目测量由情绪刺激引发的人体变化,来判断人们心理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
本文从心理测谎技术的由来开始,测谎仪如何测谎,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在中国的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关键词】测谎测谎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
“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
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
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助性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
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
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强奸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
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
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
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
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
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
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
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
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
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
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
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
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
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
“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
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
“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已发布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
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
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
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
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
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2]张二虎.关于测谎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3]郭晓娟,苏彦捷.心理生理测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心理科学,2000.
[4]杨承勋.“测谎”技术与应用[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7.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教育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