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教案: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海洋权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了解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跟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概况,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重点难点: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
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
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结合图6.20,板书讲解领海、内水、专属经济区、毗邻区、大陆架等概念。
)思考:内水与领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2.我国的海洋国情(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环境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目前全球的热点问题——海平面上升。
(三)海平面上升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2.带来的危害:(思考:为什么小岛国对大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积极和迫切?海平面上升的机理是如何的?)(四)海洋环境保护(问:还养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堂练习:)[经典例题2]2000年8月20日,广东大亚湾发生赤潮,下列各因素与之关系不大的是()A.晴天连续水温偏高B.海流运动微弱C.湾内污染严重D.有台风活动【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赤潮发生的原因及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所谓赤潮,是指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
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的颜色。
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小,不易察觉。
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全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具有各种颜色。
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而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是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的自然条件。
赤潮的出现,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
一方面,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
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使鱼类病变【答案】 D[经典例题3]读下面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和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0年10月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课程标准】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学习目标】1、阅读材料,能概括风暴潮的成因和危害及预防措施;2、观看视频材料,能概括海啸的成因,举例说出海啸的预防措施;3、阅读课本,能表述影响海冰形成的因素。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课本P68-69图文资料,完成填空。
一、海洋自然灾害海洋自然灾害成因分类:1、由气象因素引发,如:、;2、由岩石圈活动导致海底地震、火山、塌陷等引发,如;3、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如、。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一)风暴潮1、概念:风暴潮是在或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地区的现象。
2、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
水位异常抬升,风暴潮来势倍增的原因:。
3、风暴潮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4、风暴潮的危害:(1)表现:狂风巨浪+水位暴涨(2)危害:可使海上船只、沿岸堤防、农田、房屋、常常造成严重的和损失;此外风暴潮还会造成严重的现象,使遭到污染,耕地化。
活动二:1、阅读课本P69阅读资料“孟加拉湾风暴潮”,加深对风暴潮危害的认识。
2、P69活动: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
读图并回答问题。
(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2)请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3)分析河流对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的影响。
(3)风暴潮造成危害轻重的原因分析的一般模式:自然因素:地理位置、风力大小、天文潮位、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地形和河流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城市、人口等活动三:阅读课本P70图文资料并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二)海啸1、定义:由、或等所激起的巨浪,它是一种特殊的海水波动现象。
2、成因:、或等;3、特点:起始、来势猛、性强;4、危害:巨大、和。
5、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是与地震带一致,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和,其中发生在地震带上的地震海啸多些。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近年来,海洋环境的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关鱼类和鸟类缠绕、吞咽和窒息的案例报道不断出现,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的垃圾带日益增长。
据报道,海洋中圾为塑料垃圾。
海洋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它们会带来哪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一、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方面。
1.海洋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向海洋倾泻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3)集中分布: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4)危害:危害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
提示: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石油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导致鱼类中毒死亡。
石油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中缺氧,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2.海洋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2)表现:①海岸工程建设和海岸带的开发→破坏海岸湿地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②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受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④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境不断恶化,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思考讨论 2.珠江口是我国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为什么?提示: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向海域中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废水,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珠江口纬度较低,全年温度较高,适合藻类的生长繁殖;珠江口海域较为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海水的净化速度慢,海水富营养化更为严重,易引发赤潮。
1.海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保护海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2.海洋环境保护途径。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采者的行为。
(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洋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2.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探讨如何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海洋的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海洋的概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吗?2.海洋的重要性(1)讲解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如调节气候、提供生物资源等。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渔业、旅游业等。
3.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1)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正面影响,如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环境的保护等。
(2)讨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4.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1)讲解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意义。
(2)探讨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污染。
③推广海洋科技,提高海洋管理水平。
④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海洋权益。
5.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协调发展?6.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情况。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气氛。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4.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海洋的重要性: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比例是多少吗?”(学生回答)“海洋不仅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还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资源,那么请大家想想,海洋为什么对人类如此重要呢?”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教师展示图片:“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海洋污染,你们能指出污染的来源吗?”(学生回答)“是的,工业排放、石油泄漏、塑料垃圾等都是主要污染源。
中图版地理选修2《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word教案相关素材海洋划界面临的考查在西太平洋的海洋国家中,可能激化的岛屿争端起码有四起: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之争;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之争;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中国与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南沙群岛之争。
在这四起重大的岛屿归属国际争端中,日本占了三个,中国占了两个。
而且,中国的划界谈判对手也包括日本在内。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海洋权益方面,乘中国忙于经济建设之际,频频出招,使得中日关系危机四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洋划界形势关于中国来说是严肃的。
我国是一个海岛众多的国家,在我国宽敞的海域里,分布了6500多个岛屿,群岛列岛50多个,岛屿面积8万平方公里。
最大的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小的仅数十平方米面积。
岛屿不分大小,距离祖国大陆不分远近,它们差不多上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然而,我国一些岛屿被别国侵占的情形是令人担忧的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我国拥有无可争议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现在却被日本实际操纵。
现在,钓鱼岛成为中国和日本海上岛礁争端的焦点。
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人们发觉钓鱼岛邻近海域海底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储油构造带。
由此日本对这一海域的操纵更加严密。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南海诸岛上。
近几十年,南海发觉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周边一些国家不顾历史事实,不顾国际公约的原则,侵占我南海诸岛达几十个。
海上边界是国家边界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或管辖权延伸到海洋的最外疆界。
国家间的海域划界,不只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国家间海?域划界的要紧矛盾,多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上。
因为它表达出在各海洋重新界定国家“版图”的政治趋势。
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政治的特点。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我国面临着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与周边8个国家划定海上疆界的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整个海域在我国大陆架上,完全属于我国,不存在海上划界问题尽管我国与周边各国的海域划界尚未完全提到日程上,然而,随着各海洋国家对海洋空间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对其依靠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国家间各自主张的海域重叠问题,将会愈加尖锐。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4、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调查泉州沿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海洋的环保观、生态观。
教学重点难点: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污染的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学生阅读P74-75,思考: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
识》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究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究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究是不断进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展而进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究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究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4、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泉州沿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海洋的环保观、生态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学生阅读P74-75,思考: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洋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危害人类自身的?)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赤潮:
(阅读P77,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地理、生物、化学:
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
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
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
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
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③危害人体健康。
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
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活动)思考P77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
(思考:为什么小岛国对大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积极和迫切?海平面上升的机理是如何的?)
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2.带来的危害:(如右图)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②植树造林
③工程措施:海岸防护堤坝
(四)海洋环境保护
(问: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