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2章水平测试卷(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物理第2章水平测试卷(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第2章 水平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9~12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而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早上7:00,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
第4天上午,中国选手孙杨以1分44秒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冠军(国际标准游泳池长50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分44秒”指的是时间B .孙杨200米自由泳的平均速度为1.92 m/sC .在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可以把孙杨看成质点D .在游泳过程中,以游泳池里的水为参考系,孙杨是静止的答案 A解析 时间对应一过程,孙杨游泳200米,是一过程,故“1分44秒”指时间,A 正确;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v =s t =0t=0,B 错误;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时,物体才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孙杨的形状不能忽略,所以孙杨不能看做质点,C 错误;孙杨在游泳过程中,以水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D 错误。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
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A.60 km/h B.29 km/hC.19 km/h D.9 km/h答案 A解析20 min=13h,故平均速率v=lt=2013km/h=60 km/h。
A正确,B、C、D错误。
3.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同学们更是期待很大。
如图所示为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示意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 m、800 m赛跑的起跑点,B点是100 m赛跑的起跑点。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是( )A .B .C .D .2.一辆摩托车平直公路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用了5s 时间经过甲、乙两个标记位置,已知甲、乙间的距离为60m ,车经过乙时的速度为16m/s ,则( ) A .车从出发到乙位置所用时间为10sB .车的加速度为25m/s 3C .经过甲位置时速度为5m/sD .从出发点到甲位置的距离是40m 3.控制汽车油耗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手段之一,各国相继出台在不久的将来禁售燃油车的相关政策,而大力研发电动汽车。
一电动汽车装备了具有“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当车速v≤10m/s 且与前方静止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使电动汽车避免与障碍物相撞。
在上述条件下,若某一电动汽车以10m/s 的速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启动了“全力自动刹车”后其加速度大小为5m/s 2,则从开始经过1s 与从开始经过3s 的过程中,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A .1∶1B .3∶4C .1∶2D .1∶34.图示为甲、乙两辆电动汽车的速度图像,它们在同一平直公路上,朝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它们在t =5s 时相遇,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加速时的甲乙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B .t =0时刻甲车在乙车后方30m 远处C .分析知t =15s 时甲车与乙车再次相遇D .分析知t =30s 时甲车与乙车再次相遇5.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乙静止,质点甲的初速度为零B .质点甲前2s 内的位移为20mC .第2s 末质点甲、乙速度相同D .第2s 末质点甲、乙相遇6.在正常情况下,火车以54km/h 的速度匀速开过一个小站,现因需要,必须在这个小站停留。
火车将要到达该小站时,以20.5m /s 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停留2min 后,又以0.3m/s 2的加速度开出小站,一直到恢复原来的速度,则因列车停靠小站而延误的时间为( )A .40sB .120sC .160sD .200s 7.从某一高度相隔1s 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计空气阻力,则在空中任一时刻( )A .甲、乙两球速度之差越来越大,甲、乙两球距离也越来越大B .甲、乙两球速度之差越来越大,但甲、乙两球距离保持不变C .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但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D .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甲、乙两球距离也保持不变8.质量为m 的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初2s 内的位移是最后2s 内位移的3.5倍,且已知滑块在最初1s 内的位移为8m ,由此可求得( ) A .滑块的加速度为22m/sB .滑块的初速度为10m/sC .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5sD .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205m .9.甲、乙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运动过程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6s 内甲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 .0~6s 内乙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C.t=5s时两物体一定相遇D.0~6s内存在某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10.如图所示,A、B两物体从地面上某点正上方不同高度处,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考虑物体落地后的反弹),已知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用同一刻度尺去测量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时( )A .测量较长的物体产生的绝对误差较大B .测量较短的物体产生的绝对误差较大C .测量较长的物体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大D .测量较短的物体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大D [因为测量时的读数不准确而造成的读数误差为绝对误差,此种误差可能是由刻度尺或读数时造成的,与物体的长短无关,故A 、B 错误;相对误差是用绝对误差与测量长度相比较得出的,故测量的物体越长,则产生的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的物体越短,则相对误差越大,故C 错误,D 正确.]2.如图为甲同学制作的反应时间测量尺,用来测量其他同学的反应时间,乙同学先把手放在直尺0 cm 的位置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直尺,看到甲同学放开直尺时,乙同学立即捏住下落的直尺,已知乙同学捏住10 cm 的位置,反应时间为0.14 s ,若丙同学进行同样的实验,捏住了20 cm 的位置,则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 )A .0.28 sB .0.24 sC .0.20 sD .0.16 sC [设直尺下落的加速度为a ,由h =12at 2得,a =2h t 2=2×0.10.142 m/s 2≈10.2 m/s 2,丙同学的反应时间t 1=2h 1a =2×0.210.2s ≈0.20 s ,C 正确.] 3.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关于该物体在4 s 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B .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 m ,而位移为零C .4 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D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B [图像的斜率不变,因此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t =2 s 时,物体速度减为零,然后物体做反向加速运动,t =4 s 时回到出发点,由图像可知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 =2×12×2×2 m =4 m ,位移为零.故选项A 、C 、D 错误,B 正确.]4.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A .3 sB .4 sC .5 sD .6 sA [汽车行驶s =v 202a =2022×5m =40 m 停止运动,40 m >37.5 m ,根据s =v 2-v 20-2a,t =v 0-v a 得t =3 s ,只有选项A 正确.] 5.一根轻绳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某同学用手拿绳上端的小球站在三层楼的阳台上,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两球落地时间间隔为t ,若站在四层楼阳台上重复上述实验,两球落地时间间隔为t ′,不计空气阻力,则t ′与t 的关系是( )A .t ′与t 仍然相等B .t ′与t 相比变大C .t ′与t 相比变小D .知道楼高才能比较C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正确分析出两球落地时间间隔的决定因素.若轻绳长度为L ,则第一个小球着地后,另一个小球继续运动位移L 的时间,即为两球落地的时间差,由于第一个球着地的速度为另一个小球在位移L 内的初速度,高度越高,落地速度越大,据L =v 0t +12gt 2,初速度越大,时间越短,选项C 正确,A 、B 、D 错误.]6.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离s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做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该火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要使两火车不相撞,加速度a应满足的关系为()A.a≥v21-v222s B.a≥v212sC.a≥v222s D.a≥(v1-v2)22sD[两火车速度相等时所经历的时间为t=v1-v2a,此时后面火车的位移为s1=v21-v222a,前面火车的位移为s2=v2t,若此时两火车恰不相撞,则有s1=s2+s,解得:a=(v1-v2)22s,所以要使两火车不相撞,应有a≥(v1-v2)22s,故选D.]7.如图所示是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t1B.两车都运动起来后甲的速度大C.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D.当t=t3时,两物体相距s1AD[由题图可知甲从计时起运动,而乙从t1时刻开始运动,A正确.都运动后,甲的图像的斜率小,所以甲的速度小,B错误.当t=t2时,甲、乙两物体的位置相同,在同一直线上运动,说明两物体相遇,C错误;当t=t3时,甲在原点处,乙在s1处,两物体相距s1,D正确,故选A、D.]8.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空中的M、N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间的距离为v22-v21 2gB.经过MN的平均速度为v1+v22C .经过MN 所需的时间为v 2-v 1gD .经过MN 中点时的速度为v 21+v 222ABC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v 22-v 21=2gh ,得h =v 22-v 212g ,A 对;v =v t 2=v 1+v 22,B 对;v 2=v 1+gt ,t =v 2-v 1g ,C 对;v s 2=v 21+v 222,D 错.] 9.如图所示,以8 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 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 .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 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B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C .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D .如果距停车线5 m 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AC [如果汽车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t 1=2 s 内的位移s 0=v 0t 1+12a 1t 21=20 m >18 m ,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1=v 0+a 1t 1=12 m/s <12.5 m/s ,汽车没有超速,选项A 正确,B 错误;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绿灯熄灭前汽车通过的距离一定小于18 m ,不能通过停车线,选项C 正确;汽车以最大加速度减速时,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t 2=v 0a 2=1.6 s ,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s 2=v 0t 2-12a 2t 22=6.4 m ,故选项D 错误.]10.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 、B 、C 、D ,物体A 、B 运动的s -t 图像如图甲所示;物体C 、D 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甲乙A.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B的大B.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 mC.t=3 s时,物体C追上物体DD.t=3 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ABD[由甲图像可知,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斜率大于B 的斜率,即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 m,故A、B对;由乙图像可知,C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3 s时两图线相交,即C、D两物体速度相等,该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而不是两物体相遇,故C错,D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11.(8分)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B.停表C.米尺(2)若实验中所得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误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1)时间由打点计时器确定,用米尺测定位移.(2)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都会阻碍物体运动,从而使测得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变小.[答案](1)C(2)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或空气阻力)12.(8分)在做“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甲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 、B 、C 、D 、E 、F 、G 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 、50 Hz 交流电源.甲乙(1)设电火花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 ,则T =________,计算F 点的瞬时速度v F 的表达式为v F =________.(2)他经过测量并计算得到电火花计时器在打B 、C 、D 、E 、F 各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以A 点对应的时刻为t =0,试在如图乙所示坐标系中合理地选择标度,作出v -t 图像,并利用该图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详细分析] (1)电火花计时器接50 Hz 交流电源,所以T =0.02 s .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5T =0.1 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瞬时速度,得v F =d 6-d 42t=d 6-d 410T. (2)作出v -t 图像如图所示,注意尽量使描出的点落到直线上,不能落到直线上的点尽量让其分布在直线两侧.由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得a =v t -v 0t=0.301-0.100.5m/s 2≈0.40 m/s 2.[答案] (1)0.02 s (2)d 6-d 410T(3)图见解+析 0.40 13.(10分)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求:(1)摩托车在0~20 s 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2)摩托车在0~7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v .[详细分析] (1)加速度a =v t -v 0t由v -t 图像并代入数据得a =1.5 m/s 2.(2)设20 s 时速度为v m,0~20 s 的位移s 1=0+v m 2t 120~45 s 的位移s 2=v m t 245~75 s 的位移s 3=v m +02t 30~75 s 这段时间的总位移s =s 1+s 2+s 30~7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s t 1+t 2+t 3代入数据得v =20 m/s.[答案] (1)1.5 m/s 2 (2)20 m/s14.(10分)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224 m 时,跳伞运动员离开飞机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跳伞运动员以12.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时的速度不得超过5 m/s ,g 取10 m/s 2.则:(1)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时,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2)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多少?[详细分析] 运动员离地面的最小高度应是自由落体后紧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刚好减为5 m/s 时对应的高度,这时对应的时间是最短落地时间.(1)设离地面的最小距离为h ,自由落体运动结束时即刚打开伞时的速度为v 1,落地速度为v 2=5 m/s ,则v 21-02=2g ×(224-h ),v 22-v 21=2ah代入数据得v 21=2g (224-h )=2×10×(224-h )52-v 21=2×(-12.5)h解得h =99 m ,v 1=50 m/s.(2)设自由落体时间为t 1,由v 1=gt 1,得t 1=v 1g =5010s =5 s 设匀减速运动时间为t 2,由v 2=v 1+at 2,得5=50+(-12.5)t 2,t 2=3.6 s总时间为t =t 1+t 2=8.6 s.[答案] (1)99 m (2)8.6 s15.(1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建成的让人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跳楼机,其中列出了一些数据供参考:A.总高度60 m ;B.限载12人;C.最大速度为每小时45英里(1英里=1 609 m ,此速度相当于20 m/s);D.跳楼机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落地时的速度为0.(取g =10 m/s 2)请根据以上信息估算:(1)跳楼机下落的总时间至少为多少?(2)减速过程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详细分析] (1)跳楼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至最大速度后再立即做匀减速运动,此种情况对应的时间最短,如图所示,全程的平均速度v =12v max =10 m/s 最短时间t min =H v =6010s =6 s.(2)跳楼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t 1=v max g =2010s =2 s 故减速过程的最短时间t 2=t min -t 1=4 s ,则最大加速度a max =⎪⎪⎪⎪⎪⎪-v max t 2=5 m/s 2. [答案] (1)6 s (2)5 m/s 216.(12分)已知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v 1=10 m/s ,B 车在后,速度v 2=30 m/s ,B 车在距A 车x 0=75 m 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这时B 车立即刹车,但B 车要经过x =180 m 才能停下来.(1)B 车刹车时A 仍按原速率行驶,两车是否会相撞?(2)若相撞,求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多少时间?若不相撞,求两车的最小距离.[详细分析] (1)设B 车加速度大小为a B ,刹车至停下来的过程中,由v 22=2a B x 解得a B =2.5 m/s 2B 车在开始刹车后t 时刻的速度为v B =v 2-a B tB 车的位移x B =v 2t -12a B t 2 A 车的位移x A =v 1t设t时刻两车速度相等,v B=v1解得t=8 s将t=8 s代入得x B=160 m,x A=80 m因x B>x A+x0=155 m故两车会相撞.(2)设B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所用时间为t,则满足x B=x A+x0代入数据解得t1=6 s,t2=10 s(不符合题意)故B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时6 s.[答案](1)两车相撞(2)6 s。
第2章水平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9~12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而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早上7:00,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
第4天上午,中国选手孙杨以1分44秒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冠军(国际标准游泳池长50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分44秒”指的是时间B.孙杨200米自由泳的平均速度为1。
92m/sC.在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可以把孙杨看成质点D.在游泳过程中,以游泳池里的水为参考系,孙杨是静止的答案A解析时间对应一过程,孙杨游泳200米,是一过程,故“1分44秒”指时间,A正确;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错误!=错误!=错误!=0,B错误;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时,物体才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孙杨的形状不能忽略,所以孙杨不能看做质点,C错误;孙杨在游泳过程中,以水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D错误。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A.60km/h B.29km/h C.19 km/h D.9 km/h 答案A解析20 min=13h,故平均速率v=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km/h=60km/h。
A正确,B、C、D错误。
3.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同学们更是期待很大.如图所示为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示意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 m、800m赛跑的起跑点,B点是100 m赛跑的起跑点。
单元素养评价(二)(第2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60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A.等效替代法B.实验归纳法C.理想实验法D.控制变量法【解析】选C。
由于时间测量上的困难,伽利略无法直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而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外推,最终得到倾角为90°时小球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所以,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对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伽利略所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选项C正确。
【补偿训练】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微元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
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时把斜面的倾角外推到90°,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采用的是建立模型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解析】选C。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时把斜面的倾角外推到90°,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采用的不是模型法,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叫理想实验法,C错误。
2.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 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 A.50 m B.56.25 mC.75 mD.150 m【解析】选B。
先判断汽车刹车后经过多长时间停止,由v=v0+at知:t=7.5 s。
鲁科版(2019)必修1《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卷(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1.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减速开始到停止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A. 10m/sB. 8m/sC. 4m/sD. 5m/s2.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B、C三点,AB=BC,物体在AB段的加速度为a1,在BC段的加速度为a2,且物体在点的速度,则有()A. B. C. D. 不能确定3.小球沿光滑斜面从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运动,在第一秒内位移为2m,经过3秒刚好滑到斜面底端,则()A. 第一秒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m/sB. 加速度大小为lm/s2C. 第二秒内运动的位移大小为6mD. 最后一秒内滑过的距离等于前两秒滑对的距离总和4.在以下描述直线运动的图象中,各图纵坐标s、x、v、a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横坐标t表示物体运动时间,其中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是()A. B.C. D.5.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打点计时器应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0HzB. 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上面C. 要先通电,后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D. 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理顺6.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物体的初速度为3m/sB. 物体的加速度为1m/s2C. 2s末物体位于出发点D. 该物体0−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3m/s7.质点沿Ox轴运动,t=0时刻起,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图线0~1s内为直线,1~5s内为曲线,二者相切于P点,则()A. 0~3s内,质点的路程为2mB. 0~3s内,质点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C. 1~5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27m/sD. 1~5s内,质点的平均速率为1.27m/s8.我国高铁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第2章测评(时间:45分钟总分为: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8小题,每一小题3分,共24分。
每个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利用斜面实验主要是考虑到()A.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B.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C.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D.斜面实验可以通过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但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还无法直接测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不能直接得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结论: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零,而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增大的,那么它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这样,只要测出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这个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
但是物体下落很快,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这样的计时工具还不能测量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较短的时间。
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来“冲淡〞重力。
他让小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时间越长越容易测量,选项B正确。
2.如下列图为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t2=2t1,t3=3t1。
假设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s-t图像表示出来,如下四幅图像正确的答案是()v-t图像可知,在0~t1时间内物体以速度v1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此其运动位移满足s1=v1t,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在t1~t2时间内,物体静止,位移不随时间变化,静止在正方向离原点s1处;在t2~t3时间内,速度大小等于v1,但方向与v1反向,物体返回出发点。
因此,选项C正确。
3.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s=t+0.5t2(m),从t=0时开始,运动了t1时间时,它的速度大小为5 m/s,如此t1为()A.1 sB.2 sC.4 sD.8 ss=t+0.5t2(m)得物体的初速度v0=1m/s,加速度a=1m/s2,如此由v1=v0+at1解得t1=4s,应当选项C正确。
2023-2024学年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滑块以某一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冲上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零.已知滑块通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v,则滑块的初速度为()A. dfracsqrt2+ 12vB. (sqrt2+ 1)vC. sqrt2vD. dfrac12v【答案】C【解析】设滑块的初速度为v_0,在斜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斜面的长度为s则滑块到达斜面顶端的过程中,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有0-v_0^2 = 2as滑块到达斜面中点的过程中,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有v^2 - v_0^2 = 2a\ast \dfracs2解得:v_0 = \sqrt2v,C正确,ABD错误;2.下列情境中的速度,表示平均速度的是()A. 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以10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 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C. 由于堵车,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车速仅为10 \km/hD. 国产大飞机\ C919以260 \km/h 的速度从跑道上起飞【答案】C【解析】解: A.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以10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此速度为瞬时速度,故 A错误;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 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此速度为瞬时速度,故 B错误;C.由于堵车,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车速仅为10 km/h ,此速度为平均速度,故 C正确;D. C919以260 km/h 的速度从跑道上起飞,此速度为瞬时速度,故 D错误.故选: C.3.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_1时速度的变化量为\Delta v,紧接着位移增加量为x_2时,速度的变化量仍为\Delta v,则质点的加速度为()A. (Delta v)^2(dfrac1x_1-dfrac1x_2)B. (Deltav)^2(dfrac1x_1+dfrac1x_2)C. dfrac(Delta v)^2x_2-x_1D. dfrac(Delta v)^2x_2+x_1【答案】C【解析】解:发生\Delta v所用的时间为:t= \dfrac\Delta va根据\Delta x= at^2 得:x _2-x _1= a\cdot (\dfrac\Delta va)^2解得:a= \dfrac(\Delta v)^2 x _2-x _1,故 C正确, A B D错误.故选: C.4.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B.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C. 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D. 先释放纸带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答案】A【解析】解: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如果先放开纸带开始运动,再接通打点计时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更多的点,BCD错误,A正确.故选:A.5.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打点计时器应用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0 \HzB. 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下面C. 要先释放纸带,后通电D. 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理顺【答案】C【解析】A 、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0 Hz ,故A正确;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下面,故B正确;C 、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故C错误;D、若纸带不理顺,会造成较大摩擦,甚至会把纸带拉断,故D正确。
第二章单元自我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3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4、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情形中的物体或人,不能视为质点的是()A. 研究铅球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B. 观察跳水运动员完成的跳水动作C. 研究某同学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D. 研究宇宙飞船飞往火星的最佳运行轨道2. 关于加速度的理解,有同学提出了下列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A. 速度为0 时,加速度必为0B.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C. 若加速度大小不断减小,则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减小D. 若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则速度可能减小3.屋檐的同一位置先后滴落两雨滴,忽略空气阻力,在两雨滴落地前,它们之间的距离()A. 保持不变B. 不断减小C. 不断增大D. 与两雨滴的质量有关4.人们发现了伽利略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其中三列数据见右图。
图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数据。
根据图中的数据,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B. 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5. 某升降机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升降机()A. 第1 s 内和第3 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 第3 s 内和第4 s 内的加速度相同C. 第1 s 内和第4 s 内的位移大小不同D. 前2 s 内和前4 s 内的位移大小相等二、非选择题6. 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物理鲁科必修1第2章运动的描述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物体或人视为质点的是A.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车不慎追尾,研究两列车的碰撞损伤B.研究“嫦娥”二号飞向150万千米的深空C.研究大邱世锦赛110米栏决赛中罗伯斯与刘翔的肢体“相亲”的犯规情况D.研究“神八”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对接情况2.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上标出的是下列哪些时间或时刻A.第4 s初B.第6 s末C.第3 s D.前3 s3.2009年8月17日,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博尔特以9秒58获得百米冠军,并再次改写世界记录。
4天后,又以19秒19的成绩获得200米比赛冠军。
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 m决赛中的位移小于100 m决赛中位移的两倍B.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2 m/sC.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4 m/sD.100 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88 m/s4.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电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为大家带来了快捷和便利。
而观光电梯是适应人们的进一步需求而产生的,乘坐人员可以观看电梯外面的景色,享受现代设备带来的视觉感受。
正在乘坐电梯下楼的一位同学看到身旁的大楼拔地而起,大声惊叫:“楼不是静止的吗?怎么动起来了?”对于大楼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楼只能是静止的,不可能运动B.楼实际在运动,不可能真的静止C.看到楼在运动是以乘坐的电梯为参考系D.看到楼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5.为了提高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分析了运动员跑百米全程的录像带,测得运动员在前7 s跑了61 m,7 s末到7.1 s末跑了0.92 m,跑到终点共用10.8 s,则运动员A.在前7 s的平均速度是8.71 m/sB.在前7 s的平均速度是9.2 m/sC.在第7 s内的平均速度是9.2 m/sD.到达终点的冲刺速度是9.26 m/s6.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始终没有相遇),当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时,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a甲=4 m/s2,a乙=-4 m/s2。
第2章 水平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9~12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而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早上7:00,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
第4天上午,中国选手孙杨以1分44秒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冠军(国际标准游泳池长50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分44秒”指的是时间
B .孙杨200米自由泳的平均速度为1.92 m/s
C .在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可以把孙杨看成质点
D .在游泳过程中,以游泳池里的水为参考系,孙杨是静止的
答案 A
解析 时间对应一过程,孙杨游泳200米,是一过程,故“1分44秒”指时间,A 正确;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v =s t =0t
=0,B 错误;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时,物体才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孙杨的技术动作时,孙杨的形状不能忽略,所以孙杨不能看做质点,C 错误;孙杨在游泳过程中,以水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D 错误。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
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
A .60 km/h
B .29 km/h
C .19 km/h
D .9 km/h
答案 A
解析 20 min =13 h ,故平均速率v =l t =2013
km/h =60 km/h 。
A 正确,B 、C 、D 错误。
3.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同学们更是期待很大。
如图所示为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示意图,其中A 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 m 、800 m 赛跑的起跑点,B 点是100 m 赛跑的起跑点。
在一次校运动会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参加了100 m 、400 m 和800 m 赛跑,则从开始比赛到比赛结束(
)
A .甲的位移最大
B .乙的位移最大
C .丙的位移最大
D .乙、丙的路程相等
答案 A
解析 甲参加100 m 赛跑,甲的位移是100 m ,路程也是100 m ;乙参加400 m 赛跑,乙的位移是0,路程是400 m ;丙参加800 m 赛跑,丙的位移是0,路程是800 m 。
故A 正确,B 、
C 、
D 错误。
4. 三个质点A 、B 、C 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N 点出发,同时到达M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质点从N 点到M 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B .质点B 从N 点到M 点的平均速度方向与该过程中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不相同
C .到达M 点时的瞬时速度一定是A 的大
D .三个质点到达M 点时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相同
答案 A
解析 三个质点从N 到M 的过程中,位移相同,时间相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平均速度相同,故A 正确;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故B 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度方向与该过程中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相同,故B 错误;三个质点瞬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未知,故无法比较到达M 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故C 、D 错误。
5.一辆摩托车以速度v 行驶了全程的一半,然后以速度v 2
行驶了后一半,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v 2 B.2v 3 C.3v 2 D.v 3
答案 B
解析 设全程位移为s ,前一半位移的时间t 1=s 2v ,后一半位移的时间t 2=s 2v 2=s v
;全程的
平均速度v =s t =s t 1+t 2,代入时间得v =2v 3。
B 正确,A 、C 、D 错误。
6.2018年3月9日国际泳联跳水系列赛首战在水立方打响,男/女双人10米台率先开战。
陈艾森/杨昊以全程稳定发挥,力克英国跳水名将戴利/丹尼尔夺得男子双人10米台项目金牌,他们在进行10米跳台比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速度不变
B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
C .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大,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小
D .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
答案 D
解析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加,A 错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水面应加速上升,B 错误;运动员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小,故位移小,C 错误;若是相同的位移,前一半位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