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岩溶作用概念表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的地貌。
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
Mud Cave Location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与岩石中CaO/MgO比值密切相关。
可溶岩石的相对溶解度随CaO/MgO比值增大而变大。
硫酸盐溶液也有溶蚀性!粗放式稀土开采导致严重生态灾害隔水层;2.平水位;3.洪水位;4.最高岩溶水位;5.最低岩溶水位;6.上层滞水;7.水流方向;8.悬挂泉Ⅰ.包气带;Ⅱ.季节变动带;Ⅲ.饱水带Ⅳ.深部循环带第二节岩溶地貌1.地表岩溶地貌(1)石牙与溶沟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石芽: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
溶沟和石牙高差一般不超过3m石牙发展而来。
峰林or 峰丛(3)峰林与峰丛峰林: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峰丛: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石灰岩山峰群。
溶蚀洼地:是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溶蚀洼地和溶蚀漏斗常以底部长度100米为两者之间分界线。
(4)孤峰与岩溶平原孤峰: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岩溶平原(坡立谷):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
长宽达数公里以上。
河北兴隆陶家台喀斯特干谷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溶洞形态类型:(a)管道状; (b)阶梯状; (c)袋状; (d)多层洞穴; (e)水平盲洞;(f)地下长廊; (g)地下厅; (h)通天洞; (i)通山洞湖北省通山县隐水洞2. 地下岩溶堆积物2003年5月,在距离万象洞口1000米处采集的石笋样品。
其生长期从公元190至2003年。
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1.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风化壳: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3.倒石堆:由于崩落形成的坡麓的岩堆。
4.溯源侵蚀:5.坡积裙: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
6.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7.侵蚀基准面:8.离堆山:深切河曲的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间的山丘。
9.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地壳运动、气候变化)而抬升到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谷的地貌。
10.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对可溶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塌陷、堆积形成的地貌。
11.羊背石:12.冻土:处于零温或负温,含有冰的的各种土体或岩体。
13.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些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14.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15.热融地貌:由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产生的地貌。
16.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
17.黄土: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18.潟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形成的湖泊。
二、填空题1.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而寒区则以冰川作用独占优势。
2.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3.温湿气候地貌带以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发育。
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4.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风化作用强烈。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重点复习大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主编曹伯勋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答: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科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
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主要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都是从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起来的。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第四纪:指约2.6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2、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为地形3、夷平面: 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第四纪的特点?答:(1)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多次发生(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资源(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与强度与日俱增2、第四纪分期?答:按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的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称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3、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4、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类?答:(1)沉积学标志: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2)地貌学标志:①直接标志:河流——阶地、洪流——洪积扇②间接标志: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①有机环境标志:海相化石、淡水化石、其他陆相生物化石②无机气候标志:a、黄土、岩盐、石膏——干旱b、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c、粘土矿物5、地貌形态特征?答: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一、岩溶及其发育条件(一)岩溶的概念喀斯特(Karst)国内又称岩溶,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特殊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称。
Karst 一名来源于南斯拉夫的一地名。
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以化学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二)岩溶发育条件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其成分和结构。
岩石的成分:可溶性岩石有三类: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③卤素岩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等。
分布最广的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水溶液中,将发生以下的溶蚀作用:CO2+H2 O →H2CO3水和CO2作用生成碳酸,碳酸与石灰岩发生反应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钙常呈Ca++和HCO3—离子形式溶解于水中而随水流失,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产生逆反应,重新沉淀形成碳酸钙。
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大。
二氧化碳多来自于大气和土壤表层,可以不断得到补充。
所以溶解流失的碳酸钙经常多于重新沉淀的碳酸钙。
使石灰岩中产生许多空洞,促进了水流的冲刷和岩溶的发展。
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方解石的溶解度高于白云石,一般说,石灰岩比白云岩易于溶解。
岩石的结构:可溶性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就愈大;隐晶质和细晶质的岩石溶解度较粗晶质高;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更大。
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实际分析中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使水与可溶性岩石间有广泛接触的可能性,使岩溶不限于岩石表面,还能向深部发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和孔隙度的高低,而且裂隙比孔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