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野外实验站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附件: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科学观测与研究、科技示范与推广、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加强我校野外站的建设与管理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野外站是指学校拥有产权或长期租用(租赁期20年以上),经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正式批准建立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
第二章任务第三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各类学生的课程实习、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第四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实验工作。
第五条积极承担相关专业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
第六条积极申报并承担中央和地方政府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和推广项目,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
第七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及技术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场所和机会。
第九条加强对野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第三章建设第十条野外站的建设须经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提出申请,按照申报内容的不同,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批,最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申报国家级野外站及建设工作,根据野外站的主要任务,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野外站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建设规划,同时建立对野外站的验收、评估机制,以确保野外站的良性运行和不断发展。
第十二条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经费采取多种渠道筹集的办法。
1、实验站面向校内外实行有偿服务。
2、实验站积极开展各类合法的经营活动。
3、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性投入。
第十三条野外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投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兰州大学采购和招标管理与监督办法》执行,完善立项、论证、审批、招标、实施、监督、验收和审计等程序。
兰州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第一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资源效益;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
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条全校教学管理各部门应重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把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校鼓励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开放;各学院(实验室)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或创造必要的条件,统筹规划实验室开放工作。
第三条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要贯彻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原则。
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生教学计划外的实验项目,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形式第四条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参与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课题型和文理渗透型等,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1.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开放研究实验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以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实物或论文或总结报告等)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作为成绩和学分的评定依据;2.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学生自拟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专业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
以学生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实物或论文或总结报告等)和指导教师评价作为成绩和学分的评定依据;3.自选课题型开放实验: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自选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以实验成果(实物、论文或实验报告等)和指导教师评价作为成绩和学分的评定依据;4.文理渗透型开放实验:鼓励文科学生在校内各实验室利用实验条件进行能力培养,以实验成果(实物、论文或实验报告等)和指导教师评价作为成绩和学分的评定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计科技[1990]1259号)(1990年9月19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一、总则根据我国科技发展方针,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科学技术的储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本着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国家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和装备一批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创造较好的科研环境的实验条件,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
二、立项条件(一)项目范围。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主要安排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卫生部系统,侧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鼓励上述部门联合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实验室,并且鼓励产业部门和企业同高等院校、中科院研究所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实验室,以推动新思想、新原理不断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造就和培养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项目条件。
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申请国家资助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应属国家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或具有开创性的学科特色。
根据科技战略发展的需要,国家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将发布项目建设的指南。
所申请的实验室一般还应具有以下几个条件:(1)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特色,坚持在科学前沿上进行探索和积累;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要符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在高层次上面向经济建设,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若干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上提出比较明确的近、中、远期的研究目标,并且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2)实验室要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以及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技术队伍,要有培养高级人才的能力,要有明确的学术思想及正派的学风;(3)实验室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在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承担任务方面要有一定的竞争能力;(4)依托单位经由主管部门核拨的科研事业费,能够保证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基本需要,并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学术活动条件。
10 江文正等: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建设与思考醉、固定、保存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要求学生关注教师如何开展实习基地背景资料的收集、实习的前期准备以及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使学生知晓如何组织和开展野外实习,这对师范院校学生今后开展教学实习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互助合作研究实践,在小课题研究中训练沟通能力,在合作中学会承担责任。
显然,我们的野外实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5-6]。
2 实习内容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1 动物学野外实习动物学野外实习为期一周,实习内容主要分为水生生物采集与鉴定、昆虫采样与标本制作、鸟类野外生态学观察、夜间动物观察、自主课题研究和答辩等几大板块。
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学生可以在溪流中捕捉形形色色的水生动物,小到单细胞的藻类和轮虫,大到脊椎动物的鱼类和两栖类。
那些曾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生动地演绎在眼前,使学生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
昆虫的采集和标本制作也是动物学野外实习内容之一,学生在老教师引导下,走进山野,认识栖息其中的各种昆虫,学会正确的昆虫捕捉方法,晚上回到驻地后进行昆虫标本的制作。
教师的讲解与实地的观察结合,唤起了学生们心中对昆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观察鸟类,天不亮学生们就进入山中,学习教师传授的辨鸟技术,加上望远镜的助力,学生们可以成功观察到各种生境下的鸟类。
学生们对每天的夜间动物观察也充满了兴趣,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若隐若现的东方角鸮(Otus sunia)鸣声,还有宽翅纺织娘(Mecopoda niponensis)、大寰螽(Atlanticus magnificus)、条螽(Ducetia japonica)等各种鸣虫发出的不同叫声。
自主课题和小组汇报是对动物学野外实习成果的考核和检验,各小组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和相互协作,完成课题研究和汇报。
1引言科研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1]。
科研平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平台网络,主要由研究基地、科研设备、基础数据、科技人才、资金投入、科技转化中心等构成。
科研平台按照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分为广义科研平台和狭义科研平台,广义的科研平台是指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网络,狭义的科研平台是指科研人员在具体研究领域进行科研活动的平台[2],按照构成要素可分为硬件科研平台和软件科研平台[3]。
科研平台具有多学科融合性、开放性和共享性[4],通过开放共享,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各科技领域相互协同、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有利于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等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提高整体创新能力[5]。
科研平台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载体单位,设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开展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各类型、各层次科研机构[6]。
按照类型可划分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批准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按照层次划可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
这些科研平台是提高科学研究和原始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有助于推进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共性技术攻关,进一步激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科研平台的发展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多的科研成果反过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科研人才资源又进一步扩充了科研平台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科研平台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地理实验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地理实验室管理,维护地理实验室的正常秩序,保障实验室设备和人员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地理实验室是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所有使用实验室的人员都必须遵守本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三条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的安全、秩序、管理负有全面责任,其职责包括:负责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编制实验计划、督促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等。
第四条实验室直接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熟悉实验室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第五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不得违法违规,对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负有保管责任。
第六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为实验室的发展和进步出谋划策,提供支持。
第七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第二章实验室开放时间第八条实验室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00至12:00,下午1:30至5:30,周六周日休息。
第九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应当履行管理职责,维护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的正常秩序。
第十条实验室开放时间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任何人违反此规定,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三章实验室设备管理第十一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认真保管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转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的使用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使用人员应当遵守管理人员的安排,不得私自使用。
第十三条使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不得擅自操作设备导致损坏。
第十四条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的借用需提前向实验室管理人员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借出,借用人员应当按时归还。
第四章实验室安全管理第十五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十六条使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材料的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处理。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8.01.18•【字号】甘科基规〔2018〕1号•【施行日期】2018.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正文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甘科基规〔2018〕1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加强依法行政,我厅对2005年制订的《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经2017年12月28日甘肃省科技厅第四次厅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科技厅2018年1月18日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支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应当协调统一,加强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有利于市场规范,促进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应用。
第四条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全省的实验动物工作。
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的领导下,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甘肃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工作,做好实验动物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甘肃省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分为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开展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
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和使用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许可证不得转让和买卖。
《兰州理工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科研机构是学校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实现科学研究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学校机构设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科研机构管理,促进科研力量的整合,更好地推进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机构为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和校级科研机构。
1。
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指依托兰州理工大学建立的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广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2.校级科研机构指受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委托/支持,依托我校建立的各类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开发中心(简称产学研合作科研机构)以及经兰州理工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各类研究所、检测服务中心等。
3.本办法科研机构不含学院认定的科研机构,学院认定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自行制定.第三条我校的科研机构分为相对独立科研机构和非相对独立科研机构。
相对独立科研机构是指在依托学院统筹下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权,学校给予固定编制并设立特聘岗位,科研任务单列的科研机构。
非相对独立科研机构指不含独立建制,学校不设固定编制的研究机构。
第四条学校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共建(合办、协办)各级各类研究机构,鼓励校内科研机构以适当方式与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科研合作,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促进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条科研机构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目标任务是:建成多学科结合,科研与育人并举,与产业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面向行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扩散和辐射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培养与培训新型技术人才,在行业中影响力较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目标任务是:建成面向社会开放、流动和联合,省内一流水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基地。
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目标任务是: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中心和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智囊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第二章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第六条科研机构的设立应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有利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与申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强校内及国内、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39卷第6期2020年12月电㊀子㊀显㊀微㊀学㊀报JournalofChineseElectronMicroscopySocietyVol 39ꎬNo 62020 ̄12文章编号:1000 ̄6281(2020)06 ̄0722 ̄09㊀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张㊀宏1ꎬ2ꎬ周保范1ꎬ2ꎬ蒙㊀萱1ꎬ李㊀华1ꎬ2ꎬ雷东升1ꎬ2ꎬ孟㊀莉1ꎬ邓㊀霞1ꎬ3ꎬ张军伟1ꎬ2ꎬ高亚虎3ꎬ彭㊀亮3ꎬ朱㊀柳1ꎬ关超帅2ꎬ胡㊀阳2ꎬ彭㊀勇1ꎬ2∗(兰州大学1.电镜中心ꎻ2.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ꎻ3.生命科学学院ꎬ甘肃兰州730000)摘㊀要㊀㊀电镜中心是为多种用户提供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测试服务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ꎮ作为投资巨大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ꎬ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成为国际一流科研平台高地㊁人才高地和成果高地是中心管理目标ꎮ电镜中心的管理和制度执行是在立足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下不断探索㊁深入研究㊁共同实践㊁总结提高的过程ꎮ以人为本㊁正其制度是平台发展进步和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ꎮ本文以兰州大学近10年电镜管理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实践探索为案例ꎬ探讨如何实现昂贵电镜资源的全面开放㊁充分共享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ꎻ充分发挥电镜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ꎬ发挥员工和用户潜力和创造力ꎬ引导电子显微学原始创新ꎬ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ꎬ以提升创新实力来全面提升电镜中心的国际核心竞争力ꎮ关键词㊀㊀电镜中心ꎻ共享平台ꎻ管理制度ꎻ兰州大学ꎻ效益最大化中图分类号:G482ꎻTH742ꎻTN16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doi:10 3969/j.issn.1000 ̄6281 2020 06 015收稿日期:2020-05-29ꎻ修订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s.51571104ꎬ51801088)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No.lzujbky ̄2019 ̄88)ꎻ兰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专项经费支持.作者简介:张宏(1989-)ꎬ女(汉族)ꎬ甘肃兰州人ꎬ博士ꎬ中级实验师.E ̄mail:hongzhang@lzu.edu.cn∗通讯作者:彭勇(1976 ̄)ꎬ男(汉族)ꎬ湖南人ꎬ博士ꎬ教授.E ̄mail:pengy@lzu.edu.cn㊀㊀随着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在装置购买力㊁技术和理论领域的快速发展ꎬ尤其是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ꎬ下文简称 电镜 )和冷冻电镜的突起ꎬ传统单一功能的电镜室已无法满足当今科研和社会需求ꎬ逐渐向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电镜中心发展ꎮ电镜中心是为多种用户提供多种分析测试功能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ꎮ电镜作为大型仪器的一种ꎬ其特点是相对垄断㊁建设成本高㊁运行环境要求高㊁维修成本高㊁服务特长突出㊁学科结合密切㊁新功能新技术更新换代快和要求操作人员专业化技术水平高ꎮ以院系或者课题组为单位难以筹集数百万至亿元购买电镜ꎮ即使购买ꎬ后续管理中也会由于维护问题导致开放共享氛围不够ꎬ无法实现电镜这种大型设备的效益最大化ꎮ目前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能够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规划建设ꎬ形成一定规模㊁独立管理㊁能满足多学科发展共性需求的电镜实体平台还不多[1]ꎮ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 2014 70号)[2]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 2015 4号)[3]要求ꎬ兰州大学在国内较早地开始以电镜中心的方式将学校各类电镜资源集中集约管理ꎬ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ꎬ营造开放和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ꎮ同时集中电镜优势科研资源办大事ꎬ促进交叉学科和学科群发展ꎬ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ꎬ并推进平台对社会开放服务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材料和生物医学交叉综合型研究平台ꎬ具有从硬物质到软物质覆盖几乎全部电镜功能的国际一流的前沿研究基地ꎬ为材料㊁生物㊁医学㊁药学㊁化学化工㊁物理㊁核学㊁地质㊁电子㊁环境和考古等多学科的基础研究㊁应用基础研究㊁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融合提供服务ꎮ基于 高性能㊁高精度㊁高灵敏㊁高稳定和高可靠 的服务目标ꎬ电镜中心的使命有三点:(1)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世界一流的电镜仪器设备和价廉质优的开放共享服务ꎬ用一流的科研设备资源培养和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ꎬ充分发挥大型科研公共平台对学校 双一流 建设的支撑作用ꎻ(2)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ꎬ加强凝练和解决科学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问题的能力ꎬ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ꎬ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ꎬ同时发挥西部区域特色与优势ꎬ服务地方经济ꎬ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ꎻ(3)坚持创新作为引领平台发展进步的第一生产力ꎬ强化电子显微学在硬件和理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ꎬ鼓励实验队伍在电镜分辨率进一步提高㊁新功能和新软件开发㊁新领域应用㊁图像㊁信号处理㊁计算方法㊁远程控制㊁机器学习㊁人工智能等方向的超前布局和重大技术创新的产生与突破ꎬ提升中国电子显微学在装置㊁技术和理论领域 从0到1 的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能力ꎮ为推动电镜中心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使其成为科研平台高地㊁人才高地和成果高地ꎬ成为实体化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机构ꎬ电镜中心的管理包括规划㊁论证㊁基础设施建设㊁领军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㊁核心团队组建㊁制度制定㊁人文环境营造等必须以人为本㊁正其制度ꎮ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平台发展进步和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ꎮ电镜中心的管理和制度建立是在立足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下不断探索㊁深入研究㊁共同实践㊁总结提高的过程ꎮ本文以兰州大学近10年电镜管理经验㊁实践探索为案例ꎬ探讨如何实现昂贵电镜资源的全面开放㊁充分共享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ꎻ充分发挥电镜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ꎬ发挥员工潜力和创造力ꎬ引导电子显微学原始创新ꎬ实现平台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ꎮ1㊀机构和人员1 1㊀电镜中心简介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学校组建的跨学科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平台ꎬ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的尝试和探索ꎮ电镜中心是为多用户多学科服务的共享平台ꎬ如图1所示ꎮ中心目前拥有总价值约1 5亿元的各类电镜和样品制备设备ꎬ能在原子级分辨率上为物理学㊁材料学㊁生物学㊁化学化工㊁医学㊁环境学㊁地质学等自然学科提供形貌㊁微结构㊁化学元素㊁电子态和动态物理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ꎮ工欲善其事ꎬ必先利其器ꎬ以兰大为例ꎬ电镜平台拥有科研资源有:电镜设备:300kV冷冻电镜(FEITitanKriosꎬ配置K3IS)ꎬ300kV物镜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Spectra300ꎬ配置:K2ISꎬEMPADꎬLorentzꎬHolographyꎬSuperXꎬGIF1065等附件)ꎬ300kV聚光镜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TitanCubedThemisG2300ꎬ配置:LorentzꎬHolographyꎬSuperXꎬGIF965等附件)㊁300kV场发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FEITecnaiF30)ꎬ200kV场发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FEITalosF200S)ꎬ200kV生物冷冻透射电镜(FEITalosF200Cꎬ配置K3)ꎬ200kV生物冷冻透射电镜(FEITecnai20)ꎬ120kV生物透射电镜(FEITecnaiG2SpiritBio ̄Twin)ꎬ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电镜(TescanLYRA3XMU)ꎬ含低真空模式场发射扫描电镜(FEIApreoS)ꎬ共计10台ꎮ㊀㊀制样设备:Gatan691离子减薄仪ꎬGatan656凹坑仪ꎬGatan601超声波切割机ꎬTenuPol-5电解双喷仪ꎬGatan950等离子清洗仪ꎬLeicaRES102离子减薄仪ꎬLeicaUC7/FC7冷冻超薄切片机ꎬLecaiTXP精研一体机ꎬLeicaCPD300临界点干燥仪ꎬLeicaAMW微波组织处理机ꎬLeicaAC20染色机ꎬOmicronTipEtching针尖制备系统等ꎬ可以完成从无机到生物的各种材料精细制备ꎮ电镜原位实验设备:FEITomo三维重构样品杆ꎬFEINanoEx ̄i/v加热加压样品杆ꎬFEIPI95加力双倾样品杆ꎬProtochipsFusion热电双倾样品杆ꎬProtochipsAtmosphere气体杆ꎬProtochipsPoseidon液体杆ꎬGatan626冷冻杆ꎬGatan698冷冻传输样品杆ꎬGatan915双倾冷冻传输杆ꎬ可以将热㊁电㊁力㊁激光㊁磁㊁气氛和液体等单场或耦合场引入电镜ꎬ构建电镜下原位实验室ꎬ在纳米㊁原子甚至亚埃尺度实时原位研究材料或器件构效关系ꎮ自主研发原位实验设备:扫描电镜用纳米操纵器[4-5]ꎬ原位变温样品台[6-7]ꎬ磁输运测量样品台[8-9]ꎻ透射电镜用三维重构样品杆[10]ꎬ变温样品杆[10]ꎬ力电样品杆[11-12]和磁电样品杆[13]ꎮ数据处理软件:DigitalMicrographyꎬVeloxDPCꎬInspect3DXpressꎬAvizo三维重构材料ꎬAmira三维重构生命ꎬGatanEELSꎬGatanHoloWorksꎬDIFPack电子衍射分析软件ꎬCrystalMaker晶体结构分析软件ꎬQPtLite磁畴电场解析软件和高性能服务器等ꎮ1 2㊀电镜中心组织机构国内外电镜中心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ꎬ根据不同的战略㊁技术和竞争条件ꎬ设计或选择不同的组织机构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前身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型仪器平台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室ꎬ于2010年开始会员制度运行ꎮ2015年9月在 双一流建设 项目资金的重点支持下ꎬ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开始筹建ꎬ2016年9月对外正式服务运行ꎮ2016年11月学校正式发文成立兰州大学电镜327㊀㊀电子显微学报㊀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9卷中心ꎬ为非实体服务机构ꎬ挂靠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ꎬ设立执行主任ꎬ具体负责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ꎮ2019年10月电镜中心变更为实体化机构ꎬ不设行政级别ꎬ实行专家委员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ꎮ中心设主任岗位1个ꎬ设总工程师岗位1个ꎬ设行政秘书岗位1个ꎻ实验技术岗位若干ꎻ设兼聘或双聘科研岗位若干ꎮ中心作为校级大型仪器平台ꎬ由学校统筹发展规划建设ꎬ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监督和考评ꎮ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ꎬ负责综合各学科需求ꎬ合理规划中心发展方向ꎻ建立健全中心资源分配机制和中心产出成果上报机制ꎻ监督中心运行ꎬ对中心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ꎮ图1㊀电镜中心 多用户多学科共享平台ꎮFig.1㊀ElectronMicroscopyCentre ̄amulti ̄user/servicesharedequipmentcenterandinterdisciplinaryplatform.图2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组织机构演变图ꎮFig.2㊀OrganizationevolutionchartofEMCentreofLanzhouUniversity.㊀㊀由于能为多学科服务的特点及新功能新技术更新换代快ꎬ电镜平台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ꎮ根据不同时期平台的内部条件变化和校内外/国内外的竞争环境变化ꎬ平台的组织结构也需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和管理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组织机构演变如图2所示ꎮ随着电镜在生命㊁医药㊁427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能源㊁新材料㊁物理㊁半导体㊁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内原创性基础研究重要性体现[14-16]以及学校财政资源的倾斜ꎬ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的组织机构由早期的多线职能制结构(学校-设备处-物理学院-大型仪器平台-各电镜室)逐渐演变为直线制结构(学校-电镜中心)ꎮ多线职能制管理的优点是:服务技术种类多㊁管理工作精细㊁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的作用ꎻ缺点是:多头领导ꎬ中间层易发生利益冲突ꎬ责任划分不明确ꎻ而直线制管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㊁职责分明㊁命令统一ꎬ适用于规模小㊁服务技术统一的组织ꎻ缺点是:对负责人要求高ꎬ很多职能集中于最高主管[17]ꎮ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电镜平台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类:(1)校级或院级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实体平台集中集约管理ꎻ(2)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分散配置但统一管理的虚拟公共平台ꎻ(3)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仪器设备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和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收费平台[3]ꎮ1 3㊀电镜中心人员构成根据电镜中心组织结构和新时期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目标ꎬ目前中心人员构成包括:专家委员会成员㊁中心主任㊁行政秘书㊁总工程师㊁实验技术人员和电子显微学科研团队(见图3)ꎮ㊀㊀(1)中心专家委员会由7~9人组成ꎮ成员包括学校各平台相关领域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㊁资深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及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ꎮ专家委员会负责综合各学科需求ꎬ合理规划中心发展方向ꎻ建立健全中心资源分配机制和中心产出成果上报机制ꎻ监督中心运行ꎬ对中心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ꎮ(2)中心主任在专家委员会监督㊁指导下ꎬ执行中心建设规划ꎬ建设人才队伍ꎬ规范人事㊁财务管理ꎬ保证中心对相关学科的支撑作用ꎬ确保中心的稳定运行和发展ꎬ并负责定期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中心运行情况ꎮ(3)总工程师为中心技术负责人ꎬ总体负责设备维修㊁技术开发㊁测试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技术保障工作ꎮ(4)实验技术人员根据主任及总工程师的安排ꎬ熟练使用所管理仪器的能力㊁保证仪器稳定运行㊁定期维护设备㊁协助总工维修设备㊁培养会员制课题组测试员和协助完成委托测试及数据分析等工作ꎬ并按要求收集整理仪器相关档案(维护㊁维修㊁测试记录及测试成果等)ꎮ根据教学㊁科研服务的需要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ꎬ提升中心服务水平与核心创造力ꎮ(5)中心行政秘书不设行政级别ꎬ负责中心财务㊁固定资产和办公设备的管理ꎬ协助中心主任完成中心行政管理事务和服务工作ꎮ(6)中心兼聘学校内部相关学院教授/研究员ꎬ双聘国内外一流人才ꎬ建立电子显微科研团队ꎮ电子显微学本身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ꎬ有着自身的仪器开发和方法学研究ꎬ同时作为特殊的前沿科学研究工具ꎬ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学术前沿研究增长点ꎮ为孵育中心能在未来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中心ꎬ学校给予中心推荐引进具有电子显微学背景专业人才的权力ꎬ在中心进行电子显微学及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ꎬ编制定向下达到相关专业学院ꎬ不占该学院名额ꎬ同时接受电镜中心和所隶属学院的科研考核ꎬ引进人员的教学㊁公共服务和晋升等按照所隶属学院相关规定执行ꎮ根据在中心完成的科研任务和成果ꎬ中心给予双聘和兼聘人员一定奖励和开放课题优先资助ꎮ中心同时鼓励平台内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规定岗位工作的前提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ꎮ当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研究生招生能力和招生资格时ꎬ学校给予招生计划ꎮ中心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学术专业背景到对应学院的学科点进行导师资格评审ꎬ获得硕导或博导资格后ꎬ在隶属学科点上进行招生和研究生培养ꎮ2㊀运行理念-人性化制度管理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实施真正的制度化管理方式ꎬ不以少数人的利益影响大多数人的权益ꎬ站在用户角度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最大帮助ꎮ电镜中心作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的尝试和探索ꎬ在倡导人文理念的今天ꎬ对组织机构的制度管理更要提倡人文精神ꎬ强调人性化管理ꎮ就像生活中大家都很喜欢逛宜家ꎬ科研资源的共享服务也是给用户提供如家和轻松的感觉ꎬ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ꎮ服务不能靠个人自觉ꎬ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ꎬ必须要靠制度化管理ꎮ但制度不是生搬硬套缺乏实用性ꎬ是要因地制宜㊁符合人性规律㊁实验室定位和长久发展ꎮ例如:在操作仪器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ꎬ但像电镜这种高端设备非常娇贵ꎬ因此电镜中心建立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ꎮ首先严格培训ꎬ申请测试的学生经过理论知识培训㊁观摩其他人员操作和上机操作培训后ꎬ指导老师继续跟进上机陪练直至操作员能完全独立操作后进行考核ꎬ考核通过后操作员才能在每日527㊀㊀电子显微学报㊀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9卷图3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人员组成图ꎮFig.3㊀OrganizationchartofLanzhouuniversity selectronmicroscopycentre.图4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运行理念与核心管理制度ꎮFig.4㊀OperationtheoryandcoremanagementsystemofEMCentreofLanzhouUniversity.7:00-23:00独立操作仪器ꎬ夜晚23:00以后考虑人身安全隐患必须有人陪伴才可使用仪器ꎮ严格培训制度的目的是在操作员一开始接触仪器时就向其传输认真负责的态度ꎬ培养规范的操作流程形成记忆效应ꎮ同时所有仪器每项功能都有全套图文并茂的操作说明书放在手边或在专门显示屏幕上播放ꎬ帮助测试员随时查看复习ꎮ所有仪器的功能介绍㊁操作说明和收费标准也可在电镜中心网站上免费下载ꎮ说明书上同时有紧急事件处理步骤和多个紧急联系人电话以应对突发事件ꎮ人性化制度不仅是约束规范作用ꎬ更要有激励作用ꎮ从制度上保障所有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共享服务的可持续发展ꎮ人性化的制度就是每一条规章制度的内容本身㊁其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都考虑是否体现共享服务目标㊁保障所有人权益和激发人员创造活力ꎬ用制度体系保证中心员工和会员用户们都当家作主ꎬ满足 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ꎮ3㊀核心制度以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为运行理念ꎬ如图4所示ꎬ电镜中心设备使用㊁培训和应用协助提供给全世界科研单位和企业用户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的运转采用独创的 会员制度+保修制度+投诉制度 ꎮ该套制度使有限的平台物质资源和人力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ꎬ有利于提高电镜有效利用率的同时保障资源共享ꎬ为校内外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电镜测试服务ꎻ有利于电子显微学人才培养ꎬ为引导国内电子显微学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ꎻ有利于实现电镜平台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保证中心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ꎮ3 1㊀会员制度㊀㊀中心所有设备都采用预约制和会员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ꎬ实施每周7天㊁每天15小时对校内外627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开放ꎬ其中每个工作日8小时上班时间为预约排队人员提供测试服务ꎬ由中心工作人员或测试员操作ꎮ其余时间安排为固定会员制时间ꎮ会员一般按年度缴纳测试服务费ꎬ根据年费每周为其安排固定仪器使用时间ꎮ会员制度充分发挥了电镜资源在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ꎮ会员相比于普通预约测试用户可享有的权益有:(1)会员享有固定测试时间ꎬ相比于一般用户要提前两周预约ꎬ不用担心时间问题ꎻ(2)会员测试费更优惠ꎬ平均每小时收费是普通预约测试的一半ꎻ(3)会员课题组可安排2~3名人员接受电镜中心专业培训来自主操作仪器ꎮ在需要开发新技术或需要进行复杂数据分析时可随时寻求中心管理员帮助ꎮ(4)会员不仅更加熟悉样品情况ꎬ认真细致能观测到更多细节并及时记录保存下来ꎻ(5)学生会员掌握电子显微镜操作技术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ꎬ已有多名学生会员毕业后到大学㊁研究所和企业担任电镜室主管ꎮ(6)会员课题组享有每天23:00点后到第二天早上8:00免费测试时间ꎮ会员制度对电镜中心平台管理帮助有:(1)提高电镜的有效利用率ꎬ保障电镜每周7天ꎬ每天至少17小时满负荷运转ꎻ(2)缓解设备管理老师测试压力ꎬ腾出更多精力用于高水平科研应用支持和电子显微学技术创新ꎻ(3)提供大量机时给一线科研人员亲手使用电镜资源ꎬ开展高水平研究ꎬ培养电子显微学人才ꎮ3 2㊀保修制度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目前科学仪器中最复杂㊁最先进的一类仪器ꎬ是真空技术㊁机械工程㊁电子技术㊁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集大成者ꎬ自动化程度高ꎬ且没有统一的国际工业标准ꎬ电镜核心技术目前仍然垄断在美国㊁日本㊁德国少数几个国家ꎬ且各电镜厂商之间的核心技术不一样ꎬ零配件也无法通用ꎮ任何科研单位或第三方公司无法独自修理ꎬ只能依靠原厂商来进行维修ꎮ同时电镜厂家为了确保核心技术不泄露ꎬ维修都是以直接从原厂发送新配件来更换故障配件的方式进行ꎬ一般不进行现场实时维修ꎻ且每次给派遣到现场的维修工程师只发送本次故障部位拆卸和安装图纸ꎬ即使是一名厂家资深工程师也只能掌握部分核心部件维修技术ꎮ垄断加国外远距离配件生产制造㊁运输和人力资源成本ꎬ电镜单次故障维修费用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ꎮ如此昂贵的维修费用单个用户或课题组往往难以承担ꎮ而国内科研机构大型仪器平台的管理目前一般采用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行ꎬ缺乏运行和维护经费配套ꎬ仪器设备的使用普遍存在 好的时候都用ꎬ坏了谁也不理 的现象[18]ꎮ即使部分高校有维修基金ꎬ但只能应付少量维修ꎬ对于大型维修或贵重仪器零部件的更换比较困难ꎬ往往需要经历汇报㊁论证和决策等流程才能决定是否维修ꎬ严重影响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ꎮ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科研机构近年来购入大量高端电子显微镜ꎬ真正用起来实现开放共享的平台却很少的本质原因ꎮ电镜管理人员为降低事故风险和维修费用往往会限制共享程度ꎬ久而久之造成专管专用ꎬ不仅造成电镜完好率和利用率差ꎬ更恶性的结果是造成会操作电镜ꎬ懂电镜技术的人才长久稀缺ꎬ国内电镜专业无法发展ꎬ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突破成自主创新技术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始购买电镜原厂维修保养技术服务的科研单位ꎮ自2010年起经过近10年电镜管理经验和实践探索证明ꎬ签订维修保养和技术服务合同获得稳定㊁长期㊁高质量的维修和技术服务来维护仪器是科学㊁可行的管理方法ꎬ能够最大尺度确保仪器保持良好工作状态ꎬ及时地排除仪器故障和隐患ꎬ提高仪器利用率ꎬ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ꎮ保修制度与会员制度相辅相成:开放共享的会员制度保障电镜经济收益最大化ꎬ 以机养机 为高额的原厂保修服务买单ꎻ保修制度又为会员制度提供实际直接的技术保障ꎬ所有科研人员都可零门槛使用高端仪器而不用担心仪器故障后的赔偿和维修问题ꎬ在仪器故障时联系厂家工程师使设备最快时间恢复运行ꎬ昂贵的电镜资源最大尺度开放共享ꎮ同时保修制度给电镜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多与原厂工程师㊁世界各地一流电镜专家接触的珍贵机会ꎬ交流电镜多种功能使用㊁及时跟踪掌握电镜新功能新技术㊁了解学习电镜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技术ꎬ打造一支优秀的实验技术队伍为用户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支撑和服务ꎬ为开展电镜功能开发和理论㊁技术㊁装置自主创新战略提供有利支撑ꎮ3 3㊀投诉制度随着电镜中心平台仪器数量㊁种类和高端设备的增多以及用户科研工作的深入ꎬ师生对共享平台人员的测试水平㊁业务能力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因此电镜中心自2017年起制定了投诉制度ꎬ目的是让电镜用户也参与中心管理ꎬ督促平台全面开放共享ꎮ投诉制度为开放共享㊁相互尊重与727。
D O I :10.16791/j .c n k i .s j g.2019.02.043㊀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研究常生华,古丽君,张㊀程,吴淑娟,侯扶江(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业科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甘肃兰州㊀730020)摘㊀要:通过调查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和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提高思想认识㊁加强业务培训㊁规范管理制度和进行系统规划等方面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措施,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G 4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G4956(2019)02G0175G03R e s e a r c h o nm a n a g e m e n t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b o r a t o r y wa s t e C H A N GS h e n g h u a ,G U L i j u n ,Z H A N GC h e n g ,WUS h u j u a n ,H O U F u j i a n g(N a t i o n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a lT e a c h i n g C e n t e r f o rG r a s s l a n dS c i e n c e ,C o l l e g e o fP a s t o r a lA gr i c u l t u r e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7300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e p r o b l e m se x i s t i n g i n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d i s p o s a lo f l a b o r a t o r yw a s t e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i s p a p e r p u t s f o r w a r d s o m em e a s u r e s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s a f e t y m a n a ge m e n t o fu n i v e r s i t y l a b o r a t o r y w a s t e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r a i s i ng t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w a r e n e s s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r a i n i n g ,s t a n d a r d i z i n g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a n d c a r r y i n g o u t 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 p l a n n i n g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l a b o r a t o r y s a f e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K e y w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b o r a t o r y ;w a s t e ;s a f e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收稿日期:2018G07G03㊀修改日期:2018G09G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2472);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 R T G17R 50);兰州大学主干课程建设项目;兰州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2018)作者简介:常生华(1978 ),男,甘肃民勤,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室和野外台站管理.E Gm a i l :c y c h a n gs h @l z u .e d u .c n 通信作者:侯扶江(1971 ),男,河南扶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草地家畜生产系统调控教学与研究.E Gm a i l :c y h o u f j@l z u .e d u .c n ㊀㊀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增加,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也大量增加,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1].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的精细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管理建议.1㊀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及其危害1.1㊀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是指在进行教学科研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能被利用的气体㊁液体和固体物质[2].从危害程度划分,实验室废弃物可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实验室一般废弃物是指可能对环境造成轻度污染㊁对人造成轻度损伤的废弃物;实验室危险废弃物是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㊁对人员造成伤害的废弃物.实验室废弃物危险性的鉴别是依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来认定,或者查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得出.从形态特征划分,实验室废弃物可分为气体废弃物㊁液体废弃物㊁固体废弃物和生物废弃物等[3].实验室气体废弃物是指挥发性试剂㊁样品的挥发物㊁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和排空标气等;实验室液体废弃物是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废液,包括多余的样品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㊁失效的标样和溶液以及洗涤液等;实验室固体废弃物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试剂瓶㊁接触过有毒试剂的容器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能利用的固体物质,包括残留或失效的固态化学试剂㊁反应产生的沉淀残渣㊁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等;实验室生物废弃物是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动植物㊁微生物样品和工具,以及产生的带毒㊁带菌物质,包括动物尸体㊁植物以及带菌㊁带毒实验器具等.高校实验室的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种类多样(见表1),管理难度大.由于没有综合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分类标准和系统的处理办法,往往直接被集中堆放,有些被当作废旧物品处理,甚至有些被当作生活垃圾送到了垃圾场.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的污染环I S S N1002G4956C N 11G2034/T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实㊀验㊀技㊀术㊀与㊀管㊀理E x p e r i m e n t a l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㊀㊀㊀㊀㊀㊀第36卷㊀第2期㊀2019年2月V o l .36㊀N o .2㊀F e b .2019境事故.表1㊀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的类型特征类型典型废弃物辐射类含放射源的报废设备和样品㊁被放射性污染的其他器具和样品等压力容器类报废的气体钢瓶㊁高压储气罐等致毒类失效的危化药品㊁实验所产生的毒性化合物㊁废渣㊁有毒试剂等耗材类玻璃器皿㊁纱布㊁试纸㊁刀片㊁枪头㊁离心管等1.2㊀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和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实验人员可能受到噪音㊁辐射㊁有毒有害气体㊁化学药品以及废弃物的危害[4].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污染空气和水体㊁产生挥发性物质㊁感染致毒㊁污染生活环境等方面[5].高校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很多是致毒㊁致突变㊁致癌等致病性污染物,很少有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实验室气体废弃物会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浑浊㊁空气组分改变.有害气体通过呼吸道㊁皮肤㊁分泌物等侵入人体,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起中毒.排放在室外空气中的实验室气体废弃物会污染实验室周围的环境,会对实验室周围师生及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危害.实验室液体废弃物主要是有机物㊁重金属离子㊁有害微生物和细菌毒素,以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㊁药物残留等[6].如果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不周,液体废弃物接触到皮肤,会对人体的造成直接伤害;若对液体废弃物不加处理而直接排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例如污染饮用水源,对人们生活和生命构成威胁.高校实验室的生物废弃物主要是带菌的动植物样本,其危害主要有生物活体材料对接触者造成病毒感染,尤其是实验动物的感染样本㊁带病菌的植物等,处理不当或者不经过处理,就会产生有毒代谢物或者发生病变,这些活性实验材料会对周围环境和正常生物体造成污染,甚至造成病菌或疾病的传播或重大疫情和疾病事故的发生.2㊀实验室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㊀思想认识不够,环保意识不强有的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甚至将实验室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实际上,高校实验室涉及学科广泛,实验内容丰富,使用的化学试剂和药品也是种类繁多.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面[7].并且,实验室废弃物排放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不易被察觉,也会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存在一定的麻痹心理,从而对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不严谨㊁处理不规范.2.2㊀业务素质不高,管理方法不当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和管理方法不当,是制约实验室废弃物科学㊁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8].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人员,很多实验技术人员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留校任职,缺乏必要的学科综合素质.另外,实验室管理人员得到系统的管理培训的机会较少,很难走出实验室通过培训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能系统㊁全面地掌握实验室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影响.2.3㊀规章制度不健全,处理方法不细致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主要依据«实验室安全管理法»和«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两项基本法律和条例,再加上地方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基本上可以保证在管理上有章可循.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9].首先,废弃物的分类不明确.不同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同,稍有疏忽就会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目前尚无专门的实验室废弃物分类标准和处理规程,只能参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 B19489 2008)执行.其次,有的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尽管学校要求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但疏于监管实验室在废弃物管理中的细节和流程,导致各专业实验室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多头处理,存在安全隐患.2.4㊀规划不够系统,设计尚欠前瞻性理工农医各有各的学科特点,学科不同,对实验室功能定位和要求不同.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规程和标准较少,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中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不够[10],往往特别注重实验室的使用功能,但是对实验室系统性㊁长期性㊁拓展性和环保要求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废弃物的存储和处置设备/设施不能满足需要.3㊀提高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水平的措施3.1㊀提高思想认识㊁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实验室废弃物危害的认识,以加强对实验室废弃物的科学管理.首先,从管理层面到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充分认识废弃物潜在的危险性和致灾性.主管领导㊁实验室管理层面以及在实验室工作的师生都要提高安全与环保意识,多渠道㊁常态化地强调废弃物管理的重要性.671实㊀验㊀技㊀术㊀与㊀管㊀理其次,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须向学生讲解实验废弃物的危害和处置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废弃物的处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在行动上做到.指导实验的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指导学生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工作[11].3.2㊀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为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12].要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㊁危害和处理方法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建立废弃物监管体系.从实验室药品的用量入手,定期检查实验室药品的使用情况,对每项实验过程进行痕迹管理.每月或者每季度核定实验室的废弃物产生量,明确实验室废弃物的流向和处理情况,系统监管实验室废弃物从产生到处理的整个流程,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3.3㊀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安全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㊁严格的制度,就不会有优秀的管理.在高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的人员流动性较强,实验活动具有学科特征性㊁复杂多样性㊁交叉综合性等特点,实验室废弃物的分布也有类似特征[13].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分别从学校㊁学院和实验室3个层面,依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具体需求,以标准㊁规范㊁可操作为原则,进行废弃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制定,保障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的制度化.在学校层面,需要统一配备专门的废弃物收集装置,明确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的分类标准和处理办法.职能部门在指导各项制度建立的同时,注重监督各学科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成立专门的机构,固定负责人员,建立废弃物处理的申报㊁回收和处理流程,定期进行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检查.在学院层面,建立具有学科特点的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台账,落实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责任人,负责实验室废弃物定期回收上交,以保证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安全.在实验室层面,负责落实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㊁收集㊁存放㊁移交㊁登记等工作,并建立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台账,做到实验室废弃物强化管理常态化和制度化.3.4㊀进行系统规划,规范管理体系建立科学㊁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保证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基础.在实验室的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14].对不同学科实验室的功能定位㊁实验内容㊁配备的仪器设备和药品㊁实验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室废弃物等全面规划,预留发展空间,为实验室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根据学科特色和实验室的功能特征,明确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和过程,建立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流程和体系.并按照实验室废弃物种类和性质的差异,将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在减少交叉污染的同时提高实验室废弃物存储的安全性.建立实验室废弃物的固定存储点或临时存储点,设置明显的标志和处理方法说明.4㊀结语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师生的健康和生命,也关乎社会环境保护.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和实验室使用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实验室废弃物管理上,要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㊁行动要求上扎实落实㊁制度管理上系统规范,确保实验室稳定持续的运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王冉,周迪,庆宏,等.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72G174.[2]陈璐,冯倩倩,靳娇,等.部分高校生物废弃物处置现状分析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268G271.[3]高红梅,高增安,刘义全.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293G296.[4]李琴,蔡木林,李敏,等.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现状及建议[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4):306G314.[5]由继红.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11,9(2):38G40.[6]蓝丽婵,陈华絮,黄真池.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110G112.[7]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等.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83G286.[8]罗启枚,刘登友,王辉宪.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方法及探讨[J].化工时刊,2017,31(11):51G52.[9]麦艺炽,张以科,何广坚,等.高校实验室废液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414G416.[10]乔薇,陈慧珍,叶燕媚,等.构建新校区绿色化学实验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87G189.[11]赵素瑞,高向红,袁冬梅.无机化学实验室危险废物减量化[J].化学通报,2011,74(2):188G192.[12]周海涛,陈敬德,周勤.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回收处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60G462.[13]黄凌云.高校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88G90.[14]樊家荣,李赓.高校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控制与处理[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5):65G68.771常生华,等: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研究。
兰州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为确保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权益,提高学校实验技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兰州大学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
一、工作范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包括实验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和修理等工作,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后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二、工作量计算方法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计算应以实验室的使用量为基础,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1. 实验室使用时间实验技术人员应记录实验室的使用时间,包括实验前的准备时间、实验中的工作时间和实验后的清洁时间等,按照小时计算。
2. 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实验技术人员应按照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计算工作量。
3. 实验技术难度实验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验的技术难度和复杂度来计算工作量,难度越大,工作量也越大。
4. 工作质量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对工作量的计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质量越高,工作量也应该越大。
三、技术人员配备标准为保证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合理,制定了技术人员配备标准。
1. 实验室人员配备实验室人员的配备应该根据实验室的规模、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技术难度和实验工作量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验室配备1-2名实验技术人员。
2. 实验室工作时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应该与实验室使用时间相对应,一般情况下,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应该占实验室使用时间的20-30%。
3. 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应该根据实验室工作的需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实验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和修理等工作,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后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四、实施过程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制定工作量计算标准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并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和工作量计算的依据。
2. 建立工作量计算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量计算的管理程序和负责人,使工作量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兰州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是显示学校办学实力的窗口。
为了加强我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的管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确保示范中心实现建设目标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和我校本科教育定位目标的要求,学校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和强化管理,提升示范中心基础条件和综合水平,满足学校本科教学需求,建立在全国和全省高校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搭建开放型本科实验教学平台。
二、示范中心主要任务示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全校相关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通过规范和开放的运行机制,实行新的管理模式,把示范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基地。
(一)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和组织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按照“加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路,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1.实验项目建设要精选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开辟新的实验领域(如吸收科研和教学的新成果,引入新技术等),使实验教学内容既符合时代需要,又体现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规范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加强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实验教材建设逐步建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求的新的实验教材,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与促使其掌握新的实验内容相结合。
4.实验课考核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其考核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结果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学生考试成绩可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多级计分法。
(二)拟订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有效实施,使示范中心建设成为既能满足现实需要,又有长远(超前)发展目标的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甘肃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1.03.24•【字号】甘科计〔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现将组织申报2021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计划定位按照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及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安排部署,围绕落实《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重大机制创新为保障,依托布局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提高创新供给质量,推动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二、支持重点(一)整合重构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兰白两区”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集中配置优势科技资源,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抢抓国家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的有利契机,发挥中央在甘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和兰州大学创新优势,整合省属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强化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和能力支撑。
(二)改善优化科技生态环境。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和改革政策协调配套不够与创新活力亟需释放的矛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突破人才发展瓶颈。
推进科研攻关组织模式创新,遴选出带动性强的“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社会进行招标。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依托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各类人员岗位职责(2015年12月3日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一、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岗位职责学科点负责人岗位职责:1.负责制订、调整学科发展规划,凝练学科方向;2.负责学科建设、评估,包括提出学科建设方案、论证报告,组织验收等;3.负责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与研究所所长协商向学院学术委员会提出人才引进与选留计划;4.负责组织制订、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标准以及毕业管理办法;5.负责组织研究生招生、复试、考核工作;6.负责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毕业等资格审定工作;7.负责学科工作总结,制定学科发展年度工作计划;8.负责其他由学院交办或委托处理的工作。
研究所所长职责:1.负责制订、调整研究所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负责队伍建设工作,包括人才引进、调离,职称晋升、定级定岗、研究生导师遴选、学术组织任职、各类专家推荐、各类人员考核等的初步审核工作并提出处理意见;3.负责制订教师的科研提升计划,负责受理教师进修、攻读学位、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申请并提出初步意见;4.负责凝练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确定重大研究计划,组织开展项目申报;5.负责学术交流工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6.负责研究平台建设,提出实验室建设方案和仪器购置计划经学院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7.负责安全防范工作。
按照三级安全责任制,对研究所所属科研用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研究生自习室的安全防范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8.负责工作总结,制定年度工作计划;9.负责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及其他由学院委托的工作;10.研究所副所长协助所长开展以上工作。
系主任岗位职责:1.负责制订、修改、调整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2.负责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包括课程和授课教师安排;3.负责本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听课、督促检查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并进行整改;4.负责组织开展教研和教改活动,包括开展教学研究,申报各类教改课题,组织主持或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组织研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和方案等;5.负责组织安排实施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6.负责其他由学院委托的工作工程实验中心主任岗位职责:1.负责工程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2.负责中心的建设规划和实施;3.负责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引进、职称晋升、攻读学位、外出进修等初步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学院;4.负责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督导、年度考核工作;5.负责中心承担的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实验人员的调配、实验任务与工作的安排;6.负责国家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及其他本科生科研项目开展中涉及的中心仪器和场地的借用、租赁的安排;7.负责中心的设备仪器的维护、检修、检查、校验、保养和开放共享工作;8.负责中心的安全防范工作,保证实验室安全、整洁,消除安全隐患;9.负责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10.负责学院交办或委托处理的其他事项。
附件:
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科学观测与研究、科技示范与推广、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加强我校野外站的建设与管理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野外站是指学校拥有产权或长期租用(租赁期20年以上),经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正式批准建立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
第二章任务
第三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各类学生的课程实习、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第四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实验工作。
第五条积极承担相关专业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扩大对外
科技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
第六条积极申报并承担中央和地方政府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和推广项目,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
第七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及技术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场所和机会。
第九条加强对野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第三章建设
第十条野外站的建设须经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提出申请,按照申报内容的不同,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批,最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申报国家级野外站及建设工作,根据野外站的主要任务,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野外站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建设规划,同时建立对野外站的验收、评估机制,以确保野外站的良性运行和不断发展。
第十二条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经费采取多种渠道筹集的办法。
1、实验站面向校内外实行有偿服务。
2、实验站积极开展各类合法的经营活动。
3、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性投入。
第十三条野外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投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兰州大学采购和招标管理与监督办法》执行,完善立项、论证、审批、招标、实施、监督、验收和审计等程序。
第四章体制
第十五条野外站实行校、院二级管理。
学校负责野外站的规划与宏观管理,学院负责野外站具体管理与日常运行。
国家级野外站的管理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代表学校负责野外站的宏观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野外站管理制度和各项实施办法,并监督执行。
2、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组织制定野外站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
3、核定野外站人员编制和站长的聘任。
4、负责野外站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5、建立野外站面向校内的共享机制。
6、定期检查野外站的工作。
第十七条学院负责野外站具体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野外站的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和各类项目的申报。
2、按计划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及面向全校的教学实习、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对外服务。
3、负责制定野外站运行管理的各项实施细则,并督促实施。
4、制订野外站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并督促实施。
5、配合管理部门做好野外站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管理
第十八条学院确定一名院级领导分管野外站工作。
第十九条野外站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条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对野外站的各项工作、人员、财产、经费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
第二十一条学院要完善野外站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按学校要求每年对野外站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第二十二条野外站在对人员管理和使用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避免发生人身伤害事件。
第二十三条野外站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做好环境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第二十四条所有面向校内外的有偿服务项目必须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申请,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经学校收费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二十五条野外站所有经营和有偿服务收入必须纳入学校财务管理,全部收入由学校统筹,主要用于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十六条野外站的土地及所有设施均为学校国有资产,要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并建立分户账。
学院和实验站只有使用权,无转让和处置国有资产的权力。
第六章人员
第二十七条野外站设站长岗位,全面负责野外站的具体管理,要求懂业务、会管理、负责任。
站长由学院根据具体野外站的情况和任务,制定基本任职条件和工作目标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聘期三年。
第二十八条站长职责:
1、负责编制野外站年度工作计划,并经学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2、负责野外站的各类财产的管理和使用。
3、负责野外站各类人员的分工和制订岗位责任制,并组织实施。
4、负责野外站的年度工作总结,完成各种信息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5、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和各类合法经营活动。
6、全面负责野外站的各项安全工作。
第二十九条其他工作人员由学院根据实际需要从院内在编职工中选派,按照学校相关人员聘用办法管理。
第三十条野外站聘用编制外用工、季节性用工由学院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兰州大学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工资和福利等由野外站负责。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学院要根据本办法,结合不同野外站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