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98.24 KB
- 文档页数:8
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25个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同样一种商品,有时降价,有时涨价,会受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因素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A.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B.改变商品质量实现的C.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实现的D.改变商品价值实现的2、“会说话”的空调、“免清洗”的洗衣机、“会走路”的吸尘器……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产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智能家电的高昂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让智能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家电行业要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③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④减少个别劳动时间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出口产品是为国外品牌加工生产的,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代工费,绝大部分利润由品牌持有者获得。
这说明A.自主品牌建设是中国企业提高出口利润的重要途径B.中国企业出口盈利水平高低取决于是否拥有核心技术C.品牌竞争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方式D.强大的制造能力是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竞争力4、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以下对"等价交换"理解正确的是A、是指任何场合价格与价值都相符的交换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C、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5、下表是2014年与2015年的同一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变化:对上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化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上升,有利于向欧元区出口②美元汇率升高,美元升值,有利于美进口③日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中国居民到日本消费成本降低④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高,中国商品出口欧洲竞争力减弱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6、2015年2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8%,已连续36个月负增长,并创出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 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路程B.速度C.温度D.质量2.在国外,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100km/h,超过限速80km/h 的规定!”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100km 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驶过100km.”女士笑了,“这不会,因为再走20km,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开100km.”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物理概念?()A.平均速度B.瞬时速度C.初速度D.末速度3.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不断变小,速度也一定不断变小B.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就一定大C.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也一定不变D.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下列关于几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B.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一定不为零C.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做质点5.汽车刹车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第1s 内和第2s 内的位移分别为3m 和2m,那么从2s末开始,汽车还能继续向前滑行的最大距离是()A.1.5m B.1.25m C.1.125m D.1m6.(2006 秋•赣州期末)如图所示为表示甲、乙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则其中错误的是()A.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在t1 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7.如图为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物体运动的v﹣t 图象中正确的是()A.B.C.D.8.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1s.分析照片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0.2m;在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0.8m.由上述条件可知()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是0.6 m/s2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是0.4 m/s2C.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是0.1 m/sD.第2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是0.35 m/s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9.(6 分)匀变速直线运动是()A.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B.速度的大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C.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D.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10.(6 分)下列关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B.由a=可知: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a 的大小与△v 成正比C.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D.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11.(6 分)运动学中有人认为引入“加速度的变化率”没有必要,然而现在有人指出“加速度的变化率”能引起人的心理效应,车辆的平稳加速(即加速度基本不变)使人感到舒服,否则人感到不舒服,关于“加速度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运动学角度的定义,“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是m/s3B.加速度的变化率为0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在减小D.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已知物体在t=0 时速度为5m/s,则2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s12.(6 分)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s 时并排行驶,则()A .在 t =0 时,甲车在乙车前 7.5mB .在 t=1s 时,甲车在乙车后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 t =2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三.实验题:13.(10 分)(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 纸带,并在其上取了 O ,A ,B ,C ,D ,E ,F 共 7 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 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 1 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 50Hz 的低压交流电 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记数点 O 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 据记录在表中.①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 A ,B ,C ,D ,E 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表中 E 点的速度应该为m/s .②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 E 点速度在图 2 所给的坐标中,作出 v ﹣t 图象,从图象中 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a = m/s 2(取两位有效数字) ③若电源频率低于 50 赫兹时,仍按相邻两个计数点时间间隔不变,则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各点速度数据/(×10﹣2m/s ) v A 7.70 v B 12.0 v C 16.2v D 20.4v E线段 数据/cmOA 0.54 OB 1.53 OC 2.92 OD 4.76 OE 7.00 OF 9.40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4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或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得分).(10 分)一辆汽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在正前方出现了险14.情,司机采取紧急刹车,加速度的大小是4m/s2.求:(1)从刹车开始计时,汽车在3s 末的速度大小v;(2)汽车刹车后前进32m 所用的时间t;(3)刹车后10s 内汽车前进的距离x.15.(10 分)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60m.通过计算判断:(不计风力等影响)(1)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2)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3)若弹射装置在战斗中毁坏,你是舰长,将怎样指挥飞机起飞?(14 分)在一次救援中,一辆汽车停在一小山坡底,突然司机发现在距坡底240m 的山坡16.处一巨石以8m/s 的初速度0.4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滚下,巨石到达坡底后速率不变,在水平面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加速度大小为0.2m/s2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险情后经过2s汽车.求:才启动起来,并以0.5m/s2 的加速度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1)巨石到达坡底时间和速率分别是多少?(2)汽车司机能否安全脱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 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路程B.速度C.温度D.质量【考点】矢量和标量【分析】物理量按有没有方向分为矢量和标量两类,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解答】解:路程、温度、质量是速度的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速度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方向,是矢量,故B正确.故选:B【点评】对于每个物理量的矢标性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矢量可结合其方向特点进行理解并记忆.2.在国外,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100km/h,超过限速80km/h 的规定!”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100km 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驶过100km.”女士笑了,“这不会,因为再走20km,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开100km.”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物理概念?()A.平均速度B.瞬时速度C.初速度D.末速度【考点】瞬时速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一点时的速度.【解答】解: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上的速度;由题意可知,超速应是任意时刻超过100km/h,;故该女士没有认清瞬时速度的概念;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瞬时速度的定义,要注意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3.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不断变小,速度也一定不断变小B.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就一定大C.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也一定不变D.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考点】加速度【分析】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小表示速度变化慢,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解答】解:A、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加速度减小但速度增大,故 A 错误.B、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快,但速度变化不一定大,故B错误;D 正确.C、加速度方向不变,如果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速度可能发生变化,故 C 错误;故选:D【点评】加速度,还可以叫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v 可以叫速度的变化量,还可以叫速度变化大小,v 叫速度.要注意三者的区别和联系.4.下列关于几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B.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一定不为零C.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位移与路程;质点的认识【分析】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根据这个条件进行判断.【解答】解:A、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其它情况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故A 错误;B、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若回到出发点,其位移一定为零,故B错误;C、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引入质点对问题的处理非常方便,故 C 错误.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的或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是常见的题型,关键抓住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行判断,不是看物体的绝对体积和质量,而要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5.汽车刹车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第1s 内和第2s 内的位移分别为3m 和2m,那么从2s末开始,汽车还能继续向前滑行的最大距离是()A.1.5m B.1.25m C.1.125m D.1m【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汽车刹车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根据第1s 内和第2s 内的位移分别为3m 和2m,分别求出第1s 内和第2s 内的平均速度,得到汽车在0.5s、1.5s 时的瞬时速度,再求出汽车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再由位移公式求出从2s 末开始,汽车还能继续向前滑行的最大距离.【解答】解: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由平均速度=得到,汽车在第1s 内和第2s 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m/s 和2m/s,则汽车在0.5s、1.5s 末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3m/s 和v2=2m/s,得a== m/s2=﹣1m/s2.由v1=v0+at1,得v0=v1﹣at1=3.5m/s.汽车从刹车到停下共运动的时间为t==3.5s,2s 末后汽车还运动t=1.5s,由x=|a|t2 得x=1.125m.故选C【点评】本题是运动学基本公式的应用,也可以通过作速度图象进行求解.6.如图所示为表示甲、乙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则其中错误的是()A.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在t1 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位移﹣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斜率增大,物体的速度增大.在t1 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时间相等,由公式,得知平均速度相同.【解答】解:A、甲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说明甲的速度增大,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图线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乙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从斜率可以看出,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不为零.故B错误.C、由图,在t1 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时间相等,由公式,得知平均速度相同.故C 正确.D、在t1 时刻,两物体相遇,甲图线的斜率大于乙图线的斜率,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点评】本题是位移图象问题,关键抓住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是基础题,比较简单.7.如图为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物体运动的v﹣t 图象中正确的是()A.B.C.D.【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在0~1s 内,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加速度方向匀加速运动,在1s~2 s 内,加速度为零,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 s~3 s 内加速度为正向,物体又从继续沿加速度方向匀加速运动.3s~4s 内物体减速,但速度方向未改变.【解答】解:在0~1s 内,a1=2m/s2,物体从静止开始正向匀加速运动,速度图象是一条直线,1s 末速度v1=a1t=12m/s,在1s~2 s 内,沿正方向运动匀速直线运动.2 s~3 s 内继续匀加速直线运动情况,3s 末速度为3m/s3s~4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1.5m/s故选:A.【点评】根据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象找出对应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结合物体的初状态状态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8.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1s.分析照片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0.2m;在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0.8m.由上述条件可知()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是0.6 m/s2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是0.4 m/s2C.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是0.1 m/sD.第2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是0.35 m/s【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根据△x=at2 可求得加速度;再对1、2 两点由位移公式可求得第1次闪光时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得第2次闪光时的速度.【解答】解:AB、由题意可知:x1=0.2m,x3=0.8m,T=1s,则有:x3﹣x1=0.6m=2at2;则at2=0.3m;则可求得:a=0.3m/s2,故A B 错误;C、设第一次曝光时的速度为v1,由x1=v1t+at2 解得:v1=0.05m/s,故C错误;D、第2次闪光点的速度是:v2=v1+at=0.05+0.3×1=0.35m/s,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特别是△x=at2 对于已知相邻相等的位移问题非常好用,一定要能灵活应用.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9.(6 分)匀变速直线运动是()A.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B.速度的大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C.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D.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保持不变,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解答】解:A、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知,位移随时间不是均匀变化,故A错误.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B正确.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保持不变,即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故C错误,D 正确.故选:B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即加速度保持不变,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基础题.10.(6 分)下列关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B.由a=可知: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a 的大小与△v 成正比C.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D.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恒定的,依据推论可判定各个选项.【解答】解:A、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故A正确.B、由可知,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在△t 一定的条件下,a 的大小与△v 成正比,故B错误.CD、由△v=a△t,a 是常数,可知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故C D 正确.故选:ACD【点评】该题重点是考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这类的推论重点的比较多,应该汇总一下,加强记忆.11.(6 分)运动学中有人认为引入“加速度的变化率”没有必要,然而现在有人指出“加速度的变化率”能引起人的心理效应,车辆的平稳加速(即加速度基本不变)使人感到舒服,否则人感到不舒服,关于“加速度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运动学角度的定义,“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是m/s3B.加速度的变化率为0 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在减小D.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已知物体在t=0 时速度为5m/s,则2s末的速度大小为8m/s【考点】加速度【分析】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加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变化率为0 的运动是指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加速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反向做减速运动.【解答】解:A、加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加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根据单位制知,其单位为m/s3,故A正确;B、加速度变化率为0是指加速度保持不变,如果加速度为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度不为0,则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故B错误;C、若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如图示加速度减小,则物体速度增加得变慢了,但仍是加速运动,故C错误;D、根据v﹣t 图象可知,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同理在a﹣t 图象中可知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即△v,则得:△v= m/s=3m/s.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故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5m/s,则小球在2s 末的速度为8m/s,故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定义,知道在a﹣t 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能理解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由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决定而不是由加速度的大小变化决定.12.(6 分)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A.在t=0 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B.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由图象可知,1 到3s 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两车在t=3s 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1s时也并排行驶;v﹣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求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再根据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求解.== =10m/s2;a 乙== =5m/s2;0 至【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a甲1s,x 甲= a 甲t2=×10×12=5m,x 乙=v0t+ a 乙t2=10×1+×5×12=12.5m,△x=x 乙﹣x 甲=12.5﹣5=7.5m,即在t=0 时,甲车在乙车前7.5m,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1 到3s 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两车在t=3s 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1s时也并排行驶,故B错误;C.由A B 分析可知,甲乙两车相遇时间分别在1s 和3s,故C错误;D.1s 末甲车的速度为:v=a 甲t=10×1=10m/s,1 到3s,甲车的位移为:x=vt+ a 甲t2=10×2+×10×22=40m,即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故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运用:追及和相遇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速度图象分析物体运动情况,要注意两车的位置关系和距离随时间如何变化,当两车相遇时,位移之差等于原来之间的距离.三.实验题:13.(10 分)(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 纸带,并在其上取了 O ,A ,B ,C ,D ,E ,F 共 7 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 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 1 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 50Hz 的低压交流电 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记数点 O 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 据记录在表中.①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 A ,B ,C ,D ,E 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表中 E 点的速度应该为 2.32×10﹣1m/s .②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 E 点速度在图 2 所给的坐标中,作出 v ﹣t 图象,从图象中 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a = 0.42 m/s 2(取两位有效数字) ③若电源频率低于 50 赫兹时,仍按相邻两个计数点时间间隔不变,则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偏大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 上记数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用描点法作出 v ﹣t 图象,求出斜率即为加速度大小. 要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和周期的含义和关系,即可判断测出的速度值与物体的实际速 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1)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 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 间间隔 T =0.1s ,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 E 点 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v E ==2.32×10﹣1m/s(2)先描点,再连线,画出直线,如图: 在直线上取相距较远的两点,读出坐标, 求出斜率 k ==0.42则加速度大小为 0.42m/s 2.各点速度数据/(×10﹣2m/s ) v A 7.70 v B 12.0v C 16.2 v D 20.4v E线段 数据/cmOA 0.54 OB 1.53 OC 2.92 OD 4.76 OE 7.00 OF 9.40(3)电源频率低于低于50Hz 时,实际打点周期将变大,而进行计算时,仍然用0.10s,因此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数值大.﹣1故答案为:①2.32×10;②如图,0.42;③偏大【点评】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4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或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得分).14.(10 分)一辆汽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在正前方出现了险情,司机采取紧急刹车,加速度的大小是4m/s2.求:(1)从刹车开始计时,汽车在3s 末的速度大小v;(2)汽车刹车后前进32m 所用的时间t;(3)刹车后10s 内汽车前进的距离x.【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因为汽车速度为零后不再运动,再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求速度和位移.【解答】解: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为:s(1)t=3s<t0则有:v=v0+at=20﹣4×3m/s=8m/s(2)根据公式:得:t′=2s(3)t=10s>t0刹车10s 内的位移等于5s 内的位移,得:x=m(1)从刹车开始计时,汽车在3s 末的速度大小是8m/s;答:(2)汽车刹车后前进32m 所用的时间是2s;(3)刹车后10s 内汽车前进的距离是50m【点评】本题属于运动学中的刹车问题,关键要注意汽车速度为零后不再运动,所以必须先求出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判断汽车是否已停止.15.(10 分)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60m.通过计算判断:(不计风力等影响)。
闽侯四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考试试题相对原子质量:H-1 C-12N-14 O-16 Na-23 Al-27 Cl-35.5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保护环境”我国的基本国策。
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A .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B .过度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C .煤炭燃烧时安装“固硫”装置D .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硬铝B. 水银C. 黄铜D. 钢铁3.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及其用途都正确的是( )A .小苏打—Na 2CO 3—制玻璃B .冰晶石—BaSO 4—作钡餐C .明矾-KAl (SO 4)2.12 H 2O —净水D .铁红—Fe 3O 4—制颜料 4.在空气中久置而不易变质的物质是()A.过氧化钠B.纯碱C.硅酸钠溶液D.亚硫酸钠5.下列物质能将 Fe 3+转化为 Fe 2+的有( )①新制氯水②铁 ③铜 ④稀硫酸A.②③B.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6.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其中漂白原理和其他几种不同的是()A. H 2O 2B. SO 2C. O 3D. HClO7. 设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 .标准状况下,11.2L SO 3 所含分子数为 0.5 N A B .1 mol Cl 2 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 2 N AC .常温常压下,4.4g CO 2 和 N 2O (不反应)混合物中所含有的原子数为 0.3 N AD .一定量的铜与足量的浓硫酸反应,放出 2.24L 气体时,转移电子数为 0.2 N A 8.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硫酸时,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注入烧杯,加水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B.洗涤沉淀时,向漏斗中加适量蒸溜水,用玻璃棒搅拌并滤干C.用干燥的 pH 试纸可测得新制氯水的 pH=2D. 配制 FeSO 4 溶液时,常常向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并且现配现用AB C D 试样 Na 2CO 3(NaHCO 3) FeCl 2(FeCl 3) Fe (A1) CO 2(SO 2) 除杂试剂澄清石灰水NaOH 溶液NaOH 溶液饱和 NaHSO 3 溶液44 +9. 氮化铝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
闽侯四中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考试试题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40 每题1分,41-45 每题2分,共50 分)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由小到大的顺序正确的是()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B.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C.种群→群落→生物体→生态系统→生物圈D.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物体2、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与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B.调节时先用粗准焦螺旋,再用细准焦螺旋C.高倍镜下的视野比低倍镜下的视野暗D.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比低倍镜多3、下列各项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无关的是()A、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B、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C、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D、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4、下列关于“观察D NA 和R 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 NA 和R NA 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盐酸有利于染色体中的D NA 与蛋白质分开,不利于D NA 与染色剂结合5、下表是关于物质检测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D .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6、下列关于细胞内的糖类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糖类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物质,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B 、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C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D 、固醇类物质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7、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为自由水B .结合水是构成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C .心肌细胞只含结合水,血液只含自由水D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影响新陈代谢的强弱 8、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9、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无关的细胞器是()A .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B .高尔基体C .线粒体D .叶绿体 10、下列细胞核的功能A .遗传信息库B .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C .细胞的分裂、分化离不开细胞核11、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 、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 、液泡与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质壁分离选项 待检测的物质 使用试剂 呈现颜色 A B 苹果中的还原糖 马铃薯中的淀粉苏丹Ⅲ染液 双缩脲试剂 橘黄色 紫色 C DDNARNA健那绿染液 吡罗红 蓝绿色 红色A .液泡和核糖体B .中心体和叶绿体C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D .内质和线粒体有密切关系12、如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B 、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C、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13、下列反应既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能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B.丙酮酸C.ADP+Pi+能量ATP酒精+CO2D.[H]+O2OH21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B.核糖体由R NA 和蛋白质构成C.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D.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15、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运输的载体B.生物膜是细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 TP 的酶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所有蛋白质和R NA 自由进出16、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B.高等植物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D.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17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3 的细胞质 C.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 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18、将洋葱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该表皮的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逐 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闽侯四中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数学(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 设集合或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集合或∴故选:C2. 已知集合若则的子集个数为()A. 14B. 15C. 16D. 32【答案】C则P=M∪N={1,2,3,4},∴P的子集有24=16个.故答案为:C.3. 函数的定义域为()A. B.C. D.【答案】B【解析】由2cosx﹣1≥0,得cosx,解得:.∴函数的定义域为故选:B.4. 计算的值为()A. B. C. D.【答案】B【解析】,.故选:B5. 已知向量与反向,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向量与反向:=,=,故选:C6. 设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O 为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内任意一点,则等于()A. B. C. D.【答案】D【解析】∵O为任意一点,不妨把A点看成O点,则=,∵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2=4故选:D.7. 若点是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则等于()A. B. C. D.【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则M为△ABC的重心,由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3S△ABM=S△ABC,∴S△ABM:S△ABC=,故答案选:B.8. 已知全集,,则()A. B.C. D.【答案】C【解析】全集A={y|y=log2x,1<x<2}=(0,1),=(,+∞),则A∩B=(,1),故选:C.点睛:求集合的交、并、补时,一般先化简集合,再由交、并、补的定义求解,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借助Venn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一般地,集合元素离散时用Venn 图表示;集合元素连续时用数轴表示,用数轴表示时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9. 已知幂函数的图像经过点,则下列正确的是()A. B. (其中)C. D. (其中)【答案】D【解析】设幂函数f(x)=xα,其图象过点,∴2α==解得α=,∴f(x)=;∴f(x)在R递减,故选:D.10. 若的内角满足,则()A. B. C. D.【答案】D【解析】,由正弦定理可得,由余弦定理可得,故选D.11. 设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且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后得到的函数为奇函数,则函数的图像()A. 关于点对称B. 关于点对称C. 关于直线对称D. 关于直线对称【答案】D【解析】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π,即:,∴ω=2.则f(x)=sin(2x+φ),向左平移个单位后得:sin(2x++φ)是奇函数,即+φ=kπ,k∈Z.∴φ=kπ﹣,∴|φ|,则φ=.故得f(x)的解析式为:f(x)=sin(2x﹣).由对称中心横坐标可得:2x﹣=kπ,可得:x=,k∈Z.∴A,B选项不对.由对称轴方程可得:2x﹣=kπ+,可得:x=,k∈Z.当k=0时,可得.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中的平移变换以及的对称性等,对称轴及对称中心(由可得对称轴方程,由可得对称中心横坐标;在平移过程中掌握“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针对,上下针对而言”的原则.12. 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若,则方程在区间内解的个数的最小值是()A. 5B. 4C. 3D. 2【答案】B【解析】∵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f(3﹣x)=f(x),f(x﹣3)=f(x),∴f(x)是以3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又∵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2)=0,∴f(﹣2)=0,∴f(5)=f(2)=0,f(1)=f(﹣2)=0,f(4)=f(1)=0.即在区间(0,6)内,f(2)=0,f(5)=0,f(1)=0,f(4)=0,方程f(x)=0在区间(0,6)内解的个数的最小值是: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及根的个数判断,由f(x)是定义在R上的以3为周期的偶函数,且f(2)=0,可得f(﹣2)=0,重复利用函数的周期性,看在区间(0,6)内,还能推出哪些数的函数值等于0.第Ⅱ卷(共90分)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13. 若非零向量,满足,,则与的夹角为__________.【答案】【解析】设向量的夹角为,由题意可得:,即与的夹角为120°.点睛: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有三种方法:利用定义;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利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征来选择,同时要注意数量积运算律的应用.14. 已知则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可得:cos,∴ cos故答案为:15.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log0.9(2x﹣6)≥0,得0<2x﹣6≤1,即3<x.∴函数的定义域为.故答案为:.16. 设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的编号)①的最小正周期为;②在区间上单调递增;③取得最大值的的集合为④将的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一个奇函数的图像【答案】①②④【解析】对于函数,由于它的周期为=π,故①正确.令2kπ﹣π≤2x﹣≤2kπ,k∈z,求得 kπ﹣≤x≤kπ+,k∈z,故函数的减区间为[kπ﹣,kπ+],k∈z,故f(x)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故②正确.令2x﹣=2kπ,求得x=kπ+,k∈z,故f(x)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为{x|x=+kπ,k∈Z},故③不正确.将f(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y=2cos[2(x+)﹣]=2cos(2x+)=2sin2x 的图象,由于y=﹣2sin2x为奇函数,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点睛: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函数可以求出:①的周期;②单调区间(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可通过解不等式求得);③值域();④对称轴及对称中心(由可得对称轴方程,由可得对称中心横坐标.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为原点,.(I)求的坐标及;(Ⅱ)设为单位向量,且,求的坐标【答案】(1),(2),或【解析】试题分析:(I)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直接求的坐标及;(II)利用向量的垂直,数量积为0,结合单位向量求解即可.试题解析:(I),(Ⅱ)设单位向量,所以,即又,所以即由,解得或者所以,或18. 已知函数.(I)求的最小正周期及对称中心坐标;(Ⅱ)求的递减区间.【答案】(1),对称中心坐标为.;(2)递减区间为(2)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求解函数的单调减区间即可.试题解析:(I),则的最小正周期,由,得即,的对称中心坐标为.;(Ⅱ)由,得,的递减区间为.19. 已知角终边上一点.(I)求的值:(Ⅱ)若为第三象限角,且,求的值【答案】(1)(2)【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求出角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值,利用诱导公式化简,代入求解即可;(2)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值,然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化简求解即可.试题解析:因为为角终边上一点,所以,.=,==;(Ⅱ),又因为第三象限角,且,所以,则=点睛: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一看角,这是重要一环,通过看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的拆分,从而正确使用公式;二看函数名称,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使用的公式,常见的有切化弦;三看结构特征,分析结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变形的方向,如遇到分式要通分等.20. 已知的周长为,且(I)求边的长;(Ⅱ)若的面积为,求角的度数.【答案】(1)边的长为1;(2)【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中所给三角形周长,即为已知,又由结合正弦定理可化角为边得到关于边的关系式,由上述所得这两式,就可求得的值; (2)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已知可以求得的值,结合余弦定理得,这样即可求出的值,又结合三角形中的范围,进而得到的值.试题解析:解:(1)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两式相减得. (6分)(2)由,得, (8分)由余弦定理得,,又,(14分)考点:1.正弦定理;2.余弦定理;3.三角形面积公式21. 根据两角的和的正弦公式,有:①②由①+②得,③令,则,代入③得:(I)类比上述推理方法,根据两角的和差的余弦公式,求证:;(Ⅱ)若的三个内角、、满足试判断的形状. 【答案】(1)见解析(2)直角三角形【解析】试题分析:解法一:(Ⅰ)因为,①,② 2分①-② 得. ③ 3分令有,代入③得. 6分(Ⅱ)由二倍角公式,可化为, 8分即. 9分设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由正弦定理可得. 11分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为直角三角形. 12分解法二:(Ⅰ)同解法一.(Ⅱ)利用(Ⅰ)中的结论和二倍角公式,可化为, 8分因为A,B,C为的内角,所以,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从而. 10分又因为,所以,即.所以为直角三角形. 12分考点: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等22. 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1)求的值和实数的值;(2)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3)若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1)(2)增函数,见解析;(3)【解析】试题分析:(1)直接把0代入即可求出f(0)的值;再结合f(﹣x)+f(x)=0对定义域内的所有自变量成立即可求出实数m的值;(2)先研究内层函数的单调性,再结合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判断函数f(x)在(﹣1,1)上的单调性;(3)先根据得到a的范围;再结合其为奇函数把f(b﹣2)+f(2b﹣2)>0转化为f (b﹣2)>f(2﹣2b),结合第二问的单调性即可求出实数b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I)因为是奇函数。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物理 (含答案)XXX2018-201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18届)物理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2.客观题需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需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9、10、11、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分。
其余题目为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XX的“XXX说”阐述了宇宙以太阳为中心,其它星体围绕太阳旋转。
B.XXX因为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C.XXX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
D.库仑定律是库仑经过实验得出的,适用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
2.质量为2 kg的质点在xy平面上做曲线运动,在x方向的速度图像和y方向的位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的初速度为3 m/s。
B.质点所受的合外力为3 N。
C.质点初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垂直。
D.2 s末质点速度大小为6 m/s。
3.如图所示,将篮球从同一位置斜向上抛出,其中有两次篮球垂直撞在竖直墙上,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抛出到撞墙,第二次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较短。
B.篮球两次撞墙的速度可能相等。
C.篮球两次抛出时速度的竖直分量可能相等。
D.抛出时的动能,第一次一定比第二次大。
4.地球半径为R,在距球心r处(r>R)有一同步卫星。
另有一半径为2R的星球A,在距球心3r处也有一同步卫星,它的周期是48 h。
那么A星球平均密度与地球平均密度的比值为()A.9∶32B.3∶8C.27∶32D.27∶165.如图,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刚接触轻弹簧的瞬间速度是5 m/s,接触弹簧后小球速度v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
已知该小球重为2 N,弹簧在受到撞击至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
福建南平市2017-2018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南平市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第I 卷(选择题共48 分)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9〜12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很多学校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借此来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奋发图强的正能量。
若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要预先把国旗(视为质点)从旗杆顶端降下来,然后从旗杆底端再升回顶端,旗杆竖直且高为15m,则上述过程中,国旗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A.0,30mB.15m,30mC.30m,15mD.0,15m2.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牛顿最早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的国际单位牛顿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C. 力学单位制中的3个基本单位是kg、N sD. 伽利略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3.图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s 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发生变化B.3s 末,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C. 在3s〜9s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12mD. 质点在4S时的加速度大于在8s时的加速度4. 在水平的滑冰场上,甲、乙两同学分别坐在相同滑板上,原来都静止不动.在相互猛推对方后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甲在冰上滑行的距离比乙近,这是因为A. 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力小于乙推甲的力B. 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力大于乙推甲的力C. 在分开后,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D. 在刚分开时,甲的初速度小于乙的初速度5.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 向右运动。
将质量为m的煤块Q (煤块可以看成质点)轻轻放在水平传送带的左端A处,经过t时间后,Q的速度也变为v,再经t时间煤块Q 到达传送带的右端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前t时间和后t时间内煤块分别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作用B. 在前t时间内传送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C. 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为vtD. A、B间距离为6. 为了测定木块和竖直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用一根水平轻弹簧将木块压在墙上,同时给木块一竖直向上的拉力,使木块和弹簧整体向上匀速运动。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B. 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运动C.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D.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恒定【答案】C【解析】A、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惯性都不变,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故A错误.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故B错误.C、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可知力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C正确D、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所以方向不断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要掌握惯性概念的理解,惯性就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2. 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如下框所示的一套科学研究方法,其中方框2和4中的方法分别是( )A. 提出假设,实验检验B. 数学推理,实验检验C. 实验检验,数学推理D. 实验检验,合理外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这一套科学研究方法,要符合逻辑顺序,即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实验验证,紧接着要对实验结论进行修正推广,选项A正确.考点:此题考查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推理方法.3. 重200N的木箱在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200N B. 80N C. 40N D. 16N【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木箱在水平面运动,则受到是滑动摩擦力,依据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 N =0.2×200N=40N,故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4. 从屋檐上,每隔相等的时间积成一滴水下落,当第 1 滴落地时,第 6 滴刚好形成,观察到 第 5、6 滴间距离约为 1m ,则屋檐的高度为( ) A. 4m B. 5m C. 6m D. 25m【答案】D 【解析】【详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当第一滴水落地时,第6滴水刚好开始下落,之间正好有5个相等时间间隔,设每隔时间T 滴一滴水,屋檐的高度为h ,根据公式212h gt =可得t =故5t T ==第5滴水有'2m 121h gT ==联立解得h=25m故选D 。
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单匝金属线圈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甲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A.t =0.005s 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B.t =0.010s 时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最大C.线圈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频率为100Hz D.线圈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311V2.关于电场线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不相交曲线B.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的曲线C.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现实中存在的D.磁感线是从磁体的N 极发出,终止于S 极3、如图所示,匀强磁场存在于虚线框内,矩形线圈竖直下落。
如果线圈受到的磁场力总小于其重力,则它在1、2、3、4位置时的加速度关系为()A.a 1>a 2>a 3>a 4B.a 1=a 3>a 2>a 4C.a 1=a 3>a 4>a 2D.a 4=a 2>a 3>a 14.2017年1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播出的节目中,海军电力工程专家马伟明院士表示,正在研制设计中的国产003型航母采用电磁弹射已成定局。
电磁弹射就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电磁炮就是利用电磁弹射工作的。
电磁炮的原理如图所示,则炮弹导体滑块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是()A.竖直向上B.竖直向下C.水平向左D.水平向右5.如图所示,一质子以速度v穿过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区域而没有发生偏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质子的速度v′<v,它将向上偏转B.若电子以相同速度v射入该区域,将会发生偏转C.若质子从右侧以相同大小的速度射入仍然不发生偏转D.无论何种带电粒子,只要以相同速度从左侧射入都不会发生偏转6.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金属圆盘在垂直于盘面的匀强磁场B中,绕过O点的轴以角速度ω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则通过电阻R的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是(金属圆盘的电阻不计)()A.由c到d,I=Br2ωRB.由d到c,I=Br2ωRC.由d到c,I=Br2ω2RD.由c到d,I=Br2ω2R7.如图所示,A、B是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电阻不计的自感线圈,当开关S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灯先亮,B灯后亮B.B灯先亮,A灯后亮C.A、B灯同时亮,以后亮度不变D.A、B灯同时亮,以后B灯更亮,A灯熄灭8.如图所示,矩形闭合线圈放置在水平薄板上,有一块蹄形磁铁如图所示置于平板的正下方(磁极间距略大于矩形线圈的宽度)当磁铁匀速向右通过线圈时,线圈仍静止不动,那么()A.线圈受到薄板的摩擦力方向一直向左B.线圈受到薄板的摩擦力方向一直向右C.线圈受到薄板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线圈没有受到薄板的摩擦力9.如图所示,直导线通入方向向上、逐渐增强的电流,关于右侧线圈说法正确的是()A.线圈有扩张的趋势B.线圈有收缩的趋势C.线圈内产生顺时针的电流D.线圈内产生逆时针的电流11.如图所示,一个由电池、电阻R、开关S与平行板电容器组成的串联电路,开关闭合。
闽侯四中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 分,测试时间120 分钟。
第Ⅰ卷基础题阅读题(共61 分)一、课内基础选择题1~8(16 分,每小题2分)(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吐哺(pǔ)桂棹(zhào)鸷.鸟(zhì) 妖童媛女(yuàn)B.伶俜.(zè) 前仆.后继 (pū).(pīng) 长篙.(hāo) 平仄C.愀.(nuó) 一椽.破屋(chuán).(gě) 袅娜.然 (qiǎo) 百舸D.颤.(suō) 猗.郁 (yī) 峥嵘.岁月(róng).动 (zhàn) 婆娑2.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敛裾菲薄踯躅游目骋怀B.落寞羁鸟侘傺忸怩不安C.斑阑垝垣芰荷惠风和畅D.葳蕤阡陌嗔目不绝如缕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A.失其所与,不知B.偭规矩而改错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便可白公姥(2 分)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句:侣.鱼虾而友.麋鹿A.舞.幽壑之潜蛟B.死生亦大.矣C.越国以鄙.远D.火尚足以明.也(2 分)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哽.不能语.咽B.同.而离居.心C.叶叶相交..通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例句:何厌之有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而又何羡乎C.客有吹洞箫者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 分)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其孰能讥之乎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我国文学史上素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闽侯四中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四组单位中,哪一组中的各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 A.m、N、s B.m、kg、s C.kg、J、s D.m、kg、N2.如图所示,固定斜面上有一光滑小球,有一竖直轻弹簧P与一平行斜面的轻弹簧Q连接着,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所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球与斜面之间一定有弹力 B. 轻弹簧P一定有弹力C. 轻弹簧Q不可能处于压缩状态 D. 物体只能受到4个力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仅与物体质量有关C.正在行驶的汽车,行驶快的不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D.自由下落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的惯性消失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汽车拉着拖车在水平道路上沿直线加速运动,汽车拉拖车的力等于拖车拉汽车的力B. 物体会沉入沼泽中,是因为物体对沼泽的压力大于沼泽对物体的支持力C. 用手竖直握住一个瓶子使之保持静止状态,手握的越紧,瓶子受的摩擦力越大D. 跳高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5.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B.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其运动的速度一定减小C.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D.物体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其加速度一定越小6. 如图所示,树枝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若重为G的蜗牛沿着树枝缓慢匀速向上爬行,则树枝对蜗牛的作用力大小为:()A. GB.小于GC. GsinαD. Gcosα7.在空中运动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一般会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关于高空跳伞,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降落伞打开后,在减速下降过程,会有很明显超重的感觉B.降落伞打开后,在匀速下落过程,不存在超重失重现象C.降落伞打开前,随着速度的增大,空气阻力也增大,加速度减小,失重的感觉会减轻D.降落伞打开前,是完全失重,速度越大,失重的感觉会越明显8.如图2所示,用粗铁丝弯成半圆环,半圆环最高点B处固定一个小滑轮,小圆环A用细绳吊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并套在半圆环上。
细绳另一端跨过小滑轮,用力F拉。
则在物块移动过程中,动,使A缓慢向上移动(不计一切摩擦,绳子不可伸长)关于拉力F和铁丝对A的支持力N,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F 变大B.N 变大C.F 变小D.N 变小图2(第9-12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9.如图3所示,汽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A BC 行驶,先匀加速运动,第4s 末则下列说法正确通过B点时速度最大,再经6s 匀减速到达C点停止.已知A C 长为30m,的是:()A.汽车在A B 段与B C 段平均速度相同B.加速和减速过程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2:3C.通过B点时速度大小为6m/s图3 D.AB 段位移为12m10.如图4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已知物体在前2 s 内向东运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若纵坐标表示位移,则物体在4s 内的位移为4 m图 6图图B .若纵坐标表示位移,则物体在后 2s 时间内向西运动C .若纵坐标表示速度,则物体在 4s 内的位移为 4 mD .若纵坐标表示速度,则物体在 4s 内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向西图 411.如图 5 所示,质量均为 m 的木块 A 和 B 之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拉 力 F 作用下,以加速度 a 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 F ,此瞬时 A 和 B 的 加速度分别为 a 1 和 a 2,则:( )A .a 1=0B .a 1=aC .a 2=-aD. a 2=a图5 12.如图6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块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匀加速下滑。
现对物块施加一个 竖直向下的恒力 F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将做减速运动,直至停止B.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大C. 物块将以原来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D. 物块将以比原来大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二、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每空 2 分,作图 2 分,共 16 分。
)13. 小明同学在做“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在白纸上记录了以下信息,如图所示,O 点是橡皮筋拉伸后的结点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 F 1 和 F 2 的方向分别过 P 1 和 P 2 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 F 3 的方向过 P 3 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 F 1= 3.40 N 、F 2=3.90 N 和 F 3=4.65 N 。
(1)请根据图 7 中给出的标度在答卷中相应位置作图,并求出 F 1 和 F 2 的合力 F = N(结 果保留两位小数) 。
(2)有关该实验以下操作不当的是 。
A .同一次实验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B .实验中,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及方向和 O 点的位C .实验中,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图 7D .在使用弹簧秤前,应先校零,使用过程应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14.如图 8A 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 小车加速度 a 与钩码的质量 m 及小车和砝码的质量 M 对应关系图,重力加速度为 g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次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时,56应重新平 衡摩擦力B .实验时若用打点计时器应先释放小车 后接通电源C .本实验 M 应远小于 mD .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 为了比较容易地观察出结果,应作 a - 1M图象(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作出 a -F 图像,他可能作出 图8B 中 (选填“甲”、“ 乙”、“ 丙”)图线。
此图线的 AB 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 主要原因是。
A .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 .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 .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 .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3)该同学正确操作实验后,得到一条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清晰纸带如图8C 所示,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0.10s ,其中 S 1=3.59cm ,S 2=4.41cm ,S 3=5.19cm ,S 4=5.97cm , S =6.78cm ,S =7.64cm ,则 A 点处的瞬时速度大小是 m/s ,加速度的大小是 m/(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三、解答题 (本题共 4 小题,共 36 分。
在答题卷上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 重要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应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 15.(6 分)如图 9 所示一小球从离地面高度 h =45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不计一切阻力。
(取 g=10m/s 2)求: (1)小球经过多少时间落地? (2)落地时速度多大?图1(3)小球下过程的平均速度多大?图9 16.(9 分)如图 10 所示,质量为 M 、倾角为è、斜面光滑的直角三棱柱 A 放在水平地面上, 质量为 m 的光滑球 B 放在三棱柱和光滑竖直墙壁之间,A 和 B 都处于静止状态。
图10求:(1)光滑球 B 对三棱柱压力的大小; (2)地面对三棱柱支持力的大小; (3)地面对三棱柱摩擦力的大小。
17.(9 分)用 F 1=2.5N 水平拉力刚好使质量 m =5kg 物体在水平面上以 v 0=4m/s 向右做匀速直 线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撤去 F 1,改用与水平方向成 53°的斜向上拉力 F 2 作用于物体上, 使其 10s 内向右匀加速运动了 47m 。
(g 取 10 m/s 2,sin53°=0.8,cos53°=0.6) 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 (2)斜向上拉力 F 2 的大小。
18.(12 分)如图 11 所示,一倾角θ=37°的粗糙斜面底端与一传送带左端平滑相连于 P 点。
有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斜面顶端 A 点静止开始下滑,当物块滑到斜面底端 P 点后会继续滑 上传送带(设经过 P 点前后的速度大小不变)。
已知斜面长度 S=1.25m ,传动带长度 L =4 m , 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μ =0.3,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2。
(g 取 10 m/s 2, sin 37°=0.6,cos 37°=0.8)。
求: (1)物块下滑到斜面底端 P 点时的速度大小;(2)当传送带静止不动时,物块在传送带能滑行多远距离;(3)当传送带以恒定速率 v = 4 m/s 逆时针转动时,试判断物体能否向右滑离出传动带? 若 能,试求出滑离速度;若不能,则求出物体在传送带上第一次做往返运动的总时间。
图物理科试卷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C B A D A D C ACD AD BC BD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作图2分,共16 分)13. (1)图略(没有尺规作图或画出力的图示均不得分)F=4.80~5.20N 均可(2)AC(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14. (1)D(2)丙 C(3)0.56 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