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的鉴别检
- 格式:ppt
- 大小:753.57 KB
- 文档页数:101
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鉴别油脂的质量:1、透明度。
油脂的透明度可以说明油脂的精炼程度,磷脂水分和杂质的多少,以及有无掺假使杂等。
测定鉴明的,先将油脂搅混,然后倒入1个玻璃杯中,静置24小时,透明不混浊,无云雾状的悬浮物为好;有悬浮物次之。
2、气味。
用手指蘸一点油,抹到手心中,搓后闻气味。
无异味或哈喇味的油质量好。
3、滋味。
应具有油脂所特有的滋味,将锅烧热,加油,无焦臭、酸败及其它味者为好;有异味者次之。
另外,在挑选香油的时候也应注意:纯正的小磨香油呈红铜色,清澈,香味扑鼻,若小磨香油掺猪油,加热就发白;掺棉油,加热会溢锅;掺菜籽油,颜色发清;掺冬瓜汤、米汤,颜色发浑,有沉淀。
另外,食用油按来源分,有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油、菜籽油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和油和营养油,难免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
植物油也好,动物脂肪也好,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合而成。
甘油都是一样的,脂肪酸却有“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之分。
这三类脂肪酸各有利弊,各有特点。
在天然油脂当中,三类脂肪酸同时都存在,只是比例上有所差别而已。
“饱和”脂肪酸(简称为SFA)当中,没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优点是稳定性好,耐热性强,不易产生氧化产物;缺点是食用过多而运动不足时容易升高血脂,增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多不饱和”脂肪酸(简称为PUFA)当中,有一些是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人体建造组织细胞,以及形成一些生理活性成分,都需要这些“必需脂肪酸”。
这一类脂肪酸的优点是营养价值高,低温下仍然清澈透明;缺点是不耐热,稳定性差。
高温加热或者长期储存后,它们容易氧化,产生伤害人体的自由基,以及各种有毒的氧化产物、聚合产物和分解产物。
“单不饱和”脂肪酸(简称为MUFA)虽然也是人体可以合成的,但它对于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最好,故而近年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崇。
这一类的缺点是不能提供某些必需脂肪酸,但优点是耐热性中等,氧化性也居中,对预防慢性疾病有帮助。
大豆油鉴别1)色泽鉴别纯净油脂是无色、透明、略带粘性的液体。
但因油料本身带有各种色素,在加工过程这些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脂具有颜色。
油脂色泽的深浅,主要决定于油粒所含脂溶性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油料籽品质的好坏、加工方法、精练程度及油质脂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等。
进行大豆油色泽的感官鉴别时,将样品混匀并过滤,然后倒入直径50毫米、高100毫米的烧杯中,油层高度不得小于5毫米。
在室温下先对着自然光线观察。
然后再置于白色背景前借其反射光线观察。
冬季油脂变稠或凝固时,取油样250克左右,加热至35℃~40℃,使之呈态,并冷却至20℃左右按上述方法进行鉴别。
良质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
次质大豆油——油色呈棕色至棕褐色。
(2)透明度鉴别品质正常的油质应该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磷脂、固体脂肪、蜡质以及含量过多或含水量较大时,就会出现混浊,使透明度降低。
进行大豆油透明度的感官鉴别时,将100毫升充分混合均匀的样品置于比色管中,然后置于白色背景前借反射光线进行观察。
良质大豆油——完全清晰透明。
次质大豆油——稍混浊,有少量悬浮物。
劣质大豆油——油液混浊,有大量悬浮物和沉淀物。
(3)水分含量鉴别油脂是一种疏水性物质,一般情况下不易和水混合。
但是油脂中常含有少量的磷脂、固醇和其他杂质等能吸收水分,而形成胶体物质悬浮于油脂中,所以油脂中仍有少量水分,而这部分水分一般是在加工过程中混入的。
同时还混入一些杂质,还会促使油脂水解和酸败,影响油脂贮存时的稳定性。
进行大豆油水分的感官鉴别时,可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
取样观察法——取干燥洁净的玻璃扦油管,斜插入装油容器内至底部,吸取油脂,在常温和直时光下进行观察。
如油脂清晰透明,水分杂质含量在0.3%以下;若出现混浊,水分杂质在0.4%以上;油脂出现明显混浊并有悬浮物,则水分杂质在0.5%以上。
把扦油管的油放回原容器,观察扦油管内壁油迹,若有乳浊现象,观察模糊,则油中水分在0.3%~0.4%之间。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食用植物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但是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这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食用植物油脂进行掺伪鉴别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真假食用植物油脂。
首先,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观和气味来判断。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澈透明的外观,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则可能出现浑浊、混浊或者有悬浮物的情况。
此外,气味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淡的自然气味,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有异味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其次,化学分析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来判断其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特定的脂肪酸成分和稳定的酸价、过氧化值,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脂肪酸成分异常或者指标超标的情况。
另外,物理性质的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光指数、凝固点等指标。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植物油脂的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指标,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指标异常的情况。
最后,微生物学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微生物指标,可以判断其是否受到了污染或者掺假。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污染,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总之,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植物油脂时应该注意产品的外观、气味、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微生物指标,以免购买到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从而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市面上食用植物油脂的监管,确保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脂质量安全。
鉴别食用油我们技巧
一看标识:按国家规定,食用油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质量等级、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必须要有QS标志。
生产企业必须在外包装上标明产品原料生产国以及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必须标明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
二看包装:印有商品条码的食用油,看其条码印制是否规范,是否有改动迹象,谨防买到随意更换包装标志、擅自改换标签的食用油。
选购桶装油要看桶口有无油迹,如有则表明封口不严,会导致油在贮放过程中加速氧化。
三看有无沉淀物:高品质食用油无沉淀和悬浮物,黏度较小。
沉淀物俗称油脚,主要是杂质,在一定条件下沉于油的底层。
购油时应选择透明度高、色泽较浅(但芝麻油除外)、无沉淀物的油。
食用油
四看有无分层:若有分层现象则很可能是掺假的混杂油。
优质的植物油静置24小时后,应该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五看油状:取个干燥洁净细小的玻璃管,插入油中堵好上口慢慢抽起,看油状,若呈乳白状,表明内中有水,而且越白说明水分越多。
水分较大的油会出现混浊,极易变质,加热会出现大量泡沫和水炸声,油烟有苦味。
六看色泽:食用油的正常颜色呈微黄色、淡黄色、黄色和棕黄色,油的色泽深浅也因其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高品质食用油颜色浅,低品质的食用油颜色深(香油除外),劣质油比合格食用油颜色要深。
七看透明度:透明度是反映油脂纯度的重要感官指标之一,纯净的油应是透明的。
一般高品质食用油在日光和灯光下肉眼观察清亮无雾状、无悬浮物、无杂质、无浑浊,透明度好。
第三章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概述食用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必需品之一,因其易于操作、具有良好的烹饪性、味道鲜美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了不健康的成分,对人体健康会产生重大危害。
因此,检验食用油脂的质量及真伪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食用油脂掺伪现象及其危害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现象食用油脂掺杂有许多非洲棕榈油、油酸钙、猪油、黄油、甜菜碱、石蜡油及比重小的机械油等,不但会降低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影响质量、消解品牌信誉,更加严重的是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
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危害1.容易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食用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2.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因为假冒伪劣产品通常价格低廉、质量不可靠。
3.持续购买假冒伪劣食用油脂可能会让消费者失去对市场公正公平的信任感,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
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公正市场经济,需要对食用油脂进行真伪鉴别检验。
以下介绍常见的食用油脂鉴别检验方法。
物理化学鉴别方法1.外观判定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油质状态和色泽,如色泽均匀、清亮,质感细腻,无异味等来判别油品质量。
2.低温测试法:通常可用室温下存放,若再不到0℃以下出现沉淀或混浊现象,就表明油品质量存在问题。
3.密度检测法:通过检测油品的密度是否与标准相符判定其质量。
4.烟点检测法:可通过对油品加热,当产生烟雾时烟点即为其质量参数。
化学成分分析法1.脂肪酸成分鉴别法:通过检测主要组成成分脂肪酸以及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来判断其质量。
2.表面活性剂鉴别法: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的食用油脂,可以通过半微量测定方法进行鉴别。
3.其它物质成分鉴别法:可针对掺伪情况选择特定成分进行检测,如掺杂黄油可通过判定黄油酸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判断其是否被掺杂。
食用油脂质量的掺伪问题不仅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更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检测技术,完善标准规定,加强监管和打击掺假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设计性实验:食用油脂的检验[实验目的]1、充分了解摄入存在掺假及安全性问题油脂对人体的伤害。
2、了解不同种类植物油特性,掌握其感官评定方法。
3、学习对食用植物油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从而判断其是否掺假及品质的好坏。
[实验原理]1、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利用食品感官评定的基本技术和食用油的一些感官特性进行鉴别判断。
2、浓硫反应法植物油成分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浓硫酸与之反应时主要是脱水反应,也就是碳化,将里面的氢氧元素以水的形式反应,不同植物油会呈现不同颜色,以此判断是否掺假。
3、冷冻试验法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于冰箱冷藏放置4小时,取出观察,不同植物油会呈现不同状态,可以此区分,鉴别是否掺假。
4、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 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常用酸碱中和法,其原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与氢氧化钾产生中和反应,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消耗量可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量。
新鲜油脂的酸价很小,随着储存期的延长和油脂的酸败,其酸价随之增大,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直接说明油脂新鲜度和质量的下降。
在GB1535-2003《大豆油》、GB156-2004《菜籽油》中规定,其原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4.0 mgKOH/ g,四级成品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3.0 mgKOH/ g 。
酸价高于3.5 mgKOH/ g时,油脂出现不愉快的哈喇味;酸价超过4 mgKOH/g 较多时,人们如果食用了这种油脂后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酸败严重的油脂不能食用。
5、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而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更是关乎我们的健康。
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国家对食用油的生产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食用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国家标准。
根据《食用油脂标准》(GB 2716-2005),食用油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外观应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二是气味应清香,无异味;三是味道应纯正,无杂味;四是酸价应符合规定范围;五是过氧化值应符合规定范围;六是不得掺假伪劣品;七是不得掺加禁用物质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测、气味检测、味道检测、酸价检测、过氧化值检测等。
外观检测是通过目测食用油的外观,观察是否清澈透明,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气味检测是通过嗅觉检测食用油的气味,观察是否清香,有无异味。
味道检测是通过尝觉检测食用油的味道,观察是否纯正,有无杂味。
酸价检测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酸价含量,来判断食用油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过氧化值检测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含量,来判断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和质量。
这些检测方法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总的来说,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是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目测、嗅觉、尝觉等方法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食用油,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食用油的鉴别方法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之一,然而市面上的食用油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判断其品质的好坏。
我们需要学会一些鉴别方法,以确保选购到健康、优质的食用油。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食用油鉴别方法,帮助读者正确选择合适的油品。
一、外观鉴别法外观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特征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油品的颜色、透明度和纯度等来初步判断其品质。
一般来说,优质食用油应该呈现清澈的金黄色,透明度高,没有杂质悬浮其中。
如果发现油品呈现混浊、浑浊或有颗粒状的物质,那么很可能是质量较差的产品,应尽量避免购买和食用。
二、气味鉴别法食用油鉴别还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
一般来说,优质的食用油应该有清香的气味,没有异味或者有刺鼻的气味。
我们可以借助嗅觉来检测油品的气味,如果发现食用油有腐败、酸味或者其他异常的气味,那么这很可能是劣质或变质的油,应该避免购买和使用。
三、口感鉴别法正确的饮食观念告诉我们,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在口感上也有所差异。
有些食用油口感清淡且润滑,有些则具有一定的香气和味道。
优质的食用油应该具有天然的香味和味道,口感不油腻且易于消化。
如果食用油口感沉重、黏腻或者有刺激性口感,那么这很可能是掺假或使用劣质原料制作的产品,应该谨慎购买和食用。
四、品牌选择选择知名品牌的食用油也是保证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知名品牌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能够确保产品的健康和安全。
购买食用油时,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或者消费者评价的推荐,选择可信度高的品牌。
五、查看产品标签购买食用油时,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标签上会有详细的成分、产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产品标签,了解食用油的原料和生产过程,从而更好地做出选择。
六、专业检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食用油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专业机构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准确地鉴别食用油的成分和质量,给出专业的检测结果。
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和时间,但可以确保精确和全面的鉴别结果。
食用油的品质检测如何判断油品的纯度与质量食用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之一。
不论是炒菜、烹饪还是制作甜点,我们都需要使用到食用油。
然而,市场上的食用油繁杂多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质量问题。
为了确保我们的饮食安全,进行食用油的品质检测与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帮助读者判断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
一、外观检测品质优良的食用油在外观上应该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状态,没有悬浮物、杂质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油的外观来初步判断其质量。
健康、优质的食用油应该无色透明,没有浑浊、混浊的迹象。
二、嗅觉检测食用油的气味也是衡量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优质的食用油应该具有清香、无异味的特点。
通过将少量油滴在手心,然后用手指揉搓,再闻一闻有无异常气味,可以初步判断油的质量。
如果食用油具有刺激性气味、腐败味或者其他异味,那就说明其质量可能存在问题,不宜食用。
三、烟点检测食用油的烟点是指在加热过程中,油开始冒烟的温度。
烟点越高,说明食用油在烹饪过程中不易产生烟雾和有害物质。
因此,烟点也是判断食用油质量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烹饪油,如橄榄油、花生油,具有较高的烟点,适合高温烹饪。
而一些劣质食用油的烟点较低,容易在加热时产生烟雾和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四、酸价检测酸价是评价食用油酸度的指标,也是判断油品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高酸度的食用油,说明油脂发酸,可能由于脂肪酸分解导致。
常见的酸价检测方法有自动滴定法和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法。
通过测量食用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以判断其酸价,从而评估食用油的质量。
五、氧化值检测氧化值是评价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指标,也是油品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
过高的氧化值意味着食用油存在氧化反应,容易产生有害物质。
对于已经过期或存放时间较长的食用油,其氧化值会显著提高。
常见的氧化值检测方法有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测量食用油中的氧化程度。
鉴别食用植物油(1)观察油的透明度。
质量好的植物油透明度高,水分、杂质少。
静置24小时以后,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反之,则质量差。
(2)观察油的色泽。
质量好的花生油呈淡黄色或澄黄色;豆油为深黄色;菜籽油为黄中稍绿或金黄色;棉籽油为淡黄色。
(3)闻油的香味。
用手指沾少许油,抹在手掌心,搓后闻其气味。
如有异味,说明油质量不好或发生变质。
(4)品尝。
用筷子沾上一点油,抹在舌头上辩其味。
质量正常的油无异味。
如油有苦、辣、酸、麻等味说明油已变质,有焦糊味的油质量也不好。
(5)加热鉴别。
水分大的食用植物油加热时会出现大量泡沫,且发出“吱、吱”声。
油烟有呛人的苦辣味,说明油已酸败。
质量好的油应泡沫少且消失快。
食用油伪劣品鉴别一看色泽:一般高品位油色浅,低品位色深(香油除外),油的色泽深浅也因其品种不同而使同品位油色略有差异。
二看透明度:一般商品位油透明度好,无浑浊。
三看有无沉淀物:高品位油无沉淀和悬浮物,粘度小。
四看有无分层现象:若有分层同很可能是掺假的混杂油(芝麻油掺假较多)。
五闻:各品种油有其正常的独特气味,而无酸臭异味。
六查:对小包装油要认真查其商标,特别要注意保质期和出厂期,无厂名、无厂址、无质量标准代号的,千万要特别注意,不要上当。
棕榈油:仅次于大豆油的世界第二大食用油。
棕榈油含不饱和脂肪酸为40%,含饱和脂肪酸为44%。
两者均衡,这在植物油中不多见,是其它植物油不能取代的优点。
棕榈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E,高出一般植物油;它还是胡萝卜素最丰富的天然来源,其含量超过胡萝卜15倍,番茄300倍。
常食棕榈油可降低胆固醇,还可抗血栓,防治心血管病,抑制癌症。
橄榄油:不需精炼就可食用,既可热炒,又适合作凉拌食品的调味油。
溶点低,易消化,含有8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每100克中含有鱼鲨烯700毫克,这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食用此油既无引起高血脂、血管硬化的危害,又没有在体内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影响健康之虑,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能滋润干燥的皮肤,防止起皱;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代谢,保护及强化皮肤,预防皱纹产生;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皮肤老化和弹性下降,能软化血管;维生素K能使皮肤有弹性,吸收皮下脂肪。
怎样鉴别食用油的标准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原料之一,而如何鉴别食用油的好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鉴别食用油的标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食用油的外观来初步判断其品质。
优质的食用油通常呈现清澈透明的状态,色泽鲜亮,而劣质的食用油则可能呈现混浊、浑浊的状态,甚至出现沉淀物。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品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闻食用油的气味来鉴别其品质。
优质的食用油通常具有清淡的香味,而劣质的食用油可能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甚至有一些腥臭味。
因此,通过嗅觉来判断食用油的气味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尝试食用油的味道来鉴别其品质。
优质的食用油通常具有清淡的口感,而劣质的食用油可能会有一些苦涩或者腥味。
因此,通过尝试食用油的味道也可以初步判断其品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食用油的包装标识来鉴别其品质。
正规的食用油通常会在包装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而劣质的食用油可能会存在一些标识不清晰或者标注不全的情况。
因此,通过查看包装标识也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品质。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烹饪试验来鉴别食用油的品质。
将食用油倒入锅中加热,观察其烟点和稳定性。
优质的食用油通常具有较高的烟点和较好的稳定性,而劣质的食用油可能会出现烟点低、易氧化等情况。
因此,通过烹饪试验也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观、闻气味、尝味道、查看包装标识以及进行烹饪试验来鉴别食用油的品质。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鉴别食用油的标准,选择优质的食用油,保障健康饮食。
食用油脂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一、引言食用油脂数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
它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项主要成分,它不仅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必需的脂肪和营养物质,还是美食烹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正因为如此,对食用油脂的分析及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油脂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方法,以期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食用油脂的组成食用油脂主要由三种脂肪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构成,它们是甘油(glycerol)和三种不同的脂肪酸(fatty acids)的结合物。
每种三酸甘油酯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是不同的,它们对油脂的融点、酸值、氧化安定性、抗氧化性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油脂成分如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卡路里、维生素等,都对油脂的营养成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油脂成分的含量比例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食用油脂的品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
三、食用油脂化学成分的分析(一)色谱法色谱法通常是分析和鉴定食用油脂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方法之一。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它们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然后测定其峰面积和相对含量,以确定油脂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二)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油脂的氧化程度。
将样品放在红外光谱仪中,将测量电磁辐射在样品中被吸收的波长区间。
油脂中的化学键在不同的波长区间中吸收的能量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出信息。
(三)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通常被用来确定油脂中各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每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数量,从而确定每个碳原子周围的化学环境。
由此得出信息后,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得到油脂中不同的组分。
四、食用油脂化学成分鉴定方法(一)化学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可以鉴定油脂中各种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如酸值、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含量等。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热处理或者经过某些反应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