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上)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摘要: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处分权而将他人财产转让、赠与、抵押、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的民事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分析其合法性与效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一、引言在我国《民法典》中,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处分权而将他人财产转让、赠与、抵押、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的民事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涉及财产权益纠纷较多。
本文将从无权处分的概念、法律效力、效力认定以及法律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无权处分的概念1. 法律上的处分权:指法律规定的对财产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如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等。
2. 合同上的处分权:指合同当事人约定对财产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如抵押权人、质权人等。
3. 无权处分:指行为人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处分权而将他人财产转让、赠与、抵押、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的民事行为。
三、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1. 合法性分析(1)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无权处分行为中,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如故意隐瞒财产权属、故意伪造产权证明等。
(2)行为人具有处分意思。
无权处分行为中,行为人具有将他人财产转让、赠与、抵押、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的意思表示。
2. 效力认定(1)对第三人而言,无权处分行为原则上无效。
第三人取得财产权益的,应当返还给原财产所有人。
(2)对原财产所有人而言,无权处分行为原则上无效。
原财产所有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
3. 特殊情况下的效力(1)善意取得。
如果第三人善意取得财产权益,则无权处分行为对第三人而言具有法律效力。
(2)债权人的同意。
如果债权人同意无权处分行为,则无权处分行为对债权人而言具有法律效力。
四、无权处分的法律对策1. 完善法律制度(1)明确无权处分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规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
(3)明确无权处分行为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2.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1)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了解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
论无权处分一、问题之提出物权立法,旨在明确物之归属,定分之争,以促进物之流转,物尽其用。
既然要流转,难免涉及到物权变动的问题,所有权的处分就是其中重要的类型。
然现实生活中处分他人之物的情况并非鲜见。
为规范此种现象,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并维护交易安全,物权法特设106条和107条,以明确个中法律关系。
第106条规定:无权处分人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一下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1)受让人受让该动产或不动产时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动产或不动产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按照欠款规定取得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的,原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
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其他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
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对这两条法律规定有以下几个疑问值得注意:(1)第106条所指之动产究系借与物、遗失物还是盗赃物?从第107条对遗失物无权处分的规定看,似乎应该被限缩为借与物,但是该条能否类推适用与无权处分遗失物?(2)第106条所称之处分是否包括“赠予”?易言之,若无权处分人将他人之物赠予受让人,受让人能否依善意取得制度获得该物之所有权?(3)所有人对与无权处分人是否仅能请求损害赔偿,是否有其他的救济方式?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是德国学理的重要贡献,其将物权行为从债权行为中抽象出来,对保护交易安全有重要意义。
要理解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首先要明确以下三对概念: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无因行为与要因行为。
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分析经济论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分析经济论[摘要]本文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从现代民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基本精神出发,分析了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合同在各种情形下的效力确定问题,认为应当为《合同法》51条的规定设定一个合理的适用范围,方可做到民法体系的和谐一致。
[关键词]无权处分行为物权变动模式交易安全合同效力无权处分行为效力问题被学者们称为“法学上的精灵”,是一个理论界存在众多争议而又不得不面对的复杂问题,它与善意取得、法律行为、合同效力、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损害赔偿等诸多理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跨越了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法三大法域,再加上无权处分行为在实践中的诸多不同表现形式,使得无权处分行为效力问题愈加变得扑朔迷离。
许多学者为探求一条完善无权处分理论之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笔者认为,要研究无权处分行为的问题,必须在选择一定物权变动模式的前提基础上根据现代民法的精神深刻分析无权处分行为的本质与内在特征,从而确定处理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规则。
一、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我国研究无权处分效力问题的前提基础当前世界各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主要有债权意思主义模式、物权形式主义模式的及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三种。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主要以法国为代表,在此模式下,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可以基于债权意思直接产生;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我国的台湾省亦采取此模式),在此模式下,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的发生根据在于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的物权合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奥地利民法典》,在此模式下,单纯的债权合同一般不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必须加上一定的交付、登记或其他法律规定的形式行为方可。
我国虽尚未正式制定物权法,但从已有的几部《物权法草案》专家建议稿来看,均采纳了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因此在我国,必须在此模式的前提下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展开研究。
论无权处分效力的认定作者:李晓清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摘要】无权处分在合同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无权处分效力的认定直接影响着民法同合同法、物权法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立法史上,采取过无效说和效力待定说,在一定的时期促进了合同的发展。
随着远期交易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一概将无权处分认定为效力待定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
本文从无权处分的产生根源,效力分析入手,力图使该制度既能符合现行法律理论,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分别详细评析三种效力认定下的法律后果,通过对合同原则的把握,结合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与社会交易秩序的分析,否定无效说和效力待定说,指出有效说的合理性。
最后,推陈出新,提出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有效说理论。
【关键词】无权处分;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善意取得一、无权处分概述(一)无权处分的定义无权处分,即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处分权,却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对他人财产的法律上的处分行为。
对无权处分的认定需符合三个方面:1.无权处分行为首先是财产处分权的欠缺。
所谓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是指行为人在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下,而与第三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权利的合同。
无权处分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无所有权。
以某物为合同标的却没有所有权,其权利暇疵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是处分权受到限制,这是在有所有权但所有权受限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处分行为。
如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对抵押物的处分等。
2.处分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了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效力待定合同是指虽然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欠缺,但经有权人追认,可自始生效的合同。
主体资格欠缺主要包括三种情形即行为能力的欠缺、代理权的欠缺及财产处分权的欠缺,前两种情形都是行为人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而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无权处分人须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订合同。
无权处分人如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则应作为无权代理合同处理。
3.无权处分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关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合同效力和物权变动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合同效力作为一种法律保护手段,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同时,物权变动模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这两个方面,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
一、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无权处分是指一方在没有合法授权或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对于同意合同或者其他权利所属物的出售、转让、抵押等行为。
这样的行为可能对于合同效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合同违约,引起经济损失。
因此,在这个方面,合同效力和无权处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无权处分行为往往会引起合同的无效,同时可能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买受人知道卖方没有权力进行处分,并且还继续购买了该物品,这样的行为还可能会侵犯第三方的利益,甚至会引起潜在的法律诉讼。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以避免引起无权处分的情况。
此外,无权处分还可能引起诸如公司转让、债权买卖等重大合同业务的风险。
这些合同往往涉及大量资本流动,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存在无权处分行为,会给合同的有效性带来很大的隐患,也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合同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合同签订前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以确保合同签订时没有任何的无权处分行为。
二、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变动模式是指物权在权利人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权利人可以通过出售、转让、抵押等方式将其拥有的物权转让给其他人。
这种物权转移的单向性使得权利人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资产转移出去,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同时,在物权转移中,受让人可以通过获得新的财产权利来增加其资产规模,并提高其经济收益。
在物权变动模式中,合同的效力对于物权的转移作用十分重要。
例如,在卖方通过合法途径出售财产时,如果买方违反合同规定导致产权的转移发生终止或无效,就会对物权变动模式带来风险。
这种风险可能导致权利人无法及时指定新的权利人,或者无法享有合同中规定的权益。
无权处分的效力研究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对于该条规定的含义学术界争议很大,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
无效说是建立在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基础上,将无权处分行为一概视为无效行为,这一观点目前只有少数学者主张,属少数说;有效说是建立在物权行为理论基础上,区分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因无权处分人不具有处分权而效力待定,之后权利人拒绝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最终没有取得处分权而导致物权行为无效,债权行为效力仍不受影响,这些观点可谓目前的有力说;效力待定说是指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合同效力待定,它建立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上,这一观点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通说。
本文力图从债权形式主义已经确认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的角度出发,来说明效力待定说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制背景的一种观点,从而讨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以及无权处分行为与各制度之间的协调问题。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以上三种学说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认识差异,但在更深层次面上,它们的逻辑前提已然有异,它们代表着论者对我国物权行为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上认识的差异。
所以,要分析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必先要选择一种物权变动模式作为基础,笔者认为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理解时,应采用债权形式主义作为其逻辑前提。
(一)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局限。
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及债权形式主义,为近现代各国民法关于物权变动的三种基本理论学说。
此三种学说中,债权意思主义又称为意思主义,以《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为典型代表。
债权意思主义认为物权变动为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不承认有所谓物权行为,所有权的转移以债权契约为根据,既不须另有物权行为,也不以登记和交付为生效要件。
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物权交易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国家公权力对于物权交易和个人意思的干预”,同时,债权意思主义对于第三人极为不利,当事人双方只要存在意思表示即发生了物权变动的效力,“这种结果使社会和第三人不能从外部明了当事人之间是否发生了物权变动,以及物权变动的具体时间,从而使物权变动的法律关系难以清晰地为社会第三人所知悉。
第25卷第3期2011年6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 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 co no m icM anage m ent Cadre College Vo.l 25No .3June 2011论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王素娟1,杨彦浩2(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2.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郑州450000)[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素娟(),女,河南省新乡市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法学院助理教师,法学硕士。
[摘要]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一直就有争论,相关论文也非常多。
在主张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对待和坚持物权行为有因性的前提下,对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加以区分控制。
[关键词]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有因性;无因性[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57(2011)03-0073-04一、无权处分的内涵无权处分行为就是处分人在对被处分的物或者权利没有处分权时所实施的行为。
无权处分中存在以下三类的法律关系:首先无权处分人与原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侵权、违约、不当得利;其次原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关于被处分权利的归属问题,如果被处分的权利没有发生变动,原权利人依然保有权利,而第三人占有被无权处分的物,原权利人可以对其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最后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转让合同无效时,如果无权处分人有过失则可能是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有效时主要是违约责任。
这些法律关系中,无权处分人可谓是罪魁祸首,整个法律关系的发生完全是由他的擅自处分所导致的。
无权处分人的擅自处分也许并非出于恶意,如将原权利人之物误当成自己之物出卖,但从法律关系上讲,无权处分人的恶意与否并不影响对他在法律上的定位。
第三人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处于交易相对方的地位,根据其是否明知或应知处分人无处分权的事实,分为恶意与善意。
法律对善意第三人与恶意第三人实行区别对待原则。
王轶:无权处分与物权变动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上)王轶(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民事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一般都包含有处分权能,(注:并非所有类型的民事权利,都包含有处分权能。
例如自然人所享有的生命健康权,除了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体育运动等极为个别的情形外,在一般情形下并不包含处分权能。
)因此,“处分”是民法上的基本概念。
处分的对象为权利自身,处分权能决定着民事权利的最终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当事人行使特定民事权利处分权能,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行为,就是法律上的处分行为。
此项处分行为,如果是由有权利人来进行,为有权处分行为;如果是由无权利人来进行,则为无权处分行为。
其中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可谓是民法上的精灵。
(注:这一用语借自王泽鉴先生:“‘出卖他人之物’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困扰实务界数年。
为期驯服,非彻底究明其‘本性’,不克济事。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60。
笔者认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行以来,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也已成为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法学上的精灵。
”)我国学界与实务界,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围绕着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就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一致的见解。
(注:代表性的文章有: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一条”,《人民法院报》2000年1月8日;韩世远:“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人民法院报》1999年11月23日;张谷:“略论合同行为的效力”,《中外法学》,第12卷第2期,2000年;孙鹏:“论无权处分行为”,《现代法学》第22卷第4期,2000年;丁文联:“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秋季号。
)在这一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这一问题作出回答,需要动用较多的民法知识。
因为妥当把握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不仅要采取一种体系化取向的民法学思考,(注:所谓“体系化取向的民法学思考”,是指将实现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化,作为研究者进行民法学研究时所持守的一种基本立场。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并非取得物权的要件。
)因而物权与债权的划分尚是模糊不清的。
这就决定了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法律也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债权合同效力的发生与债权合同法律效果的实现密切关联,可以顺理成章地建立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债权合同效力发生之时,就是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实现之时。
如果不能实现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债权合同的效力也就无法得以发生。
(注:当然前述日本和意大利民事立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种逻辑上的关联并不带有强制性和唯一性,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可以基于特定社会政策的考虑,通过法律的特别规定,重构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与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以种类物的交易作为规范的基本对象,同是建立在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种财产权的形态明确加以区分的基础上。
无论是在对内的效力上,还是在对外的效力上,物权与债权的界限都较为清晰。
尤其是在对外效力上,债权一般仅消极地具有不可侵犯性,(注: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排除例外情形的存在。
比如租赁合同中,尽管承租人享有的租赁权为债权,但基于特定社会政策的考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债的相对性,赋予租赁权以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如我国《合同法》第229条即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并无积极地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物权则借助于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具有积极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这一点在不动产物权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其公示原则须通过强制性规定来体现,而不象动产物权的变动那样,可经由任意性规范来体现。
因而不动产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否则,除了要有债权合同之外,还需要存在登记行为。
就动产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实现,则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除了要有债权合同之外,一般也需要存在交付标的物的行为。
这就表明,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债权合同生效,一般不能导致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
对无权处分理论的再思考——试析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为背景论文摘要:通过详细分析和论证在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下解决无权处分而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来说明利用物权行为理论来驯服这个“精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论文关键词:无权处分;物权行为理论;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制度的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此处之“无权处分行为”应该从何种意义上理解呢?该条所指有效的“合同”究竟是物权合同还是债权合同?规定得很不明确。
通说认为此“合同”为债权合同,因为我国尚未采用物权行为理论,这里所说的无效,不是处分行为无效,而是无权处分所立合同无效。
我国《合同法》没有对无权处分的内涵做出规定,同时由于我国民事立法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学界和实务界对这一问题激烈讨论却难以达成一致见解。
目前流行的有如下几种学说: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
此种种关于无权处分效力之学说,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究竟如何更好地解决无权处分这个“法学精灵”?学界也难以达成一致。
笔者认为法律制度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只存在孰优孰劣的评价,因为每一观点的背后,基于对无权处分制度设立宗旨的不同认识,也是基于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不同价值目标的考量。
我国通说持效力未定的观点,但是此说未能解决大量存在的非现货交易的现实问题。
笔者则认为将无权处分签订的合同理解为效力不定的合同是欠妥当的,而认为其应为有效合同更有利于保持财产关系的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之间的平衡,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无权处分之所以成为我国民法如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大难题,有学者指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合同的生效和被处分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是不被分开的。
正是因为有了合同效力和被转移财产所有权之间这种无休无止的缠绵,正是因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未被分开,才有了对这个“精灵”欲理还乱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
浅析无权处分的含义及效力[内容提要]: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问题,一直是民法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1条首次对无权处分行为做出了规范,该条规定:“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围绕着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就无权处分的效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一致的见解。
鉴于此,有必要对无权处分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无权处分的效力这一角度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以期使该项制度臻于完善。
[关键字]:无权处分处分权处分行为效力一、处分权和处分《合同法》第51条是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无权处分问题,而该条文并未对无权处分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仅在条文中使用了“处分”、“处分权”、“无处分权”的表述,因而有必要在学理上对这一概念进行澄清,以更好地分析和讨论无权处分的效力问题。
本节先从“处分权”和“处分”的含义着手,再论及“无权处分”的概念及分析。
通说认为,处分权是对既有民事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
处分权能够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但是应当将处分权与行为能力予以区分。
行为能力是对行为人自身能力的一种法律衡量与认可,不能依民事主体的意思自由而决定;而处分权表现的是处分人与被处分权利的一种关系,被处分权利属于处分人自由支配之列,也即处分权可以依权利人之意思自由而发生得丧变更。
关于“处分”的含义,学者们通常认为,从《合同法》的立法过程来看,第51条的规定主要参照了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而定,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①则仿自《德国民法典》第185条②。
因而我国《合同法》上第51条的“处分”可从《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相关条文的比较分析中获得。
③《德国民法典》中并未确定“处分”的概念,立法上所采处分一词,须结合学说的发展予以考察,目前的通说认为,“处分行为,指通过对既存权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转移或抛弃而直接对该权利发生作用的法律行为”。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上)民事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一般都包含有处分权能,(注:并非所有类型的民事权利,都包含有处分权能。
例如自然人所享有的生命健康权,除了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体育运动等极为个别的情形外,在一般情形下并不包含处分权能。
)因此,“处分”是民法上的基本概念。
处分的对象为权利自身,处分权能决定着民事权利的最终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当事人行使特定民事权利处分权能,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行为,就是法律上的处分行为。
此项处分行为,如果是由有权利人来进行,为有权处分行为;如果是由无权利人来进行,则为无权处分行为。
其中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可谓是民法上的精灵。
(注:这一用语借自王泽鉴先生:“‘出卖他人之物’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困扰实务界数十年。
为期驯服,非彻底究明其‘本性’,不克济事。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60.笔者认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行以来,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也已成为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法学上的精灵。
”)我国学界与实务界,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围绕着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就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一致的见解。
(注:代表性的文章有: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报》20XX年1月8日;韩世远:“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人民法院报》1999年11月23日;张谷:“略论合同行为的效力”,《中外法学》,第12卷第2期,20XX年;孙鹏:“论无权处分行为”,《现代法学》第22卷第4期,20XX年;丁文联:“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秋季号。
)在这一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这一问题作出回答,需要动用较多的民法知识。
因为妥当把握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不仅要采取一种体系化取向的民法学思考,(注:所谓“体系化取向的民法学思考”,是指将实现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化,作为研究者进行民法学研究时所持守的一种基本立场。
并从这种立场出发,选取逻辑分析的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手段。
)从逻辑选择可能性的角度出发去作出判断,更需要从民法的基本理念出发去进行利益衡量,作出价值判断。
本文就力图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讨论与物权变动有关的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以就教于大方。
一、与物权变动有关的无权处分行为的含义若想了解与物权变动有关的无权处分行为的含义,必须首先了解与物权变动有关的处分行为的含义。
前已提及,处分行为属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是指以引起民事权利的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以此为认识前提,具体到物权变动,处分行为就是指以引起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背景存在着差屿,笼统地给与物权变动有关的处分行为作如此的概念界定,仍不能达到清楚说明问题的目的。
要想对处分行为的概念有一个具体的把握,尚须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来说明这一问题。
作为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法国民法典》上实质意义的法律行为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法律行为制度。
法典中“几乎没有提及法律行为,在波蒂埃的影响下,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则仅通过非体系化的方式被规定于民法典第三篇中。
”(注:Konrad Zweigert und Hein附图{图}:“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 Band.Ⅱ,1969,)由于这一原因,法典也未采用“处分行为”这一概念。
由于法国民法上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系于当事人的债权意思,因此,就物权变动而言,与“处分行为”意义相当的,就是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以物权的设立、变更、终止为目的的债权合同,典型的如买卖合同。
为行文的方便,本文就在这样的含义上针对法国民法使用“处分行为”这一术语。
在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处分行为不但是被法典所采用的专门术语,(注:参看《德国民法典》第185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18条。
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的通说还认为,“处分”一词从最广义上说,包括事实上的处分与法律上的处分。
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就原物体加以物质的变形、改造或毁损的行为,比如拆屋重建、改平装书为精装书等。
法律上的处分,除负担行为外,还包括处分行为,例如所有权的转移或抛弃、抵押全的设定、债权让与及债务免除。
广义的处分,仅指法律上的处分而言,不包括事实上的处分。
狭义的处分,则专指处分行为。
《德国民法典》第185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18条,所使用的“处分”一词,无疑是狭义的处分。
)也是与负担行为相对应的一种法律行为。
所谓负担行为,又称债权行为或债务行为,指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处分行为则是指直接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法律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
所谓物权行为,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有为单独行为,有为契约。
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的处分行为。
(注:王泽鉴:《民法总则》,自版,20XX年,页283.)因此在德国法上,就买卖而言,处分行为就不是指作为债权合同的买卖合同,而是指独立于买卖合同这个负担行为的、直接引起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物权行为。
在以《奥地利民法典》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由于并不认同有独立于债权合同的物权行为存在,因而在解释论上,对“处分行为”的理解应与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相同,也即处分行为是指以物权变动为目的所订立的债权合同。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处分行为所指有所不同,故而无权处分行为的含义相应地也有所区别:在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无权处分行为实际是指,对特定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以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
典型的如出卖他人之物所订立的买卖合同;而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无权处分行为则是指,对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进行的,以引起标的物的物权变动为目的的物权行为。
二、比较法考察(一)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作为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代表,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行为概念,《法国民法典》并未针对无权处分行为设置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一般性规定。
但就具体的类型,则间或设有明文。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第1599条的规定。
该规定首先确认“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买卖,无效”。
从而将作为无权处分行为典型形态之一的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确认为无效。
该条款就合同无效这一法律效果,并不区分买受人为善意或恶意,但就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则因买受人善意、恶意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因而同条后句明确规定“在买受人不知标的物属于他人的情形,出卖人负损害赔偿之债”。
由于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被确认为无效,那么基于买卖合同本应发生的法律效果-买受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在一般情况下自然难以发生。
应特别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买受人绝对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如果出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的交易,尤其是买受人的交易地位符合了《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第1款的规定,即“对于动产,占有有相当于权利根源的效力”。
而该动产又非第2279条第2款被作出排除规定的遗失物或盗窃物,善意的买受人仍可取得动产的所有权。
但此时,仅是发生了动产所有权取得的法律效果,换言之,由于第2279条第1款的规定,使得买受人的善意弥补了权利取得上的瑕疵,买受人例外地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取得了动产的所有权。
由于买受人的善意并不能弥补无权处分行为效力上的欠缺,此时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仍为无效合同。
正如《法国民法典》所采用的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被视为是对于罗马法传统的背叛一样,该法典第1599条的规定也被认为是背叛了罗马法传统。
在罗马法上,《学说汇纂》18,1,28(乌尔比安《论萨宾》第41卷)清清楚楚地写道:“毫无疑问的是,可以出卖他人之物。
事实上,这是一个买卖契约,只不过物可以从买受人手中被追夺。
”在《法国民法典》刚刚颁布后不久,就有法学家指出了第1599条规定的局限性:鉴于出卖他人之物是商业的持续要求,罗马法传统的解决办法显然更符合实际的需求,该条款的适用范围应受到限制。
(注:Maleville,Analyse raisonnée de la discussion du code civil auConseil d‘état,Paris 1805,Ⅲ,367 ss Touillier,le droit civil far ancais,suivan l’ordre du code,巴黎,1824,第6卷,第131,108页以下。
转引自刘家安:“论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民商法纵论—江平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而法国民法典编纂特别委员会委员Grenier 在1804年3月6日向立法团提出的报告中,也曾主张第1599条的规定不应适用于商事买卖。
(注:Fenet,Recueil plet des travaux préparatoires du code civil,Paris1827,ⅪⅤ,193.转引自刘家安:“论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近年来,对于第1599条所规定的合同无效这一法律效果,法国学者采取实际的行动,力图将其解释为相对无效,而非绝对的无效。
(注:我妻荣著,有泉亨修订:《物权法》,岩波书店,1983年,页75.)这显然大大增加了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成为生效合同的可能。
因为只要出卖人在合同签订后,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或者标的物的所有权人追认买卖时,合同即可终局、确定地成为生效合同。
此时即使不基于第2279条第1款的适用,买受人也可获得标的物的处分权。
毫无疑问,这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实际社会需要的法律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日本民法典》与《意大利民法典》效法《法国民法典》,采用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注:在日本学界,对《日本民法典》所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的效力上,却并未追随《法国民法典》。
《日本民法典》第560条规定:“以他人权利为买卖标的物时,出卖人负有取得该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的义务。
”第561条又规定“于前条情形,出卖人不能取得其卖掉的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时,买受人可以解除契约。
但是,如果买受人于契约当时,已知该权利不属于出卖人,则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可见在日本民法上,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属于生效合同。
《日本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与其采取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并未保持逻辑上的统一性。
这与其对《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所进行的双重继受有关。
1865年的旧《意大利民法典》第1459条曾经将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规定为无效合同,但1942年新法典第1478条第1款则规定:“如果缔结契约之时出卖人不享有买卖物的所有权,则出卖人承担使买受人取得物的所有权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