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1.88 KB
- 文档页数:2
送东阳马生序故事概括
《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戴震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之一。
文章全文共有七段,通过生动描写和细腻的叙述展示了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忧虑,也道出了他对礼、仁、道的思考和追求。
文章以作者东阳马生的自述开篇,他回忆起幼时的快乐时光,追溯至与友人聚会的美好回忆。
然而,作者逐渐深入描述了当时朝政的黑暗和人们生活的艰苦。
他对权臣专权和丑恶现象的批评,流露出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愤怒。
此段旨在折射出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的关注。
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以东阳为背景,描述了那里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
他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百姓繁忙而勤劳的生活场景,寄寓了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段,作者再次回到时政问题上。
他以入情入景的描写,讲述了他周游各地的经历,以及细致观察下人们的苦难和不幸。
他以道德伦理和人心彰显,寄托了自己对朝廷和社会改革的期望。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以自己言行为证,表达了自己对礼、仁和道的追求,强调了他在世态炎凉中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辞和思想来感召更多的人,共同追求和平、正义和团结。
《东阳马生序》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直接揭示了明朝末年时政黑暗和社会动荡的真相,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和思考。
这篇文章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东阳马生序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
苏轼在文中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东阳城,以及东阳城的独特魅力。
他以个人的经历展示了自己对东阳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对九下语文《东阳马生序》课文和注释的讲解。
一、《东阳马生序》课文1. 初识东阳:苏轼在《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失母,家贫,性好清静,不慕荣华,负意自恋。
”这段文字揭示了苏轼的家境贫寒和个人性格。
苏轼的清高性情在东阳这座城市得到了满足,从而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 吟诗作赋:苏轼在东阳生活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在《东阳马生序》中提到,“赋《寒食》诗一篇”。
这表明了东阳这座城市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启发和激励。
3. 见闻东阳:苏轼在《东阳马生序》中对东阳的建筑、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所描绘的东阳城市景观,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东阳的宏伟和美丽。
4. 久别东阳:苏轼在离开东阳后,依然怀念这座城市。
他写道:“桃花、柳絮,底事东阳广陵间;时闻海上黄鹤,应是东阳舟号。
”这表明了苏轼对东阳城久别之后的思念之情。
二、《东阳马生序》注释1. 东阳城市:东阳,是指我国古代的东阳县,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东阳市。
东阳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古城,如今以“我国木雕之乡”和“我国莲都”而闻名中外。
2. 马生:马生,是苏轼在东阳时结识的一位好友,是苏轼为其写下《东阳马生序》的契机。
马生以勤政、廉洁、好学、公正而著称。
3. 寒食:寒食节,又称清明节。
苏轼在东阳期间写下了《寒食》诗,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风俗习惯等进行描写,展现了苏轼对生活、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4. 黄鹤:黄鹤,是东阳城附近的一座山。
黄鹤山风景秀丽,名胜诸多。
在《东阳马生序》中,苏轼借用了个人的经历,结合城市的风土人情,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东阳城,唤起了人们对这座古城的向往和热爱。
苏轼的文笔流畅,情感真挚,让这篇文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苏轼的《东阳马生序》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东阳城的繁华和独特魅力。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概括《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充满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作品,写的是作者对好友马生的惜别之情。
哎,人生就是这样,聚散总是难免嘛。
马生这小子,真是个有志青年,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想着要去东阳发展。
可惜了,我们这些朋友,眼看着他要离开,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想起我们一起吃饭、聊天的日子,那个时候的笑声真是回荡在耳边,恨不得时光停留在那一刻。
说到马生,嘿,这家伙可真不简单,他从小就聪明,学习成绩那是没得说的,大家都夸他是个人才。
就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能弄得井井有条,真是个细心的人。
可人总是要长大,要面对未来的挑战,得去追梦啊。
就像小时候我们一起放风筝,线虽然是连着的,但总得放手让风筝飞起来。
现在马生就要飞了,心里有点不舍,却也要为他高兴。
这时候,朋友之间的情谊真是显得尤为珍贵。
想到他在东阳的日子,估计会遇到不少好人、坏人,唉,人生啊,总是有喜有悲。
但我相信,马生这小子,凭他的聪明和毅力,绝对能克服那些困难,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嘿,生活就是个不断冒险的旅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也许受点挫折是好事,让他成长得更快。
我想象着他在东阳的情景,或许一开始会遇到些麻烦,比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和新同事磨合不来。
可只要他不放弃,总会迎来转机的。
就像打篮球一样,运球再难,投篮再失误,关键是要一直坚持练习,最终的进球才是最爽的时刻。
马生也是,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老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得先迈出第一步,才能看到风景。
说真的,我真心希望他在东阳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交到新朋友,做些有意思的事情。
想象着他在东阳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各种新鲜感。
他可能会去尝试当地的美食,或许还会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畅谈理想,规划未来。
哎,这样想想,我都想去东阳看看呢,真羡慕他的勇气和追求。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有种莫名的感动。
人生就是这样,朋友间的情谊虽说常常要经历别离,但这也正是人生的美好所在。
能够在某一段时光里,彼此陪伴,这就是一种幸运。
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文学名作,内容描述了苏轼在送别马在洛水朝贡时制作的序言。
它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文章之一,同样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友谊之歌。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共有七首,首首忆及马生的事迹,情景如画,穿插着苏轼对马生的崇高敬仰、深情思念和痛惜的心情。
在第一首中,苏轼描写了马生接受朝廷使命,勇往直前、无论危难艰辛,都敢于勇敢担当的精神,苏轼深深佩服马生把自己的信念投入实现中国梦的热情,激动不已,心中充满深深的感激。
第二首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马生的爱慕之情,也抒发了他对马生不舍走别的心情:“把酒临风惜舞弦,犹有马生共饮时”,表达了同马生一起重叙旧欢的深深思念。
第三首中,苏轼以“碧落黄泉”两句形容了马生即将动身的场景,打动人心。
在第四首中,苏轼以“萋萋芳草,可有暮光深浅”一句描写出马生走向远方的场景,更表达了自己对马生的心痛之情,犹如醉醺醺的酒,苏轼感叹这人生的离别不舍。
第五、六首,苏轼结构紧凑,把自己感受到的无限景仰、深情厚谊和创作者文学思想融入其中,描绘出文章里各种情绪。
第七首,苏轼赋“莎草香静夜来,满城春色宫树”,抒发了对马生贤良君子的美好祝福,也展示出他对马生及他的未来的希望。
整篇文章最后给予了马生一片辞别的岁月,把苏轼自己的友情、深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都犹如一束热烈的祝福,倾注在这篇文字里面。
《送东阳马生序》充分展现了苏轼对马生深厚的友情和深深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马生生活、精神和职业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整篇文章,文笔流畅,语言晓畅,蕴藉着苏轼对友情的深情,运用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最真挚的友谊。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友谊之歌。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作者】宋濂【朝代】明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和翻译《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和翻译引导语:《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想必很多人都有学过,那么有关《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和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事.表达了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今天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对这篇课文不熟悉的同学们可以看看,希望对能帮到你。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主要叙述了作者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经历,并以此来激励马生勤奋学习。
文章首先介绍了作者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包括借书抄录、拜师求教、趋百里之外从师学习的辛苦历程。
然后,文章通过描述太学生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早年经历进行对比,强调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和作者的艰苦经历,从而凸显出作者求学的决心和毅力。
接着,文章以马生的求学经历为引子,表达了对马生的赞美和期望。
作者认为马生具有贤能,而且学习态度认真,所以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最后,文章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马生,求学之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表达了作者对马生的关心和期望,又通过自己的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勤奋求学、坚持不懈的精神。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主要告诫我们学习要怒怕吃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简介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明嘉靖二十四年四月十七日,我进京觐见。
从南京到北京,险要万分,路途遥远。
虽然我知道这是我的职责和义务,但内心仍然感到不安和疲惫。
当我到达北京后,我在东阳马藏先生的家里歇息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我准备离开马先生的家,向皇帝呈递我的奏疏。
我自知任重道远,压力倍增。
然而,在我离开之前,马先生却给了我一份珍贵的礼物——他亲手抄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是周礼大夫刘琨所写,记录了马生被任命为东阳县令的事迹。
我深感荣幸和感激,将这篇文章带在身边,用它激励自己。
我现在将原文及其翻译,呈献给您。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乞文判付精义,未尝不热心如也。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在幼年时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家境贫寒,无法买书来阅读。
于是,我常常借用文人家的书籍,用手笔抄录,按时归还。
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墨汁冻结,手指都无法弯曲,我也不敢懈怠。
抄录完成后,我会立即送还,丝毫不敢耽搁。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向我借书,我也因此得以借阅各种书籍。
及至我成年,我对圣贤之道更加向往,却又苦于没有贤才名士与我结伴同游。
因此,我曾经走百里之遥去向文人请教,讨论精义,从未不热心如也。
此时,我读到了《送东阳马生序》,我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
文中描述了马生受命为东阳县令的经过,着重强调了他谦逊勤勉的品德。
这些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思考自身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个进京面见皇帝的官员,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马生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却不骄不躁,勤奋务实。
他从不以自己的身份来凌驾于他人,也从不放松对自我的要求。
作为一个官员,他尽心尽力地为民众服务,恪守职责,一丝不苟。
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敬爱和赞赏,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是唐朝文学家张籍所作的一篇序文,是一篇介绍隋唐之际东阳马氏家族史谱和马援等人的文章。
这篇序文充分描绘了唐朝初年时期的风俗、礼仪、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现在,我们将为您带来《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时光荏苒,转眼春秋,忽有南浦之橘,可使人忆及当年矣。
嗟乎!胜地流连,非复往事,人事如故,历历在目。
览昔人之智,能自适者也;恃其器而不能自用者也。
志士仁人,不可不弘毅,不可不学习,盛乐浮生,薄于交臂之微。
所以,当昔者圣贤文武,普及天下,成乎上下,治乎国家,燮乎万物。
今则异闻,异文,异域之谈笑,而乐者以为天足,哀者以为词穷。
游目骋怀,所见略同,而新事复见。
人未尝不旧也,然后物有未拜者。
人亦旧之将以言,物亦旧之将以事。
今世所共见者,其旧乎!世称李杜,至诚先生,其虚与劣假者甚矣。
尝与人言,纷纷如雪,又何常稳者?今善学者则少,是以自有古人之博闻强志者为貌,当时之英俊豪俊者为躯,日不忘为者,功益修远,对物增睿,有以益彼,有以资己,所学者微,所益者大,此盖追几古之人,而未见其能过也。
观贤人之贵乎通,独立不群,各以其志为之宗旨,虽涉猎亿万事物,而所求为一也。
狡兔三窟,良以哲人为桎梏者也。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为之,不妨不误,寡见而识多,衡短论长之实义也。
以古观今,则为念落落;因人论事,则为念汶渊。
事既无成,言亦无味。
悲夫!既明自愧,今又笑之。
礼之用,和为贵,日习之而不知,致躁急乎其所不能容。
神人者易通,志人者易惧。
在下,步殿下之后尘而不容趋步者,以俟尘也。
古人,天下之达士也;荣其祖宗,美其邦家,言不足信,行不足践。
夫行言,所以易事者也;事易则功生,事生则名成。
名既成,福之所系,福足以庇黜,祸足以覆身。
故以世言为期,则心不由己,言不由人,祸害亦由人生。
岁策已竭,历久弗更新。
当是之时,黑者不肯披衣,白者不肯缟。
久矣!久矣!形神俱殓,而后反形,旧物不知,新人其奚落也!如此而已,则人之祸福、浮名从来往之,助者为之,侔者何습之有!古人云:肺非五藏之常贵,而可以长短命数焉。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简介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