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3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送你六大护理要点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或剥离,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完全闭塞,进而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急症,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要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危险因素,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以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相关知识吧。
一、注意保暖由于患者的血管容易收缩,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引起心肌缺血,加重病情。
因此,患者应在冬季外出时穿厚一点的衣服,并戴上围巾等,以免感冒。
同时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儿茶酚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另外,寒冷可增加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心肌耗氧,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有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在气温降低时发生心肌梗塞的几率比气温升高时高出2~3倍。
所以,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
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尽量避免寒冷刺激。
中医认为冬季是一个阳气潜藏、阴气内伏的季节,所以在冬季应注重“养藏”。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保健操或者是练习太极拳等一些养生方法,让自己的阳气保持充足、旺盛。
二、保持情绪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大,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学会控制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
每15 30 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时间。
2、心电图监测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3、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症状的变化情况。
4、意识和精神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情况。
二、休息与体位1、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的 1 3 天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2、协助翻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但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选择合适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半卧位等。
三、吸氧1、吸氧目的给予患者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
2、吸氧方式通常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 2 4L/min。
3、吸氧时间根据病情需要,持续吸氧 2 3 天,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吸氧时间或停止吸氧。
四、饮食护理1、饮食原则发病后的 1 2 天内,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果汁等。
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
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原则。
2、控制食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避免刺激性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五、排便护理1、预防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麻仁丸等。
2、排便指导指导患者在排便时避免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六、心理护理1、心理评估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潜在并发症——猝死与心肌缺血坏死,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坏死,心肌传导系统结构改变有关。
4.体温过高与心肌坏死后机体吸收热有关。
5.自理能力缺陷与心肌梗死后限制活动有关。
6.恐惧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
【护理要点】1.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收住监护病房,疼痛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
2.观察病人疼痛部位、程度和伴随症状,遵医嘱给予吗啡止痛治疗。
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症状。
3.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4.溶栓护理①溶栓前配合医生做18导联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型等;②建立静脉通路;③观察溶栓药物有无过敏反应;④记录胸痛缓解程度及时间;⑤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⑥观察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尿道及颅内有无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征象,及时报告医生。
5.急性期病人应采取清淡易消化的流食,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6.病人因卧床改变了排便习惯,容易造成便秘。
遵医嘱给予缓泻剂,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可能导致的心脏猝死。
7.记录出入量,当尿量<30ml/h时应考虑是入量不足还是肾功能下降引起的,及时报告医生。
8.急性期病人全身症状较明显,如虚弱、疲倦、乏力,恐惧、濒死感,护士应多给病人解释、安慰,缓解病人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9.出院指导①家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家属要帮助、鼓励病人,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②警惕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③定期门诊复诊。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一、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护理原则:快速反应、密切监测、个性化护理、心理支持。
3、护理人员资质: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培训。
4、患者评估要点: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等。
二、护理流程11 入院护理111 立即安排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112 给予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
113 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给药。
12 病情监测12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
122 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
123 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胸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
13 疼痛护理131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如吗啡,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2 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
14 心理护理141 关心患者,倾听其感受和担忧。
142 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15 饮食护理151 发病初期禁食,病情稳定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152 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饱。
16 排便护理161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162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17 活动指导171 绝对卧床休息期间,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172 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18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181 密切观察有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迹象。
182 一旦出现并发症,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9 出院指导191 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92 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193 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三、护理质量评估1、定期评估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2、收集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护理服务。
四、培训与教育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责任与义务1、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1.病人监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监控病情至关重要。
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必须的,以及每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休息和活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随着病情的改善,医生会逐渐允许病人适度活动,但仍需避免过量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予病人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确保按时给药,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疼痛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胸痛。
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或吗啡,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感。
5.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护士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交流,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并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恢复信心。
6.饮食:为了减少心脏负担,病人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注意让病人保持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7.氧气治疗:给予病人适量的氧气治疗,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提高心肌缺血区的氧输送。
8.定期复查: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运动、呼吸训练、心理康复等,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家庭教育:对于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因、病情、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提供舒适和疼痛控制,给予心理支持,并提供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促进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