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品德心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第七章品德心理[内容简介]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
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本章重点: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思想转化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品德不良的特征及其原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
本章难点: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心理结构三、品德发展理论四、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品德及其发展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个体以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依据在一系列的行动中表现出那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即为个体品德。
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是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支配他们行动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尤其是民族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起来的。
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在当前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学习、锻炼,更和谐地在群体中生活、成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将来更加自觉地从事社会的建设和斗争,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一、定势的建立与意义障碍的消除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经常看到,同样的教育措施往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反映和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就是与定势现象有关。
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人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受先前经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的心向。
这就是说,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不是像镜子那样,进行直观的反映,人头脑中先前的一些经验、观点、动机、需要总是会影响着当前的反映。
因而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有准备的,有倾向性的,是经过加工改造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学生小学毕业了,考上了某一中学,如果这个学生在入学前就听哥哥、姐姐或邻居的同伴说,王老师真好,他热爱学生、讲课生动、热情、和蔼,那么学生入学后就对王老师有好的印象,就容易接受他的教育和要求。
如果听说李老师厉害,偏心眼,动不动就批评人,真不敢惹,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害怕李老师或情绪对立的心理。
教育实践表明,运用好定势规律,改变旧定势,建立新定势,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在开学或接任初期,妥善处理好头几件事,如上好第一节课,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与谈话,处理好第一次课堂偶发事件,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带好第一个班,转变好第一个后进生以及做好第一次家访……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定势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有了威信,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就容易接受。
学生若认为这个老师好,有办法,内心钦佩,他们对老师的教导就爱听,而且乐意按老师的要求去行动。
这就是教师给学生建立的定势。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上还会发生另一种现象:有时学生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却不能见诸行动,或有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拒绝接受来自这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