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的概念》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28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ot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O。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 (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H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林木病虫害防治1.何谓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2、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3、病原种类:这些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
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2)能够传染蔓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
2.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者与林木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什么。
3.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类型。
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腐朽病类,变色,畸形,萎蔫。
4.林木病害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人工诱发试验,病害治疗诊断。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物部分)1.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类型有哪些。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等有性生殖: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简述林木病原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以及其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菌物可通过体细胞的断裂,列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大多数菌物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完成一个无性繁殖的世代所需的时间短,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重复多次,在林木病害的传播,蔓延,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三个阶段,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菌物的有性孢子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有助于植物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往往成为植物病害的初侵染源。
3.简述卵菌门及其代表目主要形态与习性。
菌丝体无隔,营养体为二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