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整体分析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关于课文《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
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
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
重点是词语解释。
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三顾茅庐》相关章节“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此后的情节基本上对“隆中对”策略的实施,现将相关片段排列如下,以助学生参读,加深对文本故事的理解。
元明传来之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说话人,于小说及讲史皆多高手(名见《梦粱录》及《武林旧事》),而不闻有著作;元代扰攘,文化沦丧,更无论矣。
日本内阁文库藏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1],曰《武王伐纣书》,曰《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曰《秦并六国》,曰《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曰《三国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编第六号,盐谷温《关于明的小说“三言”》),今惟《三国志》有印本(盐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务印书馆翻印本),他四种未能见。
其《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
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赤壁鏖兵”云: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
”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曹操上舡,荒速夺路,走出江口,见四面舡上,皆为火也。
见数十只舡,上有黄盖言曰,“斩曹贼,使天下安若太山!”曹相百官,不通水战,众人发箭相射。
却说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
曹操欲走,北有周瑜,南有鲁肃,西有陵统甘宁,东有张昭吴苞,四面言杀。
史官曰:“倘非曹公家有五帝之分,孟德不能脱。
”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
却说黄昏火发,次日斋时方出,曹操回顾,尚见夏口舡上烟焰张天,本部军无一万。
曹相望西北而走,无五里,江岸有五千军,认得是常山赵云,挡住,众官一齐攻击,曹相撞阵过去。
……至晚,到一大林。
……曹公寻滑荣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挡住。
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着操亭侯有恩。
”关公曰:“军师严令。
晨读晚记一、熟记字音阳夏(jiǎ)佣(yōng)耕缀(chuò)耕怅(chàng)恨苟(gǒu)富贵嗟(jiē)乎鸿鹄(h ú)闾(lǘ)左適(zhé)戍度(duó)失期将(jiàng)兵卜(bǔ)者布帛(bó)罾(zēng)陈胜王(wàng)间(jiàn)令烹(pēng)食篝(gōu)火忿恚(huì)笞(chī)蕲(qí)徇(xùn)柘(zhè)谯(qiáo)门被(pī)坚社稷(jì)唐雎(jū)怫(fú)然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韩傀(kuǐ)要(yāo)离休祲(jìn)缟(gǎo)素庸(yōng)夫色挠(náo)躬(gōng)耕陇(lǒng)亩诣(yì)屏(bǐng)人倾颓(tuí)度(duó)德猖獗(jué)挟(xié)天子沔(miǎn)吴会(kuài)殆(dài)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崩殂(cú)陛(bì)下陟(zhì)罚臧(zāng)否(bǐ)费祎(yī)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xíng)行(háng)阵桓(huán)公闻(wén)达猥(wěi)自夙(sù)夜驽(nú)马攘(rǎng)除归咎(jiù)咨诹(zōu)涕(tì)零诸戎(róng)脉脉(mò)白蘋(p ín)洲千嶂(zhàng)燕(yān)然不寐(mèi)擎(qǐng)苍貂裘(qiú)鬓(bìn)霜舴(zé)艋(měng)麾下炙(zhì)霹(pī)雳(lì)二、识记词意。
《陈涉世家》课题:《陈涉世家》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年级课时: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等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进一步积累文言句式和词语知识。
2.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结合文章分析义军领袖陈胜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成功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文章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大量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
学习这个单元,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以及小组内相互补充帮助去疏通文章词句,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善于结合以往所学文章的例词、例句给予学生启发指点。
另外,史传文学叙事性强,人物也比较知名,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找到好的结合点,激趣导入和设疑分析都是不难做到的,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教师可借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态度,并激励他们多读史书,比较和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成败与功过。
四、教学方法1.合作教学法:学生在疏通文章和探讨问题时以小组形式合作,高效全面地解决问题。
2.导读教学法:教师借助相关文段激发探讨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章。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疏通词句疑难,明白晓畅地理解、翻译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增长历史知识,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
确定完单元目标,我们就可以进入单篇课文的教学了。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极少规划整册的教学目标,也极少真正地结合学生实际去确定单元目标。
我们常常是拿到课本就上阵,就文论文,更为恐怖的是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从教参上照搬过来的,没有个人的思考,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做为摆设,我行我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三年下来,学生学的知识没有梯度,没有形成系统,中考必然考得不好。
二、单元内容《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学情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四、教学策略在教材的研习中,我们一定要确合学生的实际去拟定课文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要想真正地把课文上好,我们就必须要吃透教材,对这篇课文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要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
第六单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陈涉世家》司马迁《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文章属于传记体裁,它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以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隆中对》陈寿《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第六单元人物百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明清白话小说经典情节的节选,分别出自《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课文以某一事件为中心,通过情节设计、语言活动、心理描写、环境衬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了杨志、范进、诸葛亮、刘姥姥等一系列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人物语言富于个性,暗含玄机,推动情节发展,耐人寻味。
学习本单元,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古代经典小说的兴趣,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领略中国古典小说具有的震撼性魅力,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
1.知识点:
学习本单元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第21课《智取生辰纲》重点知识: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鉴赏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课时)
第22课《范进中举》重点知识: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理解对比、夸张等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感受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2课时)
第23课《三顾茅庐》重点知识: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深入理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1课时)
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重点知识: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场面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差异。
(1课时)
2.技能点:
(1)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运用点评的方式,用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把握情节发展的进程,理解情节的波折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能够体会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过程与方法:
(1)阅读节选部分的前后章节,了解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有更加具体的把握。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
(3)利用电子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制作电脑动画,播放有关电视剧或电影片段。
(4)把对人物的分析讨论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小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了解历史人物,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领悟做人的道理。
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记述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的生辰纲的经过。
这种以大贪官为打击对象的零星反抗行动,规模虽不是很大,但组织严密,正是农民起义处在发动时期的重要标志。
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吴用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2.《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
这是艺术的夸张,却又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鲜明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
故事中另一个人物胡屠户更可笑,他是一个十足的市侩,对金钱的欲望浸透了他的骨髓。
小说围绕范进命运的变化写出了炎凉的世态。
3.《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超凡脱俗的智慧,以及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4.《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
文中描写了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情景。
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