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_武高林
- 格式:pdf
- 大小:191.98 KB
- 文档页数:6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挑战。
构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有效应用,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草原退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但在整体技术体系上尚存在不足和薄弱之处。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1.植被恢复技术针对草原退化问题,结合当地植被特点,引入草原植被改良和恢复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进行人工种植和植被保护等措施,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土壤保护技术采取措施减少土地草原退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包括进行草原覆盖增加、土地固定化、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保护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质量。
3.水资源管理技术针对高寒地区水资源稀缺的状况,需要构建一套针对当地特点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包括开展高效灌溉、水资源循环利用、湿地恢复等措施,以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
4.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需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监测与管理等措施,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应用1.技术体系的整合应用各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应形成技术整合体系,建立起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技术系统,以提高整体效益。
2.科学决策与政策支撑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明确政策方向,提供政策激励,推动技术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片重要草地区域,也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一、草地退化问题的成因根据研究,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放牧:由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寒和半干旱地区,造成草原缺乏水源,导致牧民为获得更多收益而过度放牧和过度牧畜,导致草原土壤严重受损,草原植被趋向单一化。
2、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等气候变化使得草原植被生长条件不佳,从而促进草原退化的加速。
3、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貌起伏较大,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导致草原土壤流失严重,从而形成了淤积、荒漠化、石漠化等现象。
4、农业活动: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加速,使得大量耕地和牧场的开垦和生产活动的推广,严重影响了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大量草原退化现象。
二、草地退化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影响范围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为:1、农牧业收益下降:草原植被严重退化,导致牧草生长缓慢,牛羊成长缓慢,对农牧民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后,对于土壤、水资源的保护和保持有所削弱,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危害到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气候影响:草原植被面积的锐减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高山过程形成和冰雪融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4、物种灭绝:草地退化极大地影响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乃至滞留,使得许多动植物数量下降或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三、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青藏高原草地退化问题,科学家们展开了多项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
目前,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和改善草地土壤:通过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提高草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持能力,从而促进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寒草地退化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高寒草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存在于高寒山地地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地面临着退化的问题。
高寒草地退化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给区域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负面影响。
退化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和水源减少等。
植被退化是最直观和常见的现象,草地的植被覆盖度降低,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草本植物被灌木和裸土所取代。
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质地松散,水分持久性下降,富含养分和有机质的土壤成分减少,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水源减少直接影响到草地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缺水会使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为了研究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研究表明,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人类开发等。
气候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草本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过度放牧使草地无法得到充分的恢复,畜禽的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地表层的土壤脱离,从而加速了草地的退化。
人类开发带来的问题主要是过度采矿和城市扩张,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恢复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需要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发活动,保护好草原的土壤和植被。
其次,可以进行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工作,通过人工造林、播种草籽等方式逐步恢复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积极加强对高寒草地退化原因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保护对策。
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有效的,并且能够促进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恢复。
随着人们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视和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被应用到高寒草地的保护和恢复中,为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高寒草地的退化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改善高寒草地的退化状况,并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该生态系统寒冷干燥,气候变化快速,土地退化、植被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牲畜的食物供应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逐渐丧失其保育和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恢复和保护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需要开展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本篇文章将介绍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一、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现状1、研究对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指我国北部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量少、风寒强烈、植被为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植被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气候波动较大、自然环境变化剧烈。
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2、研究内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管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在植被恢复方面,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防止土壤退化,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生产力;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主要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土壤的生命力,减轻土壤贫瘠和土地老化的现象;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主要研究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1、生态系统评估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需要首先进行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评估是指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确定该系统的状况和状况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态系统评估,可以确定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识别出关键生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计划。
2、种植草原植物为了提高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需要种植适宜的草原植物,促进植被恢复。
从草种的选取到草丛的建立,考虑到适应性、干旱抗寒性、生长速度、草坪的抗踏踩性、耐药性、警惕性、盐碳素等因素,一系列工作需要民间专业人员管理,务必善待草坪原材料。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高寒草地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了解高寒草地植被分布、物种组成、生态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是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确定问题的根源,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并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高寒草地动物的研究,了解它们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繁殖状况,以便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的保护。
高寒草地是许多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保护高寒草地,我们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划定合理的保护区边界,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此外,也要加强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野火的打击力度,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三,我们应加强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如进行人工恢复、引种适应性物种和恢复植被多样性等。
恢复工作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高寒草地不仅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们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挑战。
在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高寒草地通常位于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其资源的利用和生计常常与环境保护相冲突。
因此,要制定有利于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替代性生计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总之,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寒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草原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不稳定,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和草原面积减少。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草地保护和恢复,合理调整放牧和农业活动,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促进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青海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天然资源等行为,导致草原土地退化、水源减少和生态平衡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草原的管护和监测,制定合理的草原管理制度,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垦行为,推动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青海草原的措施。
青海草原存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许多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
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政府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草原保护和恢复,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支持,推动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草地保护和恢复、控制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增加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之屋顶”。
它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横亘于中国西藏和青海两省。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寒草地是什么。
高寒草地是指位于高山地带、地处严寒环境下的草地生态系统。
在青藏高原上,由于高山和高海拔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温度低、气候恶劣,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只有少数特化的植物适应了这种环境,并形成了高寒草地。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这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明显的一次环境变化是冰川时期的到来。
在冰川时期,青藏高原的温度下降,冰川覆盖了大部分地表,植物的生长受到较大的限制。
在这个时期,高寒草地的范围缩小了,并且一些特有的植物灭绝了。
随着冰川时期的结束,青藏高原的温度逐渐回升,气候逐渐变暖。
这种变化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土壤中的水分增加,高寒草地的植被逐渐恢复,范围扩大了许多。
同时,一些生物群落也恢复了,包括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等。
这种演变使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再次面临挑战。
气温的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土壤水分供应不稳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特殊的高寒草地植物无法适应快速变暖的环境,甚至面临灭绝。
同时,气候变暖还引发了更频繁的林火和病虫害等问题,进一步威胁着高寒草地的稳定性。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并执行有效的保护政策,包括限制过度放牧、控制人类活动对草地的破坏等。
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原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中国的一片神秘而美丽的高原地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作为中国的国之重器,青藏高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对于维护高原生态平衡、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来有效地解决高寒草地生态问题。
首先,针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特点和环境变化,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该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加强对非法放牧、乱砍滥伐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引入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工程技术,加强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实现高寒草地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将先进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实现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全面推进。
总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与监测、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切实可行的恢复措施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破坏、生态恢复成效不明显、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滞后等。
本文将对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破坏青海草原生态系统遭受到了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严格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垦行为,开展草原生态补植和草原退化土地综合治理,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青海草原生态系统。
二、生态恢复成效不明显虽然已经开展了多项生态恢复工作,但是部分地区的草原生态恢复成效并不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恢复措施不够全面,草原生态系统复杂性大,恢复过程中的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作用,需要更多深入研究。
对策: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青海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探索更科学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技术方法,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实提升生态恢复成效。
三、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滞后青海草原的生态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草原生态经济的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潜力。
这主要是因为草原生态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模式。
对策:加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畜牧业健康养殖、草原特色产品加工等生态产业,培育壮大草原生态经济新支柱产业,推动草原生态经济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近年来,青海草原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降水模式发生变化,草原干旱化和草原火灾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和保护措施,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加强对草原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和风险防控措施。
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地退化与恢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
拥有大片的高山草甸草地,它们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宝贵的草地正面临着退化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地的退化原因、影响及恢复措施。
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草地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中南部地区。
这些草地以其广阔的草原景观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草地遭受了严重的退化。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高山草甸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升高导致草地土壤湿度下降,使得草地植被无法正常生长。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起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暴雨,进一步破坏了高山草原的生态平衡。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高山草甸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畜牧业区域,大量的牲畜放牧对草地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长期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侵蚀,破坏了植被根系,使土壤贫瘠,无法再支持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
另外,过度放牧还导致了草地的过度利用,使得植物无法及时恢复生长,最终导致草地退化。
对于高山草甸草地的退化,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草地退化导致了土壤侵蚀,造成河流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其次,草地退化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独特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草地退化使得这些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缩小和灭绝风险的增加。
最后,草地退化还会对当地农牧民的生计产生负面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的农牧民依赖草地牧畜,而草地退化会使得草原产量减少,导致农牧业收入的减少。
为了恢复高山草甸草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高寒草地是位于海拔较高地区、气候寒冷、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
为了维持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需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
气候变暖导致高寒草地受到冰雪消融速度加快、降水减少等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势在必行。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加强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高寒草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对于保护这些物种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为此,需要建立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限制非法捕猎和非法采挖,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另外,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维持与恢复的关键。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需要加强对草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推动可持续利用。
例如,制定合理的牧区轮牧制度,限制牧畜数量,保护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监测和保护力度,防止不合理的开垦和开采行为。
此外,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也是重要的工作。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种植草本植物等方式,可以增强水土保持能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生态修复也可以为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也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来。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设立相关的保护项目和资金,支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恢复工作。
综上所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需要从减缓气候变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的土地利用、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才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摘要】青藏高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林业资源对于生态平衡和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和现状,然后探讨了其特点、利用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
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总结了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景、重要性,以及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特点、利用现状、挑战、措施、未来发展、前景、重要性、保护与利用。
1. 引言1.1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重要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高原之一,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在于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却拥有珍贵的高山森林资源,如青松、青叶松等,这些森林的存在有利于保持高原的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
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对于气候调节和碳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
为了实现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促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1.2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高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草原和湿地等多种类型。
目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分布不均: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林业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而西北部地区相对较少。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0000渔科1012 2010250032张意秋0000摘要: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 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 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探讨了对策。
0000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可持续发展0000引言0000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力下降, 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内营力, 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西部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气候变暖变干是加速西部草地退化的辅助外营力[1] 。
由于区域人口增加引起的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草原严重退化,再加上草地被破坏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
”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以归纳为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三个方面,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是支撑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维系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固定碳素等生态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作用。
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干旱、缺氧”的气候,这导致其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极为脆弱,这种情况下极其脆弱的生态链极易受人类干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不易恢复,其所起到的生态屏障功能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生态学思想为基础, 利用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为指导,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良性发展的前提下, 发展高效草地畜牧业, 提高当地社会经济水平, 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0000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0000西藏草原总面积12.44 亿亩,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 左右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已达1.7 亿亩左右。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达5.2万平方千米。
其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给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造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降雨量也在减少。
这导致了高寒草地的水源减少,土壤湿度下降,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更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除了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其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是牧民居住的地区,牧民们依赖畜牧业为生。
然而,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草地过度利用和过度退化。
牲畜过量食用草地,超过了草地可持续承载的能力。
不仅如此,过度放牧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加速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此外,未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也是造成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农田、道路和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无序的城市化和农业活动侵占了大片草地。
未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草地面积减少和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为了防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采取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
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加大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加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退化草地的修复和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限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区域,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和管理措施。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寒草地退化机理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科学技术在草地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第39卷第20期2019年10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20Oct.,201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STS⁃ZDTP⁃03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901);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2017⁃ZJ⁃Y20);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ZJ⁃908)收稿日期:2019⁃08⁃30;㊀㊀修订日期:2019⁃09⁃25∗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hkzhou@nwipb.cas.cnDOI:10.5846/stxb201908301803张骞,马丽,张中华,徐文华,周秉荣,宋明华,乔安海,王芳,佘延娣,杨晓渊,郭婧,周华坤.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㊁恢复措施㊁效应与展望.生态学报,2019,39(20):7441⁃7451.ZhangQ,MaL,ZhangZH,XuWH,ZhouBR,SongMH,QiaoAH,WangF,SheYD,YangXY,GuoJ,ZhouHK.EcologicalrestorationofdegradedgrasslandinQinghai⁃Tibetalpineregion:Degradationstatus,restorationmeasures,effectsandprospects.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20):7441⁃7451.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㊁恢复措施㊁效应与展望张㊀骞1,马㊀丽1,张中华1,徐文华1,周秉荣2,宋明华3,乔安海4,王㊀芳1,佘延娣1,杨晓渊1,郭㊀婧1,周华坤1,∗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西宁㊀8100012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宁㊀81000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㊀1001014青海省草原总站,西宁㊀810001摘要:青藏高寒区属于独特而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寒区生态安全以及农牧民生计的维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㊂目前,青藏高寒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因此该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是国家生态工作的重中之重㊂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恢复手段,但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总结和论述㊂基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现状,总结了高寒区各生态类型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明确了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的适用区域和范围,同时对这些技术㊁措施和模式的恢复效果和恢复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㊂并对未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维系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㊂关键词: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适应性恢复;恢复效应EcologicalrestorationofdegradedgrasslandinQinghai⁃Tibetalpineregion:Degradationstatus,restorationmeasures,effectsandprospectsZHANGQian1,MALi1,ZHANGZhonghua1,XUWenhua1,ZHOUBingrong2,SONGMinghua3,QIAOAnhai4,WANGFang1,SHEYandi1,YANGXiaoyuan1,GUOJing1,ZHOUHuakun1,∗1KeyLaboratoryofRestorationEcologyforColdRegionsLaboratoryinQinghai,NorthwestInstituteofPlateauBi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Xining810001,China2InstituteofMeteorologicalScienceofQinghaiProvince,Xining810001,China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4QinghaiProvincialGrasslandStation,Xining810001,ChinaAbstract:TheQinghai⁃Tibetalpineregionisatypicalplateauecosystemwithuniquefeatures.Asanimportantpartofthegrasslandecosystem,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ecologicalsecurityofthealpineregionandthelivelihoodoffarmersandherdsmen.Atpresent,thegrasslandecosystemintheQinghai⁃Tibetalpineregionisseriouslydegraded.Therefore,ecologicalrestorationofdegradedgrasslandsisthemainpriorityinthisarea.Inrecentyears,alargenumberofstudiesproposedvariouseffectiverecoverymethods,butthereisnosystematicsummaryanddiscussionoflocalconditions.Basedonthesefindingsaswellasontherelevantliterature,thispaperexplainsthestatusofdegradedgrasslandsinthealpineregionofQinghai⁃Tibetindetail,summarizesthemainecologicalproblemsofvariousecologicaltypesinthisregion,andclarifiesthescopeofapplicationofdifferentintegrationtechnologiesandmodels.Weanalyzedanddiscussedtherecoverymechanismsofthesetechnologies,measures,andmodels.FutureresearchofthealpinegrasslandecosystemisnecessaryinordertoprovideasystematictheoreticalbasisandtechnicalsupportfortherestorationandcontrolofdegradedgrasslandsinalpineandcoldregionsofQinghaiandTibet,aswellastoensurethestructuralandfunctionalstabilityofthealpinegrasslandecosystem.KeyWords:degradedgrassland;ecologicalrestoration;comprehensivetreatment;adaptiverecovery;recoveryeffect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寒草地分布区,也是高寒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因库[1]㊂高寒草地作为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对青藏高原的气候调节㊁水源涵养㊁土壤形成与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有着重要影响,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影响的与日俱增,高寒草地的退化日趋严重,土地生产力也逐渐减低,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严重威胁[3]㊂此外,高寒草地的退化也威胁着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4⁃5]㊂因此,当前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问题给国家以及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6⁃7]㊂针对目前现状,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对高寒草地的退化恢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及技术[8⁃10],但在研究其退化现状和恢复措施机制等方面目前稍显薄弱㊂为此,本文依据高寒草地亚类的功能分区模型以及退化演替的分区特征[11⁃12],将青藏高寒区的草地分为5个典型脆弱生态区(表1,图1),即三江源区㊁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区㊁一江两河地区㊁藏北和那曲地区㊁川西和甘南地区㊂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综合整理,明确各脆弱生态区的草地退化现状以及主要生态问题,探讨现有恢复措施的优劣及效应,以期对已有的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进行优化㊁融合和集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探讨和总结㊂表1㊀青藏高原草地类型的区域分布及主要特征Table1㊀TheregionaldistributionandmaincharacteristicsofgrasslandtypesonQinghai⁃TibetPlateau区域Regions典型胞弱生态区Typicalweakecologies海拔Elevation/m草地面积Grasslandarea/hm2草地类型Grasslandtypes植被特性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青藏高原东部三江源区3500 45004991.8高寒草甸优势种为嵩草草甸,丰富度高,覆盖度高,产量低祁连山脉及环青海湖区域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区2000 3500943.5温带草地㊁高寒草地和高寒草甸丰富度高,覆盖度高,产量高西藏西南部一江两河地区4000 60001912.6温带山湖盆地和高寒草地植物密度富,草场质量低西藏西北部藏北和那曲地区4500 53004849.8高寒草地和沙漠物种多样性㊁植物密度和牧草产量低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山谷川西和甘南地区1500 4500338.5暖灌木草甸和山脉草甸丰富度高,覆盖度居中,产量低1㊀草地退化的表征及各典型脆弱生态区的恢复现状1.1㊀高寒草地退化的表征草地退化主要表现在2个层面:一是植被退化,表现为植被的高度㊁覆盖率㊁产量和质量下降;二是土壤生境退化,表现为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发展方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㊂本质上,草地的退化是植被⁃土壤系统244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图1㊀典型脆弱生态区分布图Fig.1㊀Typicalfragileecologicalzonedistributionmap的协同退化[13⁃15]㊂从植被退化角度来看,曹广民等[16]认为高寒草地的植被退化大多都是由禾草 矮嵩草群落演替为嵩草群落,然后由嵩草群落转化杂类草,最后演变为黑土型次生裸地㊂赵贯锋等[6]认为随着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演替为杂类草地㊂肖玉[17]认为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群落优势种从青藏苔草演变为青藏苔草和高山嵩草并存,最后转为珠芽蓼和沙生风毛菊的杂类草地㊂周华坤等[18]认为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㊁草地产量和质量以及草地上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㊂赵玉红等[19]认为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水平的总生物量以及叶和茎的生物量明显减少㊂刘育红等[20]认为高寒草甸群落中,植物优势度在草地退化演替格局中发生变化,莎草科㊁禾本科植物优势度总体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杂类草㊁豆科植物优势度总体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加㊂综上可知,植被退化的表征为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接替变化,植被的生产力㊁多样性㊁高度㊁覆盖率和质量等也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明显下降㊂因此,本文认为退化草地的植被变化会表现在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㊁生物生产以及质量等各个方面,所以可以结合植被各个方面的变化,通过建立合理的系统结构㊁内容构成㊁异质性等实现退化草地恢复的目标㊂从土壤生境退化角度来看,魏卫东等[21]认为植被或植物群落发生变化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其生存环境中的土壤条件发生改变,草地退化情况以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极其复杂㊂杨元武等[22]认为不同退化梯度上土壤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其中速效养分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明显减少㊂于宝政等[23]认为在高原冷湿环境中退化草地表层㊁亚表层土壤团聚体的下降幅度随草地退化加剧均趋于显著提高㊂李建宏等[24]认为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的固氮菌呈减少趋势㊂此外,草地退化导致高寒草地固氮性植物减少,从而降低土壤中有机氮含量,减少草地氮库[25]㊂易湘生[26]认为土壤持水量总体上随草地植被退化而减少㊂王学霞等[27]认为草地退化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和草原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㊂温军等[28]认为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的增加,生长季土壤的呼吸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在中度退化程度下达到最高,而在重度退化程度下降至最低㊂综上,退化的草地土壤贫瘠,微生物群落减少,水分条件差,植物生长必要营养元素缺乏,植物⁃土壤协同作用减弱,从而导致土地退化加剧程度,陷入退化的恶性循环㊂因此,在退化草地恢复治理过程中,要关注对草地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㊂特别是草地的生物组分(植物㊁动物或微生物)和土壤的结构与功能㊂重点改善生物多样性,草地群落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物质循环与能3447㊀20期㊀㊀㊀张骞㊀等: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㊁恢复措施㊁效应与展望㊀量流动等功能,使恶化的草地发生良性的改变㊂1.2㊀青藏高寒区各典型脆弱生态区草地的恢复现状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㊁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区,总面积为3.63ˑ105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全区平均海拔在3700 4200m之间[29]㊂全区的天然草地面积2.14ˑ103hm2,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全区天然草地面积的90%,为1.933ˑ103hm2,该区分布着以嵩草(Kobresia)植物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针茅属(Stipa),羊茅属(Festuca)植物为主的高寒草原[30]㊂20世纪70年代起,三江源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表现有:林草植被盖度降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31⁃32];草地退化与土地沙化日趋加剧,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江河径流量逐年减少,水土保持功能减弱[33⁃34];草原鼠害猖獗[35];生物多样性减少[36];生态难民逐年增加[37]㊂此外, 黑土滩 是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的次生裸地,其形成和发展严重制约了整个高寒草地区域的植被群落结构和植被生产力[7,38]㊂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原㊁高寒草甸㊁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湿地草甸)在气候变化㊁鼠虫害㊁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草地退化加速㊂基于上述生态问题,生态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及技术,如退牧还草㊁退耕还林(草)及封山育林,对大面积退化草原进行退牧还草,对轻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采取禁牧和围栏封育[39]㊂种树和牧草适宜相结合,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优良牧草间种,提高水土涵养蓄水能力[40]㊂人工种草,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以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如早熟禾㊁老芒麦等较耐寒的草种,进行人工混播,达到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效果[41⁃42]㊂建立饲草料基地,缓解饲料不足问题,促进草场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㊂图2㊀2004 2012年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面积统计图㊀Fig.2㊀Grasslanddegradationareainthe Three⁃RiverHeadwaters regionduring2004 2012ID:退化加剧Increaseddegradation;SD:轻微退化Slightlydegradation;CD:退化程度不变;Constantdegreeofdegradation;SI:轻微好转Slightlyimproved;OI:明显好转Obviouslyimproved.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三江源区的草地退化得到了一定的恢复㊂赵健赟等[43]利用2001年㊁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数据的分析表明三江源区泽库县在2001 2015年之间,植被覆盖状况有显著改善,并向高植被覆盖方向变化㊂冯亚杰等[44]通过提取三江源区玛沁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总体特征,认为2005 2015年来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减少近4000hm2,覆盖度减少区面积占比为20.96%,比重较大,植被覆盖不稳定并呈现退化趋势㊂但有研究表明近15年(2001 2015)三江源区草地生态呈明显好转态势,草地退化面积仅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5.85%㊂2004 2012年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后,该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而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缓趋势,仅有极少数县发生退化和退化加剧现象[45]㊂徐新良等[46]的遥感解译结果显示,到2012年为止,三江源退化草地面积比2004年降低了5.78%,其中中度退化草地的面积减少最显著,下降了5.35%㊂研究表明长江源和黄河源草地退化情况比较严重,玛多县㊁曲麻莱县㊁称多县北部和治多县东南部草地退化最为明显㊂而且通过对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态势的遥感解释,2004 2012年草地退化的态势发生减缓,局部地区草地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图2)[46]㊂从三江源地区各流域草地退化面积统计图(图2)可以看出,2004 2012年黄河㊁长江和澜沧江三大流域退化草地在逐渐好转,也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发生退化最为严重㊂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草地监测 研究成果显示[47]:2004 2013年期间,整个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有所好转,草地退化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呈轻度恢复趋势㊂退化草地总面积的54%状况稳定,30%逐渐恢复,16%持续退化㊂由此可见,各项草地生态保护政策使得三江源区生态恢复进444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程加快,草地长势趋好,植被盖度稳步增长,三江源的退化态势得到了明显好转㊂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区属于生态脆弱带,植被结构简单且生长周期短,自我恢复能力差㊂青海湖区域的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湖周围,重度退化草地主要为湖东沙地㊁鸟岛以及耕地和居民区,中轻度草地退化面积为东岸和北岸[48⁃51]㊂祁连山是我国六大天然牧场之一,其高寒草地是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总面积为4.33ˑ106hm2,据统计,区域内退化草地的面积约为3.32ˑ106hm2,占比高达76.7%㊂草地退化表现为覆盖率降低,植被稳定性差且牧草的质量和产量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土壤生产力下降以及深层土壤旱化等[52⁃53]㊂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可总结为有:环青海湖流域森林植被趋于消退状态;高寒植被类型相对稀少;湿生生态系统趋于退化;环湖流域高寒草甸草场㊁高寒灌丛草场㊁山地草原草场㊁沼泽草场㊁疏林草场面积均有缩减,荒漠面积不断扩充,有向荒漠化发展趋势;环湖流域优良牧草种类减少,毒杂草大量滋生,可食草量大幅度下降,植被盖度降低;环湖气候干暖化㊁放牧草地长期超载过牧㊁盲目垦荒㊁乱采滥伐㊁鼠虫危害等;祁连山区域土壤利用率下降,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丧失严重[54⁃55]㊂有研究表明[56],2000 2013年间,青海湖流域未退化草地面积为8.89ˑ105hm2,占流域面积的29.97%㊂处于退化状态但没有发生变化的草地为1.20ˑ106hm2,占流域面积的40.42%,明显恢复的草地面积为3.26ˑ104hm2,占1.10%㊂骆成凤等[49]研究表明在2010年青海湖的未退化草地在整个流域占38%㊂2000年以来,青海湖流域草地变化幅度非常小,呈轻微恢复趋势㊂2014年至今,祁连县依托祁连山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累计治理黑土滩1.7ˑ104hm2㊂通过治理,黑土滩草地植被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达到50cm以上[57⁃58]㊂‘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祁连山植被NDVI指数和覆盖度反映出2000 2017年祁连山植被状况为 整体向好㊁局部恶化 的态势,祁连山区约33.6%的面积植被NDVI指数显著增加,禁牧后草地的土壤有机质㊁覆盖度逐步增加[59]㊂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分析可以看出,1990年该地区自然因素驱动占主要地位,到2004年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尤其是人口快速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生态脆弱性[60]㊂该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土壤以钙积层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受其天然环境的影响,植物生产量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慢,腐殖化作用弱[61]㊂一江两河地区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区,该区草场退化的主要表现为草优质牧草减少,毒草丛生,鼠害现象严重,土壤沙化[62,63]㊂一江两河地区的草地退化以沙漠化问题最为突出,地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86ˑ103km2[64]㊂为防御沙漠化,一江两河地区草地面积近10年来迅速增加,增加了区域内植被覆盖度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寒草地免于沙化威胁,逐渐得到恢复[65]㊂藏北和那曲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西藏自治区的北部,全区的总面积为4.20ˑ104km2,草地的面积占86%[66]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由于气候环境严酷,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加之人为因素使那曲地区天然草地退化㊁沙化现象,近年来趋于严重㊂基于此,戴睿等[67]分析了那曲草地退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2002 2010年期间,那曲地区草地轻度退化,其中2002 2005年之间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阶段㊂王金枝等[68]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90 2015年间那曲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程度,认为1990 2015年间那曲高寒草地退化状况总体好转,该地区退化草地面积占总面积35.83%,恢复面积占64.17%㊂藏北那曲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因素有超载放牧㊁鼠虫害㊁滥挖药材㊁道路工程建设㊁矿产资源开发,其中超载放牧和鼠虫害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这可为藏北那曲地区的草地恢复提供基础依据㊂川西和甘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山谷,草地类型为山脉草甸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在草地退化过程中,由于杂类草和毒害植物的侵入,造成了天然草地退化,导致地表裸露㊂加上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土壤退化严重,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土质恶化㊂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地退化态势加重,植被的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有毒有害牧草比重增加[69]㊂目前全区80%的草地都发生了退化现象㊂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引起草地植被严重退化,导致草地生态失衡,发生严重的鼠害现象㊂甘南州的草地覆盖率从85%以上逐渐降低为不足45%,许多植物物种也濒临灭绝[70]㊂综上,甘南州草地退化的现状主要有草地5447㊀20期㊀㊀㊀张骞㊀等: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㊁恢复措施㊁效应与展望㊀644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的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毒草发展为优势种;草地鼠虫害日益加剧,面积减少;沼泽化草甸的面积萎缩,部分地区出现黑土滩㊂在退化草地恢复方面,马玉秀等[71]研究表明川西高原在2000 2008年期间,草地总体上处于恢复状态,草地发生退化的面积仅占8%左右,且显著退化与极显著退化面积仅仅占0.10%,退化区域相对集中㊂2017年在色达县的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了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将辐射带动周边典型高原县生态治理㊂类似措施的实施,将在今后的恢复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㊂2㊀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措施与效应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目标集中于两种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恢复目标的类别主要以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㊁植被覆盖度和密度(Vegetationcoverageanddensity)㊁土壤碳库(Soilcarbonpool)为主,其余的恢复目标包括生产力(Productivity)㊁昆虫群落(Insectcommunity)㊁植物群落结构(Plantcommunitystructure)㊁草地载畜量(Grasslandcarryingcapacity)㊁目标物种(Targetspecies)等㊂但在不同的案例研究中又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较详细的区分[72]㊂在实际案例中,一般都是多个目标的恢复,很少有单一的恢复目标㊂在很多的研究过程中,恢复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主要受到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点以及研究人员的专业领域的影响㊂但其中植被覆盖率是稳定不变的恢复目标,几乎在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案例中都有涉及[73]㊂2.1㊀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措施和机制在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寒草地分类及其相应的退化成因㊁生态恢复技术以及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理论技术[74]㊂根据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研发了高寒草地 分区⁃分类⁃分级⁃分段 的恢复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如人工种草㊁人工改良㊁半人工草地建设㊁人工草地复壮技术㊁人工草地分类建植技术㊁刈用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㊁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㊁高寒地区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技术㊁黑土坡治理技术等㊂基于分区,研究轻㊁中度退化草甸近自然恢复技术,用人工干预引导黑土滩㊁群落分类和生态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开展区域性示范㊂基于分类,应用相关技术制定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分类标准[75],基于分级,依据植被的覆盖度㊁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质等指标,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将退化草地划分为轻度㊁中度㊁重度及极度4个等级,对高寒草地的退化等级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等级,对退化草地的恢复进行分类治理[76]㊂在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区,针对其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治理措施集中在退耕还草㊁轮牧㊁灌草结合㊁围栏封育[77]㊂其中,围栏封育是我国退化草地最常用的恢复措施,其措施是把目标草地围起来,封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限制对草地进行任何开发利用,给牧草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让草地进行自然恢复,能够自身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的生产力,促进草地的自然更新㊂围栏封育可以有效控制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改善草场土壤生态系统,有利于草地恢复,推进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建设[78]㊂王启基等[79]在三江源区根据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调控措施,使得植被物种构成㊁地上生物量等特征值及其植被盖度发生明显变化㊂总结认为在退化较严重的草地采用补播+施肥,轻度退化天然草地采用封育+施肥措施㊂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针对其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治理分为两类,一是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㊂即山地轻度退化草地采用减轻牧压自然恢复为主,河谷轻度退化草地采用围栏封育和冬季放牧等方式进行自然恢复;中度退化草地采用划破草皮和免耕补播两种技术;重度退化建植人工草地,分多年生和一年生两种类型或者混合配置,有灌溉条件的种植一年生饲草,无灌溉条件的雨季种植多年生混播牧草㊂二是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集成㊂即季节性轮牧主要是夏季在山地草地放牧,冬季休牧;河谷不同放牧草场之间进行短期轮牧;针对绵羊养殖,开发了半放牧半舍饲和夏放牧冬舍饲技术㊂在藏北和那曲地区,针对其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治理的治理措施有围栏封育㊁补播㊁施肥㊁人工草地建植㊁灌溉等[80⁃82]㊂其中施肥效果最佳,王伟等[80]在研究了不同氮肥及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生物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硫酸铵后该区高寒草甸明显增产,其次是尿素,硝酸钙效果最差,施肥量的最佳标准为200kg/hm2㊂有研究表明,氮的沉积通过改变生物物种组成来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83]㊂氮肥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大幅度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氮输入会降低高寒草甸的稳定性,对高寒草地植被群落的稳定性会产生长期影响[84]㊂因此,适宜的施肥量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㊂在川西和甘南地区,针对其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治理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乔灌草恢复模式㊁防沙固沙恢复模式㊁围栏封育㊁人工草地建植等㊂有研究表明[71]补播措施使得当年退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增加,明显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和地上生物量,且禾草类为优势种㊂同时,在川西北地区,近10年期间来该地区因地制宜对退化草地实施了生物网格治沙技术,机械网格治沙技术,沙化草地物种补播的草种选择技术等防沙固沙技术模式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㊂综合来看,以上这些是采取的一些人工技术措施来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实现退化草地恢复的目标㊂但每种恢复措施都存在着缺点:围栏封育的恢复措施耗时长;草地补播和施肥等措施会对草地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干扰性;植被更新中不同草地退化等级㊁退化阶段以及土壤性质等因素都会对植被的选择提出要求,工作量大,耗时长㊂因此,基于草地退化等级的差异,可以采用分级的模式利用以上技术进行草地恢复㊂对于轻度退化草地,可以采用围栏封育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去除外界环境干扰,让其自然恢复;对于中度退化草地,可以采用人工补播施肥,清除毒草以及灭除鼠害等方式来治理;对于恢复困难大的极重度退化土地,比如 黑土滩 ,采用人工改建成人工草地,利用植被更新等措施治理㊂此外,草地恢复治理后的管理和合理利用非常重要,武高林等[85]研究表明建立高效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区草地畜牧业生产有重要的积极作用㊂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所开展的一系列恢复措施,内在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草地生态恢复技术及其集成模式具有启示作用㊂针对高寒草地退化等级的不同,研发出适宜的综合治理模式㊂同时,这些措施已经在三江源取得显著的效果和收益,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的恢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76]㊂在高寒草地生态监测技术研发方面,主要有遥感监测和样地评估技术㊁土地养分遥感评价与监测技术㊁高寒天然草地分类与动态监测支撑信息系统以及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信息系统[86⁃87]㊂2.2㊀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效应通过对各生态脆弱区因地制宜的实施恢复措施㊁技术㊁模式,退化草地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㊂最早实施的围栏封育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恢复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㊂有研究表明经过短期围栏封育,不同草地类型群落特征均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层高度增加㊁植被总覆盖度提升㊁地上生物量增加㊁优良牧草(禾本科㊁莎草科)的比例增加,但围栏封育多年后又会下降[88]㊂休牧利用能够保持山地草甸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可使草原表现正向性演替[89⁃90]㊂面对天然草地退化的压力,及人民生活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畜牧业的需求,建立高效人工草地模式是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畜牧业持续㊁稳定㊁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91]㊂在青藏高原 黑土型 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生草地,不仅能使土壤资源有效性和微生物菌群得以恢复,同时也能促进土壤⁃植物间的相互调节作用,有利于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提高[92]㊂此外发现,放牧对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两面性㊂过度放牧会降低植物种的多样性[93],但适度的放牧会对气温升高导致的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发挥重要的缓冲作用㊂而且适度放牧可降低草场群落中优势种的竞争作用,给其他植物的发展创造了潜在机会,促进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系和发展[94]㊂就恢复草地生产力来讲,有研究表明[95]三种措施的组合使用能提高土地生产力㊁地上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㊂围栏封育㊁施肥改良,划破草皮使可食牧草的产量分别增加了60.5% 158.3%㊁45.9% 191.1%㊁32.7% 113.9%㊂实施禁牧+施肥+防除的退化草地恢复措施后,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禁牧的优良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且秋季刈割措施能显著降低狼毒的密度,增加其他牧草产量[96]㊂在退化高寒草地施用氮肥也是一种有效的恢复措施㊂氮素输入可以显著提高根茎禾草㊁丛生禾草㊁豆科植物㊁苔草类植物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牧草品质[97],但是会降低其物种多样性,改变植被群落的生存环境,从而会改变植被特征[98]㊂对物种多样性来讲,灌溉措施有利于提高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退7447㊀20期㊀㊀㊀张骞㊀等: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㊁恢复措施㊁效应与展望㊀。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草原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导致了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入手,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青海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青海草原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中包括高山草甸、高寒草甸、高山草原、亚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等不同类型的草原,这些草原类型各具特色,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
青海草原还分布着许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如藏羚羊、藏野驴、雪豹、藏羚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藏茄、高山红景天、藏匙花等珍稀植物资源。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一方面,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过度消耗,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加剧。
过量开发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也对青海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1. 过度放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畜牧业的发展,过度放牧成为了青海草原的主要环境问题。
过度放牧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的流失,加速了草原退化的进程,使得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青海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量和温度的波动,使得青海草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草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3.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青海草原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和濒临灭绝,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1. 合理控制放牧规模针对过度放牧的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的生态畜牧业技术和合理的草原资源管理手段,进行合理控制和规范管理,以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草原植被的恢复和土壤保护等措施,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生态平衡。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而退化草地成为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退化草地对于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还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如何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青藏高原的退化草地成为了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退化草地恢复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种植与管理。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样化、适应性强的植物种植是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并增加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多样化的植物种植还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退化草地的抗灾能力。
然而,退化草地恢复不仅需要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利用。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农牧民的生计主要依赖于畜牧业。
因此,恢复退化草地不能简单地将其改为农田或者植被覆盖,而应该寻找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供农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实施适度的放牧管理,通过合理的放牧轮换和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农牧民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种植与管理的手段,技术创新也是促进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例如,通过引入新的牧草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并减少对退化草地的开发压力。
在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从而增加牧草的生长能力。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退化草地进行监测和评估,有助于了解退化程度和恢复效果,并为制定恢复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在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合作与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退化草地问题的复杂性,单一学科的研究难以得出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
同时,应加强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将各类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形成实效。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武高林① 杜国祯②①博士,②教授,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西部专项项目(90202009)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 恢复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综合的草地改良和恢复技术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地放牧制度体系,并建立高效的饲草供应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地上建立集约化的高效社区模式草地畜牧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是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措施。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类型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系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是广大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
其次,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对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高寒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高寒草地植被也是“世界第三极”地区重要的碳库,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源-碳库的平衡起着一定调节作用。
随着全球CO2浓度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不仅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继续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陆盆地的过渡,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蕴育着众多世界上独特的土著生物和种质资源。
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其生物种类丰富,青藏高原已记录的真菌5000种,维管束植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为1300种,昆虫4100种。
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对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因此,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资源短缺,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生存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名录不断增加,许多珍稀动植物不断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为优势。
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要么形成黑土滩甚至沙化,要么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降低草场质量;从功能上来看,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丧失。
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较多地运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活动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尺度。
草地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以青海省为例,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18.3966亿元总值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为9.7076亿元,占总损失值的52.76%[1]。
掠夺式经营、过度放牧、鼠虫危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草地严重·159·退化、沙化,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4]。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极度受损,无疑对该地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安定造成严重隐患,同时也对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任其发展,青藏高原甚至会发展成为我国第四个沙尘源。
所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内营力,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西部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暖变干是加速西部草地退化的辅助外营力[4-8]。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是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
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草地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草地负荷急剧加重,不少地区在高度草地负载能力30%以上的条件下持续过度利用,致使草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中如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等;人为因素中如过牧、滥垦、樵采、开矿等。
这些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如开垦、樵采常导致风蚀沙化、水上流失等过程的增强,过牧会引起鼠、虫害的加剧等。
2.1自然因素2.1.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气温变暖,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导致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过程[28]。
2.1.2鼠害肆虐鼠害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
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
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只羊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6]。
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为次生裸地。
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害鼠形成的。
据统计,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
2.2人为因素2.2.1超载放牧超载放牧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草原超载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场面积减少使草场面积的绝对量减少,二是牲畜头数的增加使牲畜占有草场的相对面积在减少。
历年来畜牧业的发展是以牧畜头数的增长为指标,不是以畜产品为准。
在这些政策和观点的影响下,我国牧畜头数较解放初期大幅度增加。
自1982年实行牲畜承包到户后,牧民群众重视发展牲畜数量,牧草在生长季被牲畜反复利用践踏,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草地原生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毒杂草滋生蔓延,优良可食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植被盖度下降,出现了大量的裸露地和次生地。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趋于简单,土壤种子库得不到足够的补给,造成草地退化。
2.2.2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多年来牧民群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给草地退化造就了很大的潜在因素。
牧民只利用草原而不建设草原,草场是公用的,而牲畜是自己的,在草地利用上重利用,轻保护建设,长此以往使草地趋于逆向演替。
2.2.3草地放牧利用制度和畜群结构不合理在草地利用上,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如夏秋草场因放牧时间短而利用不足,冬春草场则严重超载,导致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
畜群结构不合理,适龄母畜比例偏低,长寿畜多,周转慢,效益低等原因,导致了草地畜牧业的低经济效益而使得牧民加大草地的载畜量来提高经济收入,最终导致了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160·2.2.4过度开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剧增,为解决粮食问题,从而大规模开垦草地。
如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为38万公顷[3],其中有21.25万公顷集中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2.2.5滥樵乱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蕴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所以人类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过渡挖掘导致了草地的严重退化。
2.2.6车辆毁地在平坦草场和缓坡草地车辆可任意通行,这虽给行车带来了方便,但确也使草场受到破坏。
随意形成的道路和多条并行道,毁坏了许多可利用的草场。
以公路为中心的两侧退化和辐射性退化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2.7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草原旅游兴起,旅游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人类对草地过度践踏和旅游利用,加之管理粗放,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改良和恢复技术研究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草场退化和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生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试验,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国外畜牧大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都曾出现草原退化,荒漠化和沙化的生态问题,只不过是引起退化的原因不尽相同。
为防止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许多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改良草地的措施,但重点集中在农业技术措施改良。
如澳大利亚研究和应用施肥改良土地,草地全部围栏化,并在围栏地上施肥、飞播牧草,实行科学的轮牧制度,保持草地的利用和生长平衡。
日本则采用深耕播种、圆盘耙补播、旋转犁浅耕播种和畜蹄播种改良灌丛草地和林间灌丛草地。
德国草地改良的主要措施包括两方面,对退化严重或老化的草地,全部耕翻更新草地植被,通过混播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方法,将低劣质的牧草淘汰。
改良后的草场,主要以黑麦草、鸡脚草、苜蓿草和三叶草为主,并根据草地土壤肥力情况,有计划地增施氮、磷、钾肥,采取草田轮作和翻耕的方法保证草地更新复壮。
对退化较轻的草地利用专门的牧草免耕播种机,补播豆科牧草,这种免耕补播的方法,既不破坏原有植被又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对草原植物不同季节生长的动力学模拟和草地生产力的模拟是国内外草业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人为地管理草场,恢复生产力,如美国得克萨斯州Glasscock就进行了得克萨斯州南部半干旱草原的草地动力学模拟和管理对策研究,建立了在各种土壤及气候条件下,能准确模拟牧草干物质产量的草地生产力模型,为改良草地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9]。
因此,退化草地的改良也是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草地改良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浅耕翻改良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原,松土改良干旱的针茅冷蒿草场,补播改良,施肥改良,除毒害草改良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