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类药对实验研究进展_却翎
- 格式:pdf
- 大小:216.62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摘要】乌头类中药主要分为草乌、川乌以及附子,在中医悠久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药用价值极高,且疗效显著。
但由于乌头类中药本身带有较强毒性,其品种呈地域多样化,实际用药中配伍以及所运用的炮制方法缺乏统一的规范,造成乌头中毒的事件较为常见。
本文首先简述了乌头类中药的减毒增效及配伍的方法,为乌头类生物碱的减毒增效奠定基础,为合理使用乌头类有毒中药、减少用药中毒的临床事件提供借鉴。
前言乌头类中药史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主要含有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一类中药,我国记载的乌头类植物超过200种,主要包括草乌、川乌及附子等,分别为毛茛科乌头属的块根、母根及侧根(子根)。
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乌头类中药的药效成分,在运用于各方剂中可有效祛风湿、止痛;同时其也是毒性成分,可产生剧烈毒性,相关研究表明乌头碱可导致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若作用于心脏将减慢心率,导致心脏传导受阻,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以及心室纤颤,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死亡[1]。
目前临床中尚无治疗乌头碱中毒的特效药,但可通过减毒增效的方法提高其用药安全。
1.乌头类中药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乌头类中药的用量、配伍及炮制等方面均可引起其毒副作用的产生,因此通过对乌头类中药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其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减低毒性、发挥最大疗效具有关键意义。
现阶段主要采用炮制、改善制备工艺、改变配伍及服用方法、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防止使用毒性中药引起中毒反应,这为乌头类中药减毒增效的方法提供借鉴:主要通过炮制与配伍途径实现。
1.1炮制减毒增效法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了乌头、附子的炮制方法为“炮、去皮、破八片”,随着中药的应用越加广泛,其炮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地探索,并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姜婷[2]等人通过采用XBridge 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对准噶尔乌头乙醚提取液进行分析;以甲醇-水-氯仿-三乙胺按67∶33∶2∶0.1的比例进行等度洗脱,将体积流量保持在0.8 m L/min的范围,将检测波长设定为235 nm,柱温为40℃。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一、本文概述《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一篇专注于探讨乌头类有毒中药在配伍使用中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学术论文。
乌头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
然而,乌头类药物的毒性问题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本文首先对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重点介绍了乌头类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包括配伍药对的筛选、药效学评价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等方面。
文章还对乌头类有毒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用药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本研究对于提高乌头类有毒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有助于为中药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等,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表现出镇痛、抗炎、抗风湿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其中,镇痛作用是其最为突出的药理作用之一,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传导过程来实现。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炎症对机体的损伤。
在抗风湿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发挥免疫治疗和预防作用。
180第13卷 第10期 2011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0 Oct . ,2011分清五淋丸为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收载的传统中药成方制剂。
全方是由木通、盐车前子、黄芩、茯苓、猪苓、黄柏、大黄、萹蓄、瞿麦、知母、泽泻、栀子、甘草、滑石等14味中药组成的传统水丸剂。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小便黄赤、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1]。
分清五淋丸是借鉴被沿用近千年的传统古代验方“八正散”、“五淋散”,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精华,结合医者临床实践中的体会,经过深入研究和合理调整后,所研制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新方剂。
其组方、制剂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因而疗效突出,优于常用的“利湿通淋”传统验方。
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首次收录了分清五淋丸水丸剂。
中医观点认为:“淋症”,总由“湿热邪火”下注于下焦,蕴结于膀胱,故而出现小便急迫、短、数、涩痛,或淋沥不畅;或癃闭不通;或脓液外溢、小腹拘急;或疳疮、横痃、杨梅瘀、梅痘等。
治疗则应“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散结止痛”。
单纯清热而不利尿,毒邪难以排出,不利于炎症的消除。
根据“八正散”方解:滑石、木通为君药。
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萹蓄、瞿麦、盐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
佐以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
“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以治热淋为主,而“五淋散”则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
分清五淋丸中除用清热解毒药之外,尚加用祛湿利尿之药,辅以养阴,既解毒消炎,又能利湿通淋、化浊排毒、扶正祛邪。
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研究进展作者:曲帅阚鸿何忠梅白中文秦玲孟青青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23期摘要:乌头类中药使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作用确切,史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分为川乌、草乌和附子三类,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在各方剂中起到祛风湿、止痛的作用,在众多中药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乌头类中药的毒性较大,不同产地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炮制方法缺乏规范、配伍不合理等原因,关于乌头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
因此本文对乌头类中药的减毒增效和配伍方法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乌头类生物碱减毒增效机理,指导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降低临床中毒事件奠定基础。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减毒增效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05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中亚洲的分布范围最广,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
我国记载的乌头属类植物有200多种,临床应用广泛。
乌头类中药是一类主要含有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中药,主要包括川乌头、草乌头和附子等。
川乌头(Radix Aconiti)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michaeliDebx.)的母根,始载于《五十二病方》,称之为乌喙秋鸟喙,《神农本草经》始称之为乌头。
草乌头(Radix Aconiti Ku fii)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Reichb.)的块根。
附子(Radix AconitiLateralisPreparata)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michaeliDebx.)的侧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类药物味苦、性辛热、有大毒。
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也是药效成分,由于其毒性剧烈,临床上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研究表明乌头碱可强烈兴奋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脏,导致心率减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最后可导致死亡[1]。
2019年10月乌头类药材中的生物碱质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59乌头类药材中的生物碱质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钟达财(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乌头类中药是一种兼具“毒效双性”中药,具有回阳救逆、祛风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但服用过量易中毒,甚至死亡,每年服用乌头类中药中毒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
乌头生物碱分析方法对于医学诊断及刑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简述了乌头类生物碱的毒理作用,综述了乌头类药材中的生物碱不同的质谱技术,比较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乌头类生物碱的质谱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乌头生物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国 家越来越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疼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疾病,在 传统中药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附子有毒,纯品乌头毒死一个成年人剂量为2 ~3mg,每年临床上因乌头碱中毒死亡的案例数以万计。
因此,为更好使用附子类中药,就必须充分了解附子类药材功效成分及有毒成分,而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代谢组学、蛋白质分析、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乌头类中药是乌头类药材及其制剂的统称,按学名可分为附子、草乌、川乌等[1],乌头类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祛风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等功效,用 于治疗经中医诊断患有风寒湿痹、心腹冷痛、肾阳虚衰等病症的患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此类中药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免疫抑制、降血压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风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2'3]。
乌头类药材是典型的“毒效双性”中药,其药效成分主要为二萜类生物碱,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醇胺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药效活性好,但毒性强;单酯型生物碱药效活性好,毒性小,是临床应用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醇胺型生物碱毒性、药效性都弱[4],研究表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与配伍方法可以达到减轻乌头类中药的毒性,达到增强药效活性的目的,但缺少统一的解毒标准,且因为个体差异,中毒剂量也不同,每年因炮制、误服或投毒等原因引起中毒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而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可实现样品中多组分同时测定等特点。
乌头属藏药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樊萌(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系, 西宁, 810008)摘要乌头属药用植物在藏民族医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疗效确切,在藏医药的应用中突出优势。
但其疗效常与毒性并存,这就大大限制了乌头类藏药的应用。
本文对近年来乌头属藏药的分类、药理药效、毒性等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以加大这类植物的开发利用,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乌头属藏药分类应用毒性炮制AbstractThe medicinal plants of Aconitu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Tibetan medicine, because of its wide varieties, massive distribution and definite effect. They have highlighted advantag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However its therapeutic and toxicity exist simultaneously,which limits the application of Aconitum. In order to utilize its resources, and ensure safety and validity of clinical using, this research have summarized the classifica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toxicity of Aconitum plants .Keywords: monkshood of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classification toxic processing applications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乌头类药物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高颖;房德敏【摘要】乌头类药物在中医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其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抗炎、镇痛的功效密不可分。
本文分别从乌头类药材化学成分、乌头类药材及其炮制品、乌头类药材配伍用药、乌头类复方中药制剂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一概述,为寻找选择性高、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的抗炎组分及组方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乌头类;抗炎;机制;进展【作者】高颖;房德敏【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乌头类药物包括毛茛科乌头属的多种药材及其药效成分,以及这些药材的炮制品及其复方中药制剂等。
在我国记载的200多种乌头属植物中[1],约有36种可供药用。
其中附子、川乌、草乌、草乌叶等为《中国药典》收载。
乌头类药物在我国药物使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抗炎、镇痛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RA)等症。
本文就近几年来对乌头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乌头类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为二萜生物碱,尚含有少量非二萜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其他类型化合物。
其中双酯型生物碱毒性较大,包括乌头碱(AC)、次乌头碱(HA)、中乌头碱(MA)等,经炮制其可转化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包括苯甲酰乌头原碱(BAC)、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A)、苯甲酰中乌头原碱(BMA)。
朱瑞丽等[2]发现附子所含BAC在20~30 μmol/L,BMA和BHA在40~160 μmol/L剂量下能明显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证明附子中3种乌头原碱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均有抗炎作用。
从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HLév.)Rapaics]中分离出的多糖类成分ACPS-2E,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后爪肿胀,并且通过介导NF-κB信号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表达,在高达200 μg/ml浓度时,具有无细胞毒性的特点[3]。
乌头属藏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作者:杨丽华林丽美王智民李春李钟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3期[摘要]我国毛茛科乌头属藏药植物达60种15变种,该属植物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的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为二萜生物碱,此外还有黄酮、酚酸以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乌头属藏药中分离得到了339个化合物。
该文将对乌头属藏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毛茛科;乌头属;藏药;化学成分[Abstract]It was estimated that about 60 species and 15 varieties of genus Aconitum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These plants contain various kinds of chemical compounds, and the main compounds are diterpenoid alkaloids. In addition, there are flavonoids, phenolic acid and others.So far, phytochemical studies showed 339 compound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compound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use of Tibetan medicinal plants of Aconitum genus.[Key words]Ranunculaceae; Aconitum; Tibetan medicine; chemical constituents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广泛使用的药用植物一直备受关注,全世界约35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主要是亚洲,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1]。
乌头类中药的研究进展
陈昕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2(13)12
【摘要】综述了乌头类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临床、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近况。
乌头类中药活性成分为生物碱有一定毒性 ,具有镇痛、消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
【总页数】2页(P758-759)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临床应用;质量分析;检测
【作者】陈昕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研究进展 [J], 曲帅;阚鸿;何忠梅;白中文;秦玲;孟青青
2.乌头类中药中药效指标成分的确定及含量测定 [J], 刘永刚;刘倩;张宏桂;乔延江
3.乌头类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J], 张云丽;吴永佩;刘丽婷
4.生物信息技术预警乌头类中药抗乳腺癌用药风险 [J], 王雨;林志健;姜卓希;杨婷;王笑;张冰
5.乌头类中药与半夏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J], 吴锦;庄朋伟;张艳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乌头的实验研究
李文兰;王艳萍;范玉奇
【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乌头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物质,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萜生物碱,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具有镇痛、抗炎及心血管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及炎症.从乌头类中药的提取分离、化学成分、毒性及炮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含量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李文兰;王艳萍;范玉奇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发展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发展中心,黑龙江,哈尔
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发展中心,黑龙江,哈尔
滨,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中药附子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 [J], 吴梓春;刘肖林
2.炮制时间对蒙药制草乌总乌头碱含量的影响与中药制草乌的总乌头碱含量比较
[J], 萨仁高娃;陈红梅
3.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次乌头碱在附子不同炮制法中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J], 赵永堂
4.中药乌头中乌头碱含量测定 [J], 张志远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乌头中药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 [J], 梁嘉豪;路晓君;师燕华;王涛;胡萌;贠克明;崔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头配伍贝母的研究进展刘丹丹【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2【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乌头;贝母;配伍【作者】刘丹丹【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图书馆,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中药配伍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经验,谓之“七情”配伍。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近年来,在十八反问题上不断出现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反药可同用,有的则认为反药确实可以增加毒性而反对同用。
上个世纪曾对十八反的研究从文献、药理、毒理、临床等各方面对十八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4]。
对于“半蒌贝蔹及攻乌”,其中乌头与贝母是否能配伍使用,国内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1 “十八反”的内涵中药的配伍禁忌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的“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神农本草经》中未见“相反”药物的具体记载。
现代教科书[5]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或副作用”;“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后致使其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
五代后蜀时期韩保昇《蜀本草》中论及“《本经》三百六十五种,……相反者十八反”,首次提出“十八反”之名。
但据后世考证,最早列举十八种相反药物的是北宋王怀隐等所著的《太平圣惠方》。
其后,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作了十八反的歌诀,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因便于传颂、记忆,历代本草争相传抄,沿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63年开始在各版中均收载了中药“十八反”的内容。
但是,十八反到底涉及多少种药物,历来说法不一。
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药草品种的增加,产地的不同,炮制方法的变化,入药部位的差异,“十八反”已不限于只有18种药物。
“半篓贝蔹及攻乌”中,贝母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其中川贝母品种多,按性状不同还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不清楚其使用适应症以及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等。
结论:乌头类中药的使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就会导致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
所以,在临床使用中要强化合理使用毒性中药的意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研究【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290-02Monkshood clas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Yang B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Quj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Qujing 6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aconitum cla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20 cases with monkshood cla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reason mainly includes the drug dose not appropriate, don't know the use of indications and concocted decoction Method Is not correct, etc. Conclusions: To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use of tox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use of consciousness,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medication.【Key words】 Monkshood class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Research 乌头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或北乌头等的母根,在中国数千年的《神农给本草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乌头被列为下品,其味苦、辛、温,有大毒。
“十八反”中乌头类药材反白及的研究进展孙萌【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22【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乌头; 白及; 配伍禁忌; 十八反; 综述【作者】孙萌【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天津300052【正文语种】中文某些药物在组方用药中禁止或不宜合用称之为配伍禁忌,或为治疗效果减弱,或为毒性增强。
现代认为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但中药“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大多数是在特定病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程度毒性增加,或有碍于治疗的效果,仅少数是毒性增强或无不良反应,只在特定病理生理条件下显示毒性增强的情况,才显示出相反的情况[1]。
古往今来,反药配伍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禁忌,不少含反药组合的良方被束之高阁,甚至有医生因使用反药而蒙冤,给其现代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障碍,一些人甚至谈反色变,因此对临床反药配伍的研究要求越来越高,急需给予确切的结论以指导临床。
1 乌头类药材反白及的历史沿革“药有相反”,其说最早源于《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一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此处始有“相反”一词之说。
关于相反的意义,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认为相反药同用“既病不廖,遂伤患者”;明·虞抟《医学正传》指出:“其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可同队也。
”现代认为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五代后蜀韩保升《蜀本草》:“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十八反”一词最早见于此。
蒙药紫花高乌头研究进展
席琳图雅;陈紫葳;苗佳勇;青格勒;斯琴巴特尔;李旻辉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2
【摘要】紫花高乌头(正名:Aconitum septentrionale Koelle,原名为Aconitum excelsum Reichb)为毛茛科乌头属的中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蒙药(蒙药名:嘎布日地劳),在《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无误蒙药鉴》以及《认药白晶鉴定》中均有记载。
作为一种药用植物,能够清肺热,主治肺热咳嗽、气管炎等。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席琳图雅;陈紫葳;苗佳勇;青格勒;斯琴巴特尔;李旻辉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
【相关文献】
1.蒙药紫花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2.蒙药紫花高乌头总碱的毒性作用观察
3.蒙药紫花高乌头醇提物镇咳祛痰作用研究
4.蒙药紫花高乌头根中二萜生物碱的分离与结构鉴
定5.蒙药紫花高乌头醇提物对大鼠肝功能和血细胞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乌甲素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高乌甲素是从毛茛科植物高乌头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解热等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乌甲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一、高乌甲素的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高乌甲素的镇痛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 物质、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等有关。
与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相比,高乌甲素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安全性较高。
2、抗炎作用高乌甲素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3、解热作用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高乌甲素能够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高乌甲素的临床应用1、术后疼痛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
高乌甲素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内脏疼痛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
2、癌性疼痛癌症患者常常遭受着剧烈的疼痛折磨。
高乌甲素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慢性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偏头痛等慢性疼痛疾病,长期困扰着患者。
高乌甲素的应用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生活功能。
4、口腔科疼痛在口腔科,拔牙、牙髓治疗等操作常引起疼痛。
高乌甲素可以用于术前、术后的镇痛,减轻患者的痛苦。
5、妇产科疼痛分娩疼痛、产后宫缩痛等妇产科疼痛,高乌甲素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高乌甲素的给药途径1、肌肉注射这是高乌甲素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起效较快,适用于急性疼痛的治疗。
2、静脉滴注对于需要持续镇痛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静脉滴注能够更稳定地维持血药浓度,发挥药效。
3、局部应用如在手术切口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注射,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四、高乌甲素的不良反应尽管高乌甲素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182第13卷 第10期 2011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0 Oct . ,20115 展 望分清五淋丸取自传统古代验方之精华,既能清热利湿以治热淋,又能清热凉血以治血淋,为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常用中成药。
自从使用木通代替关木通入药后,其用药安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关于分清五淋丸治疗淋证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说明对分清五淋丸的全面研究有待加深;而分清五淋丸一方组成药味较多,但其含量测定标准仅有其中大黄1味,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尚不完善,为了能够在临床治疗中更加安全地使用该药,对其质量标准的提高和完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19-720.[ 2 ] 雷荣辉,吴纯启,廖明阳.马兜铃酸致突变及致癌性研究进展[ J ]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 ( 2 ):114-117.[ 3 ] 王艳璇,姜洋. 马兜铃酸肾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28例分析[ 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 ( 33 ):8268-8269.[ 4 ] 周娟娟,潘金火. 关木通研究进展[ J ] .医药导报,2009,28 ( 5 ):620-622.[ 5 ] 蒋艳伟,杨成,朱少华,等. 关木通中毒尸检一例[ J ] .法医学杂志,2007 ( 3 ):34-35.[ 6 ] 许友毅. 分清五淋丸渗黄原因剖析及工艺改进[ J ]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 6 ):354-355.[ 7 ] 陈永林,赵华英. 分清五淋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J ]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38 ( 3 ):262-263.[ 8 ] 黄有霖,潘馨. 成方中黄连、黄柏的薄层鉴别的研究[ J ] .海峡药学,2003,15 ( 2 ):36-37.[ 9 ] 叶丛进,陈汉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清五淋丸中大黄素的含量[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 ( 9 ):46.[ 10 ] 杜学勤,刘焕蓉,邓并. HPLC 测定冷浸法提取中成药中的甘草酸含量[ J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 ( 1 ):48-51.[ 11 ]王晔,陈建启,周刚. RP-HPLC 测定分清五淋丸中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皂苷元的含量[ J ] .中成药,2007,29 ( 6 ):923-924.乌头类中药是一类主要含有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等,而以乌头或附子为主药并配伍1~2味中药的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配伍形式,即乌头类药对,诸如附子甘草、附子干姜、乌头白芍等,这些配伍形式自汉代仲景创制以来,历经几千年的临床锤炼而沉淀至今,或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可能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反药对),如乌头-半夏、乌头-贝母等,因而被历代临床医师遵为相须相使或相反的用药规则而铭记于心。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广大研究者已将研究视角由复方转向药对,以期从组方配伍的核心问题上来求解中医药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乌头类药对的研究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
为探讨乌头类药对这一配伍形式的有效性,或“半蒌贝蔹及攻乌”这组反药对的科学性,中医药研究者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这一研究综乌头类药对实验研究进展却翎,叶冰,毛晓健,照日格图,赵荣华(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乌头类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的配伍形式,也有类似乌头半夏属于中医 “十八反”的传统配伍禁忌但又效验于临床的药对,为历代中医临床工作者所传承,并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文章就近20年来关于乌头类药对的药理与化学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乌头类药对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乌头;附子;药对;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0- 0182- 04收稿日期:2011-04-28作者简介:却翎(1966-),女,云南大理人,实验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
通讯作者:叶冰(1976-),女,四川乐山人,讲师、中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临床。
Progress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QUE Ling,YE Bing,MAO Xiao-jian,ZHAO Ri-ge-tu,ZHAO Rong-hua(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is a universal compatibility form that lessened toxicity and enhenced effects in TCM clinic. The pair of the aconitine herbs and banxia is traditional incompatibility called “eighteen incompatible medicaments”in TCM but the very way in clinic,succeeded by generations of TCM doctors,and valued highly by the TCM researcher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chem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dears for the next step of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Key words:aconitum;aconite;the herbal pair;summary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述如下。
1 药理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论据徐姗珺等[1]用小鼠LD50法观察到口服给药时,附子甘草(1∶1)合煎液毒性明显较附子单煎减小,甘草次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也明显减小,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毒性略有减小;而腹腔注射时,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增加。
可见,甘草与附子合煎口服可以减小附子的毒性。
杨洁红等[2]研究表明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活性物质(三萜皂苷和黄酮等)配伍(生药量1∶1)能有效对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且作用优于单用附子生物碱,体现了附子生物碱、甘草活性物质是附子甘草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王嫣等[3]采用干姜附子水煎液(1∶1)十二指肠给药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大鼠,可明显加快心肺复苏后大鼠的心率,提高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并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表明干姜附子汤对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改善作用,这与其温通心阳的作用一致。
雷波等[4]研究附子分别与干姜、甘草、生地黄、黄芪配伍的单煎混合液的急性毒性,与附子单煎液相比,此四组药对的单煎混合液LD50值显著增大,其中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单煎混合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基本相同,但后者的LD50值是前者的5.48倍,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乌头碱含量则明显降低,且测不出LD50,推测附子与其配伍可显著提高小鼠对乌头类生物碱的耐受性而减毒。
毛晓健等[5]采用附子-肉桂药对(1:1)单煎混合液十二指肠给药家兔,发现该药对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血压升高,且作用介于两个单味药煎剂之间。
胡雅儿等[6]研究发现附子肉桂配伍能下调甲减模型对M受体激动剂Carbachol 反应性偏亢、脑内M受体数增加的变化;进而又用附子肉桂水煎剂(1:1)长期灌胃MTU致“甲减”模型,发现附桂药对使异常升高的脑M受体数降低的机制在于同时促进甲减动物脑M受体的生成和降解,但更新速率常数的加快占优势。
推测桂附药对改善甲减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畏寒肢冷等症状的机理可能与此相关。
赵胜利等[7]用附子肉桂水提液(1:1)灌胃氢考过多的阴虚证小鼠,能使阴虚小鼠脑、肾β受体数增多、β激动剂引起的cAMP系统反应性增强这一病理改变继续加重。
张鹏霞等[8-10]用附子、肉桂、白术(3:5:5)水煎剂灌胃老年大鼠30天,用药组30天后心肌细胞ATP酶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脑线粒体Ca2+的含量升高,脑凋亡细胞减少;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A)在20天时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且血清TAA 和Na+、K+-ATPas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附子-肉桂-白术合剂能明显增强心肌Na+、K+-ATPase活性,其机理可能与提高血清TAA有关;此外还能增加老年小鼠脑线粒体Ca2+含量,降低脑细胞凋亡数,改善脑细胞功能。
附桂术水煎剂还能使老年小鼠脑线粒体MnSOD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升高,使MDA与细胞色素C(CC)含量降低。
表明附桂术合剂对老年小鼠脑组织具有抗氧化作用。
杨鸿志等[11]研究了附子-肉桂-干姜(1:1:1)及附桂(1:1)、附姜(1:1)对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皮质素,垂体TSH、LH合成及释放的影响,结果各复方均使心率略为加快,动情周期略有缩短,肾上腺皮质素合成增多,垂体TSH、LH的合成和释放均增多,且附姜与附姜桂的作用相近。
张少华等[12]研究了川乌-白芍、川乌-防已两组药对水煎剂(1:1及1:2)对小鼠热板疼痛、家兔K+皮下致痛、齿髓致痛3种疼痛模型的影响,结果两组药对在镇痛方面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药对的作用远优于单味药的效果。
充分证明了乌-芍和乌-防两组传统药对在治疗痹证这一慢性疼痛中的特殊意义。
秦林等[13]用川乌防己药对(1:1)水提液连续灌胃正常、升高和低下3种不同的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DTH)5天,结果川乌防己配伍对3种DTH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配伍后有增效趋势,这从细胞免疫药理学角度为该药对治疗风湿痹证提供了依据。
李晋奇等[14-15]研究发现白芍可部分增加制川乌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制川乌总碱与白芍总苷或白芍多糖配伍后抗炎、镇痛作用增强,毒性降低,且以1∶2的配比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