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复习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

一、意识障碍的分类

(一)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2.昏睡意识障碍较前者降低。

3.昏迷指意识完全丧失,任何声音、疼痛等刺激均不能唤醒的状态。

昏迷可分为(1)浅昏迷(2)中昏迷 (3)深昏迷

(二)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

2.谵妄状态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

2.无动性缄默症

3.植物状态

二、失语的分类

1.运动性失语又叫Broca失语

2.感觉性失语又叫Wernicke失语

3.命名性失语

4.传导性失语

5.经皮质性失语临床常分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A)、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A)、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TA)。

三、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步态(步态异常):

1.偏瘫步态

2.痉挛性截瘫步态

3.共济失调步态

4.慌张步态

5.肌病步态

6.跨阈步态

四、反射及其分类

反射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如触觉、痛觉或突然牵引肌肉等刺激。反应可为肌肉的收缩,肌肉张力的改变、腺体分泌或内脏反应。

生理反射是正常人应具有的反射,包括深反射和浅反射两大类。

1.深反射是刺激肌腱、关节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应,亦称腱反射或肌肉牵张反射。通常叩击肌腱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张的肌肉最明显。临床上常做的腱反射有肱二头肌腱反射(C5~6)、肱三头肌腱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等。

2.浅反射是刺激皮肤、黏膜及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均可出现浅反射的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常用的有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和咽反射等。

五、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1.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2.视交叉:视交叉前方的病变可引起单眼全盲,视交叉处病变可引起双眼颞侧偏盲,一侧视交叉侧部病变引起同侧鼻侧偏盲。

3.视束:一侧视束损伤,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4.视辐射:全部受损时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部分损害出现象限偏盲。视辐射上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

5.枕叶视中枢: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引起对侧偏盲,有黄斑回避现象。 黄斑回避:视辐射完全受损时引起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偏盲侧光反射存在,视野的中心部保存,称为黄斑回避。

六、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包括:

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支配眼外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其中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动眼神经 为支配眼肌的主要运动神经,包括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两种成分。

滑车神经 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 支配外直肌

七、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向病变侧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且有水平眼震。

主要症状是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失调。内耳急性损害时听觉和前庭症状可同时发生,脑干病变的眩晕很少合并听力障碍(蜗神经和前庭神经入脑干后彼此分开)。

1. 眩晕 患者感觉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常伴恶心呕吐。

2. 平衡障碍

表现为指鼻试验不准,步态摇晃不稳,行走时向患侧偏斜,Romberg 征阳性等。

3. 眼球震颤 指眼球自发性或诱发性地上下左右或转动性地摆动和振荡,构成水平、垂直、旋转或混合性眼震。

十一、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纤维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十二、临床上常见的脑干综合症

1.Weber综合征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下半部、舌及肢体瘫痪,病变在中脑的大脑脚。

2.Millard-Gubler综合征表现为病侧眼球不能外展与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舌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病变在脑桥的腹外侧部。

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病侧面部痛、温觉减退,角膜反射丧失、Hornor征、软腭与咽喉肌瘫痪、咽反射消失,构音障碍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对侧半身痛、温觉丧失,同时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病变在延髓背侧。

4.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三叉神经核以下的皮质延髓束时,出现双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中枢性瘫痪,意识存在,只能以眼球运动(上下运动)示意,称为闭锁综合征。

十三、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为颈上交感神经通路损害及脑干网状结构交感纤维损害。

十四、小脑病变的症状与定位

1.小脑蚓部损害主要表现为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行走步基

宽,摇晃不定(醉汉步态或共济失调步态),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

2.小脑半球损害症状在病侧肢体,头及躯干可偏向病侧,病侧肩低,步态不

稳,易向病侧倾倒,病侧共济失调检查阳性。特点为上肢比下肢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重。

3.弥漫性小脑损害小脑蚓部和半球可同时受损。因代偿作用临床上四肢共济

失调可不明显,但有躯干和言语共济失调(吟诗样语言)。

十五、依据病情进展速度及病情程度,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可分为以下两种:

1.完全性卒中发病突然,症状和体征迅速在6小时内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的症状呈阶梯样或持续性加重,在6小时~3天左右发展

至高峰。

十六、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1.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以中、老年人多见,由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

2.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3.部分病例病前有肢体无力及麻木、眩晕等TIA前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