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向对象中间件
- 格式:ppt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32
ICE资料整理概念ICE: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Engine)互联网通信引擎。
是由前CORBA专家开发的新一代面向对象中间件,ICE之轻量级分布式通讯中间件。
介绍:IC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中间件平台。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Ice 为构建面向对象的客户-服务器应用提供了工具、API 和库支持。
Ice 应用适合于异构平台环境中使用:客户和服务器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可以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机器架构上,并且可以使用多种网络技术进行通信。
无论部署环境如何,这些应用的源码都是可移植的。
其采用C/S 模式结构,支持同步调用方式和异步调用方式,异步派发调用方式。
支持跨语言的对象调用。
多种语言之间采用共同的Slice(Specification Language for Ice)进行沟通。
支持ice到C,JAVA,C#,VB,Python,Ruby,PHP等多种语言的映射。
Ice源代码发布包包含一系列的第三方产品(Berkeley DB,bzip2/libbzip2,The OpenSSL Toolkit,SSLeay,Expat,STLport,mcpp)。
特点:1.平台无关性。
无论客户端或者服务端均可用现在流行的开发语言(C++ /JAVA/C#/php)进行开发,并且屏蔽语言差异性。
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是客户端用C#开发,与用C++开发的服务端直接通讯。
2.通讯协议多样性。
现在可选择TCP、UDP、HTTP进行通讯,如果对安全要求较高,可选择SSL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3.Ice具有丰富的特性。
其性能远是基于jms 所不能比的。
4.ICE注重的是通讯,异构平台,多语言之间,支持远程对象的通讯中间件。
1、中间件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需要在各种平台之间进行移植,或者一个平台需要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需要可靠和高效的数据传递或转换,使系统的协同性得以保证。
这些,都需要一种构筑于软、硬件平台之上,同时对更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软件系统,而中间件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应孕而生。
比较流行的定义是: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讯。
中间件不仅仅实现互连,还要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软件,定义中特别强调了其网络通讯功能。
2、中间件特点及优势通常意义下,中间件应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支持分布式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功能;支持标准的协议;支持标准的接口。
程序员通过调用中间件提供的大量API,实现异构环境的通讯,从而屏蔽异构系统中复杂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
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和标准协议对于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
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中间件远比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更为重要,中间件提供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应用软件几乎不需任何修改,从而保护了企业在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重大投资。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中间件软件管理着客户端程序和数据库或者早期应用软件之间的通讯。
中间件在分布式的客户和服务之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如事务管理、负载均衡以及基于Web的计算等。
利用这些技术有助于减轻应用软件开发者的负担,使他们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对象模型创建分布式应用软件时更加得心应手。
税务系统业务能力升级测试大纲(信息技术类_初级)一、测试目标(一)网络1.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OSI 体系结构模型,掌握TCP/IP体系结构模型等计算机网络知识;2.了解IEEE802参考模型,熟悉局域网拓扑结构,了解无线局域网等局域网基础知识,了解广域网基本概念;3.掌握网络互连技术与设备管理,包括IP地址、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交换机及路由器基本配置等;4.熟悉网络应用,熟悉网络管理知识,掌握网络诊断和配置常用命令等。
(二)信息安全1.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五方面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响应相关内容;2.熟悉等级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标准;3.掌握总局信息安全制度规范,掌握终端安全使用的相关技术。
(三)数据库1.了解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发展和数据库体系结构、数据模型,以及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2.熟悉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和模型;3.掌握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各种应用,包括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数据更新等。
(四)个人电脑的使用与管理1.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组成原理;2.熟悉个人计算机常见故障,熟悉个人计算机日常维护与保养;3.掌握个人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排除方法,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安装过程及设置,熟悉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及优化配置。
(五)系统运维1.了解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常见运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2.熟悉常见应用系统的特点,掌握常见应用系统的运维要点,能有效处置运维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3.熟悉机房建设与管理的一般要求,了解机房建设中有关中央空调、配电、监控、消防、防雷等系统的技术规范。
二、测试方式与试题结构(一)考试测试方式为闭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和案例分析题等。
1.电子政务的概念:广义:泛指各类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活动。
狭义:专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活动。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1)操作上:传统政务操作高成本,低效率,属于粗放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操作低成本,高效率,属于精简的管理方式。
(2)工作方式上:传统政务多以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等工作方式为主;电子政务以虚拟办公,借助网络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3)办公手段不同:传统政务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电子政务随时传递、交换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进人信息时代。
(4)行政业务流程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设置是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信息传递高效,快捷。
从而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5)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传统政务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容易疏远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电子政务能够与公众进行实时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电子政务资源体系,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政府门户网站,系统维护管理体系,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4.我国电子政务“三网一库”的基本框架:三网为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政府内网);与政府内网有条件关联,实现地区级政府涉密信息共享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务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一库即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政务资源数据库。
5.中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6.中间件及其类型: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中间件技术的综述作者:崔力升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期崔力升(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从硬件技术看,CPU速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从软件技术看,应用程序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Internet及WWW的出现,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阔,许多应用程序需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
这一切都对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
【关键词】中间件;面向对象;计算机技术1 什么是中间件为解决分布异构问题,人们提出了中间件(middleware)的概念。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如图1所示,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
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也许很难给中间件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中间件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2)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3)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4)支持标准的协议5)支持标准的接口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和标准协议对于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
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中间件远比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更为重要,中间件提供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应用软件几乎不需任何修改,从而保护了企业在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重大投资。
2主要中间件的分类中间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中间件产品。
但至今中间件还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因此,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对中间件的分类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中间件需要屏蔽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它必须能够提供分布环境下的通讯服务,我们将这种通讯服务称之为平台。
基于目的和实现机制的不同,我们将平台分为以下主要几类:1)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3)对象请求代理(Object Request Brokers)它们可向上提供不同形式的通讯服务,包括同步、排队、订阅发布、广播等等,在这些基本的通讯平台之上,可构筑各种框架,为应用程序提供不同领域内的服务,如事务处理监控器、分布数据访问、对象事务管理器OTM等。
中间件是一种软件,它能使处于同一网络的不同应用之间能够实现相互通信、相互协作,从而简化网络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中间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事务式中间件:主要功能是提供联机事务处理所需要的通信、并发访问控制、事务控制、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负载平衡、故障恢复和其他必要的服务。
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电信、金融、飞机订票系统、证券等拥有大量客户的领域。
过程式中间件:又称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
过程中间件一般从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客户和服务器。
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同步通信,也可以采用线程式异步调用。
过程式中间件有较好的异构支持能力,简单易用,但由于客户和服务器之间采用访问连接,所以在易剪裁性和容错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这类中间件以消息为载体进行通信,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机制来实现不同应用间大量的数据交换。
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异步通信模式和分布式系统中高效的数据传输。
典型的产品包括IBM的MQSeries和BEA的MessageQ。
面向对象中间件(OOM):又称分布对象中间件,是分布式计算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发展的结合。
它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将现实世界中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并利用中间件将对象之间的通讯和交互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
典型的产品包括OMG的CORBA和Microsoft的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