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题及答案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5.33 KB
- 文档页数:18
油矿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主要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A. 火山作用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作用答案:B2.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需要哪些基本条件?A. 有机质、温度、压力B. 有机质、温度、时间C. 有机质、压力、时间D. 有机质、温度、压力、时间答案:D3. 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集层通常是哪种岩石?A. 火成岩B. 变质岩C. 沉积岩D. 岩浆岩答案:C4.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过程中,哪种方法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信息?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磁力勘探D. 放射性勘探答案:A5.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哪种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A. 水力压裂B. 地热能开采C. 二氧化碳驱油D. 地层注水答案:A6.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中,哪种因素对环境影响最大?A. 地震活动B. 气候变化C. 钻井作业D. 油气泄漏答案:D7.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岩?A. 石灰岩B. 页岩C. 砂岩D. 花岗岩答案:B8.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储集岩?A. 页岩B. 石灰岩C. 砂岩D. 花岗岩答案:C9.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盖层?A. 页岩B. 石灰岩C. 砂岩D. 泥岩答案:D10.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哪种方法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化学成分信息?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磁力勘探D. 放射性勘探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必需的?A. 有机质B. 温度C. 压力D. 时间答案:A, B, C, D12.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成像?A. 地震勘探B. 电磁勘探C. 重力勘探D. 磁力勘探答案:A, B, C, D13.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采收率?A. 储层的渗透率B. 储层的压力C. 储层的温度D. 储层的厚度答案:A, B, C, D14.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岩石可以作为生油岩?A. 煤B. 泥岩C. 页岩D. 砂岩答案:A, B, C15.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钻井作业的安全性?A. 地层压力B. 地层温度C. 地层深度D. 地层岩石的稳定性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沉积作用无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度量圈闭的三个重要参数为?答案:闭合面积_溢出点_闭合度_闭合高度2.油藏的高度为答案:油藏中纯含油部分的高度3.下列不能形成差异聚集的地质条件是答案:强劲的水动力4.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答案:油气藏的构成因素、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5.形成圈闭的三个必要条件为:答案:储集层_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_盖层6.以下哪种圈闭具有生、储、盖自成体系的特征?答案:生物礁圈闭7.油气聚集的过程不包括答案:成藏8.油气聚集的机理包括:答案:渗滤作用_排替作用9.成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是?答案:干酪根10.下列哪种类型的孔隙是原生孔隙?答案:粒间孔隙11.大庆油田主要发育的圈闭类型为?答案:长垣12.石油生成的主流学说是?答案:晚期有机成因说13.有效孔隙度如何计算?答案:岩石中连通孔隙的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14.以下哪个参数不能用于衡量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答案:Ro15.按煤岩学分类,可将干酪根分为:答案:惰性组_壳质组_镜质组16.在以下甲烷含量的天然气中,哪一种为干气?答案:甲烷含量97%17.石油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为:答案:细菌_温度和时间_催化剂_地层压力18.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有:答案:生物成因气_油型气_煤型气_无机成因气19.下列哪种元素不是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答案:氯元素20.描述含油气系统的“四图一表”包括:答案:含油气系统的埋藏史图_含油气系统事件组合图_含油气系统内的发现的油气田与有效烃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_关键时刻含油气系统的剖面图21.下列哪种盆地属于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答案:前陆盆地22.下列不是盆地一级构造的是答案:凸起23.引起油气藏破坏的表生作用因素包括:答案:水力冲刷和水洗_微生物降解_氧化_逸散24.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答案:充足的油气源_良好的储集层_较好的运移条件_有利的生储盖组合25.沉积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答案:坳陷_隆起_斜坡26.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阶段?答案: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前陆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有机地化与油气成藏理论27.以下哪种圈闭与生长断层有关?答案:滚动背斜28.石油工业的构成包括:答案:油气资源的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油气资源的炼制、油气资源的利用29.地壳中最小的油气聚集单元是答案:油气藏30.油气赋存的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答案:油气成藏组合_含油气盆地_油气藏_含油气系统31.国际上将原油对外依存度(?)作为“警戒线”。
油气培训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满分20分)1. 石油是由什么组成的?A. 动物遗体B. 植物遗体C. 微生物D. 以上都是答案:D2. 天然气主要由哪种气体组成?A. 甲烷B. 乙烷C. 丙烷D. 丁烷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A. 地质勘探B. 地球物理勘探C. 化学勘探D. 钻探答案:C4. 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必要的?A. 钻井B. 采油C. 储油D. 炼油答案:D5. 油气储层的孔隙度是指什么?A. 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B. 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C. 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D. 岩石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答案:B6. 油气井的产能是指什么?A. 油气井的深度B. 油气井的直径C. 油气井的日产油量D. 油气井的日产气量答案:C7. 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问题?A. 泄漏B. 腐蚀C. 堵塞D. 增压答案:D8. 油气田的二次采油是指什么?A. 利用地层能量采油B. 利用人工能量采油C. 利用化学方法采油D. 利用物理方法采油答案:B9. 油气田的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指的是?A. 热采技术B. 注水技术C. 注气技术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油气田开发中,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措施?A. 减少废水排放B. 减少废气排放C. 增加废渣排放D. 增加绿化面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满分15分)1. 油气勘探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哪些?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磁力勘探D. 电法勘探答案:ABCD2. 油气储层的渗透率受哪些因素影响?A. 孔隙结构B. 孔隙大小C. 孔隙连通性D. 岩石类型答案:ABC3. 油气井的完井方式有哪几种?A. 开放式完井B. 射孔完井C. 裸眼完井D. 套管完井答案:ABCD4. 油气管道的防腐措施包括哪些?A. 涂层B. 阴极保护C. 阳极保护D. 定期检测答案:ABCD5. 油气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哪些?A. 废水处理B. 废气处理C. 废渣处理D. 噪音控制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满分5分)1.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课程。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判断题:1859年作为近代油气勘探工业的开端,标志事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世界第一口出油井。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判断题:近代油气勘探和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直接找油阶段、背斜学说找油阶段、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协调勘探找油阶段、深化勘探找油阶段5个阶段()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5、判断题: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开始突破是在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第一章单元测试任何一个油气藏或油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和油气田水三种流体。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2、判断题:一个纯气藏中只有天然气。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判断题:石油在成分上和相态上都是比较单一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判断题: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和氢。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特性。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只要具有孔隙的岩石,就能成为储集层。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3、判断题:储集层一定是油气层,但油气层不一定是储集层。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4、判断题:油气层一定是储集层。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孔隙性决定了储集层中储存油气的数量。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圈闭就是油气藏。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2、判断题:圈闭的构成要素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是填“√”、非填“×” )1、 %100)()()(12131213121313⨯-=标准标准样品C C C C C C C δ2、 A 、B 、C 三种原油的API 度分别为34.5、42.5和38.0, 即B 原油最轻、A 原油最重、C 原油介于其间。
3、 利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形成的最晚时间。
4、 在动水条件下,油、气、水均从高水势区向低水势区运移。
5、 在相同条件下,形成气藏比形成油藏所要求的盖层条件严格。
6、 泥岩欠压实,说明泥岩孔隙度大,因此它比正常泥岩更容易让地下流体通过。
7、 当储集层中存在油水两相时,若油的相对渗透率为零,说明储集层孔隙全部为水占据,即含油饱和度为零。
8、 在相同水压梯度下,油水界面倾角总比气水界面倾角大。
9、 岩石中的有机碳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生成大量油气。
10、 砂岩碎屑颗粒越大,其孔隙度越大。
11、 剩余流体压力是指欠压实泥岩中孔隙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12、 岩石有机质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生成大量油气。
13、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速率与反应温度呈指数关系,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
14、 背斜圈闭的构造起伏度越大,则其闭合高度也越大。
15、 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总是小于总孔隙度。
16、 剩余孔隙流体压力是指欠压实泥岩中,孔隙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17、 地下流体的渗流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地方。
18、 油水界面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都应为一等势面。
二、填空题1、 按苏林分类,天然水有四种类型;其中油田水主要为: ① 水型和 ② 水型。
2、 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 ①、②、③ 。
3、 随温度升高,石油的粘度 ① ;石油中溶解气含量增加,粘度 ② ;环烷烃含量增加,其粘度 ③ 。
4、 盆地周边与其边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主要有: ① 和 ② 等两种型式。
5、 影响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发育的因素有: ①、②、③ 。
一、当前国内外油田开发中应用的灌水方式有哪几种?其采纳不一样灌水方式的前提条件和优弊端是什么?灌水方式:就是油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和它们之间的摆列关系。
当前国内外应用的灌水方式或注采系统,主要有边沿灌水、切割灌水、面积灌水和点状灌水四种方式。
1、边沿灌水采纳边沿灌水方式的条件为:油田面积不大,结构比较完好、油层稳固、边部和内部连通性好,流动系数较高,特别是钻灌水井的边沿地域要有较好的吸水能力,能保证压力有效地流传,使油田内部遇到优秀的灌水成效。
边沿灌水依据油水过渡带的油层状况分为边外灌水(缘外灌水)、缘上灌水、边内灌水三种状况。
( 1)边外灌水(缘外灌水)灌水井按必定方式(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散布在外油水边沿处,向边水中灌水。
这类灌水方式要求含水区内浸透性较好,含水区与含油区之间不存在低浸透带或断层。
( 2)缘上灌水因为一些油田在含水外缘之外的地层浸透率明显变差,为了提升灌水井的吸水能力和保证注入水的驱油作用,而将灌水井布在含油外缘上,或在油藏之内距含油外缘不远的地方。
( 3)边内灌水假如地层浸透率在油水过渡带很差,或许过渡带灌水根本不适合,而应将灌水井部署在内含油界限之内,以保证油井充足奏效和减少灌水外逸量。
2、边内切割灌水方式合用条件:油层大面积散布(油层要有必定的延长长度),灌水井排上能够形成比较完好的切割水线;保证一个切割区内部署的生产井和灌水井都有较好的连通性;油层拥有较高的流动系数,保证在必定的切割区和必定的井排距内,灌水成效能较好地传到生产井排,以便保证在开发过程中达到所要求的采油速度。
采纳内部切割队列灌水的长处:能够依据油田的地质特色来选择切割井排的最正确方向及切割区的宽度(即切割距);能够依据开发时期认识到的油田详尽地质结构资料,进一步改正所采纳的灌水方式;用这类切割灌水方式可优先开采高产地带,进而使产量很快达到设计水平;在油层浸透率拥有方向性的条件下,采纳队列井网,因为水驱方向是恒定的,只需弄清油田浸透率变化的主要方向,适合地控制注入水流动方向,就有可能获取较好的开发成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考试试卷(A 卷)专业:石油工程 年级:油工2012级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110 分钟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储量丰度:单位面积控制的地质储量。
2.递减率: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或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百分数。
3.面积注水:把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的注水方式。
4.井网密度:每口井所控制的面积km 2/口,或每平方公里所钻的井数(井/平方公里。
5.水驱特征曲线:累计产油量与累计产水量的关系曲线。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影响采收率的因素有哪些?(1)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及类型; (2)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 (3)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
A 卷 第1 页共6页2、为什么要进行开发层系的划分?1河流相储层,沉积相变化复杂,导致形成的油藏不同,不同的油藏开采机理,驱动方式都不同,需要分层系进行开发2即使油藏类型相同,不同层系之间的油水关系可能不同3各个油层的油气水性质,地层压力可能不同4储油层的物性有差别,主要体现在油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面积,渗透率上。
3、为什么要进行注水开发?(1)多数油田天然能量不充足,同时局限性大,不易控制,作用时间短,注水能保持高产,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可以保持较高压差生产,因而产量高;(2)能量发挥不均衡,一般初期大,油井高产,但很快递减,不能实现稳产;(3)油田的调整和控制困难,注水则容易控制和调整;(4)驱油效率高,高压注水,水可将油层中的油驱向生产井底,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如砂岩油田溶解气驱采收率为15~31%,而水压驱动则可为36~60%。
碳酸盐油田溶解气驱采收率平均为18%,而水压驱动采收率可达44%以上;(5)经济效果好。
4、影响井网密度的因素分析:地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原油物性(主要是原油粘度),开采方式与注水方式,油层埋藏深度,其它地质因素。
一、概念:1、天然气狭义: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界所讲的是狭义的天然气,系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与生物成因有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即储层。
3、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4、烃源岩通常我们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又叫做烃源岩。
5、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总之圈闭是具备捕获分散烃类形成油气聚集的有效空间,具备储藏油气的能力,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6、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指的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7、油气田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或者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8、油气藏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
更具体的说,就是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储集层中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9、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0、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11、滚动勘探开发所谓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工作方法。
12、储量石油与天然气储量是指埋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
它是油气田勘探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是油气田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石油工业发展和油田建设的依据。
13、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烃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题库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七)一、基本概念(10道选修题,每道题3分,共30分)1.储层2.沉积岩有机质3.绝对孔隙度4.盆地模拟5.油气聚集带6.力场强度7.二次运移8.含油面积9.盖层10.圈闭闭合度11.门限深度12.石油热变质作用13.生储盖组合14.油田水二、多项选择题(20分)1.某石油中正构烷烃与异构烷烃含量之和为60%,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__;a石蜡-环烷型b石蜡型c环烷型d芳香-中间型2.根据苏林天然水的成因分类,如果[R(Cl-)-R(Na+)/R(Mg2+)<1,则油田水的水类型属于__;。
a、氯化镁B型、氯化钙C型、硫酸钠D型、碳酸氢钠型3.石油种c、h两元素含量之和的平均值约为______。
a97.5%b85.5%c75.5%d64.5%4.有机质成熟生油的主要阶段RO为。
a、 <0.5b、0.5-1.3c、1.3-2.0d、>2.05.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__。
a伊利石型b高岭石型c蒙-伊混成石型d蒙脱石型6.与海洋原油不同,大陆油通常具有_________________。
A高蜡高硫B低蜡低硫C低蜡高硫d高蜡低硫7.在动水条件下,油的等势线与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总是______。
a.斜交的b.平行的c.垂直的d.无关的8.根据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天然气可分为干气和湿气。
水分指的是。
a、h2o>5%b.c2+>5%c.c2>5%d.c1>5%9.根据油气有机晚期成因的理论,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a.热降解b.热裂解c.热溶解d.热还原10.在自然条件下,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总是。
a、低油压区B.低油温区C.低油势区D.低油力场强度区三、填空题(20分)1.构造油气藏又可分为背斜油气藏、、、和多因素构造油气藏。
2、油气初次运移的可能相态包括分子溶液、、、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卷二)(考生注意:填空题可直接在试卷上作答,其余题目一律完成于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一、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10个小题,满分20分)1、石油2、储集层3、油气藏4、含油气盆地5、干酪根6、油气显示7、流体势 8、油田水的矿化度 9、生储盖组合 10、泥火山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个空格,满分10分)11、从组成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来看,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及_______等三类储集层。
12、根据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
13、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满分30分)14、简述底辟背斜与刺穿接触构造的区别和联系。
15、简述盖层的三种主要封闭机制。
16、简述烃源岩排烃过程中微裂缝的形成机理。
四、论述题(从以下3题中任选2题作答,每题15分,满分30分)17、试述石油成因的现代理论之要点。
18、试述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19、试论断层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五、实例分析(满分10分)20、图1为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布的组合剖面模式图。
试根据图中所示:(1)指出代号分别为①,②,……,⑿的油气藏之类别(细分到小类);(2)确定圈闭形成的先、后顺序。
图1 渤海湾油气藏组合剖面模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卷二)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10个小题,满分20分)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储集层: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 、水)的岩层。
3、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4、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运移、富集有商业性油气田。
5、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油气地质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油气藏的形成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A. 充足的烃源岩B. 有效的储层C. 封闭的盖层D. 所有以上条件答案:D2. 根据储层岩石的孔隙性,储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A. 孔隙型储层B. 裂缝型储层C. 孔隙-裂缝型储层D. 所有以上类型答案:D3. 油气藏的分类依据是什么?A. 储层岩石类型B. 油气藏的几何形态C. 油气藏的分布特征D. 所有以上依据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油气的生成?A. 温度B. 压力C. 有机质类型D. 沉积环境答案:A、B、C、D2. 油气运移的驱动力包括哪些?A. 浮力B. 压力差C. 重力D. 毛细管力答案:A、B、C、D3. 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哪些?A. 地质勘探B. 地球物理勘探C. 地球化学勘探D. 钻井勘探答案:A、B、C、D三、判断题1. 油气藏的形成必须有烃源岩的存在。
答案:正确2. 储层的孔隙度越高,储油能力越强。
答案:错误3. 油气藏的封闭性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油气生成的主要过程。
答案:油气生成的主要过程包括有机质的生物降解、热解和裂解,这些过程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最终生成油气。
2. 描述油气运移的主要阶段。
答案:油气运移的主要阶段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中排出并进入储层的过程,而二次运移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的迁移,直至形成油气藏。
3.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答案:地球物理勘探可以帮助确定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磁性和电性等,从而推断出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三)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1.石油地质学2.干酪根3.区域盖层4.生物标志化合物5.内陆裂谷盆地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35题):在下面每题的四个可供选择答案(a、b、c、d)中选一个最合题意答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之)。
1.油气藏“背斜说”诞生于近代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哪个阶段?a. 1859—1900年;b. 1901年-1925年;c. 1926年—1960年;d. 1961年—现今。
2.石油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a. 75%—80%;b. 82%—83%;c. 85%—90%;d. 83%—87%。
3.石油中氢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a. 9%—11%;b. 11%—20%;c. 11%—14%;d. 21%—24%。
4.石油中正构烷烃随石油馏分比重增大呈现那种变化规律?a. 单调减少;b. 单调增加;c. 从增加到减少;d. 没有规律。
5.石油中芳烃和氮硫氧化合物含量为38%,环烷烃含量为25%,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
6.石油中石蜡烃含量为60%,环烷烃含量为10%,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
7.陆相石油蜡、硫含量具有何种特征?a. 高蜡低硫;b. 高硫低蜡;c. 高硫高蜡;d. 低硫低蜡。
8.海相石油微量元素镍(Ni)和钒(V)含量具有何种特征?a. Ni/V大于1;b. V/Ni大于1;c. Ni/V等于1;d. V/Ni等于29.油田水中氯、钠和镁三个离子的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Cl—Na)/Mg小于1大于0,该油田水是何种类型油田水?a. 氯化钙型;b. 氯化镁型;c. 硫酸钠型;d. 重碳酸钠型。
10.设某岩层两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e,它的近似裂缝孔隙度是何表达式?a. e/d;b. 2e/d;c. 3e/d;d. e/(18d)。
石油地质学课上习题1.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是()A.油气成因问题(正确答案)B.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正确答案)C.油气如何开发D.油气分布规律(正确答案)2.世界石油工业在油气勘探的初始阶段,勘探石油主要(A.依靠背斜理论B.依靠油苗、露头(正确答案)C.区域大地构造稳定地区D.沿山沟找油(正确答案)3.大庆油田位于下列哪个沉积盆地()[单选题]A.渤海盆地B.塔里木盆地C.松辽盆地(正确答案)D.鄂尔多斯盆地4.石油中的环烷烃属于()[单选题]A.饱和烃(正确答案)B.芳香烃C.非烃化合物D.沥青质5.石油中的卟啉、咔唑属于()[单选题]A.含硫化合物B.含氧化合物C.含氮化合物(正确答案)6.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富含()[单选题]A.油质(正确答案)B.胶质C.沥青质7.石油在地下深处地层中的粘度比其被开采到地面粘度大,所以石油在地下深处不易流动。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8.某盆地有一个天然气样品,样品的气体组分中,CH4含量为97.89%,重烃其3[单选题]A)A.干气(正确答案)B.湿气9.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都比较高,而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很难溶于水[单选题]W)(正确答案)10.苏林根据天然水中所含离子的当量关系,将天然水分为四类。
其中油田水的化学类型以()为主,其次为()。
()A.硫酸钠型B.氯化镁型C.氯化钙型(正确答案)D.重碳酸钠型(正确答案)11.沉积岩中的原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A.陆地大型动物B.陆地高等动物(正确答案)C.水中大型动物D.浮游类生物(正确答案)12.某烃源岩中干酪根的H/C原子比值为1.50,O/C原子比值为0.10,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主要来源于藻类,该有机物属于()型干酪根,生油潜力()。
()[单选题]A.I型,大(正确答案)B.II1型,较大C.II2型,较小D.III型,小13.生油潜力大的干酪根,其显微组分主要是()A.腐泥组(正确答案)B.壳质组(正确答案)C.镜质组D.惰质组14.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全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A)A.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单选题]B.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正确答案)C•催化作用D.放射性作用15.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呈()关系,与时间呈()关系。
初试完成,不管结果怎样,考上皆大欢喜,考不上我还会雪耻的,总算是完成了一大事件,我考的是油气田开发,下面我回忆一下真题,有些不可能全部记住,有些就是知识点的罗列,大家就凑合看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哈哈~~试卷共分三类大题:名词解释(24分),简答(60分),应用题(66分)一、名词解释(8个,今年不仅要解释,还要区分两个名词的区别)1、地层油体积系数与两相体积系数2、毛管力曲线与渗透率曲线3、舌进与指进4、主流线于分流线5、综合压缩系数的意义6、完善井与不完善井(其他的想不起来了,注意书上易混淆的概念)二、简答(6个)1、在图上标出未饱和气藏,纯气藏,凝析气藏的位置,并说明相态变化(需要自己画图)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条件与步骤3、推导岩石孔隙半径与渗透率,率孔隙度的关系,还有半径与比面的关系4、两相水驱油等饱和度移动距离和推进度的公式,说明二者的区别及联系5、何为天然气的粘度?并说明与压力的关系,说明变化原因。
6、死油区的出现机制和解决办法?三、应用题(6个)1、给出毛管力曲线与渗透率曲线,标出100%产水面和100%产油面,实际油水过渡带与理论油水过渡带2、相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关系的一个计算题3、有关体积系数,密度,质量,压缩因子,气体方程的计算题4、渗透率突变底层的压力分布与产量(都是计算),求出采油指数和表皮系数(这个公式我直接给我那个了,哎……)5、一口井以Q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一段时间后又以2Q生产,求井底压力变化(弹性可压缩的问题)6、镜像反应法的两种情况的应用,还有复势理论的问题,还要画场图(是一个计算题不是简答)大约就是这些了,精确回忆是做不到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没有版权,大家可以转载,但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发出,毕竟这都是本人一点一点打出来的,也祝大家假期愉快~~开发一只记住了有点难度的几个题,其他的往年的试题啊之类的上面都有名词解释:递减周期(这个华东没讲过,他娘的跟后面那个计算有关16分啊,哥全丢了)填空:基础井网、复杂结构井有哪几种、早期注水特点简答:刚性水驱的特征、正方形下的正七点井网、证明Y函数特征曲线在拟稳态条件下是一条水平线有道计算题是告诉递减周期和初始递减产量,求十年后的最大和最小的产量后面的就没什么难的了,以前的题上都有,就是麻烦点,注意做题的速度,平时还是严格点好~/thread-66889-1-1.html不过此人收费。
一、基础概念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通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
狭义的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与生物成因有关。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成为圈闭。
圈闭由三部分组成:a、储集层;b、盖层;c、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生油xx: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
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储集层: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油气藏: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
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
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以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统: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
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盆地演化历史中和输导格架下,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形成、演化和运移过程和聚集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是盆地演化历史和流体输导格架,研究的核心是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演化及其控。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石油与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二、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1、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分)根据油气有机质成因理论,生物体是生成油气的最初来源。
生物油气的沉积有机质主要由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木质素等生物化学聚合物组成,它们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
2、干酪跟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及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成为生成大量石油及天然气的先驱。
干酪根最初是描述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质,经蒸馏后能产出类似蜡质的粘稠石油。
后来被引用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干酪跟类型(1)光学分类孢粉学家用盐酸和氢氟酸除去无机矿物质后,将有机残渣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划分出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和煤质五组分。
(2)化学分类I型甘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 0/C原子比介于0.026-0.12.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它可以来自藻类堆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生油潜能大。
n型甘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但低于I型甘酪根,H/C原子比介于0.65-1.25, O/C原子比介于0.04-0.13。
属于高饱和度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甚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生油潜能中等。
皿型甘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H/C原子比介于0.46-0.93, O/C原子比介于0.05-0.3.以含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被联接在多环网格结构上;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含可鉴别的植物碎屑较多,可被河流带入海、湖成三角洲或大陆边缘;热解时可给出30%产物,与I、n型相比对生油不利,但埋藏到足够深时,可成为有利的生气来源。
三、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油气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及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当原始有机质堆积到盆地之后,开始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这个阶段的深度范围是从沉积界面到数百米乃至1500m深处,温度介于10-60C,以细菌活动为主,与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基本相符,相当于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2)热催化省油气阶段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1500-2500m,进入后生作用阶段前期,有机质经受的地温升到60-180C,相当于长焰煤-焦煤阶段,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热催化作用。
随着深度的加大,岩石成岩作用增强,粘土矿物吸附力增大,按物质组分的吸附性能不断进行重新分布:分子结构复杂的脂肪酸、沥青质和非烃集中在被吸附层内,烃类集中在外部,依次为芳香烃、环烷烃、正烷烃。
在热演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常称为“生油窗”。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当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3500-4000m,地温达到180-250C,则进入后生作用阶段后期,相当于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
此时地温超过了烃类物质的临界温度,除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团和侧链,生成少量水、二氧化碳和氮外,主要反应是大量C-C链断裂,包括环烷的开环和破裂,液态烃急剧减少。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当深度超过6000-7000m,沉积物已进入变生作用阶段,达到有机质转换的末期,相当于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温度超过了250C,以高温高压为特征,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甘酪根残渣释放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H/C原子比降至0.45-0.3,接近甲烷生成的最低限。
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换的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般模式。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其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换的过程不一定全部都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可能只进入了前两个阶段,尚未达到第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
四、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油气分布及其广泛,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油气分布主要受宏观因素控制,如大地构造条件、古地理、古气候条件等。
这些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构造单元之间、不同盆地之间以及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油气分布不均衡,这些条件决定了一个油气盆地油气资源的富集程度。
盆地内部油气分布的不均衡主要与盆地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之间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的差异有关。
油气分布在盆地内部的烃源条件、二级构造带分布、沉积相带分布、断裂带分布等因素控制具有一定规律性。
盆地内部油气主要控制因素:(1)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烃源是形成油气藏的第一控制因素。
没有油气来源,就不能形成油气藏。
国内外大量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一个盆地内部油气藏分布与烃源岩的分布及其生排烃中心具有密切联系,盆地内部主要油气藏都与烃源岩的层位有密切关系,并分布在主要生油区内部和周围。
盆地中烃源岩的层位、类型及其成熟度控制油气分布的层位和相态。
烃源岩层位控制油气分布的规律在构造稳定的沉积盆地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2)二级构造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油气的分布与二级构造带关系密切。
盆地中二级构造带,特别是位于生排烃中心的内部或附近的继承性二级构造带,对盆地内部储集层的发育、圈闭的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二级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基础及地质背景。
我国是典型的陆相油气盆地,二级构造带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二级构造带是油气聚集带”的观点。
在20世纪60年末至70年代初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在二级构造带的基础上形成的。
(3)局部构造和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局部构造和沉积相带是继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二级构造带和古隆起之后的第三层次控制因素,控制着油气田的位置和范围。
即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藏位置,沉积相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分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背斜、鼻状构造、断层等盆地的三级构造是形成不同类型构造圈闭的基础,可以形成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这些圈闭类型是大多数盆地中主要的构造圈闭类型。
在生排烃中心和二级构造控制背景下,盆地中的局部构造就成为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
但并不是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的局部构造都可以形成油气田,这还与该构造储集层的发育情况、断裂的发育情况、盖层条件等因素有关。
(4)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断裂是油气盆地中最常见的构造现象之一,它与油气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但这一关系通常也是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断裂和油气藏形成的关系问题成为目前石油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
断裂既有圈闭作用,也是油气运移通道。
断裂段对一些盆地的生烃中心和油气生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是油气藏或油气田的集中分布带。
(5)地层不整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不整合对油气分布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世界上有大量油气聚集在不整合附近,特别是在不整合面之下。
不整合之下的风化淋滤带是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带。
不整合面之下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溶解淋滤,形成了孔隙、裂缝发育的风化淋滤带。
这些岩石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储集岩,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地区,这种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淋滤带特别发育,为储集油气的重要空间。
不整合面之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五、主要储集层的岩性与孔隙特征类型储层是指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裂隙等储集空间,且能够储存和渗流流体的岩层。
储集层一般包括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储集层、其他岩类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1、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包括各种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碎屑沉积岩,主要由成分复杂的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和一定数量的胶结物所组成。
是目前国内外勘探开发的主要储集类型。
在沉积、成岩过程、构造运动等地质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碎屑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1)原生孔隙: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碎屑颗粒之间的粒间孔以及在细、粉砂岩中发育的层间缝与成岩裂缝等。
(2)次生孔隙:在结构上次生孔隙与原生孔隙较为相似,次生孔隙主要是非硅酸盐组分(以碳酸盐矿物为主)溶解的产物,同时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也产生次生孔隙。
2、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
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产量高,易于形成大型油气田。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溶洞、裂缝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