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途径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80后”辅导员群体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进而对“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共赢。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一代已经登上了社会舞台,“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正在逐步过渡为“90后”一代。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对着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的双重转变,如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让“80后”辅导员正确把握“90后”一代的思想现状和发展规律,真正成为“90后”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让“90后”大学生在“80后”辅导员的引导下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学业成功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高,进而实现两代不同身份的人的共同成长和提高,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作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群体——“90后”,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最大、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剧烈、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价值观念分化多元的时代,这种时代背景造就了“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个性张扬但依赖性较强;勇于接受挑战,但无法承受挫折;思想解放,但容易偏激,考虑问题往往片面;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更务实,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有较明确的大学生活目标,但学习动力不足;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但缺乏深层次钻研和持之一恒的毅力。
2 “80后”辅导员群体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已经成为主体。
“80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学历层次要求更高,一般为硕士以上,而“80后”辅导员又多是学生干部出身,曾是学校的优秀分子,他们在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具有自己的优势。
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角色定位不清晰、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繁重、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以及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学生辅导员需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提升信息化技能,建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通过这些对策,学生辅导员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完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加强专业建设和提升信息化技能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和支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挑战、对策、角色定位、多元化、任务繁重、信息化时代、沟通渠道、专业能力、师生互动、信息化技能、交流平台、学生思想观念。
1. 引言1.1 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学生个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也受到角色定位不清晰、任务繁重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等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辅导员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
角色定位不清晰是高校学生辅导员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他们既要扮演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又要兼具心理辅导师的身份,需要在工作中找到平衡点。
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也对学生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繁重也是学生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辅导员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
在信息化时代,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也成为学生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之一,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信息化技能,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针对以上挑战,高校学生辅导员需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提升信息化技能,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沟通渠道。
探析“90后”大学生分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一、高校分年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1.1. 分年级开展思政工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是实现全员育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2. 分年级思政工作与专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传统思政教育中不分年级、一刀切式的教育使得高校思政工作在新时期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效性。
而将思政教育根据年级特点划分,并与相应年级的专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相结合,就能够发挥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不仅能最大程度的使学校环境与学生需求得到尽可能的契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3. 分年级开展思政工作是适应“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迫切需求当前,“90后”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的主体,而这一群体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价值观多元化,独立意识增强,但组织集体观念淡薄;效益观念盛行,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1]。
在如此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下,每个年级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也会随着年级不同等产生较大变化。
这就是我们经常戏称的“通过起床早晚、上课迟早和穿衣打扮”等就能判断出是大学几年级的学生。
这些现状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二、不同大学阶段的“90后”大学生行为及思想特点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通过他们来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分析不同大学阶段的“90后”大学生行为及思想特点,是研究总结分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规律的重要前提。
2.1. 大学一年级学生特点分析(1)规划意识强,自我定位弱:对于特别是进入重点本科的学生来说,目标导向性思维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规划意识,但由于高中缺乏的人生规划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自我认识薄弱,价值观极易受到长辈、网络等信息的影响,因此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但较为盲目随意。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需要开拓创新,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加强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思想发展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不再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而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人困惑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采用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自强的信念;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和规划,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涯中的困难时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创新形式多元引导,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创新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引导方式,包括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实践活动、举办心理辅导讲座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拓展视野。
通过多元引导,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元引导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推动思政工作与学科教育的融合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推动思政工作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传统上,思政工作常常独立于学科教育之外,而在新时代,辅导员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借助学科教育的力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辅导员可以通过多门学科知识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学科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做好充分的职业规划。
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和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价值取向和人际交往广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突出工作重点,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标签:高校;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措施“90后”指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中国青年,是伴着中国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享受着空前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王子”“公主”般的待遇。
优越的家庭环境造就时尚、自信、乐观的“90后”,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思想道德取向,与“80后”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每一位高校辅导员必须面对的实际工作。
一、“90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分析1、社会环境多元化的影响,造成“90后”生活、学习存在感有别于其他年代的特点价值取向多元化。
“9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重大转型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社会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层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他们个性张扬,善于借助各种平台展现自我才华,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他们追求民主、有热情、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强。
在学校,他们充满信心地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一定职位,注重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但有时过于强调自我表现,不愿与团队协作,表现出自我、骄横、缺乏责任心的特点。
2、家庭环境建立在过多呵护和过高期望的基础之上“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几代人呵护的对象,普遍得到了家庭的娇惯和宠爱,衣食无忧。
性格上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他们从小被父母寄予很高的期望。
大多“90后”的父母只重视子女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从而忽视了子女教育的情感投入,这造成他们遇到困难时,会觉得孤立无援,或者许多人宁愿通过互联网交流去解决问题,也不愿与自己的家人直接沟通交流。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摘要]:近几年各个高校迎来了“90”后学生,这些“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了高校的主要群体,进入高校以后,没有像社会所担心的那样难以管理,他们为校园增添了属于他们的特点和活力,然而,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思想心理特征呈现许多不同之处,如何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针对“90 后”独有的心理思想特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
本文拟对90 后大学生心理思想特征,以及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几年以来“90 后”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
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剧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逐渐解放、价值观也转变为多元化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他们追求平等,勇于参与竞争,独立意识强,与此同时,对网络的依赖、就业的困难、生存的压力又使得他们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大变革的复杂社会背景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对处于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
1.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获取量的增多,“90后”大学生大多见多识广;由于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多,他们思维活跃,有十分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由于在家时基本上和父母平等相处,所以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亦要求师长平等待人和以平等身份参与学校或班级管理。
可以说平等参与意识已经渗入“90后”的心灵深处。
“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摘要:当“80后”逐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主体时,他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90后”。
两代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相遇,“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创新思维为“90后”大学生所受用,成为了当下高校研讨的话题。
本文从剖析“80后”辅导员群体的优势入手,进而阐述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通过优劣势分析,试图探索“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0后”,在毁誉参半的热议和评论中逐渐长大,走向成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老交替的岁月流转,成熟的“80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成为了中坚力量。
显现在各个行业中的“80后”,在教育事业上尤为突出。
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成为了教育事业的新生代。
而自2008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的新生面孔逐渐迎来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家庭环境造就的独有性格特点的“90后”。
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将统领大学校园的各个领域。
这也就意味着“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与实践的一个焦点。
一、高校“80后”辅导员群体的优势
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的数量正处于增长态势。
身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长大的他们,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中展示出了特有的价值和魅力。
1.“80后”辅导员具有和“90后”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成长环境。
同样出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文化多元化、信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80后”和“90后”两代群体相关相连却又各具特色。
相同或相近的成长环境,使得“80后”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90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思维特征,他们对于“90后”大学生的忧郁“感同身受”“似曾相识”甚至是“身临其境”。
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80后”辅导员具有和“90后”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
“80后”和“90后”都出生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成长经历颇多相似,也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同样追逐明星、追求个性而且时尚现代。
网络的迅速崛起,促成了他们更加时尚化的交流方式,他们喜欢用邮件、qq、msn、飞信、博客、微博、微信沟通,喜欢每天登录校内网“抢沙发、坐板凳”,喜欢把自己的故事写在空间日志里,喜欢把琐碎的事情发表在微博中,喜欢分享、转载热点视频和心情语录。
这些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使得“80后”辅导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与“90后”学生交流情感、获得信任。
3.“80后”辅导员的经历优势。
由于“80后”辅导员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又再次“进入”大学校门,四年甚至是更多时间的记忆依然清晰,在经历了未入校的憧憬、刚入校的青涩、现实中的成长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并将这些情感里的积极因素融入到工作中,也会自觉地对自身学生时代所有的经历、行为、观念等方面进行梳理。
这样,就使得“80后”辅导员能够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到“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90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此外,“80后”辅导员大多是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也曾经历过求职考验,因此他们在学习方法、组织能力、技能培养、择业选择等诸多方面给“90后”大学生提供更为直观且行之有效的指点和帮助。
二、“80后”辅导员的不足
1.人生阅历较浅,工作经验不丰富。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管理方面的导师和指路人。
然而,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80后”自身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也没有多年积累的社会经验,面对同样具有时代特色、“不能强攻只能智取”的教育对象“90后”,自然会遇到诸多挑战。
2.缺乏权威,容易感情用事。
“80后”辅导员容易与“90后”大学生沟通交流,在得到“90后”大学生的充分认可和信赖后,学生视辅导员为“大哥哥”或“大姐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亦师亦友。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80后”辅导员自我调控能力不到位,容易感情用事,没有充分树立起教师的角色意识,在与学生的沟通
交流中过于柔和,完全以“朋友”的角色“出演”,表现出亲和力有余、权威感不足的特点。
面对“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要充分意识到,有些现实工作是“朋友”角色无法完成的。
3.自身承压能力较弱,缺少耐心。
生长在优越环境下的“80后”辅导员,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关爱,没有经历过过多的生活磨砺,加之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工作难度和强度越来越大,让很多“80后”辅导员感到工作压力过大,稍微碰到一些挫折就会接受不了。
遇到问题学生,在采取相应的谈心、疏导等方法后,如果学生屡教不改,“80后”辅导员往往缺乏耐心,不能够进一步说服学生。
三、“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80后”辅导员面对比自身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快的“90后”学生群体,其工作也必须随之更新、随之改变,才能和学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促使”90后”大学生实现“三个转变”。
时代的快速变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
因此,作为新生代“80后”辅导员,自新生入校起,就要适时扮演好教师、家长、朋友等多重角色,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并激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90后”大学生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依赖型”转变为“独立型”,从“独立型”转变为“互助型”,从“互助型”转
变为“互爱型”。
2.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随着“90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他们的思想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面前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威慑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应努力探求当今时代学
生思想发展的趋势,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树立思想引领的主旋律,使之成为他们的精神需求。
3.引导“90后”大学生制订个人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缺乏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是“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入学前,能够顺利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业职业生涯教育,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方向,进而进入了一半忧伤、一半迷茫的状态。
因此,“80后”辅导员应重视引导“90后”大学生认清现实,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明确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解所有专业未来发展的前景,避免在大学里走弯路。
目前,尽管社会上对“80后”褒贬不一,尽管活跃在大学校园的“80后”辅导员队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他们朝气蓬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是现代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只有管理好、培养好这支队伍,将其打造成一支政治敏锐、才干出色、睿智勇敢、作风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2]孔月红.当“80后”辅导员遇上“90后”大学生[j].教学实践研究,2011,(03).
[3]陈耕.关于对“80后辅导员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4]廖元新,胡邦宁.关于加强高校“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科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