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诊断和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儿童发热标准指南一、引言发热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能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
正确评估和处理儿童发热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和减轻儿童的不适。
本指南旨在提供有关儿童发热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常见症状。
二、定义和诊断1.定义: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通常以腋下温度超过37.5℃(99.1°F)为标准。
2.诊断:在评估儿童发热时,应考虑其他症状和体征,如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头痛、寒战、乏力等。
此外,了解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旅行史和接触史等也非常重要。
三、分类和鉴别1.分类:根据发热的时间和程度,可以分为短期发热(<7天)和长期发热(≥7天)。
根据体温高低,可以分为低热(37.5-38℃)、中度热(38.1-39℃)和高热(39.1-41℃)。
2.鉴别:鉴别不同类型的发热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治疗方案。
例如,长期低热可能是由结核病、风湿热或其他慢性感染引起的;短期高热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四、治疗和建议1.补充水分:儿童发热时,应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有助于降低体温。
2.合理饮食:给予儿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3.物理降温:可使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退热贴帮助散热。
避免使用冰水或酒精擦拭,以免引起皮肤刺激或寒战。
4.观察体温变化: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变化,以及时发现高热或低体温。
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5.预防并发症:儿童发热时,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脱水、惊厥等。
如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治疗。
五、总结与建议本指南提供了关于儿童发热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常见症状。
在处理儿童发热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合理饮食、物理降温、观察体温变化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治疗。
发热儿童应急处置流程概述这份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发热儿童应急处置流程,以帮助工作人员和家长迅速、有效地处理发热儿童的情况。
以下是应急处置的一般步骤和建议。
请注意,本流程仅供参考,具体的处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进行。
步骤一:观察和评估1. 当发现孩子有发热症状时,首先要观察和评估孩子的整体情况。
2. 检查体温,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孩子的体温。
3. 注视孩子的表情、行为和一般状况,注意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例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步骤二:采取措施1. 如果孩子体温未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37.5°C),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清水和适量的营养饮食。
- 确保孩子休息充足,避免过度活动。
-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
- 监测孩子的体温变化,注意伴随症状的发展。
2. 如果孩子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向孩子提供清凉的水或饮用液体,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用湿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拭孩子的身体,可以帮助降低体温。
- 避免使用冷水浸泡孩子的全身,以免引起寒战。
- 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使用退热药。
步骤三:与医疗人员联系1. 如果孩子的体温持续上升或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持续呕吐、意识丧失等),请立即与紧急医疗服务联系。
2. 向医疗人员提供详细的病史和症状描述,以便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建议。
3. 按照医疗人员的指示和安排,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注意事项- 永远不要给孩子使用处方药物或非法药物,除非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
- 避免接触其他弱免疫力人群,如婴儿或老人等。
- 在处理发热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正确的手部卫生惯。
- 定期与儿科医生进行联络,以获取发热儿童处置方面的最新建议。
以上是发热儿童应急处置流程的一般步骤和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牢记,具体的应急处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进行。
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引言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表现为体温升高,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感染、免疫、药物反应、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的护理,既要进行准确的诊断,了解病因,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儿童尽快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以供护士和家长参考。
一、护理诊断1. 疼痛相关于高体温和炎症反应目标减轻儿童因发热引起的疼痛,提高其舒适感。
评估指标:•儿童表达的疼痛程度;•神情和行为的改变;•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变化。
诊断标准:儿童表达疼痛感觉,表情痛苦,出现焦虑、不安、易怒的行为。
2. 液体过少相关于出汗和呼吸增加目标维持儿童正常的液体平衡,保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评估指标:•儿童的皮肤弹性;•引流量和尿液量的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
诊断标准:儿童皮肤弹性差,出现干嘴、口渴、尿液量减少等症状。
3. 营养不良相关于食欲减退和代谢增加目标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评估指标:•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儿童的食欲;•儿童的胃肠功能。
诊断标准:儿童体重和身高增长缓慢,食欲减退,出现厌食、恶心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1. 疼痛缓解•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儿童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以减轻体温升高引起的疼痛。
•体温调控: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以减轻儿童的不适感。
•非药物缓解:使用物理疗法如冷敷或温水浴,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减轻儿童的疼痛感。
2. 液体平衡维持•补充水分:提供充足的清水、果汁、热汤等非刺激性饮品,鼓励儿童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注意饮食:根据儿童的食欲情况,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强儿童的食欲,补充体力消耗。
•监测尿液:密切观察儿童的尿液情况,确保尿液量正常,以评估儿童的液体平衡情况。
3. 营养补充•提供高营养食物:为儿童提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鱼类、禽类等,以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
儿童发热诊断和处理
提到发烧,不少患者就会表现出「发烧恐惧症」。
有研究表明,患者对发烧的「恐惧」主要担心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4%)、癫痫发作(19%)、死亡(5%)[1] 。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发烧并不一定是有害的,那烧到什么程度需要药物退热呢?临床上,有医生将38.5 ℃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这个说法靠谱吗?。
1.再议发热:发热≠体温过高: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一般为36~37 ℃,波动不超过1 ℃。
诊断学(第8 版)上未提及成人、儿童有何体温差异。
但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会略低。
测量值因方法不同会略有差异。
诊断学(第8 版)指出: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 ℃,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 ℃,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 ℃。
2. 发热如何分级?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4 个等级: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2]。
同时,2016 年版意大利《SIP 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3]。
3. 发热≠体温过高: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发热(非体温过高)会引发诸如大脑损伤等不良后果。
机体在不脱水、且有一个开放环境散热的前提下,会将体温调控在相对安全的范围[1]。
然而,体温过高则是机体稳态紊乱的表现,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呈现皮肤干燥发烫、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抽搐和昏迷)等特征。
体温过高应及时处理,当体温高于40 ℃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结局风险将上升[4]。
2. 退热治疗:把握退热时机与方法:退热处理属于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在使用药物退热时需多方考虑。
1. 药物退热讲时机
(1)看体温变化:未查找到成人使用药物退热的体温范围推荐,该部分主要就「儿童」及「危重症患者」进行讨论。
2011 年版美国AAP《儿童发热及退热药使用》指南指出:高于38.3℃可使用退热药物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
2016 年版《中国0 至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发热已被证明与ICU 患者死亡独立相关。
体温持续过高(>40℃)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和诱发多器官衰竭。
普遍认为体温>40 ℃需要使用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
常用退热药为非甾体抗炎药。
然而,对于体温在38.3 ℃~40 ℃之间的重症患者没有一致的管理意见[6]。
(2)看发热者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等
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
儿科医生重点强调儿童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2. 退热方式有几种?
(1)物理降温:减少穿着衣物和保持所处环境凉爽是治疗发热的良好的非药物方法。
同时还需补充足够的水分。
温水擦浴可以降低体温[1,4]。
(2)药物退热:成人退热药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等,用于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或病情严重者,非常规用药)。
儿童退热药: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且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进行儿童退热。
Cochrane 系统评价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
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降低体温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效果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
有研究表明: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所以,也不推荐联合药物退热基础上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3. 对因治疗
治标更治本:面对发热患者,临床上更着重于查找致热源,进行对因治疗。
临床上将发热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而以感染性发热多见[2]。
发热诊断是个复杂过程,小编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仅附上发热诊断流程图以作参考。
4. 要点
总结:以国内指南为参考:儿童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情绪低落,可使用药物退热;危重症患者体温>40 ℃需要使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降温和/或物理降温。
儿童退热药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不推荐退热药联合或交替使用,不推荐药物退热基础上联合擦浴降温。
退热是对症治疗,临床更应着重查找致热源,进行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