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宣化古城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6.94 MB
- 文档页数:38
体现工程中的文化价值的案例城市建筑遗产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体现岁月变迁的历史发展轨迹,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见证了经济、社会交替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以沈阳张氏大帅府为例,剖析了大帅府建筑设计中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提高张氏帅府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设计改造原则。
1 建筑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城市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城市曾经发展过程的直观体现,而且也随着政权、朝代、文化的更迭一同经历着繁荣与昌盛、衰败与没落。
然而在对城市历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其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认识得不够深入和全面,经常会造成对许多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维护开发只停留在外观形式化的仿古阶段,没能完全体现出城市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作用 [1]。
城市现存建筑遗产数量的多少及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不但反映出一座城市曾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交融背景,更能体现出现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城市宜居指数的高低以及市民文化修养的底蕴 [2]。
沈阳市现存的“张氏帅府”具备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多种中外建筑文化及装饰风格的综合体现,同时兼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其中极具建筑文化融合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小青楼(图 1)和大青楼(图 2)。
“张氏帅府”建筑群多种建筑、装饰风格的并存不仅是所处时代建筑、装饰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更是当时独特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交汇的产物,“张氏帅府”建筑群是文化融合共生的经典代表。
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对沈阳大帅府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多年来,针对“张氏帅府”建筑群的修复开发利用计划不断被实施。
大帅府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体现出来,这种历史文化价值是古今中西融合、交汇、相互影响和传承的,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现今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建筑物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在国家部委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沈阳市政府先后确立并公布了多批历史建筑遗产名录,并且着力于对历史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致力于最大化传承城市建筑遗产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致力将现存建筑遗产建成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相适应的绿色环保生态型特色景观。
宣化钟楼鼓楼三个楼的介绍宣化钟楼、鼓楼和三个楼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分别介绍宣化钟楼、鼓楼和三个楼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一、宣化钟楼宣化钟楼位于中国北方的宣化县,是一座古老的木质建筑物。
它建于明朝,高约35米,共有三层。
宣化钟楼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和警示。
每到整点,钟楼中的大钟就会敲响,告知时间。
而在紧急情况下,钟楼还会敲响警钟,提醒民众注意。
宣化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屋顶呈重檐翘角形,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檐板和斗拱。
内部设有楼梯,方便人们登上楼顶欣赏风景。
二、鼓楼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它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鼓楼高大宏伟,通常为砖木结构,多为多层建筑。
鼓楼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和传递信息。
每到整点,鼓楼中的鼓手就会敲响巨大的鼓,告知时间。
同时,在古代,鼓楼还用于传递紧急信息和动员民众。
鼓楼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的则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鼓楼周围通常有广场和商业街,成为城市的繁华地带。
三、三个楼三个楼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群,由钟楼、鼓楼和角楼组成。
这三座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布局。
钟楼位于东侧,鼓楼位于西侧,而角楼则位于南侧或北侧。
三个楼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和传递信息,与宣化钟楼和鼓楼的功能类似。
三个楼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的则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三个楼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
总结:宣化钟楼、鼓楼和三个楼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物,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化钟楼和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和传递信息,而三个楼则是钟楼、鼓楼和角楼组成的建筑群。
它们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宣化钟楼、鼓楼还是三个楼,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保护。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
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
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
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
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
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
辽改武州为归化州。
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
翌年又改为宣德州。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
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
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
辖一厅三洲七县。
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
辖3厅10县。
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
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中建史的若干个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白灰抹面最早是出现在仰韶中期,而普遍采用则是在龙山时期。
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3、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白灰墙上刻画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4、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的牛河梁女神庙。
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6、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7、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8、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都城——亳宫城中宫殿中的主殿长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9、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殷墟,是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其建筑方正整齐,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10、西周初期,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礼制的需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的)11、《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宫室外部有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而后阙逐渐演变为明、清的午门。
1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日字型)实例,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1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注:西周早期,如陕西岐山凤雏村中使用的瓦还比较少,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等处。
到了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如陕西扶风召陈遗址。
另外,在这两个遗址中,还出土了铺地方砖)14、春秋时期,瓦(筒瓦、板瓦等)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即台榭)也已经出现。
另外,此时已经开始有了用砖的历史。
(主要用于地下)15、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
瓦在宫殿建筑上已被广泛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国家文物局关于宣化古城广灵门修复工程立项的意见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5.07.03
•【文号】办保函〔2015〕1003号
•【施行日期】2015.07.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关于宣化古城广灵门修复工程立项的意见
办保函〔2015〕1003号河北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宣化古城广灵门修复工程立项的请示》(冀文物字〔2015〕57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所报立项报告工程性质不明,拟实施城台、马道、城门楼等复建的依据不足,我局不同意宣化古城广灵门修复工程立项。
二、请你局指导有关单位调整设计思路,从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被占压城墙和城台的保护工作;同时,结合宣化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统筹考虑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问题。
三、请你局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做好宣化古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确保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风貌安全。
专此函。
国家文物局
2015年07月03日。
大悟县宣化店古镇街巷空间初探赵彬;胡锦峰【摘要】该文从宣化店古镇的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古镇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洞悉古镇演变历程.对防御型的平面格局、“带状线性布局”的古镇空间形态、“一主街、一次街、多支巷”的历史镇区空间结构及其街巷空间序列和“四门、两楼、一庙、一馆”节点空间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古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载体面临巨大的破坏,鉴于这种不利局面,笔者提出了对古镇街巷空间规划保护的若干设想.【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5页(P144-148)【关键词】宣化店古镇;街巷空间;保护【作者】赵彬;胡锦峰【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1.1 自然地理宣化店镇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图1~2)。
南距大悟县城48km。
镇东西两面有东大山、西大山连锁(图3)。
与传统村落空间相似,古镇的空间结构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古镇的空间结构主要是沿河南北生长。
但与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不同,宣化店古镇多以贸易而兴,所以其形态又多受到商贸因素的影响。
1.2 宣化店镇的起源与发展宣化店镇集市形成于明初,由于水运之便,成为了区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
到了清代宣化店进一步繁荣,形成了一街一镇的格局。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解放后。
此时由于古镇主要依赖水运贸易,古镇的空间结构主要是沿河南北生长。
从相关的历史文字资料记录中推测出起源及大致年代以及村镇空间变化(图4)。
解放初期宣化店仅中心街一条街道,由于上游修建水库竹竿河逐渐干涸,宣化店镇赖以生存的水运贸易逐渐停止。
而陆路交通贸易由于悟宣公路与河宣等公路的通车而逐渐兴盛。
宣化店镇的空间格局也因交通贸易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1978年镇区东部的108省道通车,成为了宣化店镇的主要交通货运通道,宣化店的中心也由西向东转移,中心街由于街道狭窄、路面坑洼,不适合汽车通行而逐渐衰落。
数字孪生的历史文化古城更新建设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字孪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实体世界进行复制和模拟,以实现对实体世界的改进和优化。
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数字孪生技术被广泛应用,为传统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本文将以某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建设案例为例,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应用和价值。
某历史文化古城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这座古城的原有规划和建设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面临着发展滞后、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方政府决定启动古城的更新建设项目,并引入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古城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模。
通过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将古城的每一个街区、建筑甚至每一片瓦片都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和还原,实现对古城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
利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对古城的人流、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古城的功能更新和空间优化。
在古城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模拟各种设计方案,实现对古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快速比对和优化。
基于模拟和仿真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古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古城的运行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为古城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古城建筑、文物等重要遗产的精细化管理和保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承,提升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性。
数字孪生技术也可以实现对古城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保障古城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某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古城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功能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效率更高。
神京屏翰作者:韩铁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9期宣化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京师锁钥” 、“神京屏翰”之称。
尤其明代,宣府镇是生死攸关的边防重镇。
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城雄阔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
这一座相当规模城池的兴建,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地带,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历代为北方军事要地。
宣化城初为土城,规模不大。
它得以展筑,是在明王朝建立初期,被击溃的元朝蒙古部族,仍然窥视中原,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王朝在长城一线建立了九座镇城,称之“九镇”或“九边”。
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来宣后,城池狭小,不足以居士卒。
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向西,向北,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二十四里,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
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又增建了城楼四座,角楼四座。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将土城用砖包了起来,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广灵四门外筑起瓮城,瓮城外加筑月城,挖护城河,设护城台二十余座。
从而形成总长12120米雄伟壮观的城池。
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共进行较大规模修筑十四次,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次,耗资白银119000两。
如今的宣化古城墙,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规模。
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城内偏东一侧,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定安,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是宣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清远楼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
清远楼自建成以来,进行过两次大修。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投入白银十万两重修清远楼。
宣化古城作文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明、清两代的都城。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有宣化城城楼、城门楼、城墙遗址、寺庙建筑和大量的古建筑遗址等。
宣化城墙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明长城,总长达17公里,城墙周长18公里,高7米,厚2.5米。
宣化城墙共有11座城门楼,其中北门楼是宣化城的第一座城门楼。
在宣化古城内有很多古迹,比如:在大南门外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上就各有一座牌楼,东边的牌楼名为“朝阳”,西边的牌楼名为“夕阳”,它们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牌楼。
在大北门里还有一座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在宣化古城内还建有许多寺庙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关帝庙和文庙。
在宣化古城内还有一条街叫“府前街”,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很多古建筑。
我最喜欢的是一座二层楼房,在这里很常见,因为它的外表是灰色的。
—— 1 —1 —。
宣化城楼观后感
宣化城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这座城楼是明永乐年间修建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外观上看,宣化城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两层通高15米,建立在约9.3米多高的连城墩台之上,下有南北走向券洞。
这座城楼的设计非常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城楼内部,可以看到城楼内部的结构非常坚固,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石材料。
城楼的墙壁上还保留着一些历史上的痕迹,如战火和岁月的痕迹,这些痕迹见证了宣化城的历史和文明。
在城楼上俯瞰四周,可以看到宣化城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城市的街道、建筑、人流等景象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宣化城的繁荣和活力。
总的来说,宣化城楼是一座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它不仅是宣化城市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通过参观宣化城楼,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智。
河北省考古发现元中都在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馒头营乡有一座废弃的古城,当地人称它为白城子,传说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北羊城。
然而,从199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查和试掘之后,却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白城子竟然是消失了近700年的元中都。
这一发现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为此,国家文物局要求考古队继续发掘元中都,全面了解元中都的形制和规模,从而揭开中都的消失之谜。
2000年春天,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元中都考古队重返张北县,在前两年调查、试掘的基础上,对元中都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考古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勘探,虽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仅凭对一号大殿西北角的揭露,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只是揭开了元中都的冰山一角。
元中都当年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武宗海山为什么要建立元中都?这些疑问成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几乎没有人知晓。
据《元史》记载,大德十一年六月甲午,也就是公元1307年7月1日,武宗海山刚刚登上皇位十天,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
由此可知,当时最先修建的应该是宫殿。
但宫殿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
元中都自从元帝国灭亡以后,便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
作为一座都城,不仅它的建设情况记载不详,就连它的毁灭竟然也没有任何记载,这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这次发掘究竟能否有所收获?考古队充满了期待。
宫城里共有30余处建筑遗址,考古人员把位于中心最高、最大的一处遗址,命名为一号建筑遗址。
一号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8米至59米,是一个亚腰形堆土台基,台基高出地面四五米,上面长满了杂草。
当考古队铲去杂草以后,台基上露出了许多排列有序的大坑,这些大坑里还残留了一些汉白玉石块。
考古队推断,这可能是大殿的柱础坑,而那些汉白玉柱础石已经被挖走,或者被破坏了。
据村民们反映,上世纪70年代,县里在附近修建水库,把这些汉白玉柱础和石条全部砸碎、挖走修了水库。
古代官吏修造名胜古迹的事例
古代官吏修造名胜古迹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李时中修建宋明十三陵:李时中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他主持修建了北京的十三陵,包括明神宗的陵墓,以及其他重要官员和皇后的陵墓。
这些陵墓被设计成雄伟壮丽的建筑群,以展示明代的宏伟建筑风格。
2. 曹操修筑赤壁遗址:曹操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重要官员和将领,他在荆州修建了一座大型城堡,并且还修建了一条跨越长江的桥梁。
这座城堡和桥梁成为了后人故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赤壁战役的背景。
3. 杜牧修建杜牧祠: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在唐代官场中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等职位。
在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文学成就,修建了位于今天湖南省平江县的杜牧祠。
该祠庙是一座具有唐代特色的建筑,供奉着杜牧的神像和文集。
这些例子只是其中几个,在古代,许多官吏为了纪念自己或者展示自己的功绩,修建了许多名胜古迹。
这些古迹不仅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见证。
梁思成建筑典型案例
那咱得唠唠梁思成的一些超厉害的建筑典型案例呀。
首先就是佛光寺大殿。
这地方可不得了,就像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建筑宝藏。
梁思成那可是带着团队跋山涉水才找到的呢。
这个大殿那可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你看它的斗拱,就像一群大力士稳稳地托着屋顶,那结构超级精巧,比例也特别和谐,就像一个身材完美的模特站在那儿,从建筑风格到构造细节,都像是一本唐代建筑的百科全书,把那个时代的建筑智慧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
还有就是故宫建筑群。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故宫那可是咱中国建筑的超级大明星。
梁思成对故宫那是相当重视和喜爱啊。
故宫里那一座座宫殿,从午门到太和殿,再到乾清宫、坤宁宫啥的,就像一个个穿着华丽衣裳的贵族,排着整齐的队伍。
宫殿的布局对称得不像话,红墙黄瓦特别醒目,建筑空间的处理也是妙极了,大到宫殿的整体规划,小到门窗上的雕花,处处都体现着皇家的威严和咱老祖宗的建筑艺术。
梁思成在研究故宫的时候,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一点点挖掘出故宫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让咱现代人对故宫建筑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些建筑案例,就像是梁思成在建筑史上种下的一棵棵大树,到现在还一直荫蔽着我们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呢。
张家口市宣化区环西游园景观设计刘玉霞【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2(006)004【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环西游园; 景观设计; 河岸; 防护林; 张家口市宣化区【作者】刘玉霞【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市绿化管理处 07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早在230多年前,西城墙外时一片荒凉地,并无树木,因这里地处洋河之滨,每年风沙成灾,居民深受其害。
《宣化县新志》记有“大风从西来,挟沙而行,如奔云……久则风越沙留壁垒也”、“年久结沙高于城平,行人乘墉出入”。
同时由于积沙,西城盗寇滥泛,屡清屡堆。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向清政府申请,于乾隆二十年二月开始动工,重修宣化城,并在城西植树造林根治沙患,当时宣化县令黄可润督办,由于成绩卓著,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攀辕送者万人”。
黄可润在任期间,通过购田植树、治理积沙、疏壕灌溉,3年后即成荫为林。
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宣化西城墙外已改变较大。
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追求从物质型转换为精神型,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迫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同步匹配。
回归绿色空间、回归自然,以休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广场,适应这种发展与需要,切合了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提高后的需求心理,最终以积极的姿态走进城市空间,成为亮点,成为城市的客厅。
城市规划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而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环境整体性,美化家园,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1年是张家口景观提升年,全市加大绿化力度,对各个区县下达的力度也很大,为了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同时,更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改善居民的生活,还宣化一个整洁的市容市貌,结合新建的柳川河河道,宣化区对地处环西路西侧的防护林进行了游园改造。
1 原状图1 宣化区环西路西侧防护林原状(摄于2010年冬)环西路西侧的防护林处于宣化城西城墙的西部,原来是一个多年的防风固沙林,西临柳川河,东接环城西路,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带状防护林。
老照片:清王朝的最后一年,那时的宣化府,从下花园到张家
口
1911年,怀来北部山脉,从这里可前往下花园,下花园得名于辽代时所建建御花园,清康熙32年,下花园属宣化府管辖
去往宣化的一路上,随时可见的骆驼队
1911年的大车店,那时的经济型旅店,兴起于清末
1911年的宣化城,路旁三个小脚老太
公元888年,宣化城就已筑成,1693年设宣化府,此地就是府治所在地,当时被称为“京西第一府”,图片远处建筑就是清远楼(钟楼),建于1482年
宣化城内的街道,路中深深的车辙印
清朝时张家口口北属于口北三厅,口南属于宣化府
张家口得名于1529年(明嘉靖8年),因在原有东南两城门之外另开北门,形状似“口”,而得名
清朝时期,张家口是北京通往蒙、俄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来往商队络绎不绝
彼时商业繁荣,大量山西商人来此经商,设立票号,以致现在张家口是河北唯一说山西话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