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书法艺术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以及人生价值。
因此,本文将针对教授《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进行分享,同时提供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创作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掌握文章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文中“道墨相济”的含义,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书法练习,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进行风格解析,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美妙。
4.通过临摹练习掌握书法基本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打开动画视频《历代书法长卷》,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沿革。
(2)展示《兰亭集序》的彩绘版本或拓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作者。
2.主题阐释(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道墨相济”的含义,引导学生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讲解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包括“天下文章一大抄”、“大抵士之难、女之难、舜之难,人之难言。
”等。
(4)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书法练习(1)展示《兰亭序》的文本,提供毛笔纸和砚台,让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2)通过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加强书法练习,体验书法艺术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堂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兰亭集序》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又探究了书法艺术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实践临摹,让学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五、教案教学设计主题:《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
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
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
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
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
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
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或因寄所托相如因持璧却立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故列叙时人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辨析词义,总结: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它是一篇骈文。
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
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四、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
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
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通用7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篇1课题:兰亭集序课时:一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
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
时人谓之八个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
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
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
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
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
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
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
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
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
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
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
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
《兰亭集序》优秀课堂实录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与过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朗,玉树临风。
(板书:王羲之)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
(板书:兰亭)兰亭集——诗集名称。
(板书:集)《兰亭集序》——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
(板书:序)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遂成千古绝唱。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生笑)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3、4两段。
在此之前,我想看看大家自读前两段的收获。
文章前两段,同学们已经通过自读基本理解了,说说看,都写了些什么?生1:前两段主要记述了兰亭集会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交代了这些诗的由来。
师:说得好。
那么,你觉得前两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生1:畅。
师:“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畅”,有道理。
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我觉得是“乐”。
师:“信可乐也”的“乐”。
同学们赞同哪一个?生(齐):乐!师:我也赞同“乐”。
不过,细看一下“畅”,“舒畅”,是不是也包含“乐”的意思啊?生(齐):是。
(板书:乐)师:那么,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带着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课文。
我这里准备了很好听的一支琵琶曲,来作诵读的背景。
(播放课件音乐)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着一同轻声和,来品咂文本韵味,好不好?(师范读)对古诗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生(齐):“痛”。
(板书:痛)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四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转变,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作为一名现代文学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学生们接收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许多文学教师的教学案例中,都有一本著名的书——《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们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清楚,因此我开始了一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这本书的教学。
第一节课:《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在这一节课中,我先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明白了王羲之在当时的种种困难下还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杰作,更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这篇文选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深化了学生们对于中国书法的认知。
第二节课:《兰亭集序》的精神内涵在第一节课中,我们讲了《兰亭集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一节课我们则着重讲解其精神内涵。
《兰亭集序》是一篇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隶书,展现了王羲之对于文化、道德、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我们通过分析兰亭序中的诗句和文字字体,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三节课:《兰亭集序》的字体风格最后一节课,我们就《兰亭集序》的字体风格展开讲解,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法。
我们首先讲解隶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再进入《兰亭集序》的字体解析和写作规律,并且让学生们亲手体验书写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创作者所带给我们的全部感悟。
整堂课的设计过程,颇有章法,我们融合了文化、思想、艺术、书法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们对于《兰亭集序》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知。
他们不但能够回答有关《兰亭集序》的历史文化和意义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案例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我们说了些什么,更在于让学生们从模糊到明晰的学习过程,让知识更深入人心。
在我看来,教学案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既要不断总结、提高课程效果,同时也让教学案例成为一个不断创新、升华的过程。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2。
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一辈子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与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文章蕴含的哲理;作者带给我们的考虑。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兰亭集序,作者是东晋的王羲之(板书)提到王羲之,大伙儿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书法,是一个大书法家。
师:那好我们先看一下这幅著名的兰亭卷帖。
东晋穆帝永与九年三月三日,她与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她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序,因此就有了这著名的《兰亭集序》,这幅卷帖被誊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评价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板书)古人用特别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王羲之书法的特点:飘逸,有力量,每个字写得有筋有骨、(放大图片,让学生看清每一个笔画所透出的力量。
)它是书法中的瑰宝,这篇文章本身是不是也与她的书法一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呢?我们不妨来读读看、相信大伙儿每读一遍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读书,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一人读一段,其它同学认真听,纠正自已的读音与句读,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那么我们就请前排第一个同学开始读、生1:读课文第一段。
其它同学拿着笔认真听。
师:第一段读得流畅,有一个字的读音不是特别准确,“骋”应该读chěng、(生2读第二段,生3读第三段)师:同学们的文言文语感特别好,假如读得慢一点,会更好。
那么每一段中能概括作者感情的字是什么?生(齐声):乐师:第二段呢?生:痛师:能读出原句不?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师:第三段呢?生:悲师:读出原句啊生:悲夫!师:太少了呀!现往前读读。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学生边读,教师边板书:乐——痛——悲)师:同学们读得特别好啊,才读了一遍就筛选出这么重要的信息,假如现读一遍,我相信大伙儿会有更多的收获。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4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
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
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生:神情专注。
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
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
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
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兰亭集序》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二、整体把握师:课前布置大家读课文三遍。
现在老师先来诵读一遍,大家监督老师读得好不好,读音句读有没有问题,你能否通过老师的诵读把握住文章的感情。
(教师范读)请同学品评一下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段,老师的腔调能够让我感觉到王羲之当时对自己所处的境地的感慨和得出的结论性语句师:你能否听出我读音方面的问题,或者能否把握每段的感情基调生1:第一段表达王羲之和朋友、晚辈游玩的快乐心情师:用第一段的一个字概括感情生1:乐师:第二段感情?生1:痛师:第三段?生1:悲(教师板书:乐、痛、悲)师:看来我读的还是不错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的问题?那我自我揭发下:第三段第三个小分句“未尝不/临文嗟悼”我读成了“未尝/不临文嗟悼”因为太投入了往往忽略了这种停顿。
大家看看还有其他问题吗?读得好关键还是要理解的准确,下面我们就文章中几处代表性的词句实行理解。
(大屏幕展示问题)①向之所欣;②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谁的观点?“为虚诞”“为妄作”是谁的态度?师:所欣如何理解?生2:所欣,是喜欢东西,整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我所喜欢的东西。
师:所后面要加动词。
第二处,未尝不如何翻译?生3:以前不,没有不她注意了双重否认,但不通顺,能否变通一下,更通顺些?生4:没有不曾未尝不的不在后面,未尝翻译成不曾,变通为:没有一次生4:没有一次不师: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兼顾通顺,翻译要信达。
第三处“一觞一咏”如何翻译?生5:一边饮酒一边作诗。
师:为什么这么翻译?生5:既通顺又有感情师:什么感情?生5:诗人的愉悦、自在师:非常好,对酒当歌,把酒临风,多么自在快意。
有没有不认可的?老师认为课下注释:喝点酒赋点诗更好。
大家想象下“亦足矣”这三个字怎么翻?“也充足用来”说明是不是前面有些欠缺、遗憾。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
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
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悲。
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
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
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
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
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
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
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
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
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
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
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
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
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
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
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
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
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