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情三部曲
- 格式:docx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巴金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主要的小说作品有《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人间三部曲《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等。
《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雷》(中间夹杂的一篇很短的小说)和《电》,通过爱情来考察人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
巴金早期作品《爱情的三部曲》由“雾”、“雨”、“雷”、“电”四部中篇小说合辑而成。
《雾》完成于 1931 年夏,在上海《东方杂志》连载;《雨》完成于 1932 年底,在南京《文艺月刊》连载;《电》则于 1933 年 12 月在北京写成。
小说《雷》则作为小说《电》的外一章被收录入《电》中。
1936 年,这三本书被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以合集的形式结集出版,总题名为《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以小说人物的爱情纠葛为引线,以展示小说人物的性格变迁为主要目的,描绘了周如水、吴仁民、方亚丹、李佩珠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现实面前各式各样的人生选择与成长轨迹,真实的展现了青年们在反抗现实的斗争活动中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状态,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与恋爱的纠葛中产生的苦闷和希望,赞美青年人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理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巴金早期描写革命恋爱系列题材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巴金小说文本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能持续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每一个文本都蕴含了作者的关切目光和真挚情感,其次在于巴金小说是讲故事的“人” 的文学小说文本或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或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围绕“人” 的命运和“人” 的心灵而展开。
本文通过对爱情三部曲中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分析概括出小说中人物具有浓厚的青春意蕴,从侧面印证了巴金所创作的小说中独有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爱情三部曲》真实的展现了青年们在反抗现实的斗争活动中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状态,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与恋爱的纠葛中产生的苦闷和希望,赞美青年人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理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文通过对青年们青春的追求和叛逆进行解读,让当代青年人生活有所启示,学会追求光明理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巴金)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
汉族人。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笔名为巴金。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姓巴的同学“巴恩波”。
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爱情三部曲之《雾》介绍内容梗概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
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
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
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
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人物介绍周如水:日本海归学子,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性格优柔寡断,家中有父母为其所娶文盲妻子。
张若兰:周如水故知,从前一直仰慕周如水,在朋友的劝说下勇敢表达爱意,遭到拒绝后离开。
陈真:周如水的朋友,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青年。
吴仁明: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一个人。
创作历程《爱情的三部曲》是巴金《雾》、《雨》、《电》三个中篇小说的总称。
《雾》的写作很偶然,那时他住在闸北宝山路宝光里,住处较宽敞,一个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借住在此,他向巴金讲起对一个江苏小姐的爱情,他一直想念她,对朋友们讲了又讲,总没有一个结果。
巴金爱这个朋友,却不能宽恕他的性格。
于是想写一部小说,如实写出他的面目,让他照照镜子。
这小说就是《雾》。
《雨》是《雾》的续篇。
在《雨》中,周如水向李佩珠求爱被拒绝后投水自杀了。
《电》在三部曲中内容最丰满,它是全书的高潮,写的是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
巴金在这样的背景上用血和泪为他的熟人、朋友塑像,留下了他们永久的身影。
点评与鉴赏“痛苦就是我们的力量,痛苦就是我们的骄傲,我要拿痛苦来征服一切,我要做出一番事情。
浅析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以周如水、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为例1、用灵魂谱写青春的赞歌巴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是一位“无意识”创作的作家,巴金是忧郁的,每当思想表达不出,情感无处倾吐,他便求助于笔,将燃烧着的热情宣泄出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他强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①但是这种“无技巧”并非放弃技巧或不讲究技巧,他强调“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
在三十年代他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以描写知识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信仰为主,而《爱情的三部曲》便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爱情的三部曲》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它曾是巴金诸多作品中被彻底否定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于巴金在早期信仰过无政府主义,所以认为巴金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死敌”,这种偏激的说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它曾在生活中对人们产生的好的影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观和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它曾唤起了那一时代青年的觉醒,召唤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体现了巴金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关注,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积极的,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雨》《电》三部作品的总称。
作者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一九三一年,巴金就开始着手,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白色恐怖布满全国,在外忧内患的复杂的形势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巴金对黑暗的社会有着满腔的愤怒,情感无处发泄,于是便拿起笔来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行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便写了这本书,它曾是作者最喜欢的东西,作者曾经自己说过“这三部小说是为我自己写的”,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内容摘要《激流三部曲》是继《红楼梦》之后,我国又一部成功的描写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优秀文学作品。
巴金《激流三部曲》写出三种不同命运女性的典型,通过横向、纵向、近现对比的方式全面剖析,展示出处于不同地位女性的不幸遭遇,使青年男女从中看到希望,能够明确且坚定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巴金作为一位男作家,他深刻地反映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因为他一直坚信:“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因此他在“激流三部曲”中充分地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悲愤和怜惜。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命运是悲剧的,但是作为现代的女性,我们要改变这种悲剧命运,追求更多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巴金;《家》《春》《秋》;封建;女性;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形○前言一、《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一)《激流三部曲》体现出的“反叛性”巴金说:“我写作为着同敌人战斗,我的敌人是什么呢?我说过:‘一切的传统观念,一些组织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
①巴金的文学创作谈中,在巴金文学作品中,在巴金的人生历程中,其“反叛的个性”都非常突出。
“反叛”是巴金所选择的自我以及文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姿态。
具体说,就是一种冲突性姿态。
一个人总是渴望自由的,然而一个人总不能自由。
一般人牺牲自己的自由,顺从于现实环境所设计的种种规安安稳稳做“顺民”、“奴隶”。
然而巴金,他是从“黑屋子”里白唤醒的人,他想让自己,也想让他人做有尊严、有权利、能自主、能发展的人。
他渴望冲出“黑屋子”,反叛这个世界,捣毁束缚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
巴金所选择的的文学,不是粉饰的文学,不是帮闲的文学,也不是遵命的文学,而是超越性的、批判性的文学,是“反叛”现实的文学。
现实是不完美的,有不合理的制度,有反动的恶势力,有摧残人心的陈腐观念...... 而反叛性的文学,有它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之中让人暂时甩脱现实加于人的沉重枷锁,带给人身心一定程度的解放与愉悦,又使人向着未来,意识得到自由的召唤,从而明了生活的真理与人生的价值。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雾》《雨》《电》读后感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读着巴金的《雾》、《雨》、《电》(亦叫《爱情三部曲》),当时给我的感触并不深,也不多,现在回想一下,只记得在心头上掠过一阵子悲哀和涌起一阵子同情,要我再深掘一下思想和什么可思索的,那就没什么了。
所以直到今天,这部书给我的只能是一个十分浅肤而又模糊的记名。
时间一晃过去了五六年。
由于这几年通过阅读,看了不少的书本,从书里面看到了人世间不少的悲哀与惨痛的故事,使我至多又掠过悲哀,涌起同情。
然而在今天,当我读《家》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阵子”的了,而是在那悲哀的情感上面,添上了一层厚厚的抑郁的气氛,在同情的心里,添合着感伤的色彩,这悲哀和这抑郁,这同情和这感伤,把我深深带入了沉默的思想里面去……《家》里面有个角色“丫头”——叫鸣凤,鸣凤的结局是死。
鸣凤的死,在悲剧的《家》里面是一个高潮(从我个人看来)。
在鸣凤的思想里(也可以说在她的生活里),有一个表达十分强烈的字就是,——“爱”!爱谁?爱什么?——爱作者笔下的觉慧(事实上很少有这种可能。
作者在书里描叙他们相互之间的爱,实际上是抹杀了阶级性,模糊了主仆间的界限),爱他们之间存在的感情,一旦这个爱被高家老太爷破裂了,也就成了鸣凤生前的一幕悲剧。
结局最后,是鸣凤投湖自杀。
如果说在鸣凤这边是一个爱,那么在觉慧那边是一个恨。
觉慧的恨,不但由高家的礼制限判了他活动自由引起的,更主要是阻隔在他和鸣凤之间相互的爱引起的,这个被阻隔着的爱强烈激起他对高家旧礼制,旧法教,旧关系,和对高老太爷以及周围一大群封建卫道者的不满和愤恨。
所以作者写觉慧的恨,是要衬出鸣凤的爱,写鸣凤的爱,是要引出爱的最后悲剧气氛需要。
所以看到鸣凤的爱时,就隐约感到爱的后面的悲。
因此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成了一个共同的悲。
爱引起的悲,就贯彻在作者《家》的一线思想里。
对巴金(三十年代)作品,我读的很少,然而只要一读,给我的感觉总是调子哀伤,低沉,抑郁。
WENHUATIANDI 文化天地崇敬巴全尤爱《家》◎阿庚今年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巴金先 生诞辰115周年。
笔者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 怀他老人家。
巴金,原名李尧棠。
:1904年11月诞生 于四川成都的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庭。
其在 条件优越的家中,从小 受到良好的教育。
1920年,他考入成都外国语 学校,阅读了大量的外 国名著和许多进步书刊;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从事 文学编辑工作。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巴金穿上志愿军军服深入 到朝鲜战场前线,生活 了近3个月,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于1962年写出了不朽名著小说 《团圆》。
小说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有人评论说“它是反映抗美援朝最优秀的作品”,而且很快被长影搬上荧幕,这就是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岀影片之一的《英 雄儿女》。
家国情怀巴金是我学生时代最崇拜的一位作家。
巴金《我的家》封面我读过他创作的许多名著,“激流三部曲” 中的《家》《春》《秋》;“爱情三部曲”中的《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等。
由于巴金的作品与中国人的悲喜忧患紧密相连,是中 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富强之悲壮历程的重要反映, 因而广大读者,尤其是 青年读者非常喜爱。
巴金的《家》和茅盾的《子夜》,鲁迅的小说、杂文, 都是当年引导进步青年 走向革命之途的思想动力。
笔者就是读了《家》 等文艺作品,在16岁时秘密投奔解放区的。
巴金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还因作品中含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通俗性。
小学文化程度和粗通文字的劳苦大众都能读懂作品 中的思想内涵。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出版 时写道:“我亲眼目睹了太多旧制度镣铐下的悲剧……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同一切腐 朽、落后的东西战斗。
”巴金终其一生,都在厉声控诉黑暗的、压抑人性的封建制度。
巴金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巨大 的。
其作品在中国出版几十种版本,并被译2019.07. ± / 文史精华 |67文化天地WENHUATIANDI成多国文字。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系列小说,包括《家》、《春》和《秋》。
这三部小说集中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起伏,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家》《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对于父亲、母亲、儿子等不同角色的深入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团结、温暖与挣扎。
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从一个年轻学生到英勇的进步先锋的故事。
作品通过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展现了社会风云变幻对家庭生活的冲击以及父亲作为家庭顶梁柱所承受的压力。
作者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表达了对于家庭和家乡的情感,述说了一个普通人对于现实与理想、家庭与社会的思考与对抗。
读完《家》,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他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但总是坚持着对于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小说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尤为深刻,他的成长故事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中的家庭价值与责任,让我思考了每个人对于家庭的义务和承诺。
2.《春》《春》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于女主人公白航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选择与困惑。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主人公白航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她面对艰难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然而,她在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最终选择了婚姻和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通过对白航的描写,小说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选择与矛盾。
读完《春》,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小说给我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即女性面临着对于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常常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
小说中的白航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最终选择了家庭,这让我不禁反思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各种期许和挑战。
常考名词解释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极限是: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
巴金爱情三部曲
巴金的三部曲:《雾》《雨》《电》。
《雾》
内容梗概: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
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
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
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
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雨》
内容梗概: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
此时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另一个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李佩珠。
吴仁民对周冷嘲热讽,但自己很快也坠入情网。
恋上他从前帮助过的女学生熊智君。
但吴仁民很快发现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从前的恋人玉雯,她因为爱慕荣华富贵而抛弃过他,现在又因为孤独想与他重续旧好,吴仁民痛苦地拒绝了她。
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
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
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电》
内容梗概: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
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
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
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