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id Afremov——夜色迷蒙插画赏
- 格式:doc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41
《朦胧的欲望》中的叙事及欲望展现
张冰洁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12
【摘要】《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张冰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4
【相关文献】
1.人的欲望与欲望中的人——论王小波的欲望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 [J], 张川平
2.欲望化的历史叙事--对历史小说中欲望化叙事嬗变轨迹的一个描述 [J], 陈娇华
3.男人的噩梦和美梦--《朦胧的欲望》和《绿茶》叙事与女性角色塑造研究 [J], 严蕾;张文俊
4.生存悖论下的欲望反思——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中的欲望叙事 [J], 乔传代
5.《朦胧的欲望》中的叙事及欲望展现 [J], 张冰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园艺术欣赏:儿童名画赏析一、引言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艺术欣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幼儿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感性认识和思维发展。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名画赏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学习和欣赏名画,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名人的艺术作品,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二、名画赏析1. 《夜巡》《夜巡》是17世纪荷兰艺术大师雷姆布兰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展现了一场夜晚的军事阅兵,画面上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而且革命性地采用了强调光线和色彩的技法,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幼儿在欣赏《夜巡》时可以引导他们用心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动作和细节,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丰富的体验。
2. 《耶稣受难图》《耶稣受难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的杰作之一。
画面中生动地再现了耶稣受难的场景,绘制了宝石一般光芒四射的彩虹及耶稣的苦痛,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在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耶稣受难图》时,可以让他们了解传统宗教题材画作的表现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人物形象、表情和故事情节,激发他们对于宗教题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向日葵》《向日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作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表现了向日葵盛开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可以给幼儿展示《向日葵》的图片,引导他们用手指触摸画面上不同的颜色和纹理,感受梵高的绘画风格,培养他们对色彩和形式的认知能力。
三、艺术欣赏的意义1. 增强审美情趣艺术欣赏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艺术作品中的美丽形象、动人场景、鲜明色彩都能够给幼儿带来愉悦和享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2. 丰富情感体验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幼儿可以在心灵深处感受到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如忧伤、喜悦、愤怒等,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提高感性认识和思维发展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结构、色彩等都能够激发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完整、丰富的感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拓展认知边界。
《夜巡》是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一幅代表作,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画之一。
这幅画作为伦勃朗最具争议的作品,在其诞生之初曾受到世人的嘲讽与误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本文将从《夜巡》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画面技法、主题解析等方面对这幅画作进行赏析。
一、《夜巡》的创作背景《夜巡》的创作背景要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
当时的荷兰经济实力强大,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资产阶级的高社会地位促使荷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昌盛,涌现出了像伦勃朗、哈尔斯等艺术大师。
17世纪荷兰画坛多受卡拉瓦乔的影响,其明暗对比画法对荷兰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勃朗在继承卡拉瓦乔明暗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殊明暗画法。
二、作者介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极高。
伦勃朗的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善于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对象的体积、空间关系,以及善于运用图像构图。
他的画作注重细节描绘,色彩丰富且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画面技法赏析1. 明暗对比法:伦勃朗在《夜巡》中运用了明暗对比法,通过光线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这种技法继承了卡拉瓦乔的特点,但又具有伦勃朗自身的风格。
画面中的光线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
2. 色块运用:伦勃朗巧妙地运用色块构图,将画面分割为多个色块。
这些色块相互呼应、相互衬托,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变。
同时,色块的运用也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和人物之间的互动。
3. 舞台效果:伦勃朗在《夜巡》中采用了近舞台效果的手法,将人物进行无序布置,主次有别,使整体的布局错落有致。
这种构图方式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束缚,使画面更具生动感和戏剧性。
四、主题解析《夜巡》的全称为《弗兰斯·班尼克·科克上尉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区民兵队》,是一幅集体肖像画。
特列季亚名画15幅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位于克里姆林宫以南约1.5公里处,隔着一条莫斯科河。
该馆共分60多个展厅,收藏6万多件绘画和雕塑艺术品,包括1万多幅油画,3万多幅水彩画和版画,主要是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年代从11世纪到20世纪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馆藏俄罗斯民族艺术珍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正一艺术2019年8月17日观赏了该馆所有能够看到的油画,几乎每幅画都很精彩,在此正一艺术从这些藏画中选取最震撼的15幅名画略作介绍,正一艺术于2020年3月18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坐着的天魔弗鲁贝尔俄罗斯1890年布面油画114x211cm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弗鲁贝尔的这幅画是为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诗集中的散文诗《天魔》所作的插图。
故事讲述魔鬼爱上美丽的公主塔玛拉并遭到拒绝,他的强吻让公主死后上升天堂;被遗弃的魔鬼将永远孤独,没有爱情,没有希望。
画面中魔鬼坐在山上,右侧盛开的鲜花变成水晶,闪烁宝石般的光芒,有马赛克的效果;他望向空无一物的左侧,远处落日的强光是地狱的火焰;强壮的身体肌肉紧张十指紧扣,同时纤细的长发、柔和的面孔和撅起的嘴唇呈现女性化特征;忧伤的眼神渴望爱情,但又透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傲,魔鬼的精神永远在痛苦的挣扎中。
弗鲁贝尔的这幅《天魔》,被送到彼得堡去参加“艺术世界”展览时,极大地震撼了社会,人们站在“天魔”的面前惊呆了!2、松树林之晨希施金俄国 1889年布面油画 28.3x40.1cm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这是希施金一定能流传千古的最优美的名画!正一艺术2019年8月17日摄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25展室。
晨光为松树林涂上一层金辉,松林里荡漾着清新的生气。
松树林苏醒了,几只黑熊在嬉闹玩耍,为宁静的松树林增添了生息。
高大的松树林,分出近景、中景、远景,层次的丰富加强了空间感,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画家从生活出发,以写生为基础,为作品灌注了现实情感。
意⼤利画家Vidan⼈体油画作品,极具浪漫表现⼒,⾮常美。
⼀键关注喜欢艺术的朋友,都在这⾥。
关注后,可进⼊华⼈圈⾥最好的⽂化艺术微信公共平台!意⼤利画家Vidan,出⽣在意⼤利风景如画的佩鲁贾,⼩时分他就表现出对美术的极⼤兴味和热情,他先在意⼤利最好的⽶兰美术学校后到学院接受美术教育,1988年移居美国追求完成本⼈的真爱——美术。
Vidan的叔叔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诺Pino,在Vidan的画作中或答应以看到Pino对他的影响。
·······························································································································································································································································································································································································································································································································································································································································································································································································································································································································································································································································································································································································································································································································································································································································································································································································································································································································································································································································································································································································································································································································································································································································································································································································································································▼各位好朋友,本公众号已开通视频号。
明暗光影艺术——浅析伦勃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涵盖肖像、历史画、宗教画、风景画等多个方面。
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唯我独尊的风格,他的特点是“明暗光影艺术”和“神秘主义色彩”。
本文将以伦勃朗的代表作品为例,对他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伦勃朗最经典的肖像画作品《夜巡》以暗色调为主,画面呈现出一种神秘、宏伟的感觉。
画面中的明暗光影变化丰富,呈现出深邃的空间感和厚重的画面构造,使得场景中人物的形态和表情更加生动、形象。
整幅画面采用非常巧妙的光影处理,采用明暗对比将前景、中景和背景巧妙分割,使得画面整体更具层次和深度感。
同时,伦勃朗还注意到光影在色彩上的影响,把色彩与光与影的关系相结合使得画面中的颜色变化更加丰富,增加了画面的维度,更加贴近于生活。
同时伦勃朗的宗教画作品也精彩非凡,其中《荆棘冠》是最为著名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作中耶稣头戴荆棘冠,神情痛苦,充分呈现了其受难和痛苦的情绪和生命力。
在整个画面中伦勃朗运用丰富的光影变化,通过对光和暗的处理来凸显画面的情感表达。
画面中有些地方细腻柔和,有些地方粗犷有力,多样的光影变化使观者不浮在表面,更能沉浸在场景之中,感受到画面所呈现的精神世界。
总之,伦勃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他深厚的明暗光影艺术上。
伦勃朗能够通过明暗变化和光影的对比来表现出画面中的情感与氛围,让人感受到画作里的真切情感,非常打动人心。
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后世画家们的范本和学习典范,直到今天,伦勃朗的艺术魅力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和博物馆里,引领着时代的方向。
艺术史上最突破「性」的十件作品葛饰北斋——渔夫妻子的梦1814在这幅被归为日本色情画——春画的葛饰北斋大作中,一名浅海采珠的女子正在被两只章鱼抚弄。
大一点的那个用触手缠绕着她苍白赤裸的身体,它微妙的神情荡漾着狂喜。
帕布罗·毕加索——痛苦1902-1903毕加索痴迷于女人和性,这种激情甚至无法被那些他在其中倾注了如此强烈的爱(有时也有憎恶)的现代主义杰作充分体现出来。
从青年到老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模仿文艺复兴绘画大师拉斐尔的色情版画——他既画色情画,同时也创作出了那些更加公开的作品。
这些早期作品记录下的,是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和他在妓院里追香逐艳的经历。
埃贡·席勒——着黑袜的女子1913没有艺术家比埃贡·席勒更关注性的主题。
他画模特和情人的那些裸体或半裸的肖像画之所以那样令人着迷,原因很简单——它们都具有一种淫秽的品质。
席勒曾因他的画作而遭到逮捕。
他不仅带着欲望和崇拜刻画女性,而且还坦率地加上自己猥亵的念头,由此他的艺术超越了单纯的美,而到达了狂野色情的地步。
科勒乔——朱庇特与伊娥约1530这幅画取材自希腊神话。
一名裸体女子被一团蓝色的雾所拥抱。
显然,大神朱庇特就是性玩具的原型。
他经常变成这种形状以避免妻子的猜疑。
科勒乔把它变成了一个色情幻想,并且准确地呈现出一团雾包裹着一位裸女的样子。
在云雾的抚摸之下,她被欢乐融化。
梅拉·奥本海默——客体1936一组毛茸茸的杯子、盘子和勺子——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色情作品之一。
当和她一样投身超现实主义的男性同行们在对神经官能症和妄想狂展开探索的时候,奥本海默则直抵潜意识的源头,创造出一尊纯粹由性构成的雕塑。
她对口淫的颂扬至今仍是代表快感的普世性符号。
翠西·爱敏——那些因爱而受苦的人20__在她最露骨的视频中,翠西·爱敏用她关于一名正在自慰的女子的画作创造了一组动画。
这是一件淫猥的、向埃贡·席勒致敬之作,同时具有孤独的诗意和快感的刺激。
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人物经典油画百图作品高清全集(200幅)雷诺阿(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
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
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
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出生在利摩日的一个穷裁缝的家庭。
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在13岁时已学会画瓷器画的手艺。
70年代雷诺阿和莫奈经常共同外出写生作画,切磋画艺,共同探索画中的光与色的描绘。
1874年雷诺阿以《包厢》一画参加首次印象派画展,这标志着雷诺阿风格的成熟。
后来,1876年,他又在《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一画中,用这种方法表现规模宏大的场面,透过树丛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实践了“光是绘画的主人”这一句印象主义者的口号。
是印象主义绘画在风俗方面的重要代表作。
表面上看三描写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馆兼舞场热闹和欢快的气氛,实际上真正的主题是透过树叶间隙照射下来的阳光。
这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身上,引起了丰富的光色变化,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光与色变化的高度敏感。
1876年以后,他的风格臻于成熟。
作为这种风格的代表的《游艇上的午餐》、《爱尔·潘蒂埃夫人和孩子们的肖像》,都以明朗、艳丽、令人眩目的光彩,受到评论界和官方沙龙的赞美。
随着绘画上的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
于是决定走出法国去东方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又取道英国,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
”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说:“在油画方面我更喜欢安格尔。
世界十大名画之入睡的维纳斯作品赏析(浅谈西方画家以姿态丰腴的女性油画)欧洲于18世纪前半叶,特别是在法国,出现了一种精致的、感官的而且变化繁缛的艺术,乍看之下,这似乎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相悖,确实如此,当时多数的理论家皆从此一观点批评这种艺术形式,不久之后,随看革命时代的步履,此艺术现象被戏称为“洛可可”,一种由贝壳与类似贝壳的图形所制成的小巧甜食,并被当作企图满足上流社会放浪奇想的产物而遭鄙视。
但是即使此种艺术现象本身缺乏相近的理性理论基础,它的出现并非毫无缘由,此种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是企图从学院的束缚与“规则”中解放,以追求自发性的呈现和新奇感。
在洛可可艺术创作上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华托、布歇,其中布歇是华托的学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所描绘的题材都是上流社会贵族妇女们的生活;不同之处在于华托的画风比较收敛,笔下人物表情深沉,布歇的画风较为开放,人物的情感表现形于色,都在脸上,非常细腻。
我们就先简单谈谈华托是如何表现贵族生活的,他笔下的那幅《舞会》画中男男女女共有18个人,有人坐着、有人站着,而且身上的服饰都各不相同,女人的身姿都显的丰腴,男人的姿态有些绅士、有些猥琐,男男女女都在各自交流,像是舞会还没开始,或者说是已结束了,但无论是还没开始,还是已经结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中的庭园景象呈现一片欢愉的气氛,比如石雕、女人裸体雕像、花草树木,以及天空中的云彩,整个画面中所有的人、物、景象在同一个空间里显得很平衡,这是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温謦的色调使整个场景的氛围显得更为自由奔放。
其中,画面左边站立着的男人是艺术家瓦勒非,中间双手拖起裙子的女人是舞会的女伶,画面右边那个拿着风笛坐着的男人正是画家华托本人,只不过他穿着很朴素,不像是参加舞会的人该有的样子,而他偏偏是演奏风笛,这角色与行为的搭配,显的很讽刺,或许是因为华托厌恶那些贵族的奢靡浪费,于是将自己以朴素没钱人的装扮描绘在画里,布歇作品这暗示了上流社会贵族因奢靡浪费终将走向堕落贫穷。
伦勃朗《夜巡》-最著名却备受争议的群像油画**大图赏析百了无恨阅9695转472017-03-20分享保存《夜巡/火枪手连的出发》,1642年,荷兰,伦勃朗,画布油画,364x437cm,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夜巡》10000x8137像素高清大图伦勃朗《夜巡》四副高清大图,3344x2796,4695x5787,6000x5668,5000x9938伦勃朗《夜巡》28128x23334像素《夜巡》(The Night watch)原名《火枪手连的出发》,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油画。
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
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
伦勃朗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
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
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
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
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夜巡》在17世纪40年代,竟引起了一场对他极为不利的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
油画《夜巡》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他们自己组成一个职业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
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
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夜景",(在本世纪40年代,洗掉亮油后,才发现是白天的光线)。
关于Leonid Afremov(1955- ),网上遍及的介绍有错,在此修正。
他并非以色列人,而是白俄罗斯画家。
此人生于白俄东部的维帖布斯克城,毕业于该地同名艺术大学,这所大学是由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马克·夏加尔创办的,惹眼的是合伙人中的名字——超感性主義(Suprematism)的创始人馬勒维奇(Malevich)注①和抽象派畫家瓦西裡·康丁斯基(W 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注②。
在那個令人煩惱的年代,Leonid Afremov發現只有共產主義題材海報才能在蘇聯賣得掉,在1990年它只得去以色列發展,2周內它在那裡找到一份廣告公司製作戶外廣告的差事。
交货前夕,這個倒霉的人的工作室被搶占并毀壞了,而後它移居美國,現居佛羅里達州。
Afremov著重於用濃墨重彩表現都市和风景題材,动物也不错,但是感觉它在人物绘画方面不怎么感兴趣。
不管怎么说,Afremov对光影的表现体现在大色块大鋪陳,最绝的是它对反光物体及环境色的把握。
对油画技法运筹帷幄,嫻熟地将斑斓色彩铺洒在画布上(有时它好像不怎么用调色刀,直接用油画笔一气呵成地铺色)。
①超感性主義是小馬獨自命名的,自稱在零造型中轉變自己,從虛無中創作,即超感性主
義,是非物體的創作。
作品運用幾何、平面,在空間錯置中尋找能量,晚期追求動態與非具像本質將繪畫減至最低限的視覺陳述,是最絕對的造型。
这也符合当代设计理念中構成主義。
②康丁斯基生于俄罗斯,但他却花费大部分的创作生涯在德国中,更成为第二个德国表现
主义团体的领导,即"蓝骑士"。
康丁斯基和他的跟随者比桥派更加倾向精神方面(和更加束缚新党派的宗教主义,即“神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