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分子动理论 教案 (6) (教科版 九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分子运动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 学习研究微观世界規律的方法:实验——猜想——验证3. 结合分子作用力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二.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三.教具:烧杯、清水、香水、集气瓶、NO2气体、铅块、酒精、肥皂、纸、棉线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宏观物体的运动问题: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怎样运动的?(二):新课教学:1.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板书: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组成物体的分子处于什么状态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板书:二、分子的运动3. 尝试探究: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去尝试探究分子的运动。
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并填入表格。
物体状态现象结论气态液态固态4.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完成的表5.归纳点拨:在归纳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以上三种现象的原因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2)以上三种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这是什么现象?板书:1、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3.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6.尝试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扩散现象?学生尝试思考回答(演示香水扩散)问题:既然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散开而聚合在一起并保持一定的体积?学生尝试:铅块实验提问: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板书: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尝试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呢?演示:肥皂膜实验问题:(1)究竟是谁在拉棉线呢?这说明了什么?(2)既然分子间存在着引力,那么它们会不会由于相互吸引而无间隙地团聚在一起呢?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问题:(1)体积1+1≠2,这个实验直观地说明了什么?(2)这个实验间接地说明了什么?板书:2、分子间存在着斥力尝试讨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有斥力呢?学生尝试:撕纸有何感觉?小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蓝墨水、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计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本节的难点是:从某些宏观热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四.教学过程本节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讨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教学过程设计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已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观察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分析推理构成物质分子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1)教师讲解人类从古至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
具体解读“大量”的含义:分子非常小,可从尺度(直径)和质量两个侧面展示。
正因为其非常小,不借助仪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仅属猜想。
今天,人们不仅能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分子、原子,并能“测出”分子、原子的大小和质量;而且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探针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使之服从、服务于人类。
关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10-10m,要设法直观化。
直观化的方法可以是比喻,可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对比来形象说明,也可以使学生由具体计算得到感悟。
可简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
① 32g氧气中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18g的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2g氢气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假如有100位同学数这6.02×1023个分子,每个同学每秒钟数10个,大约要数20万亿年才能数完!② 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0×10-26kg)每个氢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3×10-27kg)每个氧分子的质量是多少?(5.3×10-26kg)③ 1亿个分子排成一排,大约是多长?(几个厘米)设想把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要多少个分子才能排满1m的长度?(近100亿个)把水分子放大1000万倍,它也仅有绿豆般大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1分子动理论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分子动理论》进行教学。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让他们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幼儿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到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过程中,我向幼儿解释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利用PPT,我向幼儿展示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验结果,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 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食物会变质、为什么衣服会脏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幼儿理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幼儿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拓展延伸部分,让幼儿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能举例说明,但还需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实际意义。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在观察、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碰撞和分子的扩散。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为了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显微镜、分子的模型、分子的视频和一些实验器材。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对于这两个难点,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短文,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设计中,我将重点和难点设定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这两个概念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但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较为困难的部分。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一个微观现象,它无法直接被肉眼观察到。
因此,我需要通过模型的演示和实验的观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
我会使用分子的模型,向学生展示分子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模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然后,我会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分子的运动。
我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和分子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的运动轨迹和速度,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 分子动理论教案:分子动理论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分子动理论的课程时,我采用了情境引入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情境引入,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和体验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导他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分子的运动,并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动画,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运动。
然后,我向孩子们解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让他们对分子动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实践活动(10分钟)让孩子们使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观察分子的运动。
在观察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分子运动的原因,并让他们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5分钟)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题,让孩子们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觉得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非常积极,通过观察和讨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可能过于简单,下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挑战性的题目,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